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重点字词及翻译训练 苏教版高二选修_第1页
唐宋八大家散文重点字词及翻译训练 苏教版高二选修_第2页
唐宋八大家散文重点字词及翻译训练 苏教版高二选修_第3页
唐宋八大家散文重点字词及翻译训练 苏教版高二选修_第4页
唐宋八大家散文重点字词及翻译训练 苏教版高二选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唐宋八大家散文重点字词及翻译训练 苏教版高二选修 唐宋八大家散文期未复习字词及翻译(共14篇) 原毁 一、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在括号内注明实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古之君子,其责(责求,要求)己也重(严格)以(表并列)周(周密),其待人也轻(宽容)以约(简约)。重以周,故不怠(懈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竟然,却)不能是!”早夜以(表修饰)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怀有)技艺的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

2、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靠近;走近;趋向。译为“保留”)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缺陷,过错)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追究)其旧:恐恐然(提心吊胆的样子)惟惧其人之(取独)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修炼,培养)也,一艺易能(会,掌握)也,其于人也,乃(竟然,却)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却)不然。其责人也详(周全),其待己也廉(少

3、。译成“低”)。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同“而”,连词,不译)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程度副词,太,甚)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称道)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虽然这样),为是者有本(本源,根源)有原(本源,根源),怠(怠惰)与忌(忌妒)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4、。”其(那些)应者,必其人之与(同伙,朋友)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强硬的人)必怒于言,懦者(懦弱的人)必怒于色(脸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同“悦”)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才生),德高而毁来。呜呼!士(读书人)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光显。显扬),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语气)国家可几(几乎)而理(治理,太平)欤! 二、翻译 (1)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译文:早

5、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保留那些像周公的地方。 (2)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译文: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是一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是一个有才艺的人了。 (3)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译文: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得益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 (4)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译文:举出他的一个缺点(进行批评),不考虑他其余的十点(怎样),追究他的过去(的错误),不考虑他的现在的表现,提心吊胆地只怕他人有了名望。 (5)

6、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 译文: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不与他接近、不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 留侯论 一、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在括号内注明实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志向气概)。人情(人之常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一般人)见(被)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突然)临之(降临到他身上)而不惊,无故加之(施加到他身上)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接受)书于(在,从)圯上之老人也,其(指示代词,这)事甚怪;然(然而)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

7、以微见其意(略微显露他的心思)者,皆圣贤相与(互相)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错)矣。且(况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被诛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满足)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句首语气词)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值得珍惜),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凭借)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只)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以致)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高傲无礼,对地

8、位低的人没有谦爱)而深折(使折服)之。彼其(表假设,如果)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成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表目的,来)逆(迎接);庄王曰:“其(指示代词,这位)君能下人,必能信(使信服)用(为所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取独)困于会稽而归(归降),臣妾(做奴仆)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交情),卒然(通“猝”,突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荒野),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顺从的样子)而不怪者,此固(当然)秦皇之所不能惊

9、,而(表并列)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的原因)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轻率地使用他的锋芒);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保持自己军队旺盛的生命力)而待其弊(疲困),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称王),高祖发怒,见(通“现”,表现)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反问语气)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竟)如妇人女子,不称(符合)其志气。呜呼!此其(踹此语气,大概)所以为子房欤! 二、翻译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译文: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情,一

10、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2)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译文: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 (3)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译文:那老人认为子房的才能有余,而担心他的肚量不足,所以深深挫伤他年轻人的刚强之气,使他能够忍受小的忿恨以成就大的计谋。 (4)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译文:太史公原以为张良是一位高达奇伟的人,后来才知道他身材相貌竟和妇人女子一般,觉得与他的

11、志向气度不相称。 进学解 韩愈 一、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在括号内注明实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学舍)下,诲之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德行)成于思(思考)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法令)毕张(全部实施),拔去凶邪,登崇畯(通“俊”)良。占(具备)小善者率(都)以录(录用),名(占有)一艺者无不庸(用,被任用)。爬(爬梳)罗(搜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提拔举用)。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尽),有笑于列者日:“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翻阅)于百

12、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舍弃);焚膏油以继晷(日影),恒兀兀(劳累的样子)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填补,名作动)罅(裂缝)漏,张皇(大)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继承);障(止)百川而东(使东流)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写)文章,其书满(堆满,形作动)家。上规(效法)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华丽);下逮(到)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礼法),左右具宜

13、: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完美)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踩)前踬(绊倒)后,动辄得咎(指责)。暂为御史,遂(竟)窜(贬谪)南夷。三年博士,冗(闲散)不见(“现”)治;命与仇谋(合),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没有头发)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呢)?”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精巧)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聪明和笨拙的人,形作名),纡余为妍(美),卓荦(卓越)为杰,校(“较”,比较)短量长,惟

14、器是适者,宰相之方(治国方术)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最终)老于行(道路);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优泰,宽裕)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 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由”,尊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求)其中(儒家要义),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消耗,浪费)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使跟随)徒,安坐而食,踵(跟随)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抄袭剽窃),然而圣主不加诛(罪责),宰臣不见(我)斥,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分内)之宜。 若夫商(谋算)财贿之有亡,计班资(

15、班列资格)之崇庳(“卑”,低下),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职位在自己之上的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代为楹,而訾(批评)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二、翻译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译文:学业的精通由于勤勉,而它的荒废由于嬉戏;德行因为思考才可以形成,而它的败坏是由于因循苟且。 2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译文:可是,(你)在官场上不被人所信任,私交上也没人帮助你。进退两难,一举一动就会招来指责。 3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译文:明察又公正地选拔人才,聪敏和笨拙的人都得到任用,委婉随和是一种美德

16、,超然不群就可叫做杰出,比较衡量各人的长处短处,根据他们的才能合理的使用,这是宰相的用人方法啊! 4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译文:然而圣明的君主不加罪责,大臣也不斥责我,这难道不是我的侥幸了吗?动不动就遭到毁谤,可是名誉也随之增大。被弃置在无关紧要的位置上,这正是理所当然的事。 5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译文:至于计算财物的有无,计较官位的高低,忘记了自己的才能和什么位置相称,指摘上司的缺点,这就等于人们所说的责问工匠为什么不用小木桩做厅堂

17、的柱子,或批评医师用菖蒲延年益寿,却想推荐猪苓啊!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一、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在括号内注明实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修既(已经)治(治理,管理)滁之明年夏,始(才)饮滁水而甘(甘甜)。问诸(之于)滁人,得于(在)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是,表判断)丰山,耸然(高高矗立的样子)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幽暗深远的样子)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而仰出。俯仰左右,顾(环顾)而乐(喜欢)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来)为(建造)亭,而与(和)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战争)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率领)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捉拿)其将皇甫辉、

18、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于是)以平滁。修尝考(考察)其山川,按(查考)其图记(图籍),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被)擒之(的)所(地方),而(表转折)故老皆无在也,盖(表原因)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尽)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过去)之凭恃险阻,刬(同“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冷冷清清的)徒(只)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商人)、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田地)衣食,以乐生(乐于赡养父母)送死(为父母送终)。而孰知上(皇帝,天子)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滋润覆育)于百年

19、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采摘)幽芳而荫(乘凉)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晰地显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庆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于是)为(替)本(推究)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表原因)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写)以名(命名)其亭焉(句末语气助词)。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二、翻译 (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于是我疏通流水,凿开石头,开辟出一片地方建造亭子,而后我和滁州

20、的人们前往那里游乐。 (2)向之凭恃险阻者,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译文: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百年之间,冷清清的只见山高水清。 (3)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这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4)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译文: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静地潜藏着;中间有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盛大,向上涌出。 (5)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

21、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译文: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越州赵公救灾记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主持)越州赵公,前(在之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官府发放救济粮)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雇用)民使治(修理)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征集)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多余)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连词,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官府发放救济粮)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

22、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补助)其费。使自十月朔(农历每月初一),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方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介词,把)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措施)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设置)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尽情,不受约束)予之,而待熟,官为责(督促,催促)其偿。弃男女者,使人

23、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安置)疾病之无归者。募(招募)僧二人,属(托付)以(介词,把)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依靠)。凡死者,使在处(就地)随收瘗(埋葬)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完全依照法令条文)者,公一以(连词,表修饰)自任,不以(介词,因为)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有利),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同“早”)夜惫心力不少(同“稍”)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遭受)旱疫,得免于转死(流离辗转而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大概,几乎)半,灾未有巨于(比)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施行

24、)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抚慰),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用来的措施)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完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灾气)之行,治(太平)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处境窘迫)而后图之,与夫先(在之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距离,差距)矣;不习(熟习)而有为,与夫素(平时)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记载)其详,岂独(只)以(连词,用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一年的收成,年景)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法令条文)可不待顷而具(准备好),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

25、学士加太子保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记载)。著其荒政(救荒的措施政绩)可师(学习,效法)者,以为(把它作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二、翻译下列句子。 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按照旧例,官府每年给穷人发放救济粮,应当供给三千石就停止。 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赵公担心领粮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粮,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 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而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

26、把赈济的事务委任给他们。 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人尽可能借钱给他们,等庄稼成熟,官府替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救灾过程中,有些权宜从事不符合法令条文的措施,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 游褒禅山记教师版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开始)舍(筑室居住)于其址(山脚),而卒葬之;以故其(代词,他的)后名(名作动,取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禅房)冢(zhng)(坟墓)也。距其(代词,它的)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因为)其(代词,它)乃华山之阳(南面)名之

27、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倒)道,其文漫灭(模糊不清),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大概)音谬(错)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名作状,从旁边)出,而记游(题记游览)者甚众(多),所谓前洞也。由山以(连词,表修饰)上五六里,有穴(xu)窈(y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入之(代词,山洞)甚寒,问其(代词,山洞)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形作动,走到尽头)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拿着)火以(连词,表修饰)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动作名,见到的景象)愈(更加)奇。有怠(懈怠)而(并且)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遂与之俱出。盖(大概)余所至,比好游者尚(

28、还)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视其(代词,洞壁)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正)是时,余之力尚足以(用来)入,火尚足以明(形作名,照明)也。既(已)其出,则或(有人)咎(责备)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代词,自己)随之而不得极(享尽)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句末语气词,不译)。古人之观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常常)有得,以(因为)其(代词,他们)求思(探求思考)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平坦)以(连词,表并列)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瑰丽奇异)、非常(不同寻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很少)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懈怠),至于幽暗昏惑(幽深昏暗使人迷惑的地方)而无物以相(xing)(帮助)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语气副词,表反问,译为“难道”)孰(谁)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介词,对于)仆碑,又以(因为。句中省略“之”,“以之”,因此)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名作动,弄错)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尽)道也哉!此所以学者(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思而慎(谨慎)取之也。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大概我们走进去的深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