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盛春拍宫廷精品器物专场精品赏析_第1页
泓盛春拍宫廷精品器物专场精品赏析_第2页
泓盛春拍宫廷精品器物专场精品赏析_第3页
泓盛春拍宫廷精品器物专场精品赏析_第4页
泓盛春拍宫廷精品器物专场精品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泓盛2013春拍宫廷精品器物专场精品赏析 HYPERLINK / / HYPERLINK / 邮件群发 预展时间:2013年7月5日至拍前一日拍卖时间:2013年7月7日拍卖地点: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上海市南京西路1376号)胜上春台-宫廷精品器物专场将延续秋拍定位,致力于为广大赏藏家甄选买得起的宫廷精品。纵观本场拍品。单色釉类红、黄、蓝、白、青等撷采真纯。白瓷系列纵跨元、明、清三朝,从胎、釉、造型及装饰手法上直接展示出古代白瓷的精进历程;周知,颜色釉瓷发展至清三代达至顶峰,而三代再依凭自身技艺仿古创新,所成就之仿烧类颜色釉瓷可谓意趣别出。釉上彩瓷中五彩、斗彩、粉彩无一缺席。值得一提的是成化斗

2、彩登峰造极,而雍正仿成化之功力最佳,此次专场即将置列明清斗彩精品,相形比较。釉下青红作为瓷类中的经典品种,更有重器亮相。Lot7010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高 31.7cm侈口,束颈,斜肩,鼓腹下垂,圈足。釉里红绘饰。口沿卷草圈带。颈部纹饰三层,由上至下分为蕉叶纹、回纹、海浪纹,间以漏白弦圈彼此区隔。肩环倒向如意纹,腹底变形莲瓣纹一周。腹中花卉纹 target=_blank缠枝花卉纹满布。花式两样,牡丹扁菊交缠四域。圈足外壁,卷草为饰。足面露胎,火石红色典型。外底整施白釉,釉下轮旋明显。釉里红是以铜红料为着色剂的高温颜色釉,铜只有在还原气氛中才呈现红色,且在高温环境中容易挥发,烧

3、成难度极大。因此,釉里红技法虽早在唐代长沙窑即已出现,而至元代方可谓烧制成功,但元代釉里红器烧制数量少,呈色也并不纯正,红中闪灰或泛黑,多有晕散现象。相比之下,洪武时期釉里红器烧造技术明显进步。主要表现为:其一,熟练掌握釉里红彩绘技法,装饰图案丰富。洪武釉里红基本上已能控制住烧造过程中的晕散、飞红等现象,无需再借助胎体划刻手法进行装饰,而可直接在胎体上用釉里红绘出或以釉里红留白的方法绘出纹饰,图案大多以线条形式表现,使繁复构图成为可能。其二,釉里红瓷烧造数量增多,且多数为大件器物。元代为釉里红的初创阶段,釉里红瓷质量不高,数量亦不多,器物形体一般较小,瓶、罐类也仅二十厘米左右。洪武釉里红瓷不仅

4、传世数量明显多于青花瓷,器形也更为高达宏伟,大罐可高达五十厘米以上,碗、盘最大者口径也可超过四十,甚至五十厘米。纵观明代,瓷器烧制近乎于各个时期皆有代表品种,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弘治黄釉,嘉靖、万历五彩等。釉里红器于宣德朝也有精作,但品种数量皆不如洪武一朝,宣德以后,明代釉里红烧制更是渐趋衰落,甚至停烧,直至清代方得以恢复,如此,洪武釉里红可谓其代表品种,价值可见一斑。在景德镇当地相传,由于明太祖极其推崇红色,登基称帝后传下圣旨,命令景德镇的御窑场立即烧造出釉里红瓷器,作为宫廷御用器物。据明史专家吴晗先生考证,明太祖朱元璋因姓朱,朱在颜色中为红色,而且明朝为火德,尚红色,以红色为贵,据明史志第

5、四十三舆服三,洪武三年,礼部言:历代异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饰黄,旗帜赤。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赤为宜。从之。如此,明人自皇室而来的尚赤之风随之促使釉里红成为洪武瓷器极为重要的主流品种。据资料,传世洪武釉里红器形主要包括大罐、大碗、大盘、梅瓶、玉壶春瓶、执壶、双耳瓶、 三足炉等。玉壶春瓶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可能由唐代寺院里广泛使用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宋代定窑、汝窑、耀州窑、磁州窑等普遍烧制,是宋代瓷器最具时代特征的器形之一。赵宋以降,玉壶春瓶凭其优美曲线、清秀身姿赢得世人喜爱,与梅瓶、赏瓶并称瓶中三宝,经年不衰。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则为洪武朝之经典品种,

6、同类传世器依所绘纹饰可分四类:一、缠枝扁菊纹;二、缠枝牡丹纹;三、折枝牡丹纹;四、竹石芭蕉三友纹。前二者为主流,同类器见藏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及著名私人珍藏;后二者为孤品,分别为台湾鸿禧美术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洪武瓷器在很长时期内不为古瓷研究者认知,直至上世纪中下叶,随着明故宫遗址与明代御窑厂的发掘,方才得以确认。此后,洪武瓷器作为元明过渡的重要时期被给予高度肯定,其市场价值随即飙升。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图197) P212;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图222) P241中国历代陶瓷鉴赏4-明官窑 明洪武 釉里红菊花玉壶春瓶

7、 P27The Alan Chuang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rcelain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图7) P502012年11月7日 伦敦苏富比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Lot3172011年6月9日 巴黎苏富比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Lot372008年11月4日 伦敦苏富比 明洪武 釉里红牡丹纹玉壶春瓶 Lot1532006年5月30日 香港佳士得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Lot12482005年11月28日 香港佳士得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Lot14072005年3月31日 纽约苏富比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

8、花卉纹玉壶春瓶 Lot1022003年10月27日 香港佳士得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Lot6261998年11月16日 伦敦佳士得 明十四世纪末 釉里红缠枝牡丹花纹玉壶春瓶 Lot521997年11月5日 香港佳士得 明洪武 釉里红牡丹玉壶春瓶 Lot9011992年9月29日 香港佳士得 明洪武 釉里红牡丹玉壶春瓶 Lot468Lot7015 清乾隆 青花团凤牡丹浮雕五蝠莲瓣纹尊 高 33.5cm敞口,束颈,斜肩,鼓腹下收,圈足,底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内外满釉,主体青花绘饰。颈部五夔凤比列,观其形貌,回身出首。颈肩结合处凸起弦环一周。肩雕倒向五蝠作饰,蝠身青花点染

9、,灵巧生动。腹中团凤主题,青花绘笔,夔凤折身展羽,花枝缠环曲绕,仿似勾连环舞。花凤五团,匀布为邻。腹底塑以莲瓣,青花勾染。瓷业发展至乾隆极至鼎盛,瓷工熟练掌握各类釉彩烧制技法,承袭前代传统的同时,更力求创新。乾隆皇帝好古,其时承古创烧器类成就突出,此尊即为一例,可谓乾隆仿宣器之创新力作。此尊,拟古创新,胎质洁白细腻,纹饰依序列布,秩序井然,青花发色沉雅,点缀于疏朗白地之上,别出意蕴。据苏富比研究者,宣德同类原型器之一可见于1980年台北故宫举行的宣德瓷器特展图录第10号展品(the Special Exhibition of Hsuan-te Wares, National Palace Mu

10、seum, Taipei, 1980, cat. no. 10);之二源自A.D. Brankston and H.R.N. Norton收藏,曾于1967年5月16日上拍于伦敦苏富比(Lot96)。比较观之,宣德原型颈部较短,且颈肩与足壁均饰有浮雕仰莲纹饰,腹饰双凤穿花。乾隆工匠拟古创新,一方面对宣德器形稍作调整;另一方面承袭花凤主题的同时,则对纹饰整体布局进行改变。具体表现为:其一,乾隆器将花凤浓缩于颇具形式意味的团章之中,每团皆由牡丹凤凰各举半圆,相绕成型。与此纹样相类似而器形有所不同者,见1981年4月7日伦敦苏富比釉里红器(Lot278)。其二,乾隆器之浮雕仰莲位置从足壁移至腹底,颈

11、部则保留凤纹之于早期青铜器的几何形式,充分迎合了乾隆皇帝崇古的喜好。其三,由于对青花烧成技法的熟练掌握,乾隆时期的工匠足以通过对钴料及其烧成温度的准确控制来模拟前代青花发色效果,此尊青花密点之铁锈斑效果,即效宣德之故。当然,此种仿效在某种程度上仅为澄后人仿古之心,所得效果并非全然无异。此尊中,最为引人注目者当属其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识,以清、干二字写法特别,就其特征显示当书于乾隆早期唐英任景德镇督窑官之时,书款时间应早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其中,干左中以由代日,世知此写法或为唐英亲笔。同类款识可见于望星楼藏青花釉里红灯笼尊两件,可见于明尼阿波利斯艺术研究会于2004年举行的清三代官窑瓷器

12、展图录第27号展品(the Exhibition Imperial Perfection. The Palace Porcelain of Three Chinese Emperors, 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s, Minneapolis, 2004, cat. no. 27),另一件同款识器上拍于1985年12月9日伦敦佳士(Lot124)。与以讲究精美度和程序化的官窑瓷相比,唐英自制瓷风格清隽雅逸,洋溢着书卷气,有着不同于官窑瓷的独立品格。2011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上拍一件清乾隆 青花团凤牡丹云蝠莲瓣纹瓶( Lot1924),形制与本品相同,纹饰相反,

13、或为一对。来源:葡萄牙古尔班吉安博物馆(Museu Calouste Gulbenkian)编号:23.8.3052011年1月于英国John Nicholson Auctioneers 上拍Lot43参阅:2011年10月5日 香港苏富比 清乾隆 青花团凤牡丹云蝠莲瓣纹瓶 Lot1924Lot7021 清乾隆 古铜彩双螭龙耳乳钉寿字纹方壶 高 37.0cm方口内敛,口沿侧壁斜弧。长束颈。肩部四面随器形成斜梯状过渡,梯面微弧。四方鼓腹下收。方圈足外撇,足沿四角再起足竖立。底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阳刻篆书款。颈部左右堆贴螭龙双耳,螭耳简形,与壶身纹饰相对比照。口沿侧壁浮雕团寿比列,再匀雕三角波浪

14、曲折间隔。颈中,四弦上下各二,共成长方圈带,圈带以乳钉团寿规整布局。腹部,四面浅剔轮廓,内中同式装点:中域如意云纹开光,其内回纹作地,团寿置中。外区,浮雕T纹相对,余下乳钉疏落满布。圈足侧壁雕乳钉纹装点,乳钉两侧排布,中留素洁平面。瓷业发展至乾隆一朝,可谓顺时之兴运,集古之大成。烧瓷工艺终达历史顶峰。一方面,承袭前代的瓷釉品种日益精进;另一方面,基于高超的工艺水准,更大胆创新。于是,成就出乾隆一朝彩釉超越历代的丰富品种,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者,莫过于仿烧一类。乾隆皇帝喜好雅玩,酷爱各类工艺品,此般兴趣对于当朝陶瓷工艺的革新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加之陶瓷与釉彩配合可塑性极强,在著名督陶官唐英的带领下

15、,乾隆御窑厂戗金、镂银、琢玉、髹漆、螺钿、竹木、匏诸作,无不以陶为之,在瓷业上开创出历代未有之奇观。此壶釉色仿古铜效果。古铜彩为模仿古代青铜器色彩的一种装饰彩,属清乾隆时期制瓷工艺中的特殊品种之一。其工艺十分考究,一般是在紫金釉或厂官釉上,用红、绿、黑、蓝、酱黄等低温彩仿造青铜器的斑驳锈痕,或用金彩摹绘出璀璨的错金银纹饰,其质感与青铜真品几乎无异。所仿器皿的足部多为黑色或酱色,底部刻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古铜彩从乾隆创烧起即一直延续至清末,历来为世人看重。细观,壶身整施茶叶末釉,口沿、腹部如意云纹开光内以褐色釉彩模仿古铜锈蚀氧化效果,尤为逼真。乾隆皇帝好古,其仿古铜釉瓷器非但从釉彩仿之,器形装

16、饰亦无一不以古为范。综合众多乾隆仿古铜瓷器观之,此类器表纹样装饰手法主要有凸雕与描金两类。陈浏于陶雅亦如此记述:古铜彩独推乾隆朝,花纹皆凸雕夔龙、云雷,青绿殊可珍玩。款皆篆书六字,或凸雕,或以金写之。本拍品亦然。器形模仿古代青铜礼器肃穆端庄的风格特征;凸雕纹饰中的乳钉纹则又仿古玉而来,与明清以后流行的团寿纹饰结合,整体观之彰显出独特的仿古创新意味。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余佩瑾的说法即在新旧结合之中,作品蕴育出一种怪异的仿古风格十足展现出乾隆官窑企图纳古今、集祥瑞于一器的创举。较之乾隆同时期的其它仿古颜色釉,仿古铜釉存世数量不多,拍品珍稀,格调高雅。目前唯一见到的类似器型和纹样的物件是台北国立故宫博

17、物院的清乾隆古铜描金寿字方壶,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后者在器物的突起纹饰部位描以金彩。而该拍品保持最初一次烧成的古铜彩原色,更显古朴和端庄。参阅:乾隆皇帝的文化大业 清乾隆 古铜描金寿字方壶(图V-9) P175中国陶瓷全集第15卷 清(下) 清乾隆 古铜彩双耳三足炉(图117) P136Lot7029 清雍正 仿哥釉琮式瓶 高 29.2cm圆口,折肩,圈足,底部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琮式瓶本乃仿玉琮 target=_blank新石器时代玉琮造型所制。此瓶,胎体厚重,整身仿哥釉开片,铁线纵横。保存完整。玉琮为古代祭祀所用之大礼器,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合称为六器,周礼载:以苍璧礼天,以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