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问题_第1页
如何解答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问题_第2页
如何解答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问题_第3页
如何解答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问题_第4页
如何解答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问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典诗歌中的炼字(一)基本概念古人非常注重炼字。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吟安一个字, “热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而炼字也 是中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要做好炼字题,首先得明确几个概念,即什么叫诗眼词眼?相传张僧繇(zhou4)(梁武帝时)画龙,一经点睛,便凌空飞去。诗眼、 词眼,有似于此。“诗眼 ”一词, 最早见于北宋。 苏轼诗云: “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 “诗眼 ” : “道眼已空诗眼在 ,梅花欲动雪花稀。 ”范温的诗话更以 “诗眼 ”为名, 题为 潜溪诗眼 。 “词眼 ”一词, 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 词旨

2、。词旨分八部分, 其六专论 “词眼 ” 。虽然 “诗眼 ”、 “词眼 ” 的称呼出现较晚,而注意炼字,可以说与诗歌创作的历史一样久远。宋、元时代的诗论家,正是在千百年来诗歌的语言艺术日益精迸的基础上, 在诗人们愈来愈自觉地注意锤炼字句的情况下,概括出 “诗眼 ”、 “词眼 ”这些诗学的新术语的。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 “诗眼 ”、 “词眼 ” 。宋祁的 “红杏枝头春意闹 ”、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 ” , 如果去了 “闹”字、 “弄”字, 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 而着 一 “闹”字、 “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二)炼字

3、的基本内容: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 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1、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 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 它本身没有表述性, 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例 1: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 “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 “留”、 “见” ,其妙处

4、就在 “剩 ”虽与 “留 ”意思相近, 但 “剩”字一般是被动的, 而且有 “残存 ” , “残余 ”的意思; (比较: “你们都走吧,让我一个人留在这里。 ”“ 你们都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这里。 ”)另外 “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 “无可奈何 ”之感。 “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例 2: 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化静为动,拍,不用击打,有面积,更有气势;卷,不用激或者掀,形态比较美,与下文 “江山如画 对应。例 3:陶潜“悠然见南山” 。 “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 “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

5、“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 “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 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 与宇宙一体, 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例 4: 分析 “云破月来花弄影“ 的艺术描写特色。答:由于 “云破月来花弄影 ”而使满篇生辉。 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

6、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 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 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 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 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例 5: “雨前初见花间

7、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 家” ,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除了易 “蝴 ”为 “蜂” ,易 “应”为 “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 “飞来 ”而改为 “纷纷 ” ,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 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诗经中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例 6: 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 既有形容词义,又有动词义。蒋捷 “流光容易 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例 7、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 “老”一 “肥”

8、 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 “老 ”莺雏,雨 “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 呼之欲出。 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 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 “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 “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 “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 “小雨纤纤风细细 ” , 到 “拂堤杨柳醉春烟 ” , 到 “一枝红杏出墙来” , 再到 “花褪残红青杏小 ”,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

9、,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3、炼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 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 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过去有一首诗: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永不见 。 ”庾信 小园赋中的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 1: “前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 , 郑谷把僧齐己的 早梅 诗中的 “数枝开 ” ,改为 “一枝

10、开 ” ,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 “一字师 ” ,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 “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 “一树 ” ,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 “何处 ” ,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 “一树 ”改为 “几点 ” , “几点 ”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 却符合生活的真实, 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 悠扬委曲, 活跃情韵, 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罗大经 鹤林玉露指出 “作诗要健字撑拄,活字斡旋。撑拄如

11、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 ” ,就是从这个角度看到炼虚字的作用。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去掉 “与” 、 “共 ”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 “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 ” ,递走后飞骑追加二 “而”字成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 ,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最后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 是不足取的。 只有篇中炼句, 句中炼字, 炼字不单是炼声、 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

12、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沈德潜的意见还是可供参考的: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宇见新,朴字见色。”从前引诸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三)炼字题的语言表述经常会有这么一种情况,我们读懂了一首诗,但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述,怎样 的表述比较完整,或者直接说更容易得到分数。为此,我们必须研究试题的答案 是如何设置的。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 诗眼”的说

13、法,所谓 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 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 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 全诗简要赏析。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 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 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这道题分两问。第一问要求判断诗眼。为了降低试题难度,命题者特别指出 在第三联中。这个题没有多少问题,一般说来,古人有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 七言诗以第五字 为眼的说法。因而主张五言诗要在第三字上着力, 七言诗要在第 五字上着力。这种说法是不无道理的。五字句

14、与七字句的节奏多作上二下三与上 四下三,而意义单位又往往与节奏单位相统一, 在五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二 字是主语,第三字是动词所在;在七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四字是主语,第五 字是动词所在。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自然成为锻炼字 眼的重要对象。但若把诗眼定死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则又未 免偏颇。原因在于,诗句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并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而 诗眼也并不局限于动词一个类别。第二问比较麻烦,而且点明要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实际上是一个提示。做这道题,我们当然一般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知识背景来解决。首先知人论世。王维的诗,不只是 诗中有画”,而

15、且往往 诗中有道”。特别是在他晚 年,沉缅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 道”,即禅理、禅趣尤浓。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 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 ,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这些在注释中说得相当清楚。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 低沉了, 暗哑了, 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 。 “咽”字下

16、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 “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 “日色 ”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 “冷 ”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 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 在唐代诗人中, 王维是比较早地并且成功地将通感运用于诗歌创作的。本题学生应重点答出三个要点, 一是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 此所谓意境;二是此二字可以说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 是诗文更为生动, 三是此二字衬写出了作

17、者本身禅寂的心境。小结: 第一、 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 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以词类活用为主,多数情况用作动词。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第二、这个词的使用,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意境。第三、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者哲理。后两者往往是合为一体的。练习:例 2: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