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_第1页
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_第2页
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_第3页
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_第4页
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同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口不是一个静止的总体,它永远处于错综复杂时空运动过程之中。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所有人口问题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倍受学者的关注。人口以及在人口基础上形成的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的第一构成要素,在经济发展中演着双重角色。作为生产者,在人口基础上形成的人力资源是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作为消费者,人口处于消费主体地位,体现着经济社会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需要的承载者。经济社会的许多问题以人口和相应的人力资源为前提,一国人口状况和人力资源的特征

2、构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由于中国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人口问题与经济问题是我国在新世纪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了解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面向未来的战略问题,也是面对严峻现实的实践问题。可以说做好人口工作,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当前有必要对人口因素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出探讨。本文主要分析了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为的是合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定规模的人口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又是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表现

3、,因为经济归根结底是靠人来推动的,同时人口规模的大小又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所达到的承载水平。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既有正向促进作用、又有反向抑制作用。从世界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一方面,增长的人口规模带来了就业和生活需求压力,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产生明显的人口“推进力”和“发明拉力”,加速了工业化过程和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人口规模的大幅减小将引起有效需求不足,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所以,适度的人口规模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而各地由于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模式、人文背景和人口素质状况等的不同,适度人口规模也将会不同。因此,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单纯的。对于我

4、国的情况而言,当经济发展还处于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阶段,科学技术不发达,科技因素在经济发展中作用较小,适度增加的人口规模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然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是过多的人口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低,一些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不但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而且只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至1/7不等。我国主要的工农业产品总产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也较低。同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低,住房医疗卫生和教育服务供应短缺,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迫于压力不得不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并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导致经济发展在低水平上徘徊。但更应该注意的是,我国的人

5、口问题,不仅仅是人口规模的问题,因此应该多方向多角度地审视并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既不能放松对人口增长的控制,又不能一味单方面追求人口的零增长。既要控制数量的无节制增长,更要注重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改善人口分布。二、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素质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常是指人口的综合性素养和能力,分为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因素。人口的身体素质,是指人们身体发育的健全程度、营养状况和耐力持久状况等;文化科学技术素质是指人们的智能,包括经过开发的智力,即文化知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以及通过生产劳动积累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等。人

6、口的道德素质是指人们的道德意识状态,包括人生观、道德观、道德品质和传统习惯。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人口素质在生产要素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一国的生产优势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状况、资本和劳动力构成的要素比率。但事实上具有资源优势的国家不一定经济发达,而人口素质高的国家往往具有竞争力,如美国和日本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把提高人口素质放在首位。由于拥有高素质的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人口所具有的知识和劳动技能成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因而,人口素质具有经济价值,投入提高人口素质的资本要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追加的人口素质投资要获得追加的经济效益。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提高人口素

7、质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劳动力素质。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可以造就大量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逐步增加知识密集型经济的产品,并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降低产品成本,促进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从而降低消费品的价格,使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趋向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劳动力素质作为劳动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人口素质和劳动力人口素质的变化对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影响作用。当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时,就会促进经济发展;如果人口素质尤其是劳动力人口素质普遍低下时,则会阻碍经济发展。中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偏

8、低制约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而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成为制约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劳动生产率低下,往往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加大劳动强度等措施来达到扩大再生产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人口的身体素质起了很大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道德素质尤其是文化科技素质的作用凸显,这就与我国目前较为低下的人口素质不相匹配,极大的制约了经济发展的进程。同时还应该看到,为了获得较高的素质,如较高的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素质,往往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和费用。一定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人口素质的状况,经济是基础,发展经济才能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三、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

9、关系人口结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口性别构成”,即是指人口总体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间的比例,也称为“人口性别比”。人口总体的性别构成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含义,其实际构成状况不仅与人口自身的再生产相关,还会对经济社会过程及其发展产生制约。二是人口的年龄结构,即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就目前的影响来看,主要分析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人口性别比与经济发展人口性别比一般是指100个女性所对应男性的比值,从性别构成上来说,中国大陆男性人口一直多于女性人口。据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人口性别比已经远大于联合国设定的正常值102107,而且预计在未来的数十年这种人口性别比失衡

10、的现象将更加严重。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的是由于传统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经济发展因素无疑是最基本的。在我国长期的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方式主要依赖于体力劳动,在许多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健全。落后的社会生产使得农民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生育男孩上,这是导致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重要原因。在城市也存在男女经济地位不平等的现实状况,城市妇女在就业,劳动分配方面与男性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性别角色要求她们承担起生育的责任,这必然会离开职场一段时间,以技能生疏为代价,进而有可能导致失去工作。总之,妇女对经济生活的参与度、参与层次,参与比例和参与渠道等与男性有着明

11、显的差距,这导致家庭生育男孩的愿望大于女孩,由此造成人口性别比失衡。人口性别比失衡使得男性劳动力过剩而出现“就业性别挤压”,对女性就业的严峻形势更是雪上加霜,传统的女性职业如打字、缝纫等也被男性所接受。因此势必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影响。2、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按照国际通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7%以上,这个国家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早在2000年底,我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政府推行的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实现的,突出特点是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地区不

12、平衡。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实现老龄化,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这使得政府还不具备建立和维持老年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所需要的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增加了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难度。人口老龄化会使劳动力年龄人口比例相对下降,劳动力资源相对缩减。在科技就是生产力的时代,老龄劳动力人口在接受新的知识和科技方面比青年劳动力要处于劣势,对新产业和新岗位的适应能力也要弱一些。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理解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从绝对意义上说,人口老龄化达到一定程度可以被认为是人口自

13、身的不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人口地域分布与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主要是指人口的地域分布和城乡分布。人口的地域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各地区的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该时点当地的人口密度。我国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三大地带,人口呈阶梯状分布,地区间人口密度差异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地域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而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又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人口地域分布。在目前我国广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条件下,人口地域分布主要是人口的主动迁移的结果。而人口的迁移是劳动者

14、对更好的就业机会或更高的收入水平的回应。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无疑是吸引人口迁移从而造成人口地域分布的重要力量。同时,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影响地区的生活环境、教育水平、医疗服务、社会福利和城市建设等间接影响人口地域分布格局。人口地域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集中体现于局部地区人口规模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人口增长产生的需求压力有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高度集中的人口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有利于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由于“知识资源”的大量流出,造成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更加缺乏,使得地区经济增长步伐更加缓慢,陷入低人力资本水平-低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因此,在顺

15、应经济发展规律,建立更加顺畅的人口流动机制的同时,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加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人力资本建设扶持,是实现我国人口地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还应该看到,人口地域分布过度集中、中心地区的过度城市化也带来了资源紧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住房交通拥挤,社会治安混乱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人口城乡分布与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的推进,会出现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人口由农村向城镇流动从而使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由此而引发的人口城乡分布的变化。人口城乡分布的变化以及其变化的内容、变化的过程都将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8亿多农村人口中,

16、其中劳动力人口近5亿,因此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但是,农业人口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与劳动技能也较低,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很少,多数缺少就业必需的技能、技术。相比之下,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的集中,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同时也具有资本、信息和高新技术等优势,所以城市非农人口与农业人口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效果不同,一般来说非农人口比例越高,经济增长率也越高,城市人口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非农人口与农业人口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也是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突飞猛进中的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同时要注意到,城市化绝对不仅仅是简单的农业人口向城镇移居,而是几亿人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因此,针对我国的人口城乡分布现状,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城市化滞后是历史包袱,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城市化的推进时期也往往是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针对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要充分利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人力资源优势。而在企业规模上,要注重发挥在城乡分割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对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