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_第1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_第2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_第3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_第4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课前自主预习生平史铁生(19512010),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作品代表作品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评价史铁生绝对是新时期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义。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

2、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地坛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公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的正式名称叫作“方泽坛”,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

3、坛公园”。地坛公园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旅游景点。1辨析语境,给加点字注音。(1)那晚他在职工宿()舍住了一宿(),半夜醒来又到院子里数夜空的星宿()。(2)看到家中并没有想象中的狼藉()不堪,她心里稍微有些慰藉()。(3)这首用隽()秀字体书写的短诗,语颇隽()永,耐人寻味。(4)倔()强()的老张头一副倔()头倔()脑的长相,即使做错了事,也总是强()词夺理。答案(1)sxixi(2)jji(3)jnjun(4)jujingjujuqing2辨析语境,选用词语。(1)寻味师挖掘选品,甄选师社群分销,然后基于甄选师对消费者的反馈,敦促寻味师做好“消费者的代理人”,产品的迭代更新。

4、正因为这两个群体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了消费者的需求得到完美解决。(保障保证)(2)封建社会的贫苦人民总是神灵保佑五谷丰登,但现实却是灾荒不断,无奈只得去地主减租。(祈求乞求)(3)黄土地,这部电影了1976年后中国人必定变革的决心,上映后在群众中间产生了极大的。(反应反映)(4)你凭空想象,不去实践,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请你记住吧,循环往复无穷的实践形式是不可丢的。(以致以至)答案(1)保障保证(2)祈求乞求(3)反映反应(4)以致以至解析(1)“保障”多指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保证”是指担保,担保做到,或作名词,作为担保的事物。两者都有“保护,使不受破坏之意”,“保证

5、”适用的范围更广一些。(2)两个词都有“请求”的意思。“祈求”有迷信的人向神求福的意思,“乞求”没有这一意思。“祈求”侧重于恳切希望(态度虔诚);“乞求”侧重于低三下四地讨要(施舍、宽恕)。(3)“反应”和“反映”都指一事物受另一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相应的活动或变化。“反应”指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也指某件事情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多指把情况或意见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也比喻把客观事物的本质表现出来。(4)“以致”和“以至”都用作连词,音相同,形和义相近。“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

6、上的延伸;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理由。(1)青山无墨,却是一幅亘古不变的画卷;流水无琴,却是世间最质朴的音乐;情谊无痕,却总是能心领神会。()解释:_(2)他从小就无恶不作,干尽了坏事,在这个村子里早已是声名狼藉。()解释:_(3)他就像那样失魂落魄地写着,跟周围的世界离奇地脱了节。()解释:_(4)我们只有身临其境地为百姓着想,才会赢得百姓对我们的信任,才会实现“做老百姓的公仆”的执政目标。()解释:_答案(1)“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连续不断。(2)“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7、3)“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4)“身临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地方,或面临那种情况。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设身处地”。课堂任务学习1品读下面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2)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的答案:_答案(1)写出了地坛历经沧桑后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富丽的面貌淡化了,突出了地坛的剥蚀状、坍圮状、散落状。烘托了“我”双腿残疾后颓废的精神状态。(2)拟人化手法,“斜切”富有动感,“金晃晃的空气”和“一溜阴凉”对比明显,点明作者进园子的原因,也暗示园子将

8、给作者带来心灵上的宁静。2第二段说“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我的答案:_答案虽然搬过几次家,但越搬越近。“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地坛的荒芜冷落和“我”的失魂落魄相怜相惜,同时地坛又给“我”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去处,让“我”从容地思考人生的真谛。地坛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让“我”懂得了活着的意义。3文章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有何联系?我的答案:_答案(1)从内容上看,这两部分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

9、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所选部分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我”在突遭双腿瘫痪的不幸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重点写地坛对“我”的启迪;二是“我”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与激励。文章有一定的哲理意味。(2)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母亲,都给过“我”关于生命的启示,可以这么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4如何领悟文中母亲的形象?作者又是如何表现母亲这一形象的?我的答案:_答案(1)文中刻画了一位有

10、着巨大痛苦、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母亲形象,她是一位不幸的母亲,又是一位坚忍的母亲。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中,她对儿子的爱深沉而不张扬,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亲是坚忍而伟大的,母爱是崇高而伟大的。(2)本文从母亲对“我”的理解这个角度来写母亲对“我”的关爱。母亲理解“我”,她给“我”去地坛的自由,她甚至做好了一切母亲都不愿意做的最坏的打算,她独自承受着儿子的残疾带来的痛苦,她活得很苦。而对母爱的书写,是从“我”对母亲的理解这个角度展开的,写“我”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从开始的不理解母亲,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使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

11、不张扬的爱”逐步得到彰显,使“我”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在苦难的折磨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在苦难中默默地承受着命运的重压,母亲的苦难,解答了自己应该怎么活、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5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表现,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面对生命的态度,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我的观点:_答案观点一:有轻微的消极情绪在里面。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给他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实际上是对残酷的命运的深刻认识。观点二:这是直面现实、珍惜生命的一种认识。在残酷的

12、命运的打击下,就要认识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消灭幻想,勇敢面对现实,思考怎样活下去,怎样活得更精彩。读写能力提升读写能力双线交织法“双线交织法”是指在文中用两条线索构思全文的技法。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技法。从内容上看,我与地坛(节选)有两条线索。其一是作家与地坛的那种非同寻常的亲密关系,另一条则是作家对在地坛遇见的几个人物的观察、描写和思索。前一条可称为“人与景观”,第二条则不妨称为“人与人”。在第一条线索里,作者抓住的是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环境。因为它让作者获得了生命的一些基本理解,摆脱了生与死的纠缠,从而从残疾自伤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而在第二条线索

13、里,作者之所以写这么几个人物,也是源于他们给了作者生命的启发,从内容上看,它是对第一条线索的深化和展开。第一条线索似乎带有抽象的味道,而第二条线索则具体得多。针对练笔运用“双线交织法”,以“自由”为话题写一篇短文,300字左右。答:_答案(示例)自由昨天,我买了一只金丝雀。昨天,我有了一个新主人。放学了,我迫不及待地回家,想早点看见它我可爱的金丝雀。主人怎么还不回来?我等不及了。这些天爸妈不许我出去玩。我的生活里没有了欢乐。这些天,我心里闷得慌。在主人精心布置的笼子里,我不能飞翔。马上要期末考试了,一科又一科的重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金丝雀,你永远不懂我的悲哀,对不对?”看得出来,主人压力挺大

14、,脸上也没有了往日的灿烂阳光。她是不是也没有自由?我知道她不懂我,她看我的眼神,像一张温柔的网,牢牢地缚住了我。金丝雀死在了笼中。为什么呢?难道金丝雀是为了自由?不自由,毋宁死?如果说这是它的逃亡,那么,它成功了。我爱它,什么都给它,却唯独没给它自由。它可以不要一切,唯独想要自由。我真傻,是不是?自己向往、渴望自由,却剥夺了金丝雀的自由!随堂任务作业一、基础检测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的哲言,或要我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的命运、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A隽永恪守艰难坚忍B深刻遵守艰难坚韧C隽永遵守苦难坚

15、忍D深刻恪守苦难坚韧答案A解析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对象多为格言等。“深刻”的对象多为道理、印象等。此处修饰“哲言”,应选“隽永”。恪守:严格遵守。此处说母亲去世前没留下什么要我遵守的教诲,应选语气较重的“恪守”。“艰难”和“苦难”均可。坚忍:(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坚韧:坚固有韧性。“坚忍”和“她的命运”照应。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里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开翅膀,忽悠一下()空了;树干上()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16、)弯了草叶,轰然坠地,()开万道金光。A甩疾展凌停弄砸B甩速展升停压砸C捋疾支升留压摔D捋速支凌留弄摔答案C解析“捋”将蚂蚁拟人化,以人捋着胡子思考的样子来比喻蚂蚁,更生动形象。没有“速行”这个词。“支”“升”更口语化,更符合本段的语言风格。“停”是主动行为,蝉蜕不是蝉,无法“停”,只能用“留”。草叶弯的原因显然是露水的重压。“砸”多形容固体,且是质量较大的物体。一颗露珠落地,应用“摔”。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老王退休后闲居在家,平日里养养花、散散步,有时还到湖边钓个鱼,日子过得优哉游哉。语文老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带入作品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语文之美。

17、他下岗后没有找到工作,也就没有了经济收入,无奈之下只好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得过且过。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我,我读得出神入化。霹雳虽然只击倒一人,但更多的人被吓得失魂落魄。在笔者看来,取消一、二年级数学课看似很勇敢,实际上恰恰是教育的迫不及待。A BC D答案A解析优哉游哉:指生活悠闲自在。使用正确。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环境。使用正确。朝不保夕: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用在句中不符合语境。出神入化:形容技艺极其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失魂落魄:形容极度惊慌、心神不宁的样子。使用正确。迫不及待:形容

18、心情十分急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对象误用,应改为“急功近利”。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史铁生病隙碎笔对生死问题的深度探讨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不仅体现了一个真正思想者的风采,而且再现了一个优秀写作者的艺术功力。B史铁生辞世后,不计其数的读者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众多媒体刊载了大量缅怀他的文章。C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甚至唯一坚持写实写作的人,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之上,他对哲学的思考带来了精神空间的高度开阔。D由于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地坛,使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答案C解析A项,不合逻辑,递进关系颠倒。B项,中途

19、易辙。D项,成分残缺,应删掉“由于”。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57题。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去,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

20、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

21、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5选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对母亲近乎“定格”的情态的描写,表现了母亲当时怎样的心境?从内容上来说,这句话在全段中有何作用?答:_答案表现了母亲送“我”出门时极度关切、惦念,极度沉重、复杂的思想感情。引起下文对母亲生前心境的感悟。6这段文字重点写母亲给作者的生存的启迪。作者得到了怎样的启迪?答:_答案残疾固然是自己的不幸,更是一个母亲的不幸。而不幸的母亲在儿子最脆弱的时候却以伟大和无私的母爱关爱着儿子,愿为儿子承担一切不幸,并希望儿子坚强起来,能找到一条自己的路。残疾的儿子活下来了,健康的母亲却匆匆离去。母亲的举动给了

22、作者强烈的生存感悟:不要只沉溺于自己的痛苦之中,残疾是一片阴影,顽强的生命可以从阴影中走出来。7作者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答:_答案她理解儿子,不想惊扰儿子,但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整日整夜处在痛苦之中。“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无法将这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群文对比研习1阅读刘良永的“我”与地坛,对比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说说二者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不同之处。“我”

23、与地坛刘良永取这么一个跟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一样的名字,就是要表明我对他这篇文章的热爱,乃至于我对他热烈的崇拜。我曾经无数次地读他的这篇文章,有时还至于泪流满面,就产生这样的想法:要去地坛看看。于是,在一个午后,我还真的从两千公里外的故乡来到了地坛。我本来以为地坛是个挺安静的场所,因为只有“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才能体会到宇宙的深邃,窥视到灵魂的挣扎。但是,同样是在下午,我看到的却是密密的人群,听到的却是喧闹的声响,还有那北侧的游乐场、开在神厨里把我这样虔诚的游客赶出来的公司,我想,史铁生先生所说的在地坛“看见自己的身影”在当今之世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而容易的事情。至于那

24、园的荒芜废弃,那更是不存在了。这里有的是繁茂的新木,规则的草坪,崭新的浮夸的琉璃,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一道灿烂的玉砌雕墙。断了双腿的青年一定要在荒芜冷落的废园中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像我这样具有健全体魄的人硬是要跑到这个璀璨的园中来体会生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本身就充满着矫情和肤浅。我根本看不到像一朵小雾的蜜蜂,摇头晃脑的蚂蚁,忽悠一下升空的瓢虫,还有那如一间空屋的寂寞的蝉蜕没有经历过沧桑的人,看到的永远是一棵树的皮而不是里面的年轮。然而,毕竟我看见园子里的古柏。从与天坛古柏的比较来看,园里的柏树大概有五百多年了,应该是明成祖建地坛时已经植下,历经了明、清、民国、人民共和国,还能够昂首挺

25、立在园里。据说,这里的牌坊、殿和坛已经毁建多次,而只有这些古柏却还能顽强地生存到今天,既没有被重建,也没有被装饰。尽管史铁生先生并没有特别地赞美这些柏树,但是他潜意识里还是受到了古柏的启发,听到了古柏躯干里年轮的呼喊,所以他要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只有历尽了沧桑的生命才是真正之生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史铁生先生的生命与其母亲的生命同这个园子完成了一种宿命的吻合。他体会到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而剩下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人生的苍凉、忧郁、悲伤、痛楚,以及各式各样精神上的残疾,让人生永远交织着迷惘,充满着惶惑,也引诱着人生向前走,而以什么样的姿态活

26、着便成了史铁生先生要思考的问题,于是他毅然地把“心魂”从自己残疾的肉身中剥离出来,开始艰难地探索人的“心流”这条永无止境的河流。“如何有尊严地活着”,便是贯穿整条河流的线索。其实,这一问题的答案已经植根于母亲在地坛里无数次寻找儿子的过程中。那就是在艰难的命运中以坚强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活着。这不仅仅是苦难而伟大的母亲的情怀,也是古柏的情怀,更是地坛的情怀,更是隐喻着一代代能深入体会生命意义的中国人的情怀。太阳很快西落,被遮拦在地坛边高楼的背后。我默念着先生“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的名句,离开这并不荒凉的地坛公园的时候,心里却不由地掠起一丝荒凉。(1)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思想内容:_(2)刘良永

27、的“我”与地坛的思想内容:_答案(1)记述“我”双腿残疾后日日与地坛做伴的经历和母亲对“我”的无限关爱,抒写“我”在特定遭遇、特定环境中对自然、人生、母爱的深切体会和深沉思索,表现“我”在痛苦与焦灼中奋发的坚韧性格和意志,表明了母亲坚忍和无声的爱对“我”走出轻生的思想阴影的决定性影响,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感恩与怀念之情。(2)对史铁生的怀念、追思、崇拜之情。对地坛今昔不同的荒凉、失落之情。对向艰难命运勇敢抗争、顽强生活的赞美之情。2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对比课文我与地坛,说说二者分别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