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精品讲座45讲教案全集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精品讲座45讲教案全集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精品讲座45讲教案全集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精品讲座45讲教案全集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精品讲座45讲教案全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高中语文复习精品 45 讲教案全集目录 TOC o 1-5 h z HYPERLINK l bookmark4 o Current Document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 1 HYPERLINK l bookmark6 o Current Document 高考语文命题的基本走势及复习建议 1 HYPERLINK l bookmark10 o Current Document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 5 HYPERLINK l bookmark12 o Current Document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 5 HYPERLINK l bookmark18 o Current Doc

2、ument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3) 8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8 HYPERLINK l bookmark26 o Current Document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4) 16 HYPERLINK l bookmark20 o Current Document 正确使用虚词 16 HYPERLINK l bookmark32 o Current Document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5) 20正确使用实词 20 HYPERLINK l bookmark38 o Current Document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6) 25正确使用成语 25 HYPERLINK l bookmark50 o Cur

3、rent Document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7) 28 HYPERLINK l bookmark28 o Current Document 正确使用词语综合练习 28 HYPERLINK l bookmark56 o Current Document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8) 35 HYPERLINK l bookmark34 o Current Document 辨析病句 35 HYPERLINK l bookmark60 o Current Document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9) 39 HYPERLINK l bookmark40 o Current Document 修改病句 39 H

4、YPERLINK l bookmark70 o Current Document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0) 44语言表达题的命题走势及应试策略 44 HYPERLINK l bookmark74 o Current Document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1) 48语言表达 扩展语句48 HYPERLINK l bookmark80 o Current Document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2) 52语言表达压缩语段52 HYPERLINK l bookmark90 o Current Document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3) 57语言表达仿用 57 HYPERLINK l bookmark1

5、14 o Current Document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4) 63 HYPERLINK l bookmark52 o Current Document 语言表达变换句式63 HYPERLINK l bookmark152 o Current Document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5) 68语言表达简明 68 HYPERLINK l bookmark158 o Current Document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6) 72 HYPERLINK l bookmark58 o Current Document 语言表达连贯 72 HYPERLINK l bookmark170 o Curr

6、ent Document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7) 77 HYPERLINK l bookmark62 o Current Document 语言表达得体 77 HYPERLINK l bookmark194 o Current Document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8) 82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82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9) 86 HYPERLINK l bookmark72 o Current Document 名句名篇默写(一) 86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0) 91 HYPERLINK l bookmark76 o Current Document 名句名篇默写(二) 91高三语文复习讲

7、座(21) 95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 95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22) 104 HYPERLINK l bookmark82 o Current Document 古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04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23) 110古代文阅读分析综合文章内容 110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24) 117古代文阅读命题的走势及对策 117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25) 1 23 HYPERLINK l bookmark92 o Current Document 古代文整体阅读(一) 123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26) 1 28古代文整体阅读(二) 128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27) 134 HYPE

8、RLINK l bookmark116 o Current Document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作品的形象 134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28) 1 39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作品的语言 139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29) 1 44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 144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30) 1 50现代文阅读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50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31) 1 55 HYPERLINK l bookmark154 o Current Document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55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32) 1 60 HYPERLINK l bookmark160 o Current D

9、ocument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60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33) 1 65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 165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34) 1 70 HYPERLINK l bookmark172 o Current Document 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170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35) 1 75现代文阅读根据内容推断和想象 175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36) 1 81现代文阅读分析文章的结构 181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37) 1 86 HYPERLINK l bookmark196 o Current Document 现代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186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10、( 38) 1 93现代文阅读鉴赏作品的语言 193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39) 1 99现代文阅读鉴赏表达技巧 199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40) 205现代文阅读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205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41) 21 2现代文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 212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42) 2 1 9现代文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219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43) 224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 224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44) 229写作如何达到基础等极的要求 229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45) 234作文如何达到发展等级的要求 234 HYPERLINK l bookmark240 o Current

11、Document 本站资源汇总优秀资源,值得收藏 240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高考语文命题的基本走势及复习建议进入高三,同学们实际上已进入高考的临战状态。首先,应该根据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试内 容以及各项具体的能力要求,对自己作一番对照分析,判定自己的强项是哪些,弱项是什么,做到心 中有数,并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好这一学年的语文学习和语文复习。要重视第五、六两册课本 的学习,充分利用这两册课本,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读写能力。有不少高三同学忽视课本的学习,误 以为高考不会考课本而将课本放在一边,这是不恰当的。在高中语文学习的三年中,如果高三这一年 不读课本,不用好课本,实际上就是三分之一的时间不

12、接触新的语文材料,不吸取新的语文营养,其 弊病是显而易见的。再就课本本身而言,其中的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以及文学作品的 鉴赏,与高考的内容直接相关;其中的古文司马迁的史记、孟子这两个专题的文章,是典范的“浅易”古文,与高考的古文阅读密切相关;其中的古代诗歌单元,与高考的古代诗歌鉴血脉相通。至于课本安排的多数写作训练,与高考作文也血肉相连。 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它、 学好它、用好它。这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前提。下面再来谈高考。一、高考语文命题的基本走势高考语文试卷,从考查的内容来看,分为四大块。下面按照这四大块逐一加以说明。(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占30分)这一部分的总要求是:“识记基

13、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概括起来说,一是“识记” 知识。所谓识记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语言知识中,最基本的是字的形、音、义以及常用词语的含义。二是“掌握”技能。所谓“一定”,是指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所谓“技能”就是实际的语言操作能 力。在这个总要求下,有下列8个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8个考点,在高考试卷中形成两个题群:第一题群,语言基础题。6道试题,18分。这一题群放在第I卷的第一部分,全用选择题。试题的基本特点之一,注

14、重常用、常见。考常用字读音的辨别。如碱、箴、减、感、阐、弹、惮、殚一一这是常用形声字、多音字、读音的辨 别;又如宦、豢、盥、患、幻一一这是常用音同、音近字读音的辨别。考常用字字形的辨别。如部署、通谍(牒)、质疑、不容置疑、莫(没)齿不忘、束之高搁(阁)。考常用词语的运用。实词如莅临、亲临、规划、计划;虚词如又、再,一再、再三;成语如光怪陆离、雨后春笋、有口皆碑、未雨绸缪、如数家珍。考常见病句辨析。如表意不明、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试题基本特点之二,语言材料多来自现实生活,国内如城市建设、乡村生活、家庭面员之间的关系、校园变化、国际如海湾形势、日本动态、俄罗斯改革等,因此试题的的现实感很强。

15、第二题群,表达技能题。3道试题,12分。这一题群主要考查语言表达技能,如扩写语句、压缩语段、仿用、变换句式、修辞方法运用等。高三语文复习讲座(1)第1页共243页这一题群试题的基本特点是现实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现实性,是指语言材料来指现实,表达的话题也来自现实;开放性是指考生依据试题的要求,调动生 活和文化积累,自主作答,没有所谓“标准答案”;综合性是指一道题不是考一种技能,而是兼及几种技能。因此试题有一定的难度,考生的得分率也比较低。例:2003年第25题: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

16、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1 )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改写为:(2 )提示语:(阅览室内)报到不得带出,违者罚款。改写为:这道试题,语言表达的话题、材料来自现实,自不用多说,从综合性来看,主要考“仿用”,兼及“得体”一一不用命令式,而要说得“亲切友善”,使人易于接受而不抗拒;还对表达效果提出了要求,即“生动”,具综合性是很强的,至于开放性,不同的考生可以写出不同的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试题 启示我们一定要重视提高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一定要重视提高现实的语言表达技能,而不能只在书本上 练表达。(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古代诗文阅读的总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其

17、中包括古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和古代诗 文名句名篇默写这三项。从阅读、鉴赏的角度包含下列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 古代文阅读6题,20分(1)试题的基本特点:选择“浅易”的古文语段作为阅读材料。所谓“浅易”,从内容上说与写作背景没有更多的联系,较少牵涉名物典章制度;从表达上说,以叙 述为主,近若干年都选择史传类的文章;从语言上说,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多为课本中常见的。注重文意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18、高考古文阅读的试题,从总体上说有向现代文阅读靠拢的趋势,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注重文章内 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2003年的5道选择题,有3题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分析的概括的;二是强化语 境意识,字词理解和文句翻译,都强调依据具体语境答题。而考生正是在这两点上暴露出不足之处。例:2003年第15、16两题: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资治通鉴唐征入)15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B 强调“

19、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C 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高考语文命题的基本走势及复习建议第2页共243页D 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1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裴矩遂解廷折,不肯面从译文: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译文:2003年的阅读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一段选自旧唐书裴矩传,主要叙述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文中有裴矩与隋炀帝、唐太宗之间的一些对话;一段就是上文抄录的司马光的一段话,这段话主要 是对上文的评述。司马光评述的核心是“君明臣直”,接下去

20、两句是分析性的话,最后一句是结论。文中明明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B项却说“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许多考生竟看不出 B项之错,以致本题在某省的得分率仅为20%左右,岂非怪事?这只能说明考生未读懂这段文字。第16题的翻译,前一句是第一段材料的文句,回到原文中一看使能发现句中的“遂”不是连词“于 是”,而是副词“竟然”;句中的“廷”和“而”是常见的名词作状语;“折”,依据上文唐太宗与裴矩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是“辩驳”之意,可是相当多的考生不会分析具体语境,不会根据语境作翻译,因而得 分情况也相当不好。第二句翻译本来相当容易,因为句中“恶”与“乐”是反义词,“

21、忠”于“佞”也是反义词,可是竟然有考生写出这样的答案:“你听到坏消息后,就忠于你的妻子;你听到好话,就忠于朝廷。”这样荒唐的答案简直让人瞠目结舌。可见在古文阅读中确实要转变观念,不能仅把古文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而要把它当作文章 来阅读,真正理解其内容。古代诗歌鉴赏1题,6分。古代诗歌鉴赏已经考了整整十年,近两年的主要变化是题型的变化,即过去用选择题,放在第I卷, 现在用简答题,置于第n卷。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基本特点是:选择“浅易”的古代诗歌作为鉴赏材料。去年选择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2003年所选王维的过香积寺,都是“浅易”的古代诗歌。注重于诗歌本身的理解。分析这两年的诗歌鉴赏题,可以

22、看出,试题是从鉴赏的角度出的, 但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对诗作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作一定程度的鉴赏,包括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例如2003年的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冋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解略)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 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高考语文命题的基本走势及复习建议第3页共243页本题先告诉考生何谓 “诗眼”,绝大多数考生都能从第三联中找到诗眼“咽”和“冷”,但对“为什么”,

23、回答就五花八门了,因为规定要“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其实只要根据诗意认定标题中的“过”是寻访, 而不是“路过”,就可以从描写的“景”,表现的作者的“情”,借助一的联想和想象,作出回答。可借许 多考生并未读懂这一首诗,也就无法正确赏析,更不会从修辞的有度或诗人心理的角度作赏析,于是有不 少这样一类答案:“因为这两个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泉声和日色与危石和青松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全诗 的感情基调,与全诗的主旨相照应。”这样的答案除了套话以外,没有一点有价值的“赏析”,自然只能得0分。看来,要提高诗歌鉴赏的得分率,当在如何读懂“浅易”的古代诗歌上下功夫。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 1道题,4分。试题特点:(1)

24、主要默写课本规定背诵的名篇中的名句。2002年3小题全出自课本,2003年的3小题中,两小 题出自课本,一小题出自课外。(2)默写的诗文语句知名度很高。与过去不同的是,写景名句,人情味很浓的名句等,都在名句的 范围之内,而不能只注意哲理性强的名句。应对这一类试题,只有老老实实地背诵课本规定背诵的片断,并适当向课外拓展,并且注意把字写正 确。(三)现代文阅读(30分)现代文阅读的总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字作品。”这一总要求中应注意两点:一是阅读材料的类型包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文学作品;二是阅读 材料的性质,即“一般”,这“一般”是指前两类文章专门化的程度不太高,

25、专业的理论色彩不太浓,语 言通俗,专业的名词术语较少,否则不解称为“一般”。在这一总要求下有 9个考点。与古代诗文阅读不同的是这样4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其实各考点与古诗文阅读要求大致相同。现代文阅读的命题,新世纪以来呈现出下列特点:阅读材料整体风格趋于平易好懂;阅读材料的内容贴近现实生活;试题紧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技巧;试题表述趋于简明,指向明确;评分标准趋于宽容,答案“意思对即可”。与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呈现出的这些特点,总体上是有利于考生得分的,但近几年现代文阅读, 尤其是第n卷的文学作品阅读的得分率未见明显

26、提高,其关键在于基本的阅读能力不高,尤其是对其中的 主要段落没有真正读懂。2002年话说知音的第 21题和2003年乡土情结的第 21题,大多数考生答不好,便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四)写作(60分)本项留待以后作专门分析,这里从略。二、复习建议总的来说是夯实语文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高考语文试卷的编制,不仅依据考试说明的各项规定,而且吸纳课程改革的精神。这一点国家考 试中心已有明确的表述,因此语文复习要着眼于夯实基础,提高语文素养。具体地说,应注意下列几点:要建三个“ 30分”的意识高考语文除写作60分而外,有三个“ 30分”。这便是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30分;古诗文阅读和默写高考语文命题的基

27、本走势及复习建议第4页共243页30分;现代文阅读30分。建立三个“ 30分”的意识,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在复习中不能有 任何一点疏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目前中学生识字是、词语积累是明显不足,正确运用的能力更不足,这在语言基础题和作文中表现得 很突出。应该尽量增加语文积累。.增加文化积累,丰富文化底蕴,丰富心灵世界。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语文,也是考文化。学语文,要十分重视吸纳前人创造的精神财富, 来丰富自己。.提高读懂古代诗文、现代文的基本阅读能力,要真正在读懂上下功夫。.提高基本的写作能力这里所读的基本写作能力是指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基础等

28、级”的要求:符合题意;符合文体 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因为它是“基础”,所以要重视;也因为有相当一部分高中毕业生还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更要重视。 同时追求发展等级的各项要求。如果只在“发展等级”上做文章,就会“本末倒置”.利用读本帮助提高语文素养。高中语文的读本内容相当丰富,从字词积累到阅读鉴赏,至U写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可 惜许多人却不知道应该去读去用,而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做题上,这是真正的本末倒置。在此后的各讲中还会提出具体建议。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在讲正题之先,要说一下语言知识题的复习策略

29、。这复习策略主要有下列几点:.抓住重点语言知识题,涉及字的形、音、义和词语的运用,它的重点应该是词语,因为辨别字音,选用的不是 孤立的字,而是词语;辨别字形,也是选用的词语而不是孤立的字;至于词语题自然考的是词语的理解和 运用。即使是辨析病句,也往往与词语相关,如词语搭配不当,词语在句中表意不清等。因此,在复习语 言基础时,要抓住词语这个重点,准确把握其音、形、义。而抓住词语这个重点也主要是抓住常用词语, 即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主要精力应放在易读错、写错、用错的常用词语上。.重视积累这里所说的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词语和语感积累。知识源于积累,语感也源于积累。与其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做题上,不如放

30、在那些容易读错、写错的词语反复熟读上,同时把课本和读本中规 定要掌握的词语实实在在地掌握住。二是经验和教训的积累。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就是能力形成。做题的过 程就是积累经验教训的过程。不能总以“粗心”来原谅自己,不少同学在数理等课上有“错题笔记”,这里也可以试一试。.培养语感一般中学生很难对一些语言现象作深入的理性分析,但可以凭语感判断正误。培养语感就要熟读规范 的文章,重视朗读和背诵,注意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或中央电视台的播音(不是指那些娱乐的、搞笑的 节目),将规范的语言模块融化到自己的语言习惯中。.处理好做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高三复习,要做一定数量的题目,以巩固复习效果和提高做题速度。但是更要

31、注重揣摩一些典型试题,包括近两年的高考题,揣摩其选材原则、命题思路。这样的揣摩便是一个发展思维、提高努力的过程。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第5页共243页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第 页共243页 TOC o 1-5 h z 下面再回到正题上,说“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一、试题的特点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 ,进一步在全国推广普通话,高考语文试题第1题往往是考普通话的字音。不过考法不断有变化,通常是给四组加的字注出读音,要求辨别正误,如2001年全国卷第1题: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 璀璨(can)憧(ch eng)憬饮鸩(zh en)止渴B 凝(n ing)固

32、分泌(b i)孜(zi)孜不倦C 蹊(q i)跷省(x mg) 悟穷形尽相(xi eng)D 端倪(n i)宝藏(z eng)未雨绸缪(m ou) TOC o 1-5 h z 有时给出一个字的读音,要求辨一组字的读音的异同。如1998年第1题: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 差ch c差错误差差强人意差可告慰B 解ji e解决押解浑身解数不求甚解C 塞s e堵塞边塞闭目塞听敷衍塞责D 提t i提炼提防提纲挈领耳提而命近两年则干脆不给注音,要求辨别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或“完全相同”的一组。综观近几年的“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试题,可以看出试题的下列特

33、点:考常用字甚至是最常用的字的读音这从上列两道题可以看出这一特点。举例说,近几年考过的“绮丽”的“绮”、“擂台”的“擂”、“拘泥”的“泥”、“匹配”的“匹”、“倾轧”的“轧”、“参与”的“与”、“结束”的“束”等等都是常用字。 考常用字的读音,而不考生冷的字的读音。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重 在应用。生冷的字使用的频率低,自然不能成为考试的选例。注重形声字和多音字读音的辨别常用字的数量比较大,究竟选择哪些常用字来考查,这是很有讲究的。高考注重选择常用字中的形声 字、多音字来给考生辨别。形声字,按照一般规律应该读声旁。 但是,许多形声字的读音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的

34、声母变了,有的韵母变了,有的声调变了,更有声韵调一起变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知这一变化,仍然“读 半边”,因而误读。如“绮丽”的“绮”应读q 而不能读q i ; “旖旎”应读y i n而不能读q i n i “分泌”的“泌”只能读 m i,不能读b i等。多音字是汉语特有的现象,而且在现代汉语中数量较大。人们不注意它在不同词语中的不同读音,因 而常常读错。如“差”有 4个读音,在“差别、差错、差额、差价”和“差强人意、差可告慰”这些词语 中读ch 0,在“差生、差劲、差不离”这一类词语中读ch 0,在“出差、差遣、差旅费”这一类词语中读ch ci,在“参差”中又读 ci。读音不同,反映出

35、意义上的不同。许多人不注意这些而常常误读。有时还会选用其他类型易读错的常用字,如“结束”的“束”,“匹配”的“匹”。这样看来,高考选择要求辨别读音的字例,又是从汉字的特点出发的,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引导人们 读准常用字的字音。、典型题分析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盐碱箴言呼喊减员增效感激涕零B 阐述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C .束缚薄荷簿册赤膊上阵博大精深D .滇池嗔怒缜密精卫填海谨小慎微这是2002年全国卷的第1题。所选择的20个词语全是常用词语,其中20个加点的字全是常用字。选择的重点是形声字。本题正确的选项是D。其中“滇池”的“滇”读di m, “嗔怒”的“嗔”读

36、ch 6,“缜密”的“缜”读 zhen, “精卫填海”的“填”读 ticn, “谨小慎微”的“慎”读 shg 这5个相同声旁 的形声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而其余3组都包含有两个读音相同的字。如A组中“盐碱”的“碱”和“减员增效”的“减”读音相同;B组中“弹药”的“弹”和“肆无忌惮”的“惮”读音相同(“殚”读d cn);C组中“赤膊上阵”的“膊”与“博大精深”的“博”的读音相同。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宦官豢养盥洗患得患失风云变幻B .莅临乖戾官吏呕心沥血不寒而栗C.翌日对弈肄业苦心孤诣雄关险隘D .羡慕汗腺霰弹谄媚阿谀借花献佛这是2003年全国卷第1题,答案是B项。

37、本题的20个词语都是常用词语,其中 20个加点的字都是 常用字,选例的角度是同音、近音字辨识。B项5个加点的字都读I 1。A项的宦、豢、患、幻这 4个字都读hum,而盥则读gu 。(韦应物滁州西涧)19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孟郊游子吟20.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 。(刘禹锡竹枝词.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客舍并州已十霜,无端更渡桑乾水,。(贾岛渡桑乾) 远上寒山石径斜, 。 , 。(杜牧山行) 长安回往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 。(枚牧过华清宫) 千里莺啼绿映红, 。

38、,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李商隐夜雨寄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三、默写唐宋词名篇补写下列词中空缺的部分。 TOC o 1-5 h z 1西塞山前白露飞, 。 , ,。(张志和渔歌子)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思悠悠,, , 。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浊酒一杯家万里,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 ,小园香径

39、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去年元夜时, 。月上柳梢头,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欧阳修生查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 ,。(李清照如梦令9常记溪这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 , , 。(李清照如梦令10.当年万里觅封侯,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此生谁料,

40、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1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可怜白发生。(辛弃疾(辛弃疾西江月夜!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TOC o 1-5 h z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行黄沙道中)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年少万兜鍪,坐断东面战未体。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四、默写宋诗中的名篇补写出下列诗中空缺的部分。(王安石泊船瓜洲)。(苏轼饮湖上初晴。(苏轼题西林壁)。箫鼓追随春社近,京口瓜洲

41、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后雨其一)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4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天时夜扣门。(陆游游山西村)5僵卧孤村不自哀, 。夜阑卧听风吹雨,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扉九不开。 , 。(叶绍翁游小园不值) ,石桥朱塔两依然。 ,细雨垂杨系画船。 (范成大横塘)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梅子黄时日日晴, 。绿阴不减来时路 。(曾几三衢道中)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

42、零丁。 , 。(文天祥过零丁洋)附:答案一、1.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教学相长也2则孤陋而寡闻燕辟废其学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4太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王者不却庶众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7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山不在咼,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12.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13哀斯墓之陡有石也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

43、倦者二、1.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1)第95页共243页射人先射

44、马,擒贼先擒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15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正是江南风景好,落花时节又逢君。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19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几处早莺夺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归心日夜忆咸阳,却望并州是故乡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5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2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7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三、1.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

45、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吴山点点愁恨悠悠,恨到归时方使休长烟落日孤城闭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市灯如昼人约黄昏后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匹马戍梁州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零落成泥碾作尘,惟有香如故。.沙声秋点兵弓如霹坜惊弦。也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4.工尽长江滚滚流天下

46、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四、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铁马冰河入梦来 一枝红杏出墙来 年年送客横塘路 映日荷花别样红 添得黄鹂四五声尚思为国戍轮台春色满园关不住,南浦春来绿一川 &接天莲叶无穷碧,9 小溪泛尽却山行10.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1) 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的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第 页共243页两个考点。“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虚词规定为18个;“

47、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一、理解常见实词(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

48、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例2 :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 .似良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的“意”作动词, 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 为“样子”;句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根据前后

49、述说的内容作推断例:又以適去,意不自得(郭)永以书抵幕府句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 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 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 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

50、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 “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51、。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 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 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 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 “偏义”, 就会理解错误。5 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中的“举” 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 ,根据前后文,应 解释“攻取”。二、理解常见虚词(一)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全面复

52、习,掌握常见用法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譬如“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拿”“凭借” “依据”“按照”。如“余船以次进”中的“以”应译为“按照”;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 “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 “带领”,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中的“以”。“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转折。“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 “以致”等,如“作师

53、说以贻之”中的“以”,译为“用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 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可译为“因为”。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结合语境作辨别。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力。根据语境,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 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还是用“以”作例子来说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过,胜过,“养”养蝗虫,放纵蝗虫“遗患”表示结果,据此可知“以”是连 词,当译为“以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

54、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孤违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们遭受羞辱,根 据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以致”、“因而”。(二)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分清虚实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 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至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 译为“恰好”。辨明用法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

55、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分辨古今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 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注意特殊所谓特殊,

56、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二是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 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 与介词 “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三、典型题分析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 (3 )题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

57、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 ,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人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上。”高 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徒流及死,今日为始。”高宗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

58、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 意乃角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注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 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善才绳之。 绳:捆绑。B.先涕泣不自胜.。 胜:控制。C .朕之恨.深矣。恨:遗憾D.请今日为始。请:请求。(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飞骑因番请见。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因”和“乃”相同, B .“因”和“乃”相同,

59、C .“因”和“乃”不同, D .“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不同“止”和“仅“也相同“止”和“仅”相同“止”和“仅”也不同(3)“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3 分)A .悲泣不自胜,命杀之B.大怒,命促刑C .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D .我为子不孝这是一份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卷的前三题。D。A项的“绳”是名词用作动词,因为第(1)题考查根据语境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答案是 后面带有宾语。其解释为“捆绑”虽然体现了这一用法特点,但根据“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的句意,这里应解释为“制裁”或惩治。 B项“胜”,根据文意应解释为“能承受” ;C项的“恨”应解释为“怨恨”, 因为解释为

60、“遗憾”与上文“善才情不可容”的意思不合。D项的“请”,孤立地看,可以理解为“请求”,也可理解为“请允许我”,但由于变法应由高守决定,因而“请求”是正确的。第(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答案是B。句中的“因”和“乃”表示承接,意为“于是就”。这里它们的基本用法之一,在给出的例句中表现得较为典型。“仅”、“止”表示的意思极为常见,现代汉语还在用,都是表示“只是”的意思。第(3)题考“是”的指代意义,属于现解实词的含义,答案是C。“是”指代内容的核心是“杀” 。A、B、C三项均有此义,但由于这是在对话中的运用,因而应当指代C的内容。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 (3)题。李若水字清卿,洺州曲周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