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读书笔记_第1页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_第2页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_第3页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_第4页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4中医经典读书笔录【篇一: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其中医人提升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路子,认真研读祖先的医术关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复习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升。第一我学习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以下: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拥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致使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详尽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

2、著。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内经能够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系统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确立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表达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患病,怎样使我

3、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内经中特别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张开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能没。试想,大体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难得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中医经典读书笔录2/14但从未有过象欧洲相同悲惨的记录,中医药及内

4、经的作用由此能够充分显现。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年。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重点阐述人体感觉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怎样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该书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拥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等进行了精髓的阐发,将外感疾病拥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概括为太阳、阳明、

5、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每经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既有“同病异治”,亦有“异病同治”,确立了慎重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系统,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着,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则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慎重,治法灵便多变,制方药少而精,对后辈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但合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辈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

6、、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可见。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立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尊敬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难得之意,“要略”,言其简短简要之意,表示本书内容精要,价值难得,应当慎重珍藏和应用。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叹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

7、全书以三焦辨证为骨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中医经典读书笔录2/14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比方书中概括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升。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平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赌气分病变遣方用药层次清楚、条理井然。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足知吴瑭此书,不是不过为纂集而撰,实是经情企图,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其次,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掌握理论联系本质,有目的的学习:在发展中医学事业中,掌握中医经典著

8、作是学好中医的重点,由于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泉,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要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解说,经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屡次体验,甚至精研一世,最后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作确立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诚如周凤梧教授指出:“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使学者有阶可升,至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规矩之中。”,“规矩”就是经典著作中基础理论,从而明确指出,只有掌握好经典著作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走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总结的结果,而中医理论的

9、掌握亦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升。着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结累经验,更好地提升了疗效。经过临证来考据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和完满中医理论,也获取了患者和社会的支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中医学的发展正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实现继承与创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不一,疾病谱的更换,中医临床水平的提升,需要不断的继承与创新。医家在临床中多能交融古今,学贯中西等等。岳美中根据类聚方广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疥癣内陷的一身搔痒、发热、咳喘、肿满的记录,运用该方治疗肾炎合并皮肤湿疹的患者,并将此方合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紫草等治疗过敏紫癜性肾炎,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些都表现了着名医家在

10、临床中善于交融古今,不断创新的特点。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广博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仅本专业现存书目就有19000余卷宝籍,欲成为大医,必定具备广中医经典读书笔录2/14博的知识。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有医家多半有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经常倾注了一世的精力。【篇二: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13)】中医经典学习心得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学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共18卷,162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总结。这学期能开设中医

11、经典选读课程,我特别快乐,由于学习中医离不开经典,经典是学习中医的理论基础,而内经是学习中医的的必读之作。内经可称为源泉,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中医的内经是产生各种思想的本源,每个人读经典,读出不相同学派,不相同心得。“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猖狂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时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此阐述了养生之道,在于调停人体阴

12、阳,依据养生的方法和技术,有合理的饮食起居习惯,劳逸适当,才会形神俱调,尽享自然寿命。我们要与大自然亲近,依据自然规律,时时想到天人合一。我们作为现代人,要重视自我养生及养生知识的实行。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中医经典读书笔录2/14人的精气的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陪同着人的一世。五七时阳明脉衰,此时

13、女性的胃气其实不衰败,为到五七时女性的气血减少,不能够濡养颜面,故面始焦。现代的美容养颜不能违犯规律。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冷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寒极生热,是谓真寒假热;热极生寒,是谓真热假寒。冷气生浊,本在下,却上逆上焦,阻滞气机,致气机不通,故(月真)胀。热气生清,本在上,却下陷下焦,下焦气机失态,故飧泄。故上焦之病不能忽视下焦,下焦之病莫忘上焦。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亲母亲,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本为阴阳,阴阳的变化贯穿于疾病的向来。清代医家黄元御很重视阴阳,它认为所有皆在阴

14、阳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为阴也,“重阴必阳”,故春必温病;风为阳也,“重阳必阴”,夏生飧泄;暑为阳也,“重阳必阴”,故秋必痎疟;湿为阴也,“重阴必阳”,故冬生咳嗽。此为圆运动的伏邪变化。伤寒论伤寒论最重要的是六经辩证理论系统,是临床上辩证的重要工具。在学习中,认识到了好多,如桂枝汤中的甘草,黄连阿胶汤中的鸡子黄等,学习伤寒更重要的是认识六经辩证的本证及传变、兼证、变证。“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外感疾病多为脉浮,太阳经循行于头项,故项强,恶寒则为卫气较弱,不能够温暖机体。“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中

15、风,由于汗孔而入肌肤腠理如矢之中靶,名曰中风,人体发热由于正邪斗争激烈,恶风则由于风邪入里与正气相争,风邪盛于正气故恶风,属于阳,属于阴者,其性和缓;属于阴,属于冷者,其性紧急。风者阳邪也,其性温,故脉缓。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觉;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中医经典读书笔录 /14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方中桂枝实表阳,调荣卫也,荣气偏郁,运动不圆,中气必虚。故用炙草以补中气,生姜大枣助胃气,补胃液,以调荣卫也。芍药敛荣气之疏泄者,降胆经也。桂枝汤中用生姜、大枣、甘草补中调气,

16、重视中焦脾胃的功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恢复是驱邪的重要武器。我选择了内经、伤寒作了一些说明,写了一点看法,还有好多,但因时间的关系,到此为止。【篇三: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7)】中医经典选读读后感想由于喜欢中医,所以高中毕业的时候报考的是中医学院的中医专业。但由于当时的成绩不好,上的是三年制的中医专科学校。记得刚进大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就要求我们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当时还疼迷惑,此后才知道“四大经典”是每其中医人必读的经典。专升本考试结束后,我有幸进入本科学院连续深造。开学后,学校开了一门以前没开过的新课,叫中医经典选读,到现在我才真正的接触中医四大经典。中医上把黄帝内经、金匮要略

17、、伤寒、“温病学说”统称为“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倦,162篇,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东汉至隋唐仍有校正和补充。内经是集众多的医学家理论和临床经验编撰而成,是医学成就的整理和总结。该书全面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深刻谈论当时哲学领域中的气的看法、天人关系、形神关系的重要命题。说明中医学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养生的原则和方法;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康复等问题,不仅为中医学理论系统的成立确立基础,也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连续发展的基石。内经成立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以指导保护健康,养生防病,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

18、、诊断、防治等;成立了藏象经络理论,成立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创立了经络理论及其对机体的网络调治作用,并以精、气、血、津液、神的作用维系和调治着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机能,从而确立了藏象经络理论的基础;在疾病的防治上提出“治未病”的看法,对临床实践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经典读书笔录1/14总之,内经成立了中医学理论系统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理论系统形成的基础与源泉。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两部分。是张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伤寒论围绕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绝因病辨证论治为主体内容的辨证论治。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398条,113方。伤寒论以条则形式将理、法、方、药亲近联系在一起,表现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精神,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亲近结合起来,是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