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程与教学论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heory课程代码:19410015学分:2学时:32(其中:课堂教学学时:32 )先修课程:教师专业入门、基础教育改革前沿专题适用专业:师范类专业教材:徐继存,周海银,吉标.课程与教学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课程性质(需说明课程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课程与教学论在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占主要地位,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师范专业 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对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进行概括性的探讨,帮助学 生了解学校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开发与设计、实施与评价等方面,掌握当前

2、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为他们将来从事教学工作做好准备。(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确定课程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 目标。)课程目标1:掌握教学、课程、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课程实施、 课程与教学评价等概念的基本内涵;课程目标2: 了解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现状,正确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能够从课程的视 角认识课程开发的诸环节、理解课程实施的过程,能够从教学的视角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 学的方法,掌握主要的课程与教学论流派主要观点;课程目标3:对课程与教学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诸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组织、 课程的实施、当前基础教

3、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等,初步具备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按章撰写)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一)课程内容.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实践性课程开 发理论;“解放兴趣”的课程概念重建.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启蒙时期的教学论;赫尔巴特教学论;杜威教学论;20世纪教学研 究.课程与教学的涵义:课程的涵义;教学的涵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二)教学要求.掌握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的内涵及二者的关系;. 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发展轨迹;.理解主要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其主要思想;(三)重点与难点.重点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轨迹.难点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第二

4、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一)课程内容.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课程的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人格取向的教 学设计模式.教学设计的过程、内容与方法(二)教学要求.掌握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如每种模式的特点、优势;.掌握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包括特点、基本程序等;(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重点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难点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关系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

5、现性目 标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立: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与教学目标确立的基本环节 (二)教学要求.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 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确立的基本环节;(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重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及其比较认识.难点正确确立课程与教学目标第四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分类:课程资源的内涵;课程资源的分类;新课程资源观的基本理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教科书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呈现:教科书内容

6、选择的依据;教科书内容组织的原则;教科书 内容的呈现方式(二)教学要求.理解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分类;. 了解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掌握教科书内容组织的程序;(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重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难点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课程组织的内涵;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社会问题取 向的课程组织;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课程的类型及其组织结构: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等;.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

7、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教学组织: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二)教学要求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 课程等;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了解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重点课程类型;教学组织.难点课程理论流派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内涵与分类:内涵;分类;.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学区的特征;学校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课程实施的

8、层次:;.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有效教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二)教学要求.理解课程实施研究的意义,了解有关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掌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重点课程实施的内涵与基本取向.难点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有效教学行为第七章课程与教学评价(一)课程内容.课程与教学评价概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内涵;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课程与教学评价的 模式.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别与功能:课程与教学评价

9、的类别;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步骤;课堂教学评 价的基本方法.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对传统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反思;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阶段与方法;学 生学业成就的发展趋势(二)教学要求. 了解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分类与功能;.理解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和基本方法;.掌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阶段及方法;(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重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方法.难点对传统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反思及发展趋势的认识第八章课程与教学变革(一)课程内容1.课程与教学变革概述: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涵义;课程与教

10、学变革的特点;课程与教学变革的 功能2,课程与教学变革的策略:自上而下策略;自下而上策略;自中而上策略.当前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难与反思.当前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出路(二)教学要求. 了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涵义、特点与功能;.理解课程与教学变革的策略;.能够形成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现状的基本认识;(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重点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概念,如内涵、价值、实施策略.难点对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现状的认识与反思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如课程不含实验,该项可不填)编号实验项目名称学时类型要求支撑的课程目标12注:1.“类型”填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等;2

11、. “要求”填必做、选做。实验L (实验名称)写明实验目标及要求。实验2:(实验名称)写明实验目标及要求。四、学时分配及教学方法章(按序填写)教学形式及学时分配主要教学方法支撑的课 程目标课堂教学实验上机课程实践小计第一章44讲授法、讨论法第二章44讲授法、讨论法给一辽 第二早44讲授法、研讨法第四章44讲授法、研讨法第五章44讲授法、研讨法第八早44讲授法、研讨法第七章44讲授法、研讨法第八章22讲授法、研讨法复习22讨论法合计3232注:1.课程实践学时按相关专业培养计划列入表格;.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研究型教学方法(基于问题、项目、案例 等教学方法)等。五、课程考核考

12、核形式考核要求考核权重备注课程论文就当前课程与教学热点问题进行论述60%读书笔记1篇,不少于1000字20%课堂表现按时出勤、认真听课、积极发言20%注:1.分学期设置和考核的课程应按学期分别填写上表。.考核形式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阶段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大作业、小 论文、项目设计和作品等。.考核要求包括作业次数、考试方式(开卷、闭卷)、项目设计要求等。.考核权重指该考核方式或途径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六、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书名,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李森,陈晓端.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王鉴.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周彬.叩问课堂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