气象学上的神奇效应(峡谷效应、焚风、列车效应、雨影效应)_第1页
气象学上的神奇效应(峡谷效应、焚风、列车效应、雨影效应)_第2页
气象学上的神奇效应(峡谷效应、焚风、列车效应、雨影效应)_第3页
气象学上的神奇效应(峡谷效应、焚风、列车效应、雨影效应)_第4页
气象学上的神奇效应(峡谷效应、焚风、列车效应、雨影效应)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气象学上的神奇效应编者按:在气象学中,温室效应和蝴蝶效应可能是最大众化的术语了,前者普及率极高,老少都能说上一两句;后者受到文化艺术乃至社会学青睐,外延极大丰富。但其实,气象学中的“效应”除了这两个以外,还有不少值得了解的,远的不说,近期社会热点中珠峰测量、南方暴雨等就能见到不少“效应”的身影。本期特别策划,带您一起做这几道“填空题”,开启新知识答卷。效应1名中带车天气事件:5月30日,特大暴雨突袭珠海、香港、澳门等地。猜效应:暴雨云团一个接一个地经过珠海,效应发威。(答案见下文第一段划线处)事后证实,这次过程是一次典型的“列车效应”发威所致。当日凌晨,珠江口出现暴雨云团,覆盖珠海、澳门、中山

2、、香港多地,并延伸到惠州、汕尾、汕头沿海海面。珠海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香港发布红色暴雨警告实况显示,在这次暴雨过程中,珠海市区局部一小时降水量接近100毫米,一些地区累计降水量超过250毫米,达到特大暴雨量级。而和5月22日东莞、广州的特大暴雨不同的是,此次珠江口暴雨的雨势猛烈程度稍逊一筹,但范围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从云图和雷达图上看,暴雨云团像列车一样一个接一个地经过珠海,形成了列车效应,而这也是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典型象征。那么,何为列车效应?它的威力又如何呢?试想,当一个人站在铁轨旁边,一列列火车经过时,会有什么感受?火车有很多节车厢,当其经过时,肯定是很多节车厢一节一节地经过,而此时,站在

3、铁轨边的人会接连不断地感受到一节节车厢经过时带来的巨大声音和冲力。一列火车尚且如此,连续不断的火车经过则更是“变本加厉”了。现在,将列车效应与降水相联系,就如同排列成串的对流云降水,每一朵对流云(被称为对流单体)都会产生短时强降水。而当多个对流云团依次经过某一地区的上空时,其所产生的降水量累计起来,就会导致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这就是降水列车效应的通俗解释。值得一提的是,列车效应在引发短时强降水和暴雨方面也有所不同。其实,列车效应是短时强降水与暴雨之间重要的联系桥梁。从暴雨和短时强降水之间的区别看,短时强降水强调的是强度,暴雨则强调累计值,即累计降水量,而二者之间又是紧密相连的,这其中就有列车效

4、应的贡献,可以说,短时强降水不一定形成暴雨,但在列车效应下的短时强降水过程往往导致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如今,汛期已至,我国多地强降水陆续登上天气舞台,下一个列车效应会出现在哪里?我们密切关注。(宛霞)效应2名中带谷新闻事件:5月27日,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猜效应:5月25日,在海拔7500米的大风口,由于效应,风力加大,登山队只能在路线上匍匐爬行。(答案见下文第一段划线处)峡谷效应示意图。风力为什么在“大风口”会突然加大?其实,这正是受到了“狭管效应”(也称“峡谷效应”)的影响。狭管效应,又称峡谷效应,当气流由开阔地流入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

5、速增大,但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说回到珠峰上的狭管效应,在北坳营地往上的7500米左右,受到地势狭窄的影响,通过这里的风会明显加大,风速最大可达12级。除了珠峰,狭管效应在我国广袤的山河大川中其实并不少见。其中一个比较经常产生狭管效应的地区就是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其长度约1000公里,而宽度仅数十公里,南边有祁连山、阿尔金山东段,北边有部分阿拉善高原及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南北山之间形成较窄的狭管。地形的狭管效应对局地风速的突然加强是河西走廊多大风的重要原因。当冷空气由新疆入侵并经过塔克拉玛干等沙漠地带,冷锋后的大风进入河西走廊,由于南北山区地形的狭管效应,

6、风速不断加强。以1977年4月22日、1993年5月5日、2009年4月29日和2010年4月24日共4次历史上罕见的、横扫河西走廊全境的大风过程计算,大风只需13小时就能跑完全境。当把镜头再拉回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夏天穿裙子的女生同样会遇到狭管效应带来的烦恼:当走在两栋建筑物之间、路过地铁出入口,总要提前提防迎面扑来的“贼风”。这“小贼”十分狡猾,喜欢躲在建筑物之间或通道里搞突袭,甭管别处空旷之地如何风和日暖,只要一个转角进入它的地盘,就能被它召唤出的阵阵“贼风”吹起裙角、打翻遮阳伞。这个“小贼”对女生裙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石家庄铁道大学团队曾经在风洞试验室里做过一个城市街道宽度对街区通风

7、影响的试验,在进入街道前风速比基本上在1左右,进入街道后风速急剧增大,在距离街道入口100米左右风速最大,宽度40米、80米、120米、200米的街道在此处的风速比分别是1.4、1.23、1.22、1.17。可见狭管效应还真是不得不防。不过有意思的是,也正是因为这一效应,才有了玛丽莲梦露裙角飞扬的经典镜头。细看之下,她正是站在地铁通风口处,而通风设施本就需要狭长的通道输送空气。当然,合理利用狭管效应,也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在台湾海峡,由于特殊地理环境形成的狭管效应,福建沿海成为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我国东南沿海首个海上风电场一一六鳌海上风电场的建设规划便是利用了这一地理

8、优势。(王若嘉)效应3:名中带风天气事件:5月1日至10日,海南全省共12个市县出现1-9天的高温天气过程,多地最高气温均突破当地5月历史极值。猜效应:每年4月下旬到5月,海南本就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再加上效应影响下西南季风翻过中南半岛下沉形成的干热风推波助澜,“蒸笼”的“火”简直越烧越旺。(答案见下文第四段划线处)这边北京慢吞吞刚刚入夏,那边海南几乎提前一个月就送出了自己的第一个高温三级预警。热!热!热!无疑是这个5月椰城百姓谈论最多的字眼。5月6日,昌江县七叉镇更是记录到43.4C的高温,真是名副其实的“空调续命”。在海南4月至5月的高温预报中总有这么一句“受西南气流影响”,但“西南气流”不

9、是在季风低压与太平洋高压牵引下裹挟着来自印度洋、南海水汽的暖湿气流吗?怎么到了海南倒像是火场里吹出的热风?这就不得不提到“焚风效应”。普遍认为,焚风是一种由地形动力强迫引起的过山气流下沉造成的干热风,中纬度相对高度不低于8001000米的任何山地都可能出现。早期理论认为,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空气逐渐达到饱和状态,当其中水汽大部分或全部凝结并降落在山的迎风面以后,气流就像一团被挤干了水的海绵一样变得无比干燥,并在山脊的背风面随着下沉不断增温。但也有人指出,有些气流原本就来自高纬内陆,水汽含量较少,并不会形成降水,1984年发表的一个统计表明,在阿尔卑斯山脉10%的焚风没有降雨伴随。事

10、实上,气流在升降过程中是否发生水蒸气相变仅仅关乎焚风温度估算是否引入不同公式,并不动摇其暖性机制的核心要素:当空气块从地面上升时,理想状态下虽然没有得到或失去热量,但上升后气块因压力降低而膨胀,消耗内能导致温度下降;当气块下沉,外界气压逐渐增大,气块体积被压缩,内能增加,温度也随之升高。要是实在难以理解,不妨换位思考,一座高山,在不补充水分的情况下,谁翻过去时还不是两颊通红、全身脱水只剩伸着舌头喘气的份呢?当然,体温再怎么飙升也比不上这种地形影响所带来的温度增量。1956年11月13日、14日,太行山东麓石家庄气象站曾观测到在短时间内气温升高10.9C;1966年,力口拿大阿尔伯达省平切尔克里

11、克曾记录到4分钟21C的升温,强焚风时升温之猛烈程度可见一斑。再回看海南,每年4月下旬到5月,当地本就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再加上西南季风翻过中南半岛下沉形成的干热风推波助澜,“蒸笼”的“火”简直越烧越旺。且由于中部山区阻隔,往往西北部市县的气温要明显高于东南部市县,也更易造成极端天气。(叶奕宏)效应4名中带雨气候景观:从美国蒙大拿州翻越落基山脉,在西侧,你会看到绿色的山麓,巨大的黄松和落叶松,还有翱翔的白头鹰、鱼鹰;到了东侧,你看到的景象变成了草原、鼠尾草、鹿和叉角羚。猜效应:当盛行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且沿海地区高大山脉的走向和盛行风风向角度较大,甚至呈垂直状态时,受效应影响,山地迎风坡一侧降水丰

12、富,而距离很近的山地背风坡一侧却降水稀少,因此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景观。(答案见下文第二段划线处)温暖潮湿的空气从海洋登上陆地,却被迎面而来的高大山脉挡住去路。它随着山的高度不断攀爬,途中遇冷凝结,降下雨雪。当终于越过山巅俯身向下时,它却发现自己变成了被拧干的毛巾,不能再给山的这一侧带来丰富的降水。科学家将这样的现象形象地称为“雨影效应”。当盛行风多从海洋吹向陆地,且沿海地区高大山脉的走向和盛行风风向角度较大,甚至呈垂直状态时,山地迎风坡一侧降水丰富,而距离很近的山地背风坡一侧却降水稀少。这种降水的显著差异,让背风坡看上去就像是降雨区的“影子”,也被称为“雨影区”。满足雨影效应条件的地方不少。那些

13、叫得上名字的著名山脉,如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北美洲落基山脉、欧洲阿尔卑斯山脉,以及我国的天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都有此类现象。雨影效应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气候生态景观。如果你热爱旅行,自驾从美国蒙大拿州翻越落基山脉,在西侧,你会看到绿色的山麓,巨大的黄松和落叶松,还有翱翔的白头鹰、鱼鹰;到了东侧,你看到的景象变成了草原、鼠尾草、鹿和叉角羚。两个看似全然不同的世界在落基山脉山顶相连。在澳大利亚,东部新南威尔士州以北山脉和高原直接被称为“大分水岭”。它的走向与海岸线大致平行,从东部海洋吹来的湿润气流在东侧降下丰富地形雨,在西侧则气流下沉、降雨稀少,干旱的墨累-达令盆地正处在这一区域。为此,澳大利亚政府在雪山河及其支流修建水库,通过自流或抽水,经隧洞或明渠,将南流入塔斯曼海的雪河水调入墨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