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务输转工作的调研报告_第1页
农村劳务输转工作的调研报告_第2页
农村劳务输转工作的调研报告_第3页
农村劳务输转工作的调研报告_第4页
农村劳务输转工作的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村劳务输转工作的调研报告按照工作安排,近期,我们利用一月时间,深入原安、灵芝、城川、 雷大、治平和贾河6乡18村,采取走访农户、座谈交流、听取乡村汇 报及核算对比等点面结合、归纳梳理的方式,对XX年以来农村劳务输 转情况进行了调查。为确保调研结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分别选择县域 内位于北、中、南不同区域的好、中、差村进行了调查,共走访农户 414户,填写调研资料432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劳务输转现状所调查的6乡18村共有109个村民小组,4106户1.9万人,现有劳 动力8270人,耕地6.1万亩,人均3.2亩,现有果园1.7万亩,饲养大家 畜3930头。调查显示,20 xx年,18

2、村共输出劳动力2030人,占农村劳 动力资源总量的24.5%,户均输出0.5人,实现劳务纯收入1442万元,农 民人均增收757元,占当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4%。(一)劳务输转规模。调查村XX20 xx年三年来输出劳动力分别 为2264人、2147人和2030人,整体上人数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年均递 减3.6%,输出人员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中南部山区贫困村。但灵芝乡苗 堡、原安乡乔岔、水股、雷大安乐、曹河等果品产业发展滞后的部分 山区村劳务输转人数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劳务仍然是实现其增加收入的 主导产业,占其家庭收入的70%以上。(二)劳务输转人员构成和输入区域。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占 81

3、.3%,女性占18.7%;年龄构成上,1835岁占52.6%,3545岁占 38.5%,45岁以上占6.1%,18岁以下占2.8%,整体上中青年男性劳力是 劳务输出的主流,但45岁以上务工人员主要来源于山区贫困村;从文 化程度上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6.5%,高中(含中专)及以上占 13.5% ;从就业地点看,主要分布在省外宁夏、新疆、内蒙、北京和长 三角、珠三角地区及省内兰州、静宁等地。(三)劳务输转方式和从事的行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劳务输转 从自发无序的流动,逐步开始向有组织、上规模、有序化、市场化的输 转方式转变。有组织输出和县内“北劳南移”的劳务输转人员比例开 始增长。据调查,2

4、0 xx年,有组织输出占输出人数的5.2%,较XX年的 3.1%提高了 2个百分点。但自发性输出和亲朋介绍输出仍是我县目前 劳务输转的主要方式,分别占输出人数的61.2%和33.6%。在务工行业 种类上,输出人员主要从事建筑、工业、加工、餐饮、家政、汽车驾 驶、社会服务等行业为主,以泥瓦工、技术工、缝纫工、服务员、保 安、保姆、司机等职业为主。调查数据显示,建筑行业占73%,工厂技工 和服务行业占14.7%,其它行业占12.3%。(四)劳务输转人员培训、就业时间和维权情况。在就业时间 上,20 xx年,在外就业612个月的占输出总数的57.7%,务工兼务农, 就业时间在6个月以下的占27.2%

5、, 一年以上的占15.1% (含整户外出 打工者)。其中,源自中南部乡镇的务工人员就业时间普遍在612个 月内。在就业培训方面,培训后输出的不到输出总数的2%,主要以职教 中心等机构培训的初高中毕业生为主。在权益维护方面,劳务人员法律 意识比较淡薄,约有90%的务工人员就业时仅签订了口头合同,书面合同 签订者仅10%左右,在劳动保障上始终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合法权益得 不到有效保障。调查中出现的5位工伤人员中,用工方仅为他们开销了 医院费用,补全了工伤期间工资,对于后期治疗和劳动保障等一系列问 题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二、取得的成效近年来,农村劳务输转工作对城乡经济发展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 响

6、。就我县西北部、中南部山区两大贫困片带的劳务输转工作而言,在 干部群众的重视下,一年一度颇具规模的劳务输转队伍,正在拓宽农村 生产力发展领域,成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调查显示,劳务 输转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劳务收入明显增加。近年来,劳务输转已成为农民增收的 “短平快”项目,是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一条捷径,劳务收入已是农业 和农村收入的半壁江山。被调查的18村,XX20 xx年三年分别实现劳 务纯收入1164万元、1258万元和1442万元,务工人员人均劳务纯收入 分别为5141元、5859元、7103元,无论总收入还是人均收入均实现了 不同程度的增长,当然,务

7、工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 系发生变化,用工单位普遍提高工资待遇有关,据统计,近三年农民工工 价依次为3050元/天、4060元/天、4080元/天。所调查的灵 芝、原安、雷大3乡9村20 xx年劳务输出1264人,实现劳务纯收入 829.4万元,农民人均劳务纯收入1095元,接近所在乡村农民人均纯收 入。从收入水平看,基于外出就业时间长短,中南部较西北部务工人员 人均劳务纯收入高出1000元左右。(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改善。近年来,许多农民靠劳务收入 修建了新房、购置了家电家具和生产工具,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 善,劳务收入弥补了农业投入的不足,大部分农户实现了劳务脱贫,推

8、动 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城川乡陈马村20 xx年劳 务输出260人,劳务收入200多万元,63%的农户依托劳务收入修了新房 或对旧房进行了改造,拥有手机200多部、安装固定电话78部,有摩托 车、三轮车、旋耕机等140多辆(台),通过劳务脱贫50多户、232 人。该村五社李世军一家8 口人,2人长期在外打工,近年来年均劳务收 入3万元左右,近年翻修房屋10间,购置摩托车1辆、手机2部,家电 一应俱全,引进基础母牛3头,新发展果园4亩,依托劳务收入改善了生 产生活条件,夯实了发展载体。(三)群众观念和素质得到转变和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 乡进入城镇务工,增长了见识,拓宽了

9、视野,进而则增强了商品意识、市 场意识、法制意识和劳动技能,最终将改变过去“死守一业、死守一 家、死守一方”的传统观念。在此过程中,通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和现代 文明的熏陶,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随之发生重大变 化,并逐步成长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一代劳动者,其结果自然是减 轻土地生态负荷,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调查统计,64%的 家庭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措施,如早婚、早育、超生现象明显减 少;劳务人员法制意识明显增强,自觉遵纪守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 到侵害时,主动求助有关机构进行维护,尽量减少违法违纪行为的发 生;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调查村约有186户整户外出就业家庭,

10、勤学苦 干,掌握一定技能后,在外站稳了脚,带着家属、亲戚、朋友务工创业, 过上了殷实的异地生活。(四)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工的再次创业。一是促进了果、畜、薯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据统 计,随着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调查村有71%的务工家庭新发展 了果园和洋芋产业,43%的家庭加大了养殖规模,依托劳务收入,加大了 对农业的投入,培育了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同时,调查村186户整户 外出务工后,腾出耕地2100多亩,通过反租倒包、协商代耕等方式实行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30%的栽植了果园,60%的发展了洋芋等产业,使农业 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为土地流转、实施规模化生

11、产、产业化经营创造 了条件。二是促进了再次创业,加快了劳务人员的资本积累和资金运 转。据统计,近年来,调查村约有69名务工人员实现了再次创业,在县 城及所在乡镇创办了建筑工队、商品销售、饭店、运输等个人企业和 经营实体,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了一条“劳务 输出一返乡创业一发展农村经济一加快奔小康步伐”的良性循环的路 子。尹岔一社村民张爱学,外出打工20多年,利用劳务收入,在县城开 办商品批发和品牌鞋业专卖店已有6年时间,从曾经的农民工发展成如 今的小老板,年收入8万元以上。(五)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极大作用。劳务 输转通过解决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消

12、除了不安定因素,维 护了社会稳定。据统计,18村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113人,通过劳务输转 使大多数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谋生岗位,喝酒、打牌、滋事的人明显减 少。同时,部分务工创业人员多年来在捐资助学、济困救穷、扶助弱 疾、修桥铺路及城建环保等事业中慷慨解囊,造福于民,通过捐献资金 给当地公益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贫困地区公益事业的发展,如段 党斌等。实践证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转就业,对创建平安乡村,构建 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六)“北劳南移”县内输转创建了就地输转的新模式。针对我 县北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南部果园劳动力缺口较大的情况,在县乡 各级组织的协调指引下,围绕果园施

13、肥、疏花蔬果、果实套袋、采摘、 销售及相关产业链发展的机遇,采取了 “北劳南移”农村劳动力就地转 移的新模式,取得了劳务就地转移的初步成效。据调查,雷沟村XX年输 入的短期劳力400人左右,主要来自通渭县及县内甘沟、红寺、四河、 新店、雷大、古城、威戎等周边乡镇,做工1万多个,用工支出达40万 元,户均支出1060元,劳务人员人均收入1100元左右,其中男工约30 元/工时(一天),女工25元/工时。按照乡政府的统计,治平乡全年输 入短期劳力达4800人(次)以上,其中与古城等乡镇联系协商实施有 组织输入300人(次)。全乡用工支出300万元,常津公司等气调库用 工支出150万元,农户支出15

14、0万元。通过“北劳南移”工程实施,积 极、科学地引导县内西北部富余劳动力向县中南部果品大乡转移,实现 离土不离乡,做到了长期输转与季节性输转相结合,县外输转与县内输 转相结合,闯出了在县内就地输转的新路子。三、存在的问题1、富余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文化程度低,初中及 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6.5%;专业技能水平低,73%以上的务工人员从 事的工种仅局限于各种粗重的体力劳动和机械性劳动,与当前劳动力市 场由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的要求很不适应;部分富余劳动力 安于现状,宁可在家闲散受穷也不外出务工,既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 的有效转移,也制约了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2、劳动力市

15、场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劳动力市场还不够健全和完 善,县、乡(镇)劳务机构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未 完全理顺,劳务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覆盖面窄,时效性差,工作效率 低。专业中介组织稀少,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中介服务、信息反馈和 跟踪管理工作微弱。劳务市场和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当前劳务工 作需求极不对应。3、农民工合法权益难以有效维护。农民工维权方面的体制和政策 还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 劳动力转移的自发行为较多,缺乏跟踪管理。农民工法制意识比较淡 薄,用工单位没有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不签订正式的用工合同,拖欠克 扣农民工资、延长工作时间、增

16、加劳动强度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民工的 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工伤和职业病得不到有效防治,劳动纠纷时有发 生。4、劳动力培训和组织输转不到位。劳动、农业、教育等部门没有 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农民工培训资源管理比较分散,投入少,规模小, 与农民工培训的需求相差悬殊。有组织输出规模小,组织输转工作不到 位,致使务工保障和跟踪服务等一系列工作无法到位。5、劳务输出致使潜在矛盾出现。劳务输出产生“空巢家庭”,孩 子监护教育出现空档,爷爷奶奶隔代教育,溺爱多于管教,“留守儿童” 的管理教养存在很大风险,不利于农村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并且老人抚养不能到位,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荒芜,新农村建设主体力量也显得 不足。

17、四、对策及建议(一)加大培训力度,形成人力资本,提高输出质量。农村劳动力 整体素质偏低是影响农村劳务输出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为此,提高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加大培训力度,是一项十分必要和及时 的重大措施。要以劳务市场为导向,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发挥劳务培训中心、职教中心、靳寺职中、农广校、农业机械化学校、党校及社会力量办学的培训能力,采取定向培训、联合培训、委托 培训,代培代训,技术培训,业务培训,长短期结合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 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要按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积极动员社 会力量,大力兴办民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重点进行汽车驾驶、电焊、 建筑、缝纫、电

18、子装配、厨师、护理、家政服务、保安等市场急需专 业岗位技能培训;要根据市场变化和用工单位的需求,加强与各技校、 技术学院的联系,加大“订单”培训规模,不断调整培训重点使输出的 劳动者都有一技之长,增强市场竞争力,努力把人力包袱转变为人才优 势,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要加大农村“两后生”技能培训的 投入,整合师职资源,争取农村初高中贫困毕业学生辍学不返乡。通过 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逐步向 “技能型”、“智能型”、“专业型”转变,提高输出质量,树立地方 劳务品牌,使劳务输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矗(二)积极拓展劳务输转空间,围绕产业开发,促进农村劳动

19、力就 地转移。一要在巩固现有劳务基地的基础上,瞄准沿海发达地区和周边 劳动力需求量大的省区,积极开拓新的劳务基地,加大有组织输出规模, 鼓励“技能型”、“智能型”、“专业型”劳务人才大规模输出,切实 提高输出质量,增加劳务产业效益。二要充分结合我县实际,围绕产业 开发,积极开展“北劳南移”工程,扩大县内输转规模。要促进“北劳 南移”规模,必须加大果品标准化生产规模,拓展延伸果品专业村、专 业乡和专业经济带区域,大规模引导农户进行果品标准化生产,提升果 品质量,标准化生产规模加大的同时劳动需求量相应增加,县内劳动力 输转就业空间增大,无疑会带动周边乡镇富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有利 于果品和劳务两大

20、产业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潜在问题的有效解 决。同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种养 业基地建设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民争取更大的就业 空间和利润空间,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发展多种所有制 形式的经济组织,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三)强化职能,提高效益,加快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加 强各级劳务机构建设,强化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益,搭建信息平台,尽 快形成县、乡、村三级上下联通、覆盖面广的劳务信息网络,及时准确 地把各种劳务信息传输到基层和农户,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开展劳务输 出和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形成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劳务输出工作 网络。二要扶持建立和完善劳务协会等中介组织。鼓励和支持涉农部 门、经济实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