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创新研究_第1页
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创新研究_第2页
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创新研究_第3页
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创新研究_第4页
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创新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创新研究摘要:根据技术过程论,技术目的的实现与技术形态的转化都是一个过程,完好的技术活动包括技术创造与技术创新两部分内容。只有深化到技术创新内部,提醒其规律,才能完好地理解技术过程。沿着过程论的思路,技术创新被理解为科技成果向现实消费力转化的社会化过程、产业化过程和商品化过程,从而形成了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范式,并构成了技术创新研究视角改变的方法论基矗在这种方法论指导下,研究者就技术创新的本质、主体、形式、历史阶段性以及技术创新同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的关系等问题进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从不同的层面深化了技术创新哲学的研究。关键词:过程论;动态过程;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哲学一、作为动态过程

2、的技术美国技术哲学家米切姆区别了四种类型的技术概念,即作为客体的技术,作为过程的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以及作为意志的技术。关于作为过程的技术,米切姆曾提出,工程师注重制造的一面,社会科学家注重使用的一面,而传统的人类活动就划分为制造和使用两类。工程师认为技术的根底内容是创造和设计d2制造的原初意识,社会科学家那么认为是消费和实用,技术的社会应用才是最重要的1。在此,米切姆已经把技术理解为包含创造、设计、消费、使用的不同阶段的过程。东北大学远德玉教授是国内较早讨论技术本质的学者之一,1981年11月,远德玉教授参加在苏州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技术史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技术是一个过程d2略论技术史与技术

3、论研究?,首次提出了技术过程论的观点。1982年,远德玉教授在?技术是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一文中提出,把技术列为科学的一个层次是不妥当的,需要从技术的角度来研究技术与社会、消费、经济、哲学的关系2。1983年,远德玉教授又提出,技术是一个人类理论的动态过程,技术在人类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才表达出自己的面目3。1984年10月,远德玉教授向第三届全国技术史会议提交了题为?历史中的技术?的论文,分析了原始时代、工匠时代和近代技术的各自存在方式和存在特点,提出技术概念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它本身是在不断开展变化的,人们对技术的不同理解,是由于技术形态的不同引起的;不同时期人们侧重于技术的某一形

4、态,便产生了不同的技术理解。在1986年出版的?论技术?一书中,他进一步论证了技术是一个动态过程的思想,并把技术是一个动态过程作了三方面的概括:技术是从无形技术向有形技术转化、从潜在技术向现实技术转化的过程,是技术软件与技术硬件在动态过程中的统一,是知识、才能、物质手段不断更新的过程4。2022年,在?技术过程论的再考虑?一文中,远德玉教授对技术是一个过程又增加了一条概括,即技术是目的与手段在动态过程中的统一。目的性在技术形成与开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相应的手段也在变化,由此才有技术形态的变化5。关于技术是一个过程的思想,是理解技术本质属性的关键。在?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本质?一文中,笔者从技术目的

5、实现的过程性与技术形态转化的过程性两个方面作了分析6。一方面,目的性是整个技术系统开展的动力,是支配技术各要素的灵魂,技术的目的性指的是人们有意识地把某种自然对象转变为受人影响和被人加工、改造、控制的对象,使技术成为变革自然的手段,而不是指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在技术逐渐成为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的过程中,技术目的性也逐渐地得到实现,即技术目的的实现也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技术目的在技术形成与开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技术目的的变化就会导致技术手段的变化,由此产生技术的不同形态。由潜在的知识形态的技术到现实的物化形态的技术的转化过程,就是技术的目的性详细化的过程:从抽象的技术目的性转化为具有特定成效性的

6、目的性,并进一步转化为符合特定经济性和社会性的目的性。从过程论的角度看,技术本来就是表现为多种形态的,诸如知识形态的技术与物化形态的技术,有形的技术与无形的技术,潜在的技术与现实的技术,一品技术与多品技术,等等。技术形态的转化就是它向消费力的转化过程,也是技术本身的不断完善化过程。由主观技术设想、创意而产生的技术创造是技术的初始形态,必须经过设计、试制和试验加以客观化、物质化,才能纳入到消费劳动过程中去,成为现实的消费技术。而单一的消费技术仍不能实现技术的最终目的,因为它只能完成产品消费的一部分或一个环节,必须有许多与之相匹配的一系列消费技术才能形成产品和效劳;只有多种消费技术的综合,即完成消

7、费技术的体系化或形成产业技术,才能实现技术的最终目的7。二、技术创造与技术创新从技术动态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完好的技术活动并不仅限于技术创造,它至少包括两部分的内容,其一是技术创造活动,即技术知识的创造、积累,科学知识的拓展;其二是技术创新活动,即把技术创造活动的成果转化为现实消费力,实现技术的目的性。这两部分内容对于技术活动来说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实际上,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也会伴随着技术创造的出现,这样的技术创造仍可申请专利,而且其应用于技术创新过程的时滞也许更短,因为这种创造是更加接近和合适市场需要的。因此,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完好地理解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技术。正如英国牛津版?技术史?一书的

8、主编ti威廉斯在该书的6、7卷序中所指出的,我们不能把技术的开展与管理部门和工会的作用分割开来。在当代,曼哈顿工程和登上月球的实现,代表了技术开展的顶峰。但是,公正地说,这些成就既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以精湛的技术才能工作的结果,同样也是这些极为复杂的工作的管理者的宏大成功8。熊彼特最早对“创造与“创新进展了区别。他认为,企业家的职能是把新创造引入消费系统,创新那么是创造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只要创造还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那么它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而实行任何改善并使之有效即创新,是同它的创造完全不同的一个任务,而且这个任务要求具有完全不同的才能。把创造创造同技术创新相区别,被认为是熊彼特的重大奉

9、献之一。日本学者森谷正规认为,创新与创造之所以被大大地混淆,是因为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的技术开展,包含创新与创造两方面的内容。作为这个时期标志的创新是众多创造的产物,一系列革命性的创造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动力,掀起了滔滔不绝的技术创新的洪流9。我国理论界也讨论了技术创造与技术创新的区别。陈昌曙教授与远德玉教授合著的?技术选择论?一书,较早地初步区分了技术创造与技术创新,提出企业技术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如何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消费力并实现经济增长,即做到技术创新。他们认为,技术创造是技术创新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技术创新的全部和本质。技术创新是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市场分析和管理决策等互相交织的全

10、过程,是把创造应用于消费并实现经济增长的全过程,是过程创新10。陈文化教授那么把技术创造比喻为“鸡下蛋,把技术创新比喻为“孵小鸡,认为技术创新是“孵化企业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孵化出企业,才能实现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相反,假如把创新等同于创造,就是阉割了创新的本质和灵魂,其结果又会退回到科技与经济相别离的老路上去11。对技术创造和技术创新进展的这种区分,其意义在于指出了技术(经济)活动包括的丰富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创造,事实上停留于技术创造的技术活动是不能为一国或一地区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的,技术活动还有其更为重要的一面,即技术创新。由此必然会符合逻辑地过渡到技术创新的研究,因为技术创新本质上就是在

11、技术原理根本不变的情况下的技术形态转化过程。就目前所见到的技术史方面的著作来看,重点是研究技术创造,弄清哪些人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创造了什么新技术,而且对做出过创造的人物生平进展较为详细的表达。这种研究是很必要的,因为只有从这些创造家身上总结并吸收更多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有利于我们在今天和将来的理论中做出更多的创造来。然而,仅有这种研究又是不够的。从过程论的角度看,只有深化到技术创新的内部,提醒技术创新活动的规律,才能完好地理解技术过程,因为在当代社会,创造家的创造性成果只有经过技术创新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形成技术商品而直接被最终消费者所使用和体验,技术创造家的目的性以及技术创造物的价值才能得以

12、展现,才能实现技术的现实过程。在这种意义上,技术创新成为唯一可以提醒技术存在的方式,人们正是通过对技术创新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的详细把握,才能领会技术的真实含义。不弄清技术创新问题,就谈不上真正理解技术的本质问题;脱离对技术创新过程的理解进展的有关技术本质和意义的讨论,也是缺乏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活力的12。三、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范式从过程论的角度看,技术创新的内容可以理解为技术本身的、经济的以及管理的创新的结合。技术创新首先是技术本身的过程创新,包括技术本身的不断完善化过程,又包括该项技术同相关的一系列技术结合实现体系化的过程;其次是经济的过程创新,包括一系列的经济决策与经济行为的创新;再次是管理的

13、过程创新,它使得消费过程中技术的诸要素、消费力的诸要素得以完善地组织、协调、平衡和配置,实现消费经营系统在功能和构造上的整体优化。三种创新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和侧重点是不同的。技术的过程创新在创新的开场阶段比拟强,随着创新过程的开展,技术的创新内容呈现弱化趋势,而经济的和管理的过程创新那么呈现日益强化的趋势。只有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使技术变为直接消费力13。由于技术创新是一种呈现为某些阶段性的连续的渐进过程,因此研究不同阶段的创新特征、内容和方法,对于人们弄清技术创新的规律和规那么,并按照这些规律和规那么进展创新,从而缩短从创造到商业应用的时间,都是极为有益的

14、。正因如此,远德玉教授积极倡导进展技术创新的工艺性研究,并提出了创新工艺研究的课题,包括如何对技术的、经济的、管理的三类过程创新的结合及其阶段性的研究,如何认识创新的内容随着创新阶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特点、规律,如何探求创新过程中不同阶段所采用的创新方法和手段。沿着过程论的思路,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范式逐步得以形成。这种新范式以技术创新的经济学研究、管理学研究、技术学研究、政策学研究等为根底,认为技术创新既不是纯经济学范畴,也不是纯技术学范畴,更不是纯管理学范畴,它是经济与技术互相结合的,既具有经济特征又具有技术特征的技术经济范畴。在实现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过程中,管理起着关键性作用。从企业来看,技术

15、创新是把创造成果创造性地应用于消费经营活动,使之向产品化、商品化不断逼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消费函数的屡次转移,技术在形态上的屡次改变,最终成功地把创新产品推向市场,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才是完成了技术创新的一个周期。技术创新一开场就是技术理论、消费经营理论、管理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殊的社会理论活动,具有技术理论、消费经营理论与管理理论的三重属性。尽管在整个技术创新理论活动中的不同阶段,上述三者的表现有所不同,但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构成现实的技术创新活动;而只有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使技术成果转变为现实的消费力,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技术创新的研究需要打破

16、线性思维的误区,需要充分把握技术创新过程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各种途径对已有的技术创新活动进展必要的认识和总结,从中发现不同创新活动在其施行过程中的详细表现以及遇到的详细问题,从而根据这些创新活动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预见现实技术创新过程可能遇到的不利情况,以便在创新理论过程中加以特别注意,减少技术创新活动的盲目性。把技术创新看做是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消费力转化的社会化过程、产业化过程和商品化过程,是技术创新研究视角改变和研究新范式得以确立的方法论根底,也是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同经济学的和管理学的技术创新研究区别开来的标志。刘那么渊教授在?试论中国技术哲学的东北学派

17、?一文中指出,以陈昌曙教授为代表的技术哲学专家在20多年的研究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技术哲学的东北学派,他们基于技术本质、特征、体系、构造以及相关范畴的哲学分析,并把这种哲学的分析应用于技术选择的现实活动。其中,技术创新哲学理论是技术哲学东北学派的突出成果,它基于?论技术?中关于“技术是一个过程的观点,把技术创新看做是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消费力转化的社会化过程、产业化过程和商品化过程,率先提出“技术形态的过程创新思路,在技术创新理论中实现技术、经济、管理三方面的过程创新14。这种评价从过程论的视角来看,是比拟中肯的。四、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新进展技术创新哲学的兴起和开展,本质上反映着技术创新对哲学开

18、展的影响。在这里,技术创新哲学并不是从最普遍的哲学或“元哲学中开展派生出来的,而是从技术创新研究和理论提出的问题中引导出来的;同样,也不是技术创新研究需要有哲学转向,而是哲学研究需要有技术创新的转向。从哲学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就是要对各有差异的技术创新理论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展哲理性的考虑,从中提醒技术创新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特征,讨论影响和制约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因素,研究促进技术创新的才能与动力机制,以便为技术创新理论及其理论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就国内学术界对技术创新哲学的研究来看,陈其荣教授在对不同的技术创新观点进展归纳、比拟后,根据理论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从哲学角度把技术创新界定为“作

19、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在创新环境条件下通过一定的中介而使创新客体转换形态、实现市场价值的一种理论活动,并说明了技术创新的五个根本特征,即创新性、理论性、社会性、历史性、不确定性15。肖信华以范式思维方式为研究方法,从技术创新的特点、机制、方法、途径等研究入手,对技术创新的哲学理性进展了初步的研究和讨论,并提出了技术创新的三对范畴,即必然性和偶尔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形式与内容16。夏保华教授那么呼吁自然辩证法学者应特别着力于进展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并为开展一门技术创新哲学而努力。他还开列了关于技术创新的本质、客体、活动、主体、动机、知识、条件、方法等八组哲理性问题17,并讨论了作为哲学范畴的技术创新,认为技术创新是一种在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之间展开的由新技术构思到新技术物品消费的创新性社会活动价值系统18。宋海龙以明代中期以后中西方火药、火器理论及技术的开展为例,讨论了哲学思想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认为哲学思想通过影响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创新题目的选择、创新方法的设计以及创新成果的理论解释等渠道,渗入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在近代史上,西方以实验为根底的实证主义哲学对于技术创新具有积极意义,中国“经世致用、“天人合一等传统哲学思想对于技术创新具有消极影响19。除了上述研究成果外,东北大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