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再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_第1页
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再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_第2页
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再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_第3页
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再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_第4页
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再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z.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再思考文献编码 A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方针,也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创造一切思想的延伸和开展。知识的创造、人才的培养、创造的诞生都离不开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但是,随着社会的开展和劳动形式的演变,劳动逐渐异化和沦落,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教育也不复有其崇高的含义,变得边缘化和形式化。这直接导致了学生责任感的淡薄甚或丧失。在中国学生开展核心素养已成教育主流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涵与价值意义。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劳动教育的新涵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开展历程看,我国的劳动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

2、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的劳动生产教育期1949-1976年,主要关注学生的体力劳动教育。当时为了解决社会各界普遍轻视体力劳动的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设了一系列劳动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技能,促进我国生产劳动的开展。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之后的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并重时期1977-1998年,这个阶段劳动教育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根底课程,而是分化为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两个局部,二者既相对独立又互有穿插。劳动思想教育与当时的品德教育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和艰辛奋斗的品质。劳动技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劳技课,提升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来完成。第三个阶段是社会实践教育期19

3、99-2010年。1999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首次提出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这一阶段已没有了独立的劳动课程,而要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劳动技术素养。 从上述几个历史进程看,劳动教育n程虽然在逐渐减少和弱化,但国家对劳动教育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从体力劳动到手脑并用,再到今天的综合素质要求,其中的明显脉络是劳动教育涵已从体力教育转变为能力教育。 2015年7月24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一门课程,一种实践活动,在校具体为一种兴趣小组,在社会泛化为公益劳动,在家里落实

4、为家务劳动1。此前,有关劳动教育是体力教育还是能力教育一直是教育界热议的话题,随着中国学生开展核心素养的发布,这一争论终于有了明晰的答案。学生开展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素养明确提出了劳动意识这一根本要点。其重点主要有: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良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老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综观现有研究成果可发现,核心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对人的自我实现、工作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新挑战而诞生的概念2。如果说20世纪素养对应的是工业时代,则21世纪素

5、养对应的则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识创造成为世界经济开展的核心,越来越多的重复低端的体力劳动逐渐被机器所替代,与此同时对脑力劳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经济的开展,已经主要由依靠体力劳动转而依靠知识创新。例如现代农业的开展正逐步进入机器人操作时代,而其中如农业机械的制造、驾驶员的操作等多个生产环节,都须由脑力劳动、能力劳动来完成。同时,由于机器无法代替人类创造创造,因此现代社会中人的创造性劳动更显可贵,而培养创造性能力正是开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目的。从这个角度看,核心素养是体力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化的产物。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 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跨领域性与复杂性等特征,

6、决定了核心素养的养成绝不是依靠哪一门学科就能够实现,而是德智体美劳多门学科共同培养的结果,其中劳动教育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有着重要价值。 一在劳动教育中学会安康生活 安康生活主要指学生在认识自我、开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根本要点3。这一素养的养成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在劳动过程中,成功或失败都可以给劳动者以深刻的心理磨练,从而促使劳动者在心理品质上逐渐成熟。现在的中小学生,很少参加劳动,缺少在劳动中的实践磨炼,缺少与他人和集体相处合作的时机和实践。这些缺失使得一些孩子在生活中出现了心理调适能力弱,耐挫能力差,不善与人交往等问题。加强劳动教育,对

7、帮助孩子们解决这些问题大有益处。 二在劳动教育中提升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素养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根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4。劳动教育对人文底蕴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一是因为古今中外人文领域根本知识和成果都源于生活,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产物,为人民群众效劳;二是只有源于生活的人文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被人们所承受和喜爱。如果学生不参与劳动,就会缺少对劳动人民的情感认同,不能形成高尚的人文情怀和正确的审美情趣,造成一些学生盲目追从外来文化,无视中华文化的问题。因此,提升学生人文底蕴,不仅要加大对人文课程的理论知识传授,也要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浓厚的人文

8、情怀和科学的审美情趣。 三在劳动教育中懂得责任担当 责任担当主要指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根本要点5。其中社会责任涉及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团结互助、敬业奉献等素养。当前,在中小学培育这些素养主要依靠道德与法治课程,这种重应试轻实践的教育现状,导致许多中小学生有责任担当意识,无责任担当的行为和能力。从根本上说,这与劳动教育的缺失有密切关系。中国教科院孟万军认为,德之根在心,人之本在劳,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立德树人的根本6。劳动创造人,劳动改造人,劳动成就人。在劳动中,人们可以

9、体会到劳动的价值,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树立生活的信心。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辛奋斗的精神,防止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懒惰习惯,从而让责任担当素养落地生根。 四在劳动中学会学习 劳动教育可以为学习提供开放的教学环境,其本质自然性决定了劳动教育是自然的,是一种由而外,充溢于天地间的自然自觉7。在劳动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解放,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乐学善学的习惯养成。如在家务劳动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劳动的容,自主支配劳动的时间,自我评价劳动的效果,自觉调控劳动中的情绪。另外,现代劳动的社会性和复杂性能促进学生信

10、息素养的养成,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开展趋势等方面的能力8。当今时代,劳动教育已从简单重复的体力教育转化为多学科能力联结的能力教育,智力劳动的综合性、复杂性促使学生通过互联网等途径获取信息,主动鉴别、使用信息。如在进展机器人模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要广泛涉猎物理、科学、数学、美术、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知识,学生在收集、评估、鉴别和使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素养。 五在劳动中树立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的灵魂,主要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根本要点。当代中国,学生们的科学精神还十分缺乏,现实教育的功利性是

11、其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中小学教学以升学考试为指挥棒,重知识教育,轻实践训练,重机械训练,轻质疑探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扼杀,科学精神被湮灭。反观一些兴旺国家,学生的科学精神十分突出,其共同原因在于他们都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如美国小学生每天劳动时间1.2小时,法国0.6小时,孩子们在劳动中可以获得充分自主开展时机,不断提升自身的潜质。实践证明,在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其观察力能不断提升,批判质疑的意识不断增强,多角度、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屡次试验中得以培养,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在不断磨合中走向统一,形成全面认识。 六在劳动教育中领悟实践创新 中小学阶段实践创新素养的重点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提高劳动效

12、率的意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展改良与优化的能力等等。要实现这些目标,劳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劳动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关的生产劳动或者科学试验的时机。中小学生头脑灵活,思维发散,在劳动实践中,他们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稳固。当遇到新问题时,这些问题会促使他们思考学习和研究,在此根底上提出新的想法,研制新的工具,从而不断提升自身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建议 一实现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目标融合 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国家九年义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首次正式表达了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提出以培养学生

13、综合素质为导向,兼顾中国学生开展核心素养体系。其中7-9年级提出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开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这一目标要求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目标的培养是多角度的,这与核心素养开展目标是一致的。 在劳动课程的设计建立过程中,我们要将核心素养中重点关注的容融入到劳动教育的每一课目标中去。例如在开设手工制作课程时,可以将劳动意识、问题解决等素养融入课程之中。具体操作时,教师应认真研究劳动教育目标与核心素养的结合点,并将之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同时要认真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开展特点,科学设计实现核心

14、素养培养的具体路径。 二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养的容与方式的转变 劳动教育的容选择应该遵循贴近社会、贴近学校、贴近学生的原则。中小学劳动教育离不开课堂教育,课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开展的劳动人才,因此劳动教育的容一定要与时代开展相结合。为此,必须坚决抵抗不符合社会开展要求,脱离生活实际的劳动教育容。同时,应十分重视劳动素养的教学指导。根据劳动课程中所承载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容,在劳动教育课堂上开展跨越学科的教学。如在机器人实验课堂上,教师既可教授机器人的相关知识,也可结合机器人介绍物理中电路的相关知识。通过资源整合,不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需改变教

15、师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我们既需要重视劳动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劳动实践的落实。课堂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多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问题启发、实践操作等教学方式,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转变。课堂外,要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安排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供学生选择。例如,组织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效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立素质教育基地,开设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校本课程,如家务劳动、手工、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这些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能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的职业开展提供有益帮助。 三实现从单一评价向多

16、元评价的转变 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是提高劳动教育地位的有效e措之一。在实施劳动教育评价时,不能仅关注根底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体认和再现,而要重点聚焦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的评价。具体表现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诚信友善、敬业奉献、遵守规则的责任担当;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表现;改良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等诸多方面。同时不能只关注成人对学生的评价,而应倡导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及自我的评价;不能过于重视结果评价,也应看重过程评价等。 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以高考改革为例,目前高考实行了三加三的考试模式,其中选课科目增加了一门技术课程,其主要容包括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据了解,技术课程纳入高考科目以来,受到了许多学生的青睐,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改变了学生轻视劳动技术的观念,更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开展奠定了根底。这一技术课程的实施给我们中小学劳动教育带来了诸多启发,比方是否可将学生劳动教育情况和材料纳入成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