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_第1页
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_第2页
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_第3页
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_第4页
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班级:任课教师:单元课程1.什么是能量课时备注第一单元神奇的能量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2.各种各样的能量3.能量的转换4.电磁铁5.多样的栖息地6.有趣的食物链7.做个生态瓶自然资源10.煤、石油和天然气8.适应生存的本领9.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第三单元11.开发新能源12.善用自然资源13.洁净的水域第四单元简单机械STEM学习专项学习科学阅读14.清新的空气15.多样的生物16.健康的土地节能小屋像科学家那样科技发展历程61.什么是能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能量”是在小学阶段较为重要的一个大概念。在宇宙中,能量的总量总是不变的,但是,在某种事件发生

2、的过程中,能量的储存形式可以从一种转化为另一种。在教材中,以小诗揭开本单元学习的序幕,以一个个充满童趣的问题,将同学们的视野引向“能量”。本单元的4课内容,正如在序言中所说,关注了如下问题:什么是能量?能量有哪些形式?能量之间怎么转化?以及研究电磁铁,每课的标题就非常清晰地让我们认识到这一课的学习重点。在第1课中,呈现5种不同的情境图,指向共同的答案:依靠能量来工作或运动。随后,观察更多的现象,来认识动能和势能。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演绎法来进行研究,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目标】1.认识到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2.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认识动能和势能这两种能量的基本形式。3.激发学生产生

3、研究能量的兴趣。【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难点:区分动能和势能。【教学准备】象棋、皮球、打气筒、软尺、皮筋、弹簧【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物体依靠能量运动或工作1.观察风筝、火车、热气球等现象交流:它们靠什么工作或运动?风力,电力,热空气上升等这些,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神奇的能量,第1课,什么是能量?讨论:如果没有风的能量,风筝会怎样?如果没有电力,火车会怎样?书本文字学习:“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虽然你看不见它,却能感觉到它。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发光或发声等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3.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工作

4、或运动,也需要用到能量吗?意图解析:“能量”一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不容易讲清楚。从观察一些现象的变化和运动,以及通过逆向思维“如果没有风的能量”,让学生更加清地意识识到,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能量,却能通过观察物体的变化来认识能量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二)认识动能1.撞棋游戏里的科学:(1)出示规则:把A棋子弹向B棋子,看谁能使B棋子移动的距离更远?思考:B棋子移动的远近,和什么有关?(2)学生分组游戏,观察,交流和分析手指(运动)弹A棋子,A棋子运动起来,碰撞到B棋子,把能量传递给B棋子,B棋子运动。(3)总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动能。分析:在这个游戏中,哪些现象具有动能?

5、(运动的手指,运动的A象棋,运动的B象棋)逆向思考:当它们静止下来,还有动能吗?(没有)所以,我们可以怎样记忆和理解“动能”?运动物体所具有的能量。意图解析:很简单的游戏中,在细节中却藏着科学知识。学生通过观察运动的手指、A象棋、B象棋的运动,分析能量在其中的传递,并据此来理解“动能”定义:运动的物体才具有的能量。在游戏中,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将观察注意点集中到几种运动上来。1.这些事物具有的动能分别表现在哪里?,(1)观察书本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第1页:泥石流的动能表现:龙卷风的动能表现:撞击保龄球的动能表现:钱塘江大潮的动能表现:(2)交流我们的讨

6、论结果:大家好,我们小组认为(3)相互补充并在手册上及时完善(4)总结:这些现象中,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意图解析: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信息,但也可以不限于教材内容。小组的合作学习是学生非常重要的一种交往,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发表意见和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公开讨论。(三)认识势能1.问题:静止的物体不具有动能,那么,它有没有别的能量呢?示一个举起来的皮球。(1)学生观察并讨论:如果松手,它就会掉下来,掉下来就有动能了。在松手之前,它就有一种要掉下来的趋势,但是没有掉,因为手拿住了它。地球对它有引力,所以会往下掉。(2)研究:小球下落实验用气筒给皮球充气,做小球反弹实验,用尺子测量反弹情况。下落高

7、度(厘米)反弹高度(厘米)我的发现(3)小结:位于高处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形变的物体也具有能量,这是一种“储存”起来的能量,只有在释放后才能显现,这种能量叫作势能。意图解析:从中小衔接的角度来说,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物体从高处下落,有势能和动能的转化过程。这些科学现象六年级的小学生能够模糊地感受到,但小学阶段不必分析得这么深入,如果学生交流时能够提及,则可予以肯定。学生通过小球下落实验,会发现,从越高的地方下落,反弹得也越高,表明,小球在更高处储藏更多的势能。同理,把皮筋拉伸得越长,它的反弹得趋势也更明显,即弹性势能更多。1.探索:这些物体的势能分别表现在哪里?(1)活动体验:拉伸橡皮

8、筋,压缩弹簧,感受皮筋和弹簧在形变时,储藏的“势能”(2)分析:一旦手松开,皮筋和弹簧所蕴藏的势能,会让它们怎么变化?2.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的其他分析:跳板运动员的势能表现:皮筋的势能表现:弹簧的势能表现:3.总结:动能、势能都是机械能,它们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意图解析:亲自上手的实验体验,感受到弹簧拉伸时的紧绷感,按压弹簧,感受弹簧要反弹的那股弹力,能够让学生更生动地理解“储存”起来的势能。(四)总结拓展1.研究动能和势能,对于我们生活来说,有什么用处?2.我们怎样来利用动能和势能呢?例:水力发电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一课,这节课我有几点反思:总体上看,这节

9、课是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课前准备充分。在上这课之前,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在查阅资料上,例如:查找电冰箱、电铃、电话的工作原理,查找有哪些形式的能量?正所谓:教师要有一汪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2、实验操作管理到位。为了更有效的管理学生,这堂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不但比上课表现,还比实验探究时各小组合作的能力,所以这堂课气氛很活跃。3、充分发挥表扬、激励的功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欲望,在本课的最后部分,以“智慧大闯关”的形式让各小组展开比拼,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口头表彰,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与消化。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0、1、实验操作要求再讲细致些就更好了,学生分工会更明确,实验效果会更好!2、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点评的语言还不是很精练,还需进一步提升。3、上课前,对该班的班情分析还不是很到位,有几个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调动起来。这节课总体来看教学层次设计的比较合理,结构比较清晰,也非常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对于课堂中的细节处理确是有很大的遗憾,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把握课堂中的细节问题。2各种各样的能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本课中,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能量形式,包括热能、电能、化学能、光能和核能等。其中有学生较为常见的热能、电能、光能等,也有学生较为陌生但很感兴趣的核能、化学能等。在研究热能时,关

11、键词在于“传递”,热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比冷的状态时要多,处于较高温度的物体会把热的能量传递给周边较低温度的物体,通过冰块融化实验和分析图片,学生学习到热量的不同传递方式。电能是目前应用最便捷的一种能量,所有的用电器,都需要电能。学生观察身边的电器,发现电能的广泛应用。也可以渗透电能转换成其他能量的讨论。学生对于化学能较为陌生,可以让学生观察多种现象,加强辨别。辐射计是一个较为有趣的实验,通过演示,学生观察到光能让静止的叶片转动起来。在分小组研究中,可以用太阳能小车,让学生体验到光能与动能的转化。在核能的讨论中,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介绍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并提出更多的问题。【学习目标】1.认识更多

12、形式的能量:热能、电能、化学能、光能、核能等2.在实验中观察和分析不同能量的表现形式和特点3.发展学生对于研究能量的兴趣【重点与难点】重点:观察和体验不同的能量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难点:认识化学能、核能【教学准备】演示实验:手电筒,辐射计,火柴,电池,绿色植物,核能视频等分组材料:冰块,太阳能材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激发兴趣1.复习导入:在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哪几种能量的形式?-动能和势能2.你还知道哪几种不同的能量形式?它们可以干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声能、光能3.揭题:能量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各种各样的能量。意图解析:学生对于能量的认识并非一片空

13、白,让学生呈现更多的前概念,再进一步学习。(二)对热能传递的研究1.示冰块,观察:这块冰块接下来会有哪些变化?它会融化。从固态的水变成液态的水。热量在怎么传递?空气温度高,把热量传递给冰块。可以加快这块冰的融化吗?放进热水里。呵热气。用手捂着。学生体验用手捂着冰块,热量从手传递给冰块。引导学生从热能的传递角度来理解该现象。2.看图分析,热能可以通过哪几种方式传递?(1)教师指导3种热量传递的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短视频学习(2)观察图片内容,分析:是否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热量传递。3.小结:在这些热量传递中,太阳传递给地球的热辐射,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

14、不竭的清洁能源。意图解析:在教材中,对于热能的传递并没有通过很多的实验来理解,而是通过一张情境图。因此,热的传递方式,由冰块开始引起学生的现象分析,再用短视频来呈现知识要点,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来说,时间成本就相对较低。能用更有限的教学时间,达到最明晰的教学效果。(三)观察电能的应用1.电能是目前应用最为便捷的一种能量。各种用电器,就是把电能转化成我们需要的其他能源。2.观察:教室里有什么电器?它把电能转化成什么能源?3.小组讨论:你还知道的其他电器,它把电能转化成什么能量?可以干什么?4.全班交流,相互补充。意图解析:学生对于电能相对比较熟悉,以谈话为主,学习电能的转化。学生在众多的例举中认识

15、到:用电器是一种将电能转化成其他能量的工具。(四)化学能藏在哪里?1.我们人体的各种活动,也需要能量,比如,我们奔跑,就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我们身体里的能量,从哪里来?从食物中获得。2.指导:食物进入体内,它的能量就可以提供给我们,做各种活动。这种能量,发生了物质的化学变化,我们称为化学能。3.看书本,学习各种化学能的表现:篝火燃烧,把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得的能量再次释放出来;汽车开动,汽油燃烧或者电能转化;遥控小车用到的电池,把储存在电池里的能量释放出来4.完成活动手册第2页的相关填写。5.小结:化学能是一种隐藏的能量,绿色植物、食物、电池、煤、汽油中均储存着化学能。意图解析:在认识化学能的过程

16、中,学生需要知道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就有能量的转化。也可以延伸复习“食物链”中的能量传递,学生对食物链的深刻理解在于,食物链就是一条能量传递的链条,作为生产者的植物尤其重要,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生物能,储存在体内,动物吃植物,就获取了这些能量。(五)神奇的光能1.太阳光穿过茫茫宇宙太空,经历了8分钟的路程,到达地球。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光能呢?2.演示实验:辐射计实验,观察光照让叶片转动起来的现象。3.分组实验:将太阳能电池板组装到小车上。4.知识学习:光是一种电磁波,分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它们具有的能量都属于电磁能。5.展示更多的光能的应用。(1)太阳能电池:卫星、太阳能发电站、太

17、阳能路灯(2)看不见的光:微波炉、X光机等意图解析:学生对于“电磁能”知之甚少,因此可以补充一些知识阅读的内容。这个环节中的动手实验饶有趣味,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制作太阳能小车,都能让学生生动体验到人类对光能的转化和利用。因为本课容量较大,因此制作太阳能小车的重点,可放在太阳能电池的观察和连接,以及用大功率灯照射太阳能电池板,让小车动起来的过程,而不必从头安装整个小车。(六)了不起的核能1.在我们所使用的能源中,有一种能量很大但也有危险性的新能源,是哪一种?2.学生交流对核能的了解。(七)总结拓展1.讨论科技双刃剑的科技伦理。意图解析:关于科技双刃剑的问题是从核能延伸过来的,学生需要一定的思

18、辨训练,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并通过这样的探讨,更加意识到科技发展的终极目的在于造福人类。也可藉此渗透学习目标的德育融合。学科中的“立德树人”的相关评价目标大多可以通过这样的细节处理而更加具体。教学反思:各种各样的能量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次教学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认识什么是能量-知道能量的形式-探究能量的特点及作用。在第一个环节认识什么是能量时,我并没有利用教材中的五幅图导入,因为这几幅图对六年级的学生讲有些简单,没有太多的思考。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玩小车”的这个活动。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其实可以想到很多办法,比如说:简单的有用手推、用嘴

19、吹,再加深一点有装马达、装磁铁、放在斜坡上等等这样就能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机会。让学生先动脑想怎么让小车动起、再动手去操作、最后动口说小车分别是靠什么动起的。这样逐步引出能量的“概念”随后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能量。在学生知道什么是能量后,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对能量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远远要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的多,并且小学科学课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我立刻给予肯定,同时顺势引导,这样时间长了学生自然就会拥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本节课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我顺势提出“声能”和“热能”你们看见了吗?那怎么证明它们的存在呢?

20、“随和而不随意”地引出了本节课的又一重点。学生在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会想到要借助实验器材证明,其实这个方法有很多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和器材的有限,课上我只给他们提供了三组器材让学生去探究。在探究这一环节中我力争让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力求做到真实的探究而不流于形式。在教学中我常常喜欢和小组一起探究问题,喜欢和他们一起争论,同时在学生发言时总是提示学生认真倾听,在倾听中让学生去质疑、去反驳、去吸取,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不断修正、优化方案。最后一个环节我还是让学生根据自己本节课的所学和原有的生活经验先自己写一写各种能量的作用,再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这些能量的一些作用加深学生的了解和认识,最后再让学

21、生说一说如果没有能量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自然的想到了节约能量,但如何节约、除了节约还有别的方法吗?这些问题都会再一次激起学生对能量的求知欲望,为以后学习节约能与开发新能做好铺垫。通过课堂上的情况看,我认为本节课总体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定目标,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多指正!3.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和前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上一课,学生已经感受到,能量是可以转换的,比如电能就可以转换成声能、热能、光能等等。但他们还没有很多的实际体验。在本课中,就专注于能量转换的探究。首先是动能势能的转换,有经典的牛顿摆的研究和传统的飞旋扣子小玩具,学生需要分析,哪些情

22、况下存在的是动能,哪些情况下表现出势能?然后是动能和热能的转换,搓手,将动能转换成热能,而热胀冷缩导致的空气膨胀,又将热能转换成空气的运动直至顶开硬币的动能。动能与电能的转换能够给学生带来奇妙的科技体验,教师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一定的背景介绍和拓展。小苏打和白醋的实验,又是能让学生有很多的发现,其实除了动能,还同时有热量的变化,可以让学生触摸瓶壁,感受能量变化的复杂性。随后就可以体验能量的多次转换。最后的能量转换分析图,则是综合应用所学的能量转换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能量转换的理解,加深“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科学道理。【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到,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

23、一种形式;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能量的转换进行分析;3.培养学生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教学难点:分析能量转换的实验现象。【教学准备】演示实验:牛顿摆分组实验:飞旋扣子,塑料瓶、硬币,水,摇摇发电棒,小苏打,白醋,锥形瓶,橡胶塞,火柴,蜡烛。【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1.示牛顿摆,你认识这个玩具吗?它可以怎么玩?2.学生交流,试玩,发现摆动时的特点。3.分析:拉起1个小球的时候,这个被拉起的小球具有了哪种能量?-势能松开手,势能转化成动能,再把这些能量传递给撞击的小球,让另一个

24、小球弹起(在最高点势能最大,动能为零)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能量的转换问题意图解析:学生对于牛顿摆很感兴趣,但多数只是着迷于它的运动,也会对于能量的传递充满了各种问题,因此,用牛顿摆的各种问题定下本课的研究方向,打开学生对于能量传递的问号,让求知的渴望贯穿整课。(二)研究不同能量的转换1.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换(1)示飞旋扣子:这是我们的一种传统玩具,师演示玩法(2)学生分组玩飞旋扣子,观察是什么力量让扣子动起来的(3)交流,绳子缠绕时具有的势能,转化为扣子运动的动能,还有声能2.动能与热能的相互转换(1)体验活动:搓手,分析:()能转换成()能;(2)硬币游戏:将瓶口和硬币放入水中浸湿,

25、把硬币放在瓶口上,用双手紧紧握住瓶子,观察硬币的变化;(3)分析:硬币为什么会被顶起来?为什么要浸湿?能量在怎么传递?能量在怎么转换?这个实验还能怎么设计?意图解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分配,六年级的学生能够细致观察实验,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力的指向,同时也在指导学生怎样去设计实验,怎样思考。3.动能与电能的相互转换(1)调暗教室里的光线,演示摇摇发电棒的神奇现象;(2)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发光二级管亮了?说明导线里有什么?(电)(3)原理解释:发电机的原理,就是在线圈中有磁场的改变,就会有感应的电场产生,进而在整个电路中产生电能。磁铁本身就具有磁场,在摇动摇摇发电棒的时候,磁铁一下子接

26、近线圈,一下子又远离线圈,就会让磁场忽大忽小不断改变。这样一下,磁场改变所产生的电能,就可以让摇摇发电棒上的LED亮起来了。(可以短视频代替教师的解释)4.化学能转换为动能(1)示装有小苏打的锥形瓶,指导:小心地倒入白醋后,盖上瓶塞(也可以用大小合适的气球)(2)观察现象,分析:为什么瓶盖(气球)会顶起?(和刚才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相比较)(3)分析: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化学变化,有新的气体产生,这些气体顶上瓶盖(气球),转换为动能。(4)研究烤箱烤面包过程中的能量改变:电能转化成什么能量?食物中蕴含的能量有无发生改变?意图解析:学生对于化学能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尤其是小苏打和白醋的实验,变化

27、非常明显。有了前面空气热胀冷缩实验的拓展延伸,他们能够较为顺畅地理解,是产生的气体在让瓶塞或气球动起来。但学生们更加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小苏打和白醋相遇会有这样神奇的变化。5.能量的多次转换(1)阅读书本的相关实验要求,讨论:做这个实验时,有什么安全操作要注意的吗?(2)学生分组操作,观察,交流(3)小结(三)总结拓展1.分析p10图片情景中能量的转换,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2.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重新回顾本课涉及到的实验及其能量转换,结论:生活中,能量的转换有时候是很复杂的,在同一时间,可能会出现多种转换,需要仔细分析。3.在生活中,还有更多的能量转换情况,大家可以多留心,多分析。意图解析:这

28、一课有很多碎片化的实验,串起这些实验的核心词就是“能量转换”。在板书中,教师延续了前一课的板书形式,在思维导图中以箭头表达能量转换的情况,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在思维导图上,画出更多的箭头,表达能量之间的转换。【板书设计】能量的转换教学反思:能量的转换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年级上册第1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三课时。能量的转换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他们今后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首先用搓手取暖这样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认识能量是可以转换、而且是经常发生的。指导学生感受能量如何转换:这部

29、分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一个小实验,点燃花生米学生体会能量转换的过程。实验结束学生汇报水温升高了,我追问:水温为什么会升高呢?热量来自于哪里?能量是怎样进行转换的呢?就是让学生弄清楚并感受各个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从而惊叹:一粒小小的花生米中的能量竟然会使水加热;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感受能量的转化过程:这样做让学生在“做”中领会能量的转换。学生能完成制作,操作成功,使其通过自身的活动切实体验能量的动、势能转换,表述能量的转换过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能量是可以转换的。动手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30、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下节课进行展示评比,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有能量转化说一说,画一画,养成爱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做一个科学有心人。是在学生理解了能量转换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对前面学习的一个巩固和检验。4电磁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2、过程与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做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认真细致、合作研究的品质。二、教学准备1、学生:每组1号电池2节,铁钉2根,单股网线2根,小铁钉若干、指南针2只2、教师:电脑课件、大指南针等三、教学

31、流程:(一)复习导入1、学生谈学习了电和磁一课的收获。2、提出任务:利用前一课所学知识设计一个装置吸引小铁钉。(二)制作电磁铁1、学生说方法并演示把导线绕到铁钉上。2、出示课件并提出要求:朝一个方向均匀绕导线,两端打结固定(示范方法)3、取材料,比一比哪些组绕得又快又好!4、用绕好的装置吸小铁钉,发现不能将铁钉吸起来。5、领取电池实验并交流发现。(提醒:由于导线较短,只能接触很短一段时间。)6、归纳: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7、请学生给这样一个装置命名,引出“电磁铁”概念及其组成。8、引导学生思考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1、学生猜测电磁铁有无南北极并请说说如何判

32、断。2、学生交流方法、补充。(如果学生没有补充完整则设问:钉尖如果和指南针南极吸引是不是一定能证明这端是北极)3、学生领取指南针实验并记录。4、各组依次反馈汇总,确定电磁铁有南北极并引发新的探究问题电磁铁的南北极跟什么因素有关?5、分组研究是否真的和这些因素有关。6、交流实验结果。7、小组讨论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原因。8、再次实验验证(控制条件)。9、形成研究结论:电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南北极跟电池正负极连接方法或线圈缠绕方向都有关。(四)总结拓展1、看到一大堆杂乱的钢铁,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比较方便地搬运到卡车上?2、课件演示电磁起重机工作场景,思考如何做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33、不能接在家庭、教室的插座上)板书: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本节课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可以较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使用过程中,让学生兴奋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创造一个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场景。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交流、讨论,既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协作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分组讨论和交流。3、在学习群体中,思维和智慧可以共享,从而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真正使学生能够自主开展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4、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在这节课里,通过学生探究、课堂分组和全班讨论,充分调动了

34、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不足之处:学生活动的参与率还是较低,只有少数的同学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师生的互动来,较多的学生缺少师生互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太多,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还是太少。观看视频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对问题的关注不够。需要教师多多努力改进指导。5多样的栖息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按照由面到点的逻辑顺序,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认识生物栖息地。通过比较地球上不同温度带生物种类的不同,了解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理解生物栖息地。所谓“生物栖息地”指的是一种生物之所以能够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

35、等条件,这样的场所被称为栖息地。第二部分,寻找生物栖息地,通过在校园里寻找一处栖息地,观察、记录栖息地中的生物,讨论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生物的生长受到食物、温度、降水、日照和土壤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多样化的栖息地孕育出多样化的生物。第三部分,分析大熊猫栖息地信息,通过教科书提供的三个大熊猫的栖息地,整理大熊猫栖息地的气候、植物、水源、食物等归纳概括三个地区的相同之处,分析这些地区成为大熊猫保护区的原因。【学习目标】1.理解生物栖息地的涵义,知道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2.能够寻找校园生物栖息地,观察、记录身边的生物,讨论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品质和收集、处理信息

36、的能力,以及学生对大自然和生物的爱护、保护意识。【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生物栖息地的含义。难点:分析、整理大熊猫栖息地的信息。【教学准备】不同温度带生活着不同生物的图片和视频、学生活动手册、大熊猫与它的栖息地阅读材料、放大镜、小铲子等考察工具。【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生物栖息地1.出示地球上不同温度带生活着不同生物的图片或视频。学生分析、讨论、总结。2.揭示概念:一种生物之所以能够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场所被称为栖息地。栖息地可以大到一个区域,也可以小到一个水坑。意图解析: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发现动植物都是在一定的生

37、存环境中生活的,它们的体形、习性等生命特征都要适应它们居住的环境才能生存,所以在不同的环境具有各自典型的生物,而它们能够长期生活的这个环境为它们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就让学生明白了栖息地的概念。(二)寻找校园里的栖息地1.分小组寻找校园内的一处栖息地。(1)用几个词语描述这处栖息地的特点。(2)记录在这处栖息地观察到的生物。2.这些栖息地满足了生物的哪些需求?总结:生物的生长受到食物、温度、降水、日照和土壤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多样化的栖息地孕育出多样化的生物。意图解析:学生通过栖息地的概念在自己寻找的栖息地中调查生物,目的是通过对栖息地生物种类的调查,感受生物的多样

38、性,帮助学生初步构建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栖息地满足了生物的哪些需求?”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同时发现生物的生长受到食物、温度、降水、日照和土壤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多样化的栖息地孕育出多样化的生物。(三)大熊猫的栖息地1.阅读课本第16页,大熊猫与它的栖息地。(1)从四姑娘山、卧龙自然保护区、夹金山的相关描述中画出与大熊猫栖息地有关的信息。(2)从气候、植被、水源、食物等方面分类整理资料中的相关信息。(3)归纳概括三个地区的相同之处,分析这些地区成为大熊猫保护区的原因。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本节课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可以较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使用过程中,让学生兴奋起来,变被动学

39、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创造一个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场景。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交流、讨论,既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协作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分组讨论和交流。3、在学习群体中,思维和智慧可以共享,从而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真正使学生能够自主开展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4、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在这节课里,通过学生探究、课堂分组和全班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不足之处:学生活动的参与率还是较低,只有少数的同学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师生的互动来,较多的学生缺少师生互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

40、太多,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还是太少。观看视频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对问题的关注不够。需要教师多多努力改进指导。6.有趣的食物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有趣的食物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的第2课。通过前一课多样的栖息地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生物和栖息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课继续探究栖息地内部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理解在食物网中各种动植物所起到的作用。本课包括四个主要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从学生熟悉的田野上草籽、田鼠、鹰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食物联系,初步建立食物链的概念。第二个活动是按一定顺序用箭头画出海洋生物的食物链,发现海洋中也

41、存在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食物联系,深入理解食物链的内涵。第三个活动是通过分析非洲热带草原动植物的食物联系,模拟食物网的变化,初步认识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进而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意识到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第四个活动是根据食物网中各种动植物所起到的作用,理解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了解完整食物链的构成。【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六年级的学生认识了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了解了生物和栖息地之间的关系。他们对部分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尚未形成“食物链”

42、的概念。他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比较、概括、分析、推理等;能够独立完成一些探究活动,如:基于问题的观察、实验、记录、调查等。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界的生物很感兴趣。本课围绕“食物链”“食物网”两个关键概念展开,采用不同环境中学生较为熟悉的典型生物作为探究对象,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发展学生的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能力,获得对人、其他生命、环境之间关系的体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理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是食物链,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食物网。2认识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3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科学探究:

43、1能够模拟、分析、综合一个栖息地内复杂的食物网关系。2能用箭头图式等表达生物间复杂的食物关系。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等方面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2在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意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教学重点】探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教学难点】分析食物链中各个角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动植物卡片。学生材料:活动手册、拓展阅读资料、贴有双面胶的

44、卡片、记号笔、毛线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探究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一、分析1出示教材P17页田野上草籽、1学生观察图设计意图:引田野上草田鼠、鹰的图片)片,用语言描述导学生用语言籽、田鼠、谈话:同学们,这是一片田野,图片上草籽、田描述并用图示鹰之间的田野上的草都结籽了,田鼠和鹰鼠、鹰的食物关准确表达田野食物关生活在这片田野上。它们分别吃系。上草籽、田鼠、系,初步什么呢?2尝试用箭头鹰之间的食物建立食物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谁吃图式来表示生关系,帮助学生链的概念谁”“谁被谁吃”来描述。物间的食物关初步建立“食物3教师提问:它们之间存在着怎系。样的食物关系?你能用箭头图3

45、比较两种图链”的概念。式来表示吗?4学生画图。示,哪一个更能准确表达生物5学生汇报展示。(图示1:鹰间的食物关系。田鼠草籽;图示2:草籽田鼠鹰)6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哪一种图示更能准确地表达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为什么?7学生回答。8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图示2“草籽田鼠鹰”,文字和箭头组合在一起,能清晰地表示食物和能量的来源以及能量的传递过程。草籽被田鼠吃,田鼠被鹰吃,能量从草籽传递给田鼠,再由田鼠传递给鹰,它们形成了像链条一样的食物关系。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食物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趣的食物链。(板书课题:有趣的食物链)(二、画出1出示教材P17页海洋里鲨鱼、1观察图片,用设计意图

46、:引海洋生物蛤蜊、鳕鱼、硅藻的图片)谈话:箭头和文字画导学生画出海的食物同学们,鲨鱼、蛤蜊、鳕鱼、硅出海洋里鲨鱼、洋生物的食物链,发现藻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生物,请你蛤蜊、鳕鱼、硅链,根据所画食海洋中也用箭头和文字画出这些海洋生藻间的食物链。物链具体描述存在生物物的食物链。2根据所画食海洋生物间的间的食物2学生在活动手册P6页上画海物链描述海洋食物关系。通过联系洋生物的食物链。生物的食物关列举不同栖息(3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的记系。地的生物存在录)汇报交流:你的食物链是怎3例举其它的不同的食物关么画的?你能根据你画的食物食物链。链具体描述这些海洋生物的食物关系吗?4在学生交流基础上出示食物系,帮助

47、学生丰富栖息地知识和食物链的内涵。链的画法并小结:硅藻蛤蜊鳕鱼鲨鱼,硅藻被蛤蜊吃,蛤蜊被鳕鱼吃,鳕鱼被鲨鱼吃,能量从硅藻传递给蛤蜊,然后由蛤蜊传递给鳕鱼,再由鳕鱼传递给鲨鱼。5教师提问:除了我们刚刚分析的田野、海洋里的这两条食物链,你还知道其它的食物链吗?6学生例举。7小结:自然界中,不同栖息地的生物存在不同的食物关系,我们也可以用相应的食物链去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三、模拟(一)寻找并画出非洲热带草1.学生选择自设计意图:通非洲热带原的食物链己熟悉的非洲过阅读“非洲热草原的食1出示教材P18页非洲热带草热带草原上的带草原上的动物网,理原的生物图片)谈话:闻名世界某些动物,简单植物”的补充

48、资解食物链的非洲热带草原壮美辽阔,生机描述它们的食料,不仅可以帮中生物间盎然,草原上生活着大象、羚羊、性。助学生了解不的普遍联猎豹等动物。图上这些动物,你2.学生阅读补同生物的食性,系了解它们的食性吗?充资料“非洲热更有助于学生2学生选择某些动物简单描述带草原上的动准确找出多条它们的食性。植物”,了解更食物链。3过渡:有些草原动物的食性同多生物的食性。学们并不是很了解。为了帮助大3.学生根据资家,老师准备了一份“非洲热带料,小组合作寻草原上的动植物”资料,请大家找并画出草原仔细阅读这份资料,了解更多生上生物形成的物的食性。食物链。(4学生阅读补充资料。资料附4.学生交流汇后)报找到的食物5教师

49、提问:你们能根据资料,链。小组合作尝试寻找并画出草原5.学生仔细观上这些生物形成的食物链吗?6小组合作,画出食物链。察黑板上展示的食物链,交流7交流汇报: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发现。展示学生寻找到的食物链,教师6.约10名同学根据学生的展示在黑板上贴出为一组,每个同各食物链。学选取图中的8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种生物,模拟黑板上的这些食物链,你们有什非洲热带草原么发现?9学生交流发现。上的食物网。7.结合模拟活10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同动,思考并交流一种生物会在不同的食物链中以下问题:出现,不同的食物链会有交叉。(1)连接起来(二)模拟非洲热带草原的食物的毛线像什网么?设计意图:通1过渡并提

50、出任务:接下来我们(2)去除一种过模拟活动,帮来做个游戏,模拟非洲热带草原生物后,有多助学生从“食物上这些生物的食物关系。2出示游戏步骤:少种生物受到链”的认识过渡了影响?到“食物网”概(1)约10名同学为一组,每个(3)食物网简念的建立,并理同学选取图中的一种生物,用记单点好,还是复解食物网越复号笔在卡片上写出该生物的名杂点好?称,并把名签贴在自己额头,代表该生物。(2)握住毛线的一头,另一头递给食物链上的其他“生物”。以此类推,尝试使组内每个同学都有毛线与其他同学相连。(3)当去除其中的一种“生物”后,代表该生物的同学把毛线放下。3小组活动。4交流汇报:(1)连接起来的毛线像什么?在学生回

51、答基础上小结并板书:食物网(2)去除一种生物后,有多少种生物受到了影响?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例:以羚羊为例:当去掉羚羊后,以羚羊为食物的猎豹和狮子会受到影响,草作为羚羊的食物,其生长也会受到影响。(3)食物网简单点好,还是复杂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点好?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四、认识1过渡: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思1.学生观察并设计意图:通生产者、考,食物网中植物和不同层级的思考,小组进行过阅读资料和消费者与动物各起什么作用?小组可以讨论:食物网中思辨活动,认识分解者,进行讨论。了解完整2学生讨论。

52、食物链的3交流汇报。构成4在学生汇报基础上小结:食植物和不同层到生产者、消费级的动物各起者和分解者是什么作用?食物链中的重2.学生交流汇要角色,且缺一物网中,植物提供能量,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而获得能量。能量和物质被一个生物转移到另一个生物,进行着循环流动。5(出示教材P19页资料:大多数植物可以自己制造“食物”,它们利用太阳光的能量,以叶子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根吸收的水为原料,生产出糖类和氧气,这就是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植物叫生产者;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消费者;还有一类生物专门以动植物残骸、垃圾甚至粪便为食,报。3.学生阅读资料

53、,结合黑板上的食物网思考下列问题:(1)植物的营养从哪里来?(2)什么是生产者?什么是消费者?结合黑板上食物网中的生物举例说明。(3)什么是分解者?(4)如果没有分解者,世界会不可。了解完整的食物链也可以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奠定基础。它们代谢的物质又可以被植物吸收,成为植物重要的营养来变得怎样?4.学生交流汇源,这类生物被称为分解者。)报。提出要求:请同学们阅读资料,结合黑板上的食物网思考下列问题:(1)植物的营养从哪里来?(2)什么是生产者?什么是消费者?请结合黑板上食物网中的生物举例说明。(3)什么是分解者?(4)如果没有分解者,世界会变得怎样?6学生阅读资料,思考交流。7在交流基

54、础上小结:完整的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它们都是食物链中的重要角色,缺一不可。食物链的始端是生产者,末端是分解者。不同的食物链交织形成了食物网。五、课后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有趣的1.学生课后查设计意图:突拓展延食物链,认识了田野、海洋、非阅相关资料,画破课堂时空限伸,了解洲热带草原等栖息地的部分食一画多种栖息制,利用课后时更多栖息物链和食物网。在大自然中,还地的食物链、食间了解不同栖地中的食存在着其它的栖息地,课后同学物网。物链与食们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画一画物网这些栖息地的食物链、食物网。息地的生物.教学反思:首先,用故事引入生物之间的敌对关系。其中的食物关系显而易见,激发了学

55、生开始学习的兴趣。而食物关系用箭头标识,看起来虽然比较容易,但学生往往会画错箭头的方向。对此,准备了几个红色箭头,并着重指出板书按“谁被谁其次,着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具体说活动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正确理解食物链的构成。通过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成语的收集,学生知道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多种多样,普遍存在。通过观察和阅读第45页的文字,组织讨论,学生知道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作用;知道食物链的源头在植物,终点是凶猛的动物。第二层,建立食物网的概念。画食物链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但在一定的生活区域里给形象的生物画,很容易画乱。为了减少盲目性,引导学生从绿色植物开始一直找到凶猛的动物

56、结束。组织学生按照这个标准去标识,学生分别从草籽、谷物和花果找到了相应的食物链。实践表明,以上探究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然后,我安排巩固应用,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检验一下知识掌握的程度,目的之二是通过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弥补不足,同时纠正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最后,我对新课进行了总结和延伸。其意图是让学生学会回忆、勇于思考、勤于表达,并将新的问题延伸课后,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7.做个生态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完成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为:12.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

57、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生存需要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落在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建构生态系统概念,分析动物或者植物的生存条件,进行有依据的设计实践制作活动,最终达成概念整合的效果。本课教材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在绿豆圃里,绿豆苗和它周围的各种生物形成了一个群落,除了食物关系外,还存在怎样的关系。第二部分探索,通过观察和分析绿豆苗和周围生物以及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并且模拟池塘生态系统,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瓶。第三部分研讨,思考制作生态瓶需要的材料、设计理由、注意事项及制作步骤等。第四部分拓展

58、,改变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和非生物条件展开对比实验研究,观察生态瓶的变化。【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这种关系的认识不清晰、不深刻,具体体现:1.大部分学生不清楚泥鳅、田螺、小鱼吃什么;2.部分学生能考虑到植物和动物数量需要达到平衡,但对具体数量有争议;3.部分学生考虑到生物的数量还与生物的生长周期、繁殖周期、食物数量等有关系,但对这方面认识不够全面。在学能方面,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制订计划、交流论证、完善计划、动手实验的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叫作生态系

59、统。2.生态瓶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平衡,生物才能和谐生存。科学探究目标1.能观察池塘里的生物环境图片资料,分析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等因素。2.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科学态度目标1.表现出探究生态瓶奥秘的兴趣,能做到听取合理意见、共同协作制作生态瓶。2.能在课后坚持观察,关注生态瓶的变化并进行管理观察。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动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并以此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瓶。难点:论述生态瓶的设计理由,通过论证完善设计图,制作生态瓶并坚持观察记录反思。【教学

60、准备】每组一份不干胶和设计图。班级材料选购:水葫芦、金鱼藻、黑藻、小鲢鱼、泥鳅、田螺、小龙虾、大鲫鱼、沙子、石头、池塘水、自来水、捞鱼网、大塑料瓶。【教学过程】一、聚焦探讨生物间依存关系1.出示绿豆圃图片,提问: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绿豆苗周围有哪些生物以及绿豆苗与它们之间存在着的食物关系。除了食物关系外,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2.小结:动物死后给植物提供肥料,蚯蚓给绿豆苗松土,绿豆苗给动物提供栖息地和氧气。我们把绿豆苗和这些生物统称为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二、探索建构生态系统概念(一)探讨生态系统稳定性条件1.绿豆苗周围有哪些非生物?这些非生物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