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_第1页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_第2页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_第3页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_第4页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TOC o 1-5 h z HYPERLINK l bookmark2 o Current Document 内容提要 3一、为何要开展这项研究 4二、研究是如何进行的 5三、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6 HYPERLINK l bookmark18 o Current Document 1、师生关系:反对教师霸权不能矫枉过正 6 HYPERLINK l bookmark20 o Current Document 2、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 热烈与沉静 7 HYPERLINK l bookmark22 o Current Document 3、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 明晰与恰切 8 HYPERLINK

2、 l bookmark24 o Current Document 4、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紧扣文本、内容的挑战性 115、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合理与流畅 156、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真伪、难度、数量、支架性问题 167、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姿态:不能专制,更不能不作为 17 HYPERLINK l bookmark26 o Current Document 8、功夫在课外:从学术新成果中汲取营养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19四、研究取得了哪些实效 21五、对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22 HYPERLINK l bookmark28 o Current Document 六、主要参考文献23研究报告的附

3、件附件一:教学论文(发表部分、获奖部分)附件二:教学案例附件三:学生成果附件四:有关获奖证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内容提要鉴于当前高中阶段师生常常处于超负荷状态, 语文课堂上低效行为充斥, 本课题组试图从高效、 有效语文课堂和低效、 无效语文课堂的对比中探索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规律, 提出比较系统的、 可操作的有效教学策略, 希望以此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供支持。课题组直接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 通过听课观察教师、 学生的课堂行为, 观察师生互动的方式、 课堂的反馈方式, 观察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广泛收集课堂教学资料,并予以整理、分析,为课题研究奠定现实基础。在此基

4、础上,大量阅读教学理论、 教学行为、 教学心理等方面的文献获取理论支撑, 从宏观上、理论上把握课题的内涵与外延。然后从中学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通讯等中学语文教学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搜寻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 辅以课题组成员本人颇有心得的课例,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也透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地方。努力做到以案例修正、补充观点,以观点统领、驾驭案例。课题研究结合大量实例, 系统地分析了多种因素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课题研究者重新审视师生关系, 认为要反对教师霸权, 但绝对不能矫枉过正, 呼唤发挥教师强势的主体性。 语文教师要创设适宜的课堂氛围, 使热烈与沉静的氛围各尽其用。 课堂教学的目

5、标首先要明晰、 恰切, 要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 即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情感诉求、接受能力,把握学生的思想现实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表述中使用的行为动词要具有可测量性、可评价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尤其是阅读课的内容,既要紧扣文本,又要保持内容的挑战性。 课堂教学应该在结构上做到合理、 流畅。 提倡设计支架性问题,杜绝伪问题,难度、数量上力求得宜。教师要警惕课堂讨论中隐伏的不作为倾向。课题组还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功夫在课外:语文教师要从学术新成果中汲取营养, 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6、; 教师也要建立及时、多向、实用、灵活的反馈系统,确保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成功感,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结题报告不仅从理论上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 而且从操作层面上介绍了相当多的技术性策略。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文本为何要开展这项研究1、开展这项研究的重要性从学生的角度而言, 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从教师的角度而言, 一个教师如果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树立了牢固的有效教学意识,就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

7、我更有效的教学 ?”这种经常性的反思无疑会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2、开展这项研究的必要性(1)在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大量师生处于超负荷状态。现实生活中,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 大量师生处于苦不堪言的超负荷状态。以长春市的学生为例,大部分中学要求早上 6点40到校,相当多的学生五六点钟就要上路了。初中生 下午6点离校,在作业没有障碍的情况下要做到9点半。而高中生几乎没有夜里12点以前上床的。教师情况也令人担忧,备课、评改作业耗尽了教师的精力,睡眠严重不足、工作疲于应付是对相当多教师的真实写照。我们不能否认,勤奋是取得成功的前提,但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绝非一个简单的 “勤 奋”所能解释,其中教与学的

8、低效不容忽视。(2)语文课堂上低效、无效行为充斥。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堂上的低效、无效行为更加普遍,也更容易受人诟病。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关于高考存废和改革的争论日趋激烈。1998年春夏之交由对语文高考试题的不满引发了一场对高考和语文教学言辞激烈的批判。北京文学的一篇文章历数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考试的荒唐,抨击语文“误尽苍生”。最近几年,语文课程改革东风劲吹,如火如荼,但其中的形式主义作风又引来了越来越严厉的批评,不少课堂是把乏味的“满堂灌”变成了肤浅的“满堂问”。什么是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这个问题值得人们认真探讨。(3)新课程的呼唤。2006年9月起浙江省开始在高中实

9、施新课程方案,其中语文新课程强调以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所有这些理念的落实都离不开有效的课堂教学。3、开展这项研究的可能性申请人所在的温州中学构建了完善的学校课题结构体系,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课题管理体系;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研究队伍。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活动, 每年都有大量的教科研论文发表、 获奖。 这些优势为我们开展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洪禹平误尽苍生北京文学1998年第3期申请人蔡焕

10、杰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曾师从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彬福教授。 在十余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生涯中,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获奖或发表的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涉及有效性教学的研究。申请人杨春城 2003 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多次在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比赛中获奖,在语文课堂有效性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夏琳、 王恩波、 胡海英也是温州市直高中的骨干教师, 具有优良的教学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研究是如何进行的研究假设:在校内外我们发现一些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强, 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发现一些课堂相对自己其他课堂更加有效。 如果从高效、 有效语文课堂和低效、 无效语文课堂中

11、的对比中探索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规律, 提出比较系统的、 可操作的有效教学策略, 那么 它可以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供强大支持。研究目标: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如何使师生关系、 课堂氛围、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问题设计、课堂讨论、课堂结构、教师修养、学生动力诸因素实现最优化;如何成功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 用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 使学生在知识、 能力、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都获得进步和发展。研究方法:文献法: 大量阅读教学理论、教学行为、教学心理、教学案例等方面的文献;辅以研究者本人的教学实录、教学心得。课堂观察法: 直接对课堂教学

12、进行观察,通过听课,观察教师、学生的课堂行为,师生的互动方式,课堂的反馈方式,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广泛收集课堂教学资料,并对它们进行整理、分析,为课题研究奠定现实基础。研究步骤:2006 年 1 月 2007 年 7 月为原始资料收集阶段。在申请课题立项之前, 课题组成员即通过深入课堂听课、 报刊阅览、 网络搜索等多种手段收集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教学案例, 积累大量的原始记录。 然后分析在教学有效性方面的得失,进行初步的归纳整理,力争形成粗浅的调查报告。2007 年 7 月 2007 年 12 月为理论充实阶段。搜集各种有效教学的理论著作, 密切跟踪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 关注语文课程改

13、革的最新动向,结合前一阶段所收集的大量案例,发现制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因素。在这一阶段, 要充分利用温州中学强大的教学研究力量, 从特级教师和其他教学专家那里获得指导。3、2008年1月2008年3月为理论结合案例阶段。将权威的、新颖的有效教学理论与自己的课例、校园内的课例、语文教学期刊上的课例比较结合。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也透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地方。4、2008年3月2008年5月为总结成果阶段。在课堂氛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问题设计、课堂讨论、教师素养等方面,提出比较 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效教学策略。5、2008年5月2008年8月为结题论文撰写阶段。以论文形式把研究成果展示出来。

14、研究取得的成果系统地对影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诸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师生关系、课堂氛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问题设计、课堂讨论、 课堂结构、教师修养、学生动力诸因素实现最优化。何谓“有效教学”众说纷纭,我们比较欣赏湖南大学姚利民所下的定义。他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效果是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预期教学效果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吻合教育目标、符合特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相对有效地达到是指用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教学过程合规律性和成功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

15、学习是有效教学实现的条件。”一、师生关系:反对教师霸权不能矫枉过正。将理想的师生关系描述为朋友关系已经司空见惯了,最近又有教师称“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上帝”,这种说法不仅在实践中,而且在理论上也是极其有害的。试问,如果将学生看成 上帝,教师不是要被学生主宰?教师不是要匍匐于学生脚下听凭学生摆布?孙绍振在“自主”学习:绝对还是相对?一文中指出:“只强调某一群体的主体,漠视另一群体的主体,只能在反对一种话语霸权的同时崇奉另外一种话语霸权。故当代主体性理论, 已经让位于主体间性(intersubjuctivity )。把承认一切主体性作为前提,在一切主体性之间进行对话, 才是当代哲学的前沿。 不尊重学生

16、的主体是野蛮的,难道不尊重教师的主体就是文明的?肯定教师的主体性,不但是维护教师作为一个人的权利,而且是作为一种职务的权利。职务的权利,并不一定就是霸权,只有滥用职权,武断专横,才可能产生霸权。 相反,剥夺教师的发言权,只能导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学生的霸权。”而且“教师的主体性,不是某种弱势的主体性,而是具有强势的、胸有成竹的、即兴创造的、随机应变的,又 是合作探究性的主体性。 课堂对话只有双方都具有一定强势的时候,彼此潜在的才智才能激发出火花。”不仅如此,教师甚至要担当起惩戒者的角色。“对于尚无学习动机的学生来说,教学的最好方法应当是不管他们当时的动机情况如何,要逼他们不断学习,一旦他们尝到

17、了学习的甜头,就有可能产生学习的动机。”傅雷先生教育子女的事例可以作为极好的佐证。何善亮甚至认为“如果没有教育性的惩戒以制止某些错误的行为,则学生在许多事情上将只能通过成本更大的自然惩罚去学习。”“学生是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学生意味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第16页孙绍振:“自主”学习:绝对还是相对?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9期,第4、5页向葵花:重新审视惩戒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2期,第29页着逼迫”。这里,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师生关系,要反对教师霸权,但绝对不能矫枉过正。二、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热烈与沉静。一般来说,热情的教师更容易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

18、。“教师讲授时的热情表现为多种方式,如精神饱满,充满活力和生气;语言表达快速、 有效、抑扬顿挫,富于激情;目光炯炯有神,表情丰富等。在教学中,教师应作到:以戏剧 化、吸引人或其他富于感染力的方式进行讲授;得体而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如表情、眼神、 手势、姿态等又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讲授时在讲台上或者过道内走动而不固守在讲台上; 将适当的笑话、幽默穿插在讲授中;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学生欣赏、表扬,等等。从 而确保讲授时的热情,提高讲授的生动性。”的确,良好的氛围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使他们感知变得敏锐,记忆获得增强,思维更加灵活,给他们的语文学习注入强劲的动力。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离不开教师的激

19、励,以下是笔者博客中描写课堂气氛的一个片断: 我重点评讲了马晓帅的夺冠一瞬间。“凉风从我身边刮过,使沉迷于梦中的我突然清醒了:“为什么不拿第一名呢? 我紧握标枪,感冒的病菌似乎也要帮我(教师评价:这是神来之笔!这里用一句幽默的话表达了对疾病的蔑视。对一个英雄来说,就应该一往无前。),我全身一下子热了起来。全身肌肉几乎都进入了紧张状态。等待着,等待着。“1908号一一”我走上了助跑道,握紧标枪,一个深呼吸。这次,我特意加长了助跑。喇一一,白旗挥下,我跑了起来,一、二、三,投!标枪飞快地从我手中飞出。看着在空中飞行的标枪, 我心中别提有多紧张了。 不知为什么,它飞行的时间似乎很长。我的心跳到了头顶

20、,与枪一起飞着。(教师评价:这是超现实的描写,简直有现代派小说家的气魄!)我回头,想看看那最远的牌子。啊,是我,我是第一吗?我成功了,成功地完成了一个美丽的超越。(我的总评:这是一个完美的速写。)那节课,学生的情绪被彻底激发出来了。对于同学的精彩描写,没有谁会吝啬他的掌声,在稍显空旷的预科教室里,掌声“像鸽群一样四起”。教师兴奋地朗读、评讲,学生紧紧的追随着教师的节奏,笑声不时地爆发。有时教师还没有读出来,学生就接了出来。接对了,得意地笑;没有接对,更猛烈地笑。教师有时故意停顿一下,这时连呼吸的声音都听不到。何善亮:南京师范大学 2007年度博士论文有效教学批判第70、71页姚利民:有效教学研

21、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第75页哪怕是教师的一扬手、一蹙眉,乃至突发的语塞,都会引起热烈的笑声。在这节作文讲评课 上,学生的经历、体验、感悟被唤醒、发酵、升华了。对于教师,这样的课对于学生,这样的课堂气氛,足以让他们顿悟作文吸引力的来源;堂真正是一种享受:我觉得自己好像在飞翔,我敢说,那是一种高峰体验!如果继续挖掘,那么我们很容易形成这样的共识: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坦诚地对待学生,在精神上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 敬畏学生的自由心灵, 在教学中创造适宜于学生自由 言说、真实坦露的教学情境; 这样每一个学生才会敞开自己的心灵,把自己的真实世界袒露出来。当然,理想的语文课堂气氛也未必总是

22、和“活跃”、“激动”、“兴奋”结缘,有时语文课堂上需要的是肃静、沉默。以下是某教师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课堂上最后5分钟的一个片段。 师:请同学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书面完成两条思考练习题。第一题,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指称变换了多少次,说说这样表达的作用。第二题,把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说 成是“简单事实”,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刚刚开始思考,教师便开始“点拨”)师:回答这一类问题必须回到课文中,从具体的语言环境找答案。(学生查阅课文、思考,教师又做“点拨”)师:经典作品用词都是非常精当的,大家要仔细推敲。(学生继续思考,教师继续“点拨”)师:回答“简单事实”的效果,要注意前面的“规律 ”

23、、“繁芜丛杂”等词语,还要注 意“简单事实”后的冒号,等等。(学生紧张思考、书写,教师再做“点拨”)师:回答问题的语言要简明扼要、要言不烦,有的同学语言组织得拉杂,反而掩盖了回答问题的要点。(合计:学生思考练习5分钟,教师不断在学生中巡视,不断进行口头提醒,共达6次)之大家看,学生训练共5分钟,教师的提醒有6次,有些提醒实际上是不着边际的。 与其说教师在不断“点拨”,不如说他是在频频干扰!学生的思维不断被冲击,一个相对完整的 思维时间都无法保证,这样的课堂气氛如何能带来有效教学呢?这里我们不妨引用高慎英的 话评价:“有效教学有时需要教师保持无为而教的自我克制,不过多地干扰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

24、当代教育学倾向于倡导生态教学,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建构起安全的的心 理环境,保持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学习和发展。作为结束,我们引用深圳的程少堂老师一段话:“最理想的语文课堂“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种氛围的确令人神往,什么时候出现了这种氛围,语文课就差不 多成为学生的节日了。蔡焕杰:新疆班情结,2008年1月31日中国教育报朱唤民: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切片,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8期,第34、35页高慎英:“有效教学”的理想,课程 教材教法2005年8月刊,第24页程少堂:语文味研

25、究回顾,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3年第10期,第29页三、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明晰与恰切。有效教学的目标不是教师在教学中教了什么, 是否认真,是否科学,不是课堂是否活跃, 不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努力, 是否认真,是否投入,是否科学, 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教 学处理后的学习进步和发展。让我们看一个实例。某位老师一节作文教学课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1)出示高考说明中关于写作的要求;(2)学生阅读一篇忙的高考作文,讨论交流习作值得肯定的地方;(3)学生根据教师要求阅读习作发现习作点题的句子;(4)教师小结习作的主要问题:中心不够集中;(5)学生讨论、交流习作的修改;(6)教师小结修改的三个技巧(

26、A.明确表达观点,使文章的立意可以贯串始终B.材料要始终为主旨服务,要有聚焦主题的功能;C.按一定意图精选材料,感觉所用的 材料不能为主旨服务时,一定要修改或更换) TOC o 1-5 h z (7)学生阅读讨论另两篇习作忙的问题(主题提炼不够恰当);(8)幻灯出示一组关于春的名言警句(10句以上,由于太快,没有数清楚)(9)幻灯再出示一组学生习中摘出的关于秋的名言警句(11句);(10)学生分组讨论拟写关于“忙”的名句;(11)全班交流关于“忙”的名句。这节课的目标就比较混乱:教师究竟要训练的是文章写作还是句式摹写?写作是要突出 点题还是选材?出示警句和修改习作的逻辑关系是什么?都是不清楚的

27、。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首先要明晰。其次,要设置恰切的目标。以下,我们从三个方面把这一问题展开。(一)恰切的教学目标要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课程性质是这一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特征,深刻理解语文课程性质是顺利有效教授语文科目的关键,是确定有效教学目标的根本前提,一旦离开这个前提, 提高语文素养便无从谈起。国家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有这样的叙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

28、们必须牢牢抓住语文教学的 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遵循教学逻辑,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6期,第16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版,第1页 实质,而不能因为倡导活动、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而使语文课堂变了味,甚 至把语文课上成了主题班会课、思想教育课、时事辩论课等等。2004年5月,浙江省青语会组织的一次研讨会,有两节教师示范课,课题同为米洛 斯的维纳斯,两位教师为了显示自己提前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在45分钟的课堂中有超过30分钟的时间是在分组讨论“残缺的是不是美的”这个观点,结果学生异常兴奋,唇枪舌 剑,你来我往,争得面红耳赤,俨然成

29、了 “全国大专辩论赛!两位教师也是不时地加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这两节课气氛热烈,挖掘深入,似乎每位同学对“美”都有了全新的理解 和认识,表面看起来非常成功。 但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语文课堂不去引导学生钻到课文里,结合语境感悟、品味、揣摩、积累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妙处,不去提高 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而是讨论美学问题, 这是我们需要的积极有效的语文课堂吗?显然,作者的教学目标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进而直接致使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而在大力倡导新课程理念的今天,这种脱离语文教学实质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甚至大行其道。2007年第三期的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中颠覆与回归一一我所经历的新课改

30、课 堂一文里,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讲授毕淑敏的我的五样(苏教版必修一中的课文), 授课教师的设计方案是“游戏,要求学生参与活动进行一次选择。”而课堂上就是大家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五样,一直讲述到自己留下最后一样的原因,很多同学的动情陈述打动了现场的“观众”。但是我们回头想想,这就是我们要的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的吗? 它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目标距离有多远?正如作者评论的“整个课堂都是游离于课文的”、“与其说这是堂语文课,倒不如说是一次主题班会”。我们反思这节课,就会发现失败的原因在于作者关于这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不准确,而教学目标的不准确源于他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理解不深,仅仅认为学生热烈

31、参与,积极探究、讨论的课堂就是新课程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可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是语文课堂的最根本要求。诚然,“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言, 但语文课堂不是一般的生活,不能认为即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最原生态的生活,也是在学习语文。这完全违背了学校的现实教学情况和当代课程论的基本原 理,更远离了我们现在的紧迫任务: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明确一点: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钻到课文里,结合语境感悟、品味、揣摩、积累 语

32、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妙处,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然后再去考虑具体的实施策略,比如活动体验、自主探究等。而不能主次颠倒。同样是我的五样的教学,笔者认为身边的一位同事的教学设计更优秀些。她所采用 的活动体验式同前文作者类似,但是大量压缩这一步骤所占时间,而随后设计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一一回归文本。教师要求学生分析作者在删除生命中的每一样时,所经历的复杂心理斗争过程及精妙的细节刻画, 相伴随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借鉴毕淑敏的手法,写出自己的心理斗争过程。我们注意到,这个教学设计,明显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体验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文 本分析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回归到了语文教学的实质中来,因此这个教学目标对于

33、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有效得多了。我们再看一个课例。黄山育才学校的宋诚信老师在讲涉江采芙蓉时,设定了这样两个教学目标:一是理解涉江采芙蓉一诗的内容并欣赏其艺术特色;二是初步了解古诗欣赏中的艺术再创造问题。这里没有情感态度的目标、没有所谓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要求,但目标的设立是很见张国钟:颠覆与回归一一我所经历的新课改课堂,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第3期第19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版,第14页。教师功力的。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是以抒写挚情而被后人大力推崇的,钟噪赞之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明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

34、选中也曾经盛赞它:“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而“涉江采芙蓉”恰恰是以宛曲之笔写悲情的典范。 理解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也就理解了整个古 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欣赏诗歌的方法有很多,这堂课抛开其余,择其一端,只取欣赏诗 歌过程中的再创造的方法,也是从全诗长于抒情的特点着眼的。所以表面上看,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很简单,而实际上却是非常重要和得当的。因为教学目标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是切实有效的语文课,也是应该提倡的语文课。(二)恰切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崔允郡教授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中就中认为,类似“拓宽学生的

35、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 ”的教学目标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 是学生。这看似小节,其实是关系到我们教师是否具有全新理念、是否以学生为主体的大问题。遗憾的是,不少一线教师忽视了这一点,甚至一些名教师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的教学设计,其中教学目标部分的表述也问题多多:行为主体混乱,表义不明确,目标含混。2007年第3期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刊发了茶馆 两人教,其中方案一中的教学目标部分有这样的表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品味本剧京腔京味、幽默而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 字的情感。(2)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观察生活。可以说,这个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

36、体现了教者的新课程理念,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教学目标叙述的最明显缺陷就是,行为主体混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陈述的是教师行为,主要是讲教师要完成哪些任务,而不是学生具体有哪些收获。为师者应该谨记: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我们说“恰切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绝不仅仅是文字表述的问题;恰切的教学目标,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诉求、接受能力等方面,这里谈谈把握学生的思想现实有的放 矢地制定教学目标的问题。笔者在执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鉴于人们神化孔子、把孔子当成一 个冷冰冰的牌位放在神龛上膜拜的现实,将体味“人间孔丘,真情论语

37、”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当代师生共同发掘远古师生对话中那微妙、动人的人情因素,教师又补充历史记载中孔子师徒的感人故事, 让学生看到一个食人间烟火的孔子,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 一个值得景仰却并不完美的孔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三)教学目标表述中使用的行为动词要具有可测量性、可评价性。有些教学目标表述含糊, 教学结果的测量没有可操作的标准,这样一节课结束后,我们就难以说明到底有没有达成教学目标。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中 道士塔 两人教方案一的教学目标中的第二点表述为:.体会作者深邃的思考和深沉的感喟,了解莫高窟发生的民族悲剧的社会根源,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情感。 而方案二的教学目标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38、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聂鸿飞:怀念这样的语文课,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7期,第35页茶馆 两人教,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第3期第24页道士塔 两人教,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年第11第26页道士塔 两人教,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年第11第27页这两句目标陈述的共同点是误把 “目的 ”当作 “目标 ” , 崔允漷教授称之为 “正确的废话 ”。一节课结束后我们很难根据这种教学目标评价出教者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其实前文提到的 茶馆 两人教方案一中“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三句话同样存在这样的缺陷:学生达到什么程度是“了解”了“结构” , “体会”了“特点” , “

39、品味”了“语言”?这些本来就不具有结果测量的可操作性,而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可能更有随意性,这样的教学重点就不够突出, 效果难以评判。 教学效果要可以测量,教学目标就要明确,比如第一条,我们可以这样修改:( 1)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茶馆特殊的喜剧结构。( 2)学生能够总结出本剧矛盾冲突的特点。( 3)学生品味并可以举例说明剧本生动幽默而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这样, 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明确了我们上课的目标, 课后的效果评定也更具可操作性。总之,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首先要明晰。 其次要恰切,要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

40、的审美能力;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情感诉求、接受能力,把握学生的思想现实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要具有可测量、可评价性。四、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紧扣文本、内容的挑战性。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以阅读课为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这也是对上一部分“恰切的教学目标要符合语文课程性质” 的自然延伸。 我们已经看惯了这样的阅读课: 音乐声声, 舞蹈翩跹,书画惊艳,掌声和笑声让人深感审美疲劳, 作为语文课却缺乏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与赏鉴。 最近几年的阅读课上, 我们又发现常常有教师从文本中抽取某种教学因子之后就漫无边际地生发开去,盲目拓展,架空就虚,而将文本丢到爪哇国。以下是一

41、篇课堂实录的几个片段,让我们看看这位老师如何从“文化视角”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他教学内容、教学元素的设置是否合理。师:以水来比喻时间,这在我们中国文化也是一个特色。大家知道生: “逝者如斯夫。 ”师:哦,有同学马上想到了“逝者如斯夫” ,这句话是谁说的啊?生:孔子。师: 孔子站在江边说了一句 “ 逝者如斯夫” 。 我记得李白好像在一首诗中用河水作为比喻,题目叫做“将进酒” ,第一句话能不能背出来啊?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师:黄河之水一去不返就是比喻时间一去不返。 三国演义里面不也是有一句类似的话吗?生(接)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师: 我发现跟苏东坡的

42、这句话意思差不多, 不过里面有个词语不一样, 苏东坡这里是 “风流人物” , 三国演义里面则是“英雄人物” ,那么我们想一想,能不能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生:不可以。师:为什么?风流人物和英雄人物有什么区别?生:风流人物应该是既有功绩又有文采的人。生:风流人物要被人们所乐道,英雄人物就未必如此了。师: 哦, 你的意思是英雄人物不一定是被人家乐道的, 而风流人物则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生:我觉得风流比英雄多了一点潇洒的感觉。生:风流人物包含了英雄人物, 英雄一定要建功立业,风流人物不一定要建功立业,李白是风流人物,但不是英雄,风流人物包括了英雄。师:想法比较独特 。那

43、么风流人物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物呢?和英雄人物相比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要不我们先往下读,等会儿再回过头来解决这问题。师: 周郎、赤壁,两者谁也离不开谁。周郎成名是在赤壁这个地方,而赤壁这个地方现在名满天下也是因为周郎, 人靠地名,地靠人名,这在中国文化也是比较独特的吧。我们可以再举一些例子,有一个地方本来是很没名气的,谁去了以后就有名了?生:黄州。师 :对啊,黄州原来是湖北非常贫穷落后荒僻的一个地方。苏东坡到了黄州以后,黄州的名气一下子大起来了。这类情形在中国文化中举不胜举,大家以后不妨多加注意。师:我想,这么一比,谁都会萌发出“人生如梦”的悲剧意识。我们看苏东坡是如何来化解这种悲剧意识的。他说

44、“一尊还好江月”,这种化解方式是很有传统文化典型性的。首先他找到了 “酒”,酒是化解悲剧意识的必不可少的东西,人一遇到烦恼的事情都会想一醉解千愁。这一点可以追溯到哪里?生:李白。师:李白还算晚的。曹操有一句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师:对。当然李白把这个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点好像古今中外差不多,是个共同现象。除了酒以外还有“月”?这个月为什么也能用来化解忧愁呢?难道看看月亮忧愁就能化解了?生:我觉得他是寄情于月。古人思念亲人的时候都会看月亮。师:哦,寄情于月。那么为什么古人想念亲人了会看月亮呢?我提醒大家一下,月是阴,太阳是阳,男的是阳的,女的是阴的,所以看到月亮我们会想到女性,想到母亲。我们

45、从月亮可以联想到母亲,就会想回到母亲那里,从母亲那里得到慰藉,这是一个原因。其次,月亮存在不知多少万年了,所以月亮也是永恒的象征。此外,月亮还有一个特点,“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起起伏伏很相似。由于以上的原因,月亮成为我们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意象,古代许多文人一遇到烦恼的事情都会借月亮来排解这种悲剧意识,而且在我们的文化中形成了一种传统。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我们归结了一种化解悲剧意识的心理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应该说,陈老师的教学目标是明晰的,即从文化视角解读词作。 但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存在重大缺陷的。由开篇句子提出“以水比喻时间”的文化传统,继而

46、启发学生回想孔子的 “逝 者如斯夫”,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和三国演义中“滚滚 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遥想越来越丰富,但是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越来越远。陈尚余:文化视角实录,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8期,第25、26页 好容易提起“风流人物”了,却又问能否将“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 ,杂七杂八的讨论之后,教师只好搁置,说“等会再回过头来解决这问题” ,但直到下课也没有再提起。如果不是时间限制的话, 这一问题本身是否没有多少价值?这是不是典型的节外生枝?接下去大谈的是“人靠地名, 地靠人名” , 内容再一次溢出词作。 接着在一番词语辨析之后教师抓到了“酒”这一文化附着

47、点。于是再一次拽出李白,再牵出曹操。然而教师意犹未足,由具备销愁功能的 “酒” 引出具备同一功能的 “月” 。 提出 “为什么古人想念亲人了会看月亮呢?”的问题,然后给出了十分可笑的答案“月是阴,太阳是阳,男的是阳的,女的是阴的,所以看到月亮我们会想到女性, 想到母亲。 我们从月亮可以联想到母亲, 就会想回到母亲那里,从母亲那里得到慰藉。 ” 。而这思亲距离苏轼的思想感情相差不知道有多远了。总之, 一次次执著地疏离文本, 一次次不厌其烦地穿插, 一次次孤立零乱地生发! 不管课堂气氛有多么活跃, 在学生没有完整感受作品, 没有潜心涵咏意蕴的情况下, 这样的生发都只能是烦琐的穿插和牵强的讲解。 所

48、谓陶冶情感、 提升审美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都是痴人说梦,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浮躁表演的闹剧。下面我们以笔者的一个散文阅读课的教学实录作对比。散文教学的核心是作者情感的流动过程, 而抒情又与审美相伴随, 所以我们需要带领学生穿越语言的丛林, 笔者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涵咏景物描写的意蕴, 并透过景物描写触摸作者情感的颤动” 。其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很值得揣摩“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 猛然间想透了什么, 转身疾行而去; 瓢虫爬得不耐烦了, 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 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

49、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以下是有关的教学实录的片段。师: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生9:我认为园中的花草和虫子对作者的态度变化很重要。师:是的,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教师打出第三段的景物描写。请同学们品味一下,说说你感兴趣的句子。生 10 :我喜欢写蚂蚁的句子,想好了才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生 11 :我注意到蜜蜂如一朵小雾停在半空。云和雾的构成是一样的,但是云给人飘忽感,而雾把人笼罩其间,感觉很稳。蜜蜂的稳和作者的烦躁不安形成对比。生 12 :我注意到蝉蜕,蝉脱皮的时刻是十分痛苦的,但它仍然坚持住,于是它完成了再生,于是它得以飞翔,这会对作者摆脱旧我走向新生

50、有启示。师(掩不住脸上的喜悦) :我真想为你鼓掌!生 13 :我也注意到蝉蜕,但我想到的是蝉蜕皮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有纪念意义的,但它并不留恋过去,而是勇敢地飞向新的高度。(学生鼓掌)生 14 :我注意到露珠。它在叶子上滚动、聚集,然后继续滚动,再聚集,露珠就越来越大了,大到叶子不能承受时掉下, 如果这时有阳光,那就太美了。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自己的能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展现自己的美。师:说得很好。 我想问露珠坠地的声音很大吗?为什么说是“轰然坠地”?草木生长能发出 窸窸窣窣 的声音? (学生发现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给学生一点回味的时间后再交流) 我认为这都是心灵中的声音。 露珠这样

51、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能量, 并且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美。 那种坠地的声音在史铁生听来是震撼性的! 草木生长的声音呢?作者曾长时间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现在草木竞相生长又激起他心中生的热流,这声音在他听来是那样的真切!师:现在我们小结一下。 虽然不能一一对应说蚂蚁教会作者什么, 蝉、 蜜蜂教会作者什么,看了一下露珠便如何,但几年的观察、思考还是会影响作者的。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人可以残废但不能颓废。 在解释 “不能理解园子的人肆意雕琢它, 但有些东西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的”时候,作者用了六个譬如,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生 15 读)师:这一段的景物描写和前一段相比如何?生 16 :我觉得这一段

52、写得更大气,这一段写的是古柏、落日、暴雨,而上一段写的是蚂蚁、瓢虫、蝉、蜜蜂。 (有学生窃笑)师:我请那个刚才笑的学生发表一下高见。生 17 :我同意他说的大气。但认为前一段的生物是自得其乐,过一种“小资”的生活;而这段的事物大多有某种不好的境遇, 如雨燕、 落日都有和命运抗争的意味。 我认为这一部分更厚重更深沉。 (不少学生在点头)生 18 :我还觉得古柏和落叶身上有很好的东西。古柏永远那么镇静,落叶在生命即将结束时那样坦然。师:是啊,一个是宠辱不惊,一个把死当成必然降临的节日。它们是生命中的长者、智者。(教师小结第一部分,略)这个学习过程紧贴教学文本。蜜蜂的稳重,蚂蚁的勤恳,蝉的再生之痛,

53、露珠在生命终结时的大美,这些语句是十分有意味的,对这些语句的揣摩与体味构成课堂的主要内容, 这 些扎实的工作成为课堂的基础, 从而为进一步思考作者态度的变化作了铺垫。在问题设计中,教师紧扣文本中看似与常理矛盾的几个细节。“露珠坠地的声音很大吗?” 、“为什么说是轰然坠地?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能量,并且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美。那种坠地的声音在史铁生听来是震撼性的。“草木生长能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对于这个细节,教师引导学生:作者曾长时间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现在草木竞相生长又激起他心中生的热流, 这声音在他听来十分真切。 这些追问有效地推动学生沉潜到文本 深处涵泳。另外

54、,两段景物描写的比较则指向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在这里,教学内容比较 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此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还要把握好“度”,在难易、多少、快慢方面力争恰到好处。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设定教学目标既要追求最大程度上发展学生的心智水平(浪漫主义),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注意到可行性(现实主义),做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内容要有挑战性。 教师要选取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相应的 内容,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只有在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到有解决认知冲突的需要,需要投入精力解决认知获取认知平衡时,教学才对他们产生吸引力。不可忽视的还有教学节奏的问题。遵循赞可夫的快速度教学原

55、则,教师不能在学生已 经明白教学内容后, 仍进行重复性的研究, 而应快速度或快节奏教学,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积 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慢节奏,如同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中等待,令学生沮丧,消磨他们的积极性。五、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合理与流畅。一般来说,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探讨教学内容的结构问题。我们仍旧看几个课例。一位老师教学致橡树,一开始就明确告诉学生这是一首爱情诗,整个一节课都是一 种定向的阅读,可在结束前,教师却突然提出要求:如果不是爱情诗,你是否会有不同的解读?这样的安排是匪夷所思的。 教师上课伊始的定向已经堵死了发散思维的空间,下一步的教学如何能再要求学生进行多元解读?这样

56、的结构自相矛盾,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龚军军老师讲授边城,教学内容的大致程序是这样的:首先唤醒、激活学生对文中 所写景物的感觉。问桃花色的薄云学生见过没有,学生摇头。教师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她们,五月的黄昏是最美的,天边的云彩有很多种颜色,绚烂之极。学生惊讶,对这一句简单的话兴趣大增。五月黄昏的温柔、美丽、平静在学生的记忆中激活,教师趁机问,这段中还有哪 些句子你们有体会?学生有的说夏天傍晚的热气最有体会,有的说闻过雨后泥土的气味,有的说听过杜鹃“布谷布谷”的叫声,边说边摹声,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遵循教学逻辑,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6期,18页教师接着抛出了 一个有深度

57、的问题:沈从文用他的记忆之笔让我们重回到边城的五月黄昏,这样温柔美丽的黄昏翠翠为什么感到薄薄的凄凉而不是幸福?学生不语,沉思。一会有人举手说可能由于孤独感,没有人陪她,爷爷要拉船。又有人补充说没有人懂她,心思无从诉说,因此感到薄薄凄凉。又一名学生引用荷塘月色中“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 有”来解释。她认为黄昏越美,外界越富有生机,翠翠越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越加孤独。学生自己有了感觉,火候到了,教师才点拨、总结一一其实翠翠的这种情绪现代有,在古代有,将来还会有。古代文学里有一个特定的名词,把这种情绪称之为伤春。“良辰美景奈何天”是牡丹亭里的杜丽娘面对美景却无可奈何的心事,也是翠翠五月黄昏百无聊

58、赖只好胡思乱想的心事;“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杜丽娘对青春年华白白流逝的感叹,也是 翠翠五月黄昏攀不住日子的感叹;“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是西厢记里崔莺莺的忧郁,也就是翠翠五月黄昏时薄薄的凄凉。说法不一,本质相同。这就是翠翠莫名凄凉和哭泣的原因。龚老师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到揣摩翠翠心事,最后总结伤春之情,层次井然。接着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一段景物描写赏析,也进行得十分顺利,因为教师和部分先知先觉的同学已经作了示范。最后总结小说中写景文字的特点和功用就水到渠成。这节课的结构由外部到内部,由个别到一般,由分散到总结,由示范到推广,十分合理。要想做到教学结构合理与流畅,需要教师具备统筹的观念和设计的意

59、识。如何蓄势,如何铺垫,如何渲染,如何掀起高潮,如何总结,要心中有数。只有课前精心地筹划,才可能 形成合理流畅的课堂结构,有如顺风顺水在江中行舟。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真伪、难度、数量、支架性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师“臆造”问题的情况,即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想到,一般读者不 会想到,问题的提出缺乏依据,问题的解决也没有多大价值。可以说这是一种“伪问题”。一位老师教学兰亭集序,一上来就问了这样几个问题:(1)兰亭集序是怎样产生的? ( 2)兰亭集序中的诗是怎样产生的? (3)兰亭集序编集的意义何在?中学生一般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就是有个别同学会问,也不应该让全班同学思考这样的问题,更不该要

60、求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这样的问题。因为这不是解读本文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更是阅读文本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东北师大附中的孙立权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一节课,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举起了丛林般的手臂。糟糕!因为这个问题没有价值。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后,开始没有人举手, 大家在沉默中思索; 过一会,有个别智慧的小手举起来。这才是该提的问题。这才是真实的课堂。”这里讲的是设计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难度要适中,因为太难的问题学生因担心无法回答而不愿思考,太易的问题学生则会因轻易而举就能回答而懒于思考;只有难度适中的 龚军军:带领学生在语言中穿行,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期,第59、60页 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