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的研发全球化与应对策略研究_第1页
跨国公司的研发全球化与应对策略研究_第2页
跨国公司的研发全球化与应对策略研究_第3页
跨国公司的研发全球化与应对策略研究_第4页
跨国公司的研发全球化与应对策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202上海科技进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9007跨国公司的研发全球化及其应对策略研究(A角)课题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杜德斌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导课题参加人员:孙逸飞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地理系 副教授、博士楚天骄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包 惠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祝 影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徐瑞华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王远桂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摘要 报告在分析和总结当前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现状特点和总体趋势的基础上,解析这一新的国际经济形势给进展中国家带来的正面和负面阻碍,并总

2、结新加坡、台湾和印度等国家或地区研发全球化的对策;进而研究跨国公司在中国,尤其是在上海的研发投资及其给上海都市进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了上海应对这一国际经济形势的战略目标和对策措施。 本报告在研究尺度上从全球到地点、从宏观到微观逐层解析;在研究方法上以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并以实证见长。 在资料的猎取上,除常规的图书、资料和网络查询外,着重通过问卷、访谈、座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猎取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信息。课题组先后对通用电气研究开发中心、罗克韦尔自动化(上海)研究中心、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拜耳(中国)有限公司上海聚合物科研开发中心、上海禹华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旭华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

3、限公司、上海阿尔卡特智能终端设备有限公司、格罗利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惠普中国软件研发中心等九家在沪的外资研发机构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参加了伊士慢柯达公司大亚太区产品开发中心、SK生物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BAF染料化工有限公司、SV上海索广影像有限公司、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有限公司、联合利华研究进展中心等单位的情况汇报座谈会。还邀请国际闻名研究全球化问题的专家作有关研发全球化的讲座。除考察上海外资研发机构集中的各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还考察了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和台北内湖科技园区,访问了杨智科技、华帮电子和台湾应用材料等闻名高科技企业,并听取了它们对在大陆、尤其是在上海投资研发的看法。这些调查、访谈

4、、座谈和考察是本课题得以顺利完成的基础。 报告共分六章,第一章在总结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要紧表现的基础上,着重从行业特征、地区格局、投资动机三个方面分析了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差不多特征和一般规律。报告指出,跨国公司的研发全球化要紧表现为海外R&D支出的增加、海外R&机构的迅猛进展和专利的国际化。海外R&D机构是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专门从事R&D活动的部门,其数量的增多是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最直接表现。从行业特征来看,跨国公司R&D的全球化程度与各行业的R&D强度差不多呈负相关,换言之,工业行业的技术密集性越高,其海外研发的比例越低。可见,跨国公司的海外R&D投资并不是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从地区格局

5、来看,跨国RD的流入、流出要紧发生在美国、日本和欧盟“大三角”之间。只是,20世纪年代以来,国际D流入、流出的地理分布正在不断趋向分散化,进展中国家, 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正在成为发达国家海外R&D投资的新兴市场;而一些进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纷纷到海外经营R&D,且进展势头十分迅猛。跨国公司到海外投资R&D的动机,我们将其归结分为三类:一是为了实现技术的本地化,以支撑其在东道国的生产企业;二是为了建立情报信息窗口,跟踪和猎取东道国和竞争对手的技术;三是为了利用东道国的科技人才和研究环境,降低研发成本。 报告第二章分析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对进展中国家的阻碍及其因应措施。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促成了技术

6、、专利等知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淌与优化配置,关于优化东道国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其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如同经济全球化一样,跨国公司的研发全球化同样是一把双刃剑。跨国公司研发的全球化一方面为进展中国家或地区技术创新系统的提升提供了跨越进展的机遇,同时也为东道国的企业和国家创新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掠夺研发资源,对本已处于劣势的进展中国家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化压力为动力,如何在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中掌握主动,是各国或地区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报告认为,D的全球化将有可能导致进展中国家本土技术的边缘化、研发资源的流失、技术进展路径的依靠和本土企业技术

7、操纵权的弱化,但同时会加快其研发资源流淌、带来技术溢出效应和跨越进展的可能性。报告还重点考察了新加坡、中国台湾、印度三个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现状特点和应对措施,用翔实的资料讲明正确的政策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是能够扭转经济进展滞后的劣势,希望藉此为中国在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中实现经济技术跨越提供经验借鉴。 在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滚滚浪潮中,中国作为一个进展中的大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高速进展,市场庞大,基础设施优良,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不高,成为跨国公司角逐的热土,纷纷抢滩中国研发。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已有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特不是近年来,跨国公司迅速地在中国独资、合

8、资、合作建立了许多研发机构,而且这一进展正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研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经营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报告第三章从进展态势、投资方式、投资来源、投资分不、投资行业、投资效益和投资动机等方面考察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投资的现状和趋势,并分析其对中国的阻碍,认为跨国公司RD的进入,弥补了中国的R&D资金缺口、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研发治理经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促进了人才市场的发育。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已逐渐成为跨国公司对华研发投资的热点地区。据上海市外经贸委的统计数据,截至002年底,在上海投资研发的外资企业已达8多家。基于对这些

9、资料和调研结果的分析,报告第四章总结了上海外资研发机构的投资现状和运营特点,并就选择上海投资的动机进行了解析。调查显示: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既有大型跨国公司设立的全球研发中心,也有私人设立的小型实验室;从研发性质和研发周期来看,目前大部分研发活动都与应用性研究和产品的开发有关,从事基础性研究的专门少;除从事独立的研发活动外,它们还以多种形式与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广泛的合作。这些外资研发机构投资上海的要紧动机是为了实现技术本地化、网罗本地科技人才和巩固中国市场,而上海的优质服务、高素养劳动力、舒适的生活环境、接近生产地及良好的基础设施,特不是上海良好的商业氛围是吸引其落户上海的重要的外在因素。

10、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将给上海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进入上海后,给上海带来了什么样的阻碍?报告第五章着重探讨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进入给上海带来的机遇、挑战和效应。调查结果和理论分析均表明,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在上海大举投资研发的现实,尽管对本地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形成一定的冲击,然而从都市整体进展和长远的角度来去看,它将直接增强都市的创新能力、优化国内创新资源的配置、提升都市产业和功能升级都将大有裨益,还有可能带动地点创新组织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而且,随着这些研发中心在本地的根植和壮大,其在人才和其他创新资源方面的集聚效应、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研发治理方面的示范效应,以及由之

11、带来的经济关联效应等将逐步显现出来。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的研发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纷纷落户上海,无疑为上海的新一轮进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抓住机遇,上海则能趁势而上,使其都市综合竞争实力越上一个新台阶。为此,在报告的第六章,我们大胆地提出了10年内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产业研发基地的目标。报告从上海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国际经中心都市进展的客观要求等方面论述了建设成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同时也从研发投入、人才结构、政策法规和创新服务体系方面指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困难和问题。报告认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强大的制造业实力和“四个中心”的初步形成为其创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12、,产业结构演化的内在规律和产业外移的外在压力更需要其及时将产业由低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生产环节向高价值链的研发功能转移,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纷纷看好上海则为其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进展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最后从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鼓舞国内企业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提供研发贷款、构筑研发人才高地、设立产业研发园区和改善研发创新环境个方面提出了加快实施这一目标的若干对策, 并在此框架下,就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我们的结论是:在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在跨国公司大举抢滩中国研发的这一大趋势中,上海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国际经济中心都市,有必要、有条件、有能力创建国际产业研发基地!这既

13、是上海因应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对策,也是上海提升都市综合竞争能力和国际竞争实力的必定选择。 前言近1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进展与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世界上一些颇具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与科研机构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复杂性、产品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国家消费者偏好,同时也为了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现有的科技资源,降低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在生产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纷纷跨越国界,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新建海外R&D机构、或通过参股控股并购海外R&D机构、或在合资企业下合作兴办R&D机构等,从而出现了R&D全球化趋势,现已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 在这股滚滚而来的洪流中,跨国公司已开始纷纷抢滩中国研发

14、。年代中期以来已有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特不是近年来,跨国公司迅速地在中国独资、合资、合作建立了许多研发机构,而且这一进展正处于不断上升之势。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已逐渐成为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热点地区。上海通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上海大众汽车技术中心、联合利华技术研究中心、杜邦科技中心、宝洁(中国)研究中心、诺克韦尔技术研发中心、诺和诺得生物研究中心、拜尔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M软件开发中心、爱立信(上海)通讯软件研发中心、微软亚洲技术中心等外资研发机构相继落户沪上。能够可能,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展和上海国际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跨国公司在上海的研发投资及其业务将大大加强。

15、 在知识经济日益兴起的今天,创新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国或区域(都市)竞争力大小的关键;作为国家和企业创新能力核心组成部分的研发资源,便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促成了技术、专利等知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淌与优化配置,关于优化东道国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其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如同经济全球化一样,跨国公司的研发全球化同样是一把双刃剑。跨国公司研发的全球化一方面为进展中国家或地区技术创新系统的提升提供了跨越进展的机遇,同时也为东道国的企业和国家创新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掠夺研发资源,对本已处于劣势的进展中国家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化压力

16、为动力,如何在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中掌握主动,是政府、学者、企业界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面对这种形势,上海市科委及时地公布了“跨国公司的研发全球化及其应对策略”招标课题。通过投标,我们特不荣幸的承担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 跨国公司的研发全球化对本已处于劣势的进展中国家会带来哪些冲击?同时又会带来哪些机遇?上海如何应对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这一浪潮?国际上有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弄清这些问题和获得这方面的信息是我们制定相关对策的前提。为此,我们在分析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进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对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对进展中国家的阻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详细收集到新加坡、台湾和印度这三个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

17、较大的国家或地区在应对研发全球化的政策措施,以期为上海的进展提供借鉴。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进入上海后,给上海带来了什么样的阻碍?它们在上海的投资和运营究竟如何?为此,我们在总结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投资总体特征的基础上,以访谈、问卷和座谈等形式重点地对上海的外资研发机构进行了调查。002年7月课题组通过与30多家外资研发机构的联系,对其中9家机构进行细致的访谈和问卷调查。这9家外资研发机构分不是:通用电气研究开发中心、罗克韦尔自动化(上海)研究中心、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拜耳(中国)有限公司上海聚合物科研开发中心、上海禹华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旭华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上海阿尔卡特智能终端设备有限

18、公司、格罗利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惠普中国软件研发中心。002年2月初,我们邀请了研究全球化问题的闻名专家、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 Peter Dickn教授与课题组座谈研发全球化的有关问题,并一起考察了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2年12月至2003年1月杜德斌教授考察了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和台北内湖科技园区,访问了杨智科技、华帮电子和台湾应用材料等闻名高科技企业,并听取了它们对在大陆、尤其是在上海投资研发的看法。203年2月1日杜德斌教授参加了市科委和进展打算委员会组织的外资研发机构座谈会,听取了伊士慢柯达公司大亚太区产品开发中心、SK生物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AF染料化工有限

19、公司、SSV上海索广影像有限公司、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有限公司、联合利华研究进展中心等单位研发负责人的情况汇报。通过这些调查、访谈和座谈,我们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信息,也大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和研究思路,这是课题得以顺利完成的基础。 我们的调查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在上海大举投资研发的现实,尽管对本地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形成一定的冲击,然而从都市整体进展和长远的角度来去看,它将直接增强都市的创新能力、优化国内创新资源的配置、提升都市产业和功能升级都将大有裨益,还有可能带动地点创新组织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而且,随着这些研发中心在本地的根植和壮大,其在人才和其他创新资源方面的集聚效应、技术和

20、知识的溢出效应、研发治理方面的示范效应,以及由之带来的经济关联效应等将逐步凸现出来。因此,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进入,无疑为上海的新一轮进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抓住机遇,上海则能趁势而上,使其都市能级越上一个新台阶。为此,我们大胆地提出了10年内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产业创新研发基地的目标,并从6个方面提出了加快实施这一目标的若干对策。这些对策包括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鼓舞国内企业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提供研发贷款、构筑研发人才高地、设立产业研发园区和改善研发创新环境等方面。 在研发全球化的过程中,许多国家或地区,早已闻风而起,积极响应,进展中国家和地区更是不遗余力,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以充分吸纳世界

21、范围内的研发资源。在国内,北京已抢先一步,早在999年就已出台相关政策,尽力打造“研发之都”。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都市,强大的制造业实力和“四个中心”的初步形成为其创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产业结构演化的内在规律和产业外移的外在压力更需要其及时将产业由低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生产环节向高价值链的研发功能转移,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纷纷看好上海则为其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进展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我们坚信:上海有必要、有条件、有能力创建国际产业研发基地!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报告中错误和纰漏在所难免,热忱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批判指正!第一章 方兴未艾:跨国公司的研发全球化 1 研发全球

22、化的含义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要紧表现 3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行业特征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地区格局 5 跨国公司投资海外研发的动机第二章度势因应:研发全球化浪潮中的进展中国家 1 严峻的挑战 2 难得的机遇 3 效应凸显,兼有利弊 趋利避害,迎接挑战第一章方兴未艾:跨国公司的研发全球化研发(RD)是跨国公司的核心职能之一,也是跨国公司全球竞争优势的要紧源泉。长期以来,为了防止创新技术的外溢,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技术领先优势地位,跨国公司普遍将其R&活动集中于母国,置于公司总部的严格操纵之下。然而,自0世纪80年代以来,特不是进入年代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进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颇具

23、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复杂性、产品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国家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性的要求,同时也为了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现有的科技资源,降低新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一改以往以母国为R&D中心的传统布局,依照不同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科研机构,以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R&工作,从而促使跨国公司的R&D活动日益朝着国际化、全球化的方向进展。 研发全球化的含义 跨国公司R&D的全球化实质上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结果。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进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进展。19年代以来

24、,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进展趋势,越来越从其长远战略动身,不断淡化以母国为&D基地的传统观念,逐步实现包括RD工作在内的整体业务的进一步国际化。 R&D全球化具有多层含义。有学者将其归纳为6个方面(王学鸿,198):其一是指某一主体的R&D活动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之间展开,因而具有国际性,如跨国公司不仅在多国或地区从事生产经营,而且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从事不同的D活动,这是R&D全球化最要紧的内容;其二是指同一R&D项目需要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或政府R&D机构与大学协同努力才能完成,如各国派研究人员参加国际组织或其他主体(如企业)主持的研究项目;其三

25、是不同国家的D主体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协议或渠道,形成一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RD活动,如跨国公司为了使各自的优势发挥协同作用,产生更大的优势效应,以便优势互补、共享技术成果和共担风险,因而形成花样繁多的技术战略联盟;其四是R&D成果在国际上扩散的速度加快,技术生命周期(technolog lifycle)不断缩短;其五是指国际性R&D机构的出现,如欧盟、OED就设有此类R&机构;其六是指&D项目资金的国际性筹措和支持。 从活动主体来看,RD的全球化表现在个人、政府以及企业三个层次上。在单个研究者的层次上,跨国合作是要紧进展趋势,表现为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发明和论文由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合作完成。有

26、关统计资料显示,近20年来,世界几个要紧区域间合作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呈迅猛增长之势(王学鸿,1998),如96190年间同191985年间相比,欧洲学者与东亚地区的学者间的合作论文增长了00%;欧洲学者与美国学者间的合作论文增长了3%;美国学者与东亚地区的学者间的合作论文增长了77%。及至11995年间,这种合作增长更为迅速,三个区域间的合作论文分不是1981985年间的4%、24和36。值得注意的是,欧美与东亚地区间合作增长的速度超过了欧美之间的合作。在专利申请方面,也呈现相似的趋势。 在政府层次上,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并存。国际合作要紧以双边或多边的形式出现。双边合作既有关于某一个体技术的合

27、作,也有范围更广泛的其他形式。例如日本通产省资助的REELORLD OPUING(WC)项目中,美国和日本政府达成一项协议,同意两国政府的实验室交换光电技术方面的最新发觉。德国和俄罗斯在科技研究方面的合作则更为广泛,包括航天、核能、农业等领域。多边国际合作更多地是注重于某一个体技术领域,例如,由日本东京大学校长提出的全球智能制造系统的研究打算,注重计算机人工智能在制造过程方面的应用;欧洲联盟的ESPRIT则要紧支持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进展。中国政府在推动国际合作方面也取得了专门大的进展,例如,欧盟近来同意将对中国全面开放其投资达150亿美元的&D打算,使得中国科学家有机会参加欧盟的科研项目。中法两

28、国的合作研究打算已实施五年,并联合开办了三个合作科研机构。江泽民主席访美签署的中美首脑会晤联合声明所包括的九项内容中,有四项与科技相关。同时,中国也在加强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17年,中国通过“中俄高技术中心”引进了俄罗斯的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制造了数千万人民币的产值。与前两个层次相比,各国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在推进全球化的进程中最具活力。在各个高科技领域,各国公司争夺市场、争夺人才,多方合作、策略联盟,其竞争之激烈、联盟之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2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要紧表现 R&D全球化的趋势自190年代开始显现,1980年代迅速进展,到今天差不多成为一股滚滚洪流,迫使各国政府、企业不得不重新

29、考虑自己的进展战略。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各国间的竞争更加集中到经济领域,而经济上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于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一方面,各国政府纷纷提出各种政策,抛出种种打算,尽力提高本国的&D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美国工程科学院为此专门设立委员会,研究美国应采取的对策;日本通产省则于1990年提出“科技全球化”的概念,开放许多政府资助的研发项目,鼓舞外国机构参加,并提出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希望能够站在这一趋势进展的前列。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企业及个人又不得不大力加强R&方面的国际合作。美国与俄罗斯在空间探究方面的合作,德国西门子公司与日本东芝公司和美国BM公司联合开发2兆动态随意存储芯片的打算,只只是

30、是成千上万这种趋势进展进程实例中的几片花絮。从宏观上来看,目前跨国公司R&全球化要紧表现在国际间R&D流入、流出的持续增加,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的迅速扩展以及专利国际化的不断深化等方面。 2R&D流入流出的增加 加大对国外的投入已成为近年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实施全球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美国商务部统计,从19年到197年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的R&支出由46亿元增加到147亿元,10年间增加了3倍多,而同期跨国公司在美国国内的R&D支出仅增加2倍,海外R&支出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内D支出的增长速度。年,美国公司在海外的R&支出占公司R&D全部支出的比重上升到0.,而1990年和198年这一

31、比重分不只有97%和6.4( Donl . Dalon and Manue G Seraio, 199)。 与此同时,外国公司在美国R&支出的增长速度也大大高于美国公司在国内的R&D支出的增长速度 (oald . Do ndMael G. epio, 1999)。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调查,从1987年到1997年外国公司在美国的附属公司的R支出费用增加了三倍多,数额由5亿美元上升到197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6%以上。除19年和16年外,外国公司每年在美国的R&支出的增长大大超过美国公司在境内的R&D支出的增长。从1987年到19年,美国公司在境内的RD支出总量由610亿美元增加到

32、130亿美元,增加了118%,而同期,外国附属公司在美国的R&支出总量增加了165 (onald .Dalon andMnu G. Serapio,99)。 据OECD报道,目前外国附属公司的工业RD投资占ECD国家工业R&投资总额的12,且其中大多数国家这一比重还望接着增加(ECD,999)。只是,各国之间的差异特不悬殊,爱尔兰最高达60%以上,而日本不及5。除爱尔兰外,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西班牙等国也都在%以上,荷兰、德国、土耳其、法国、美国和希腊等国在1020%之间。1981年以来,除日本外, 个支出最大的国家其R&D支出中来自外国的投资都有极大的增长。 2.2迅速进展的海外RD机构

33、海外D机构是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专门从事R&D活动的部门,其数量的增多是R&全球化的最直接表现。 跨国公司在海外经营&D机构已有许多年的历史。据Ronstad(19)对美国跨国公司的研究,早在17年,IB在海外的R&D支出就达到约2亿美元,大约占其R&预算的0(Rontadt. Robt C,17)。其他公司,如Otis Elevator,CPC nerntionl 和 Exon,同期在海外D的支出分不占各自&D预算的0,38和2%。只是,跨国公司海外&D机构的加速进展出现在8年代后期和90年代。OEC对家医药和电子行业的跨国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从195-195年,这些公司在海外新建RD机构的数量

34、比前10年增加了将近3倍(ECD, 199)。据美国商务部的资料,到17年,美国已有8家跨国公司在22个国家建立了16家R&D机构;同期,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7家跨国公司在美国建立了715家RD机构,雇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接近2万人,而且这些R&D机构一半以上是在98年以后建立的。有关资料表明:19861990年,日本企业在海外设立R&机构的数量增加了86.6%,雇员增加了11.2%。95年,日本在欧洲的&D机构达3多家,比190年增加了倍多( Europeanmmisio,1997),年在美国的R&机构为11家,1997年达到251家(onad H. Daton and Mnuel G Sea

35、p, 199)。 在海外设立&D机构的企业大多差不多上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而这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为了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弥补自身科技资源和某些关键学科领域竞争实力的不足,通常都将R&D机构设立于在这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到海外建立R&D机构的企业不仅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一些新兴工业化和进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也已卷入到这股洪流之中。如,韩国有15家企业在美国建立了2家R&D机构,其数量仅次于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瑞士。此外,香港、台湾、新加坡也有少数企业到美国投资设立R&D机构。 随着跨国公司海外R&机构的增加,其海外&机构雇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越来越多,且增长幅度大大高于非R

36、部门。以德国跨国公司为例,1980年,原西德跨国公司在海外制造业领域中制造的工作岗位占整个公司就业人数的171% ,1995 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5.1%。其中,在非R&D部门中,18 年,国外就业人数占其全部就业人数的96%;19年这一比例仅增加到14。与此相比,在&D部门中,198 年国外就业人数占其全部就业人数的2;1995年这一比例又猛增到2.( 柴进东,999)。可见,其增长幅度已大大超过了在非&D部门中就业人数所占的比例,这也充分表明了德国跨国公司R&的国际化程度一直在不断提高。就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德国的直接投资来看,也具有相同的进展趋势。例如,95 年,在德国的外国工

37、业企业中,将近2/ 的德国雇员在从事高新技术的R&D工作(柴进东,199)。 对德国个不企业的调查显示(柴进东,99):目前,在emens公司,外籍科研人员已占到全部研究人员的13;在Damle-Bz公司,外籍科研人员也占到全部研究人员的1 ,这充分表明了德国跨国公司的R&D具有专门高的国际化程度。 美国也是如此,1997年,外国公司在美国的RD机构雇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多达1150人,而1995年只有10370人(DoaldH. Dalton ad Manul G. rapo, 199),两年中净增1000人。 2.3 专利的国际化 专利是测度R产出的重要指标,因而也是衡量&国际化的重要指标。

38、同其他技术指标相比,专利指标的要紧优点是其有长期的资料,能够依照地理区位和技术领域进行详细的统计分类。但其缺陷是不能测度两个重要的技术领域:软件和生物技术。只是这并不阻碍将专利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来考察R&D的国际化。 统计资料和大量的研究表明,海外R&D机构获得的专利占跨国公司全部专利的比重正在不断上升,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据Patel 和Vega(199)对世界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中的359家公司的考察,199196年美国、日本和西欧的跨国公司海外附属公司获得的专利数占其专利总数的比重达6%,已高出其同期海外&支出的比重( Ptel, P n Keit Pavt,998)。欧洲一些国家,如

39、比利时、荷兰和英国,海外附属公司的专利比重已占到%以上。同时还发觉,从0年代早期到0年代中期,这些公司的海外专利数增加了2.4,其中欧洲公司的海外专利增加最快,达3.3%,而日本公司略有下降。西欧各国间的差异专门大,海外专利进展最快的是法国,这期间增加了1.%。从要紧发达国家间相互申请的专利件数中能够看出其国际化的程度。 纽约科学院的报告显示,在几乎所有的ECD国家里,外国公民申请专利的数目都比10年前增长了好几倍;OECD国家的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在该组织之外的国家申请专利的数目也在不断增加(潘沐谷,198)。另据OD报告,从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专利与商标办公室(UPTO)和欧洲专利办公室(EP

40、O)同意的国际专利申请增加了一倍多,如在996年SPTO和EPO批准的专利中有一半来自外国申请的(ECD,199)。据美国商务部的资料,196年,在美国登记的专利共约11000项,其中外国人发明的专利达490项,占45%(onal H. ln a anul G. Srapio, 1999)。80年代以来,在美国申请专利的国家和地区由8个增加到5个,包括日本、德国、英国、韩国、台湾、澳大利亚、以色列、巴西、爱尔兰、香港、中国、新加坡、印度和马来西亚。982年到196年,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美国申请的专利共达4886项之多( lber, )。而且,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美国申请的专利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

41、中尤以韩国、台湾、中国、新加坡和印度申请的专利数增加最为迅速。 通常,一国公民或企业在国外申请的专利数与其在国内申请的专利数之比被用来衡量技术创新的扩散速度。专利国际化的进展表明:R&D的创新成果在全球范围内扩散速度正在加快。据有关资料,197-19年间,在OECD国家,创新扩散速度提高了2-3倍;在北欧各国,这一指标从3.7升至11.58(潘沐谷,998 )。只是,有研究表明,早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跨国公司已大量在国外注册专利(Cantwll,95)。其时,各国也存在专门大差异,与公司总部相比,法国、瑞典和德国的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注册专利相对较低(3-6);而比利时的跨国公司有9的专利是来自国

42、外;英国、意大利和瑞典的跨国公司处于中等水平(231%);美国属中等偏下(7)。70年代以后,美国跨国公司国外注册专利的比重逐步提高,欧洲国家普遍保持较高的比率,但在1978年往常平均水平一直在下降,此后持续上升。日本公司仍将大多数创新放在国内。 3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行业特征 .1 各国之间存在差异 海外R&D支出占国内R&D支出的比例是衡量R&D全球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称为R&D全球化强度。不同行业间R&D全球化强度的差异,能够反映一个国家RD全球化的行业结构特征。从美国海外R&D支出的情况来看,17年,所有制造业的海外RD支出与国内R&D支出的比例是3%,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行业是药品和

43、医学(3)、汽车及零部件(),从绝对支出量来看,也是这两个行业最高,其支出额均超过37亿美元,合计约占所有行业海外&D支出的6;其次是食品和饮料行业,R&D全球化强度达198%,但这一行业&支出的绝对量却不高,而R&D支出绝对量较高的电子电器和工业机械行业,R&D的全球化程度并不高。从美国海外R&机构的设置情况来看,分布格局也大致如此,最多的行业是汽车及其零部件(32家)和药品及生物技术(28家),其次是化学和橡胶(23家),以及计算机(2家)。 从外国公司在美国的RD支出来看,其行业结构与美国在海外的R&D支出的情况并不完全一致。197年,外国附属公司在美国的R支出集中在医药与生物技术、电子

44、和工业化学三个行业,这三个行业占外国附属公司在美国R&D支出的6%。尤其是医药与生物技术行业,外国公司R&支出额高达57亿美元,约占同期美国境内所有公司R&支出额的一半,这讲明医药和生物技术确实是R&D全球化强度最高的行业。同美国公司相比,外国公司在机械工业(不包括计算机)和交通设备(航空和汽车)行业的R&D支出专门少。外国公司约16的R&D投资分布在服务和批发等非制造行业。外国公司在RD服务业(电脑和数据处理)和财会、研究和治理服务的支出达10亿美元。在美国的外资&机构中,数量最多的是医药与生物技术和化学、橡胶与材料两个行业,各有11个R&D机构;其次是电子电器和计算机(包括外设和软件),分

45、不有1家和6家R&D机构。 从德国海外R&D的支出来看,其行业结构与美国明显不同。德国海外&D支出额最高的行业是化学工业,1995年,其化工工业在海外的&支出经费高达4亿马克,相当于跨国公司母公司全部R经费的0%;其次为电子产品,占了13亿马克,相当于母公司全部科研经费的5;机器制造业占了.6亿马克,相当于母公司全部科研经费的%( 柴进东,1999)。 不同国家海外&D支出行业结构的差异,表明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行业选择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如同FDI一样,其投资行业的选择受母国和东道国的经济结构的制约。如,德国跨国公司之因此将海外科研开发的重点集中在化学、电子、机器制造等领域内,要紧是因为这

46、些领域一直是德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专业化技术实力雄厚,生产国际化水平比较高,具有开展跨国R&D的优势。其次,跨国公司母公司在对外转移生产技术时,受世界各国产品规格与技术标准不统一的限制,必须重新进行&D,以及时协调母公司生产技术与东道国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地点,而这一现象在次高技术领域表现得特不明显( 柴进东,99)。 3.2 研发全球化强度与研发强度呈负相关 一些文献认为,跨国公司投资海外R&D的行业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 Patel,P. nd eith Pitt,96;陈荣辉,198)。但据atl和Pat的研究,R&的国际化程度与高新技术并不是正相关。如表4-4所示,除药品行业外(某种程度上化

47、学工业也是如此),企业在国内从事的创新活动的比重随该行业的技术强度而增加。这确实是讲,除医药行业外,某行业的技术水平越高,则该行业在国内从事的R&D的比重越高。换言之,技术水平较低的行业,其R&D的国际化水平较高。那个地点需要讲明的是,Patl和Pvit在证明这一结论时,用了两个指标,一个是专利,另一个是R&D强度(R&D Itnsity)(Patel, P. an eh Pavit,99)。RD强度是企业&D经费投入量与企业销售收入之比。这一指标实际反映了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一般来讲,RD投入比例越高,则该行业的技术难度越大。如前所述,专利是R&D要紧产出结果,在国外申请的专利数所占比重是反

48、映R&D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这两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讲明RD全球化强度与行业技术密集程度的关系。 从表1-1能够看出,除医药行业外,强度大于5的其他几个行业,如电子/电器(6.1)、计算机(.)、航空(6.9)和摄影和影印(.9),其国内专利数的比重都在7%以上。而食品、饮料和烟草行业的R&D强度只有0,其国内专利也只占56.。也确实是讲,该行业还有将近一半的专利是在国外申请的,可见这是一个R&国际化程度特不高的行业。 假如将专利数据换成国外专利比例,再将数据一一对应点在坐标图上(图-1),能够更清晰地看出R&D全球化强度与&强度的关系。假如剔除坐标最上方的点(医药行业),能够看出,

49、其两者的关系不仅不呈正相关,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呈负相关。也确实是讲,R&D强度越高,&全球化程度越低。 Ptel (19)在其往常的研究中,从公司层面上也证明了这种关系的存在(Ptel, P ,97)。Ptl对这一现象做了如下解释:一是因为传统产品需要改进以适合当地口味(如食品和饮料、建筑材料),或者需要将技术活动布局在原材料产地(如石油、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因此这些行业尽管技术密集程度不高,但&D的全球化程度却专门高;二是由于高技术产品具有的世界通用性,无需在海外设立R&机构进行产品改进以适合当地市场的需要(如民用飞机和汽车等),因此这些行业R&D全球化程度相当较弱。 表1-1美国产业间的

50、专利构成与&D强度的比较产业分类国内专利比重(-96)&D强度(199)食品、饮料和烟草5.3.0橡胶和塑料制品71.2.5药品7.10.4化学品78.5.5采矿和石油804.7建筑材料8.1.8金属87.3电子/电器87.61机械882.计算机9.57.0汽车及其零部件364.0纸张3.71.0航空94.16.摄影和影印95.09资料来源: Pael,P. ad Keihavt. Natonl Sytemsof Inovati o Uder Strain:The ntenaioalision o Cort R&D. ectonic Workng Ppers Seies, Pper N.22S

51、cence Poliy Reserc Unt. Uisiy o Sse.返回顶部 4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地区格局 4.1 “大三角”间的交叉格局 从目前情况看,跨国公司R&的全球化要紧发生在美国、日本和欧盟“大三角”之间,因此,有人认为,这一现象更准确的讲应该称为“大三角化”(tridisio)而非“全球化”(globasai)( Ptl,P.dKeth Pvtt,198)。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些国家RD的国际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二是R&D的流入流出都集中在这些国家之间。 以美国的海外R&D投资为例,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的R&D支出最集中的 1个国家,除巴西和澳大利亚外,都分布在

52、“大三角”内,199年美国海外R&D有8%集中在这些国家,1997年这一比重虽已大幅下降,但仍高达77。其中,美国的海外R&D投资绝大部分(6)集中在德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和日本个国家。 从美国海外RD机构的分布来看,997年,8家海外R&D机构中,有150家设在“大三角”内,占海外机构总数的81。海外R&D机构最集中的国家是日本(45家)、英国(27家)、加拿大(26家)、法国(16家)和德国(家)。 从美国外资R&D的流入来看,也要紧来自“大三角”内,尤其高度集中在瑞士、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和荷兰,这些国家在美国的R&D支出,占美国吸纳的外资R&D的0%。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吸

53、纳的国外RD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外资流入的空间格局差不多上没有改变。从1987年到1997年,外国公司在美国的R&D支出增加了1亿美元,这其中大部分来自上述除加拿大以外的个国家,其中尤以日本在美国的R投资增长最快,从1987年的3.7亿元增加到197年的3亿美元,平均年增长速度达94%。瑞士的绝对量增加最大(净增6亿美元),目前已成为在美国投资R&D最大的国家,占外国公司在美国RD支出的17.2%。其他要紧国家所占比例分不是:德国(16.7%)、日本(16.)、英国(1.8%)、法国(97)、加拿大(9.6)和荷兰(.%)。其他居于前10位的国家还有瑞典、意大利和韩国。 目前在美国的1家外资R

54、&机构,有667家(9%)来自“大三角”内部。其中日本在美国建立R&D机构最多,达51家,占美国外资R&D机构的35%,超过美国在海外建立RD机构的总和。其次是德国,共有107家。居前5位的还有英国(03家)、法国(4家)和瑞士(2家)。日本共有28家母公司在美国开设R&D机构,也是居第1位,数目远在其他国家之上。相比之下,居第2位的英国只有66家,居第3位的德国只有38家。从美国R&D的流入和流出来看,大三角内的双向投资十分明显。在美国投资R&D最大的国家,例如德国、日本、英国和法国同时也是美国投资R&D最多的国家。唯一例外的是瑞士。瑞士在美国的&D投资规模专门大,然而同欧洲其他国家相比,美

55、国在瑞士的R&投资地位并不高。关于这一现象,一种解释是因为美国在瑞士的直接投资规模较小。美国在加拿大的R&D投资地位较高要紧是因为两国正在向“一体化”经济进展。美加贸易是世界上最大的双边贸易,而且两国间正在向统一市场迈进。1989年的加美自由贸易协定(T)和199年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FTA)取消了两国间的大部分关税,这使得专门多公司,尤其是化学和交通运输设备行业的公司,在两国边境进行大规模的直接投资,同时带动了公司内部的R&D投资。 日本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的R&机构绝大部分也集中在欧美,据石井昌司在190年代末期对日本3家公司的调查,这些公司在海外设立的29家R&机构中,有10家分布在美国

56、,1家分布在西欧,欧美合占8%(石井昌司,199)。 在“大三角”内,欧盟的的国际化程度最高,美国次之,日本最低,这从各国R&D支出的外资比重和专利申请的国籍构成中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来。如前所述,190年代以来,美国国内工业&D支出中,外国附属公司RD支出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以上,1995年曾达到11;另一方面,美国公司在海外的R&支出占公司&D支出总额的比重近年也一直保持在10%以上(Dnad H. Dalton an Mauel G.erao, 199)。欧盟大多数国家的这两个数据的比值均高于美国,如,外国公司R&D支出所占的比重,英国为15,荷兰14.8%,德国14.1,法国13%;跨国公司

57、在海外的&D支出占本国RD支出的比重,德国为1,芬兰24%,瑞典21.8( ate,P. nd Keih Pavitt,19);在日本,外国公司操纵的RD只占.3(191年),日本公司在海外的D支出占公司RD支出的比重只有.1%(1993年)。 从专利的国际化程度来考察,这种地区差异更明显。各国申请的专利件数中,源自海外的专利平均占22.7%,其中比利时、荷兰、瑞士、英国的海外专利占到了50%以上。相比之下,美国为8%,日本只有2.。 42迅速崛起的新兴市场 年代以来,国际R&D投资的地理分布正在不断趋向分散化。进展中国家, 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正在成为发达国家投资D的新兴市场。另一方面,一些

58、进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纷纷到海外经营R&D,且进展势头十分迅猛。 以海外&D投资最大的美国为例,除巴西(美国在进展中国家中最大的R&D投资国,199年R&D支出额4.7亿美元,居第8位),美国在以色列、墨西哥、香港和台湾等新兴市场R&D投资的增长也十分迅速,近年来对中国、印度等国的投资进展尤为迅猛。假如以RD的投资额来衡量,1997年美国在巴西、以色列、墨西哥、台湾、香港、新加坡、阿根廷、韩国、中国、马来西亚、南非和印度等1个新兴市场的R&D支出额为12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在法国的R&支出额。但1990年代以来,美国在新兴市场RD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已超过35(表12)。可见,美国在新兴市场R&

59、D的进展势头十分强劲。而且,进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工资比发达国家要低得多,投入相同资金,在进展中国家的产出相对要大的多。197年,美国已有3 家跨国公司在进展中国家建立了3家R&D机构。表- 进展中国家或地区在美国的D支出及增长国家192年(百万美元)997年(百万美元)年均增长%巴西927.%以色列4015.2%墨西哥761314.7台湾58712.2%香港18410.2新加坡1127-7.0阿根廷15437.3%韩国14240.0%中国335213.%马来西亚1232333%南非127.5印度322126.7%总计2186.%资料来源:Dlton,.H. an M.G Spio o

60、balizing Industral Reserch and Developmet.Deprtment fCommrne, TechnlogyAdmntrton, Officeof cnolgy Policy,Sepmr99从美国外资R&D的来源来看,进展中国家的比重也正在迅速上升。例如,目前在美国的15家外资&机构中,来自进展中国家的有44家,其中仅韩国的R&D机构就多达32家,其数量仅次于日本、德国、英国和瑞士。从993年到年,韩国在美国的D支出由550万美元猛增到3.5亿美元(Dona H. Dalon an anueG. po, 199),这反映出新兴工业化国家投资海外R&D的强劲势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