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说课稿资料讲解_第1页
《琵琶行》说课稿资料讲解_第2页
《琵琶行》说课稿资料讲解_第3页
《琵琶行》说课稿资料讲解_第4页
《琵琶行》说课稿资料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吟一曲天涯沦落之绝唱琵琶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单元教学要求我所说的篇目是琵琶行 ,它是职高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职高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是课内选学课文。编者对学生的单元训练要求是:重点学习文言实词,要主要实词出现的语言环境,从整体上理解语句和段落的意思,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对本文的训练要求是: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细细品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伟大艺术成就。从而实现能力迁移,增强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文章特点琵琶行是唐朝伟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

2、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 ,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 “ 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 “ 感我此言良久立” ,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 江州司马青衫湿” 。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

3、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易于背诵。这是一篇音乐、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诗文。学情介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尤其要考虑有到学生的心理因素和层次差异,根据教育面向全体的原则指定分层的教学目的,力求使全体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品格。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优化教学设计,利用丰

4、富的资源和有效的方式把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研究转变,让他们快乐而自由地学习。我的教学对象是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太好。但他们毕竟初中时已接触过文言文,又刚学习了本单元其它几篇文言文,有了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本文是白居易所作,文字较为浅显,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问题不大,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才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整体感知,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初步学习以文字

5、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word 可编辑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word 可编辑(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培养学生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以前曾有接触,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地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因此,我把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鉴赏音乐意思所表达的人物感情列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虽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由于对中国沧桑历史实际体验的欠缺,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

6、的难度,因此我把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四、 教法、学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选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问题教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同时加强对学生朗读法、合作学习法和练笔法等学法指导训练。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设计课时为一课时。为何确立上述教法学法? 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重视积累、感悟和培养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 “ 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 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

7、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确立教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发出 “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 ” 、 “ 提倡教学民主” 等主张, 从而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布置以下预习作业:学生上网查询白居易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该诗的背景;熟读琵琶行 ,翻译该诗小序;熟读全诗,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品读;概括每节诗的大

8、意及全诗的主要内容;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品读并分析作用;把握音乐的起伏变化,赏析描写音乐的手法;概括琵琶女的坎坷经历;概括“我”的遭遇;找出全诗的主旨句。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是希望引导学生能在课前较为全面地学习这首长诗,为上课做充分的准备。利用早读课指导学生朗读,要求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二)教学实施、导入新课(课间就利用多媒体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 ,营造气氛。 )今天我们的学习是在美妙的琵琶声中开始的。不要误会,这不是音乐欣赏课,而是诗歌鉴赏课。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像艺术孕育的联体婴儿

9、,在很长的时间里,诗歌既是文学,又是音乐。后虽然分离,但仍联系密切,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据说就是根据诗歌创作的。而许多文学大家在他们的诗文中也给我们描绘出了经典的音乐场面。其中尤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描写音乐的极品。今天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诗歌的。如此设计导语,可以在短短几分钟里,就使学生迅速形成了超越于日常态度的审美态度,倾向于客体的审美心境和把审美心理结构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有效地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诵读全诗 整体感知 课前已熟读全诗,现在教师示范朗读一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几段。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浔阳江头,是诗人正在送别他的朋友。那样的寂寥、怅惘,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

10、感。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这种气氛。请同学用七言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浔江送客闻琵琶 江头送客闻琵琶学生选择朗读,逐段概括主要内容。第二节:月夜弹奏琵琶曲第三节:江心自诉身世苦歌女倾诉身世苦第四节:同病相怜伤迁谪第五节:重闻琵琶青衫湿此环节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标准答案,让教学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进行。 、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主要讲述了什么事件?明确: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探究学习 :这是名篇,可供我们欣赏学习的地方很多,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只能择其要点来赏析,希望同学们课后能举一反三,好好挖掘这座宝藏。所以突破旧有逐句分析、双线结构的模式,以独特的视角切人,由点观面,

11、设置能激发学生从整体上自觉地鉴赏诗歌的问题,启发学生全面深刻地把握诗歌主旨及艺术手法,并从中获得获得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按以下三个话题进行讨论: “解读琵琶语”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感知青衫泪”一一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体悟景物情”一一诗歌往往少不了景物的描写,同样,本诗前后贯穿了几处景物描写 的文字。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学生自由选题,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讨论总结:、解读琵琶语(多媒体展示化面及相关诗句,并播放背景音乐)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 。 琵琶女独守空船, 孤单凄凉。

12、所以其出场弹奏时, 旋律低沉抑郁。第二部分“欢乐曲” 。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成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第三部分“沉思曲” 。 琵琶女“年长色衰” , 迫于生计,她只好“老大嫁作商人妇” 。 回忆到这 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变得“冷涩” 、 “凝绝” , 音乐之声“暂歇” , 命运的变化使此时 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 。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

13、,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 正如诗人所云: “我闻琵琶已叹息。 ”悲愤的曲调, 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 一哭。音乐是心灵世界最美的语言,是情感宣泄的最佳方式,琵琶女一曲弹奏,尽诉心中怨悱,道出命运的沧桑。(板书)解读琵琶语诉尽心中悲愤情 诉尽喜怒哀乐情音乐是有声无形的,很难用文字描述出来。而白居易做到了:(此处插入对音乐描写技法的赏析,多媒体显示相关文字,如下)(直接描摹: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直接描摹:摹声(叠词、联绵词)表现音乐的韵律节奏)(侧面烘托:听众的反映突出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诗人在这里,既写乐声和弹奏技艺,又写音乐旋律中所包蕴的心理内涵,而且将这三者融汇

14、在一起, 构成整个演奏过程声情变化的完美表现, 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此处插入分析音乐写作技法,既突出教学重点,也不显得突兀。、感知青衫泪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源自感伤:A 、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琵琶女激愤幽怨的曲 调引起诗人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对自己苦楚身世的倾诉后,诗人更是激起深深的怜悯。B、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 感孤寂难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人悲,己怜, “同是天涯沦落人” ;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

15、,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 , 既是诗人对不幸女子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 诉。(此处插入白居易生平及写作背景的介绍, “讽喻 ”一类的诗歌从总体上来说,都是作者关怀现实政治、关怀社会问题,企图对其所认为的不良现象加以纠正的产物。知人论世,才能深入理解文本。 )浔阳江头夜送客,那一幕发生在元和十一年(公元 816 年) ,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已经一年多了。朝廷里权贵倾轧,最高层派系斗争,冷酷、无情、尖锐、激烈。白居易陷入其中,当了替罪羊,成了牺牲品。作家的失意,是文学的收获。诗人的不幸,是江州的大幸。要不然, 浔阳江头何以会演绎落难诗人与琵琶女倾诉心声的一幕?后人又何

16、至能听到 “同是天 涯沦落人 ”的愤恨和哀怨?真的没有了,文学史会寂寞几分吧?(板书)感知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道尽天涯沦落恨、体悟景物情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word 可编辑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word可编辑“将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展示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传达出诗人凄凉愁 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别时茫茫江浸月;描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感 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产苦竹绕宅生;写诗人

17、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景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 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滑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感人。(板书)体悟景物情一一一枝一叶总关情4、领悟主旨本诗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个形象,连接这两个形象的桥梁是什么?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从两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多媒体展示相关文字及画面)琵琶女: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

18、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可见二人命 运有着太多的相似和太多的无奈。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 无意中拨动了白居易最敏感的心弦,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 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不能自持,竟至失声痛哭,发出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浩叹。总起来说,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 闷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内涵丰 人,写出了人们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5、总结一千多年前,一个文

19、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在一个不朽的夜晚,因为音乐,两人连 在了一起,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让我们聆听配乐诗朗诵,再一次回味诗歌带 给我们的无尽的美感。6、作业:(一)、文言知识题(必做)(多媒体投影显示)1、请指出划线词语的古义及今义 因为长句 凄凄不似向前声 老大嫁作商人妇2、请解释加点词遂愈洒 愈曰琵琶行使快弹赘曲一曲红绡不知数.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同是天涯沦落人 自言本是京城女 因为长句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声停欲语迟 今夜闻君琵琶语 轻 拢慢捻抹复挑商人重利轻别离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 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 下谁最多3、请指出加点词的用法 商人重 利轻 别离 转徙于江湖间 感斯人言闻舟中夜 弹琵琶者 遂命酒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歌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