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条目编写体例_第1页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条目编写体例_第2页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条目编写体例_第3页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条目编写体例_第4页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条目编写体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23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条目编写体例(2012年6月版)学术委员会编纂委员会工作委员会2012年6月目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284938651 1 总体设计 PAGEREF _Toc284938651 h 2 HYPERLINK l _Toc284938652 2 条目 PAGEREF _Toc284938652 h 2 HYPERLINK l _Toc284938653 3 条目分类目录 PAGEREF _Toc284938653 h 3 HYPERLINK l _Toc284938654 4 条目标题 PAGEREF _Toc2

2、84938654 h 4 HYPERLINK l _Toc284938655 5 汉语拼音 PAGEREF _Toc284938655 h 6 HYPERLINK l _Toc284938654 6 条目释文 PAGEREF _Toc284938654 h 4 HYPERLINK l _Toc284938656 7 条目分类释文提纲 PAGEREF _Toc284938656 h 6 HYPERLINK l _Toc284938657 8 层次标题 PAGEREF _Toc284938657 h 9 HYPERLINK l _Toc284938659 9 外文 PAGEREF _Toc2849

3、38659 h 10 HYPERLINK l _Toc284938660 10 引文 PAGEREF _Toc284938660 h 11 HYPERLINK l _Toc284938661 11 时间 PAGEREF _Toc284938661 h 11 HYPERLINK l _Toc284938662 12 地名 PAGEREF _Toc284938662 h 11 HYPERLINK l _Toc284938663 13 名词、术语 PAGEREF _Toc284938663 h 12 HYPERLINK l _Toc284938664 14 数字用法 PAGEREF _Toc2849

4、38664 h 13 HYPERLINK l _Toc284938665 15 量和单位 PAGEREF _Toc284938665 h 14 HYPERLINK l _Toc284938666 16 公式 PAGEREF _Toc284938666 h 15 HYPERLINK l _Toc284938667 17 标点符号 PAGEREF _Toc284938667 h 16 HYPERLINK l _Toc284938668 18 插图 PAGEREF _Toc284938668 h 17 HYPERLINK l _Toc284938669 19 表格 PAGEREF _Toc28493

5、8669 h 19 HYPERLINK l _Toc284938670 20 文内参见 PAGEREF _Toc284938670 h 19 HYPERLINK l _Toc284938671 21 索引 PAGEREF _Toc284938671 h 20 HYPERLINK l _Toc284938672 22 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284938672 h 21 HYPERLINK l _Toc284938673 23 附录 PAGEREF _Toc284938673 h 22 HYPERLINK l _Toc284938674 24 书写格式 PAGEREF _Toc2849

6、38674 h 22 HYPERLINK l _Toc284938675 25 著作权 PAGEREF _Toc284938675 h 231 总体设计1.1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是系统、概要地介绍现代医药卫生领域知识和中国传统医药卫生领域知识的大型专业百科全书。内容以全、准、精、新为原则。1.2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各卷的读者主要为:非本专业的医药卫生工作者,能基本读懂,满足其了解本专业基本知识的要求;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普通读者,能够部分读懂,对其所关心的问题有所了解。1.3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首先编纂、出版纸质版,条件具备时再编辑、制作光盘版、网络版。1.4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纸质版分为基础医学、临床

7、医学、公共卫生、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中医药学、药学6类144卷(含索引6卷),1.2亿字。1.5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纸质版为大16开精装本,三栏排印,全彩色印刷。1.6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大、中、小条目结合,以中、小条目为主。1.7 适当照顾各卷、各分支学科字数和图数的均衡,力争文图并茂。2 条目2.1 条目是百科全书正文的基本检索单元。拟设置的条目必须具备可检索性。2.2 一个条目介绍一个独立的知识主题,就此主题做完整的陈述。独立的知识主题不被不合理地拆分。例如,某疾病的流行、病因、诊断、治疗、并发症、预防一般不应分别设条;某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类、生理功能不应分别设条。词尾有“意义”、“特点”、“

8、问题”、“应用”等词语的,可归并到相应的上级条目或去掉词尾。例如,“目标管理的特点”条,可归并到“目标管理”条(如果原来有这个条目),或者改为“目标管理”(如果原来没有这个条目)。2.3 各个条目彼此联系,分居不同层级的不同位置,构成具有一定知识体系的学科卷,进而构成全书。条目的层级完全由条目之间的领属关系决定,不存在某类条目一定是某级条目的规定。2.4 依字数大体可将条目分成三类:小条目在1000字以内,中条目10003000字,大条目30005000字。个别条目可超过5000字,但最多不超过8000字。2.5 一个条目字数的多少,依本条目内容多少而定,与条目所在层级无关。2.6 各卷首条以

9、本卷书名为题目,对本学科和本卷内容作概要的介绍,推荐设计字数为5000字。 2.7 除藏医学、蒙(古)医学、维(吾尔)医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现代医学史等卷外,原则上不列人物、著作、机构、发展史等条目。有突出贡献的人物,重要著作或机构、简史等可在条目中提及,但不详加论述。2.8 非医药卫生学专业的通用理论、方法和技术不单独设条。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论等,可在条目释文中提及,但不必专门设条。2.9 同一卷内的同一概念,不设立标题相同而释文不同的条目。不同卷,同一概念,必须设立的相同标题的条目,内容要突出本学科的特色。2.10 医学通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由关系最紧密的学科

10、(卷)列条,其他学科主要介绍应用。例如,“聚合酶链反应”应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卷列条,其他卷原则上不单独设条。2.11 临床各卷如涉及基础内容(如解剖、组胚、病理、生理),为避免过于重复,宜控制在突出本学科特点且基础各卷涉及不到的内容。2.12 涉及多个应用领域内容的条目,各卷主要写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其他学科的应用略写。例如,检验学科、显微外科主要写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其他学科的应用由其他学科详写。2.13 中医各卷不单设纯西医内容的条目,西医各卷也不设纯中医的条目。2.14 不同学科卷不同概念具有同一名称的,分别设条,如解剖学卷的“肾”条和中医基础理论卷的“肾”条。2.15

11、注意条目配置的平衡与完整性,在本卷内合理设置同级条、上级条、下级条。例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卷在设置“饱和脂肪酸”的同时设置了(同级条)“不饱和脂肪酸”;在设置“维生素A”、“维生素C”时设置了(上级条)“维生素”。3 条目分类目录3.1 条目分类目录由实条、参见条、提示词构成。3.2 条目按阶梯式“树状结构”进行排列。以条目表中的条目位置表现条目之间的层级关系。 3.3 各卷提交条目目录时,应清楚列明各卷总字数、总条目数(其中参见条目数)。3.4 实条。应列出条目中文名称、条目外文名称、设计字数、设计图数。3.5 参见条。同一概念有不同名称,以规范术语列为实条,而实际更流行、检索性相当或更强的

12、,可列为参见条(检索性较差的仅列为索引,不必列条)。3.6 提示词。不宜写成条目,仅用于条目表,提示其后一组条目共性的词语。提示词在条目表中带方括号,以与条目标题区别,在正文中不再列出。例如所附示例中的“基本概念”。 3.7 提示词不宜多用。能写成实条的,尽量写成实条。3.8 条目分类目录是作者撰写条目的依据之一。撰写过程中,发现需要增、删条目或修改条目标题时,作者须及时与学科编辑沟通,以免与相关学科撞车或遗漏。条目目录示例:遗传学条目目录(节选部分,仅用来说明条目目录格式)总计 80万字,310条(其中参见条3条),图12幅遗传学(genetics)6000 图3分子遗传学(molecula

13、r genetics)4000图2 基本概念 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800图1 遗传密码(genetic code)600图1 密码子(codon)300 图1 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1000 图0 转录(transcription)4000图1 模板链(template strand)900图1 编码链(coding strand)700图0 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2000图0 启动子(promoter)800图14 条目标题4.1 条目标题是条目的标引词。又称条头。一般为中文。上附汉语拼音,后附对应的外文。4.2 条目标题一般是规范

14、、通用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一般不超过3个词。不用论文式的长题。教材、专著的篇章节目录一般不能直接作为条目。非名词术语性名称应修改为名词性的词组,或者不单独设条而是并入某些条目内。例如,“测定血红蛋白”可改为“血红蛋白测定”,“方法用于测定”可改为“方法”或“测定”。4.3 词序要便于检索。4.4 重视名词规范化。条目名称要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构词规律,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医药学名词。4.5 条目标题原则上尽可能使用中文全称,严格控制使用英文缩写或略语。4.6 条目标题宜简明,应去掉前后赘语。例如,“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与失控”可简化为“人体水平衡”。4.7 注意保证条目

15、的单一主题性,一般不用“和”字,并严格控制“与”、“以及”的使用。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主题(知识点)的内容,应适当拆分,单独设条。例如,“糖和甜味剂”,可考虑分设“糖”、“甜味剂”。也有的内容虽然含有两个词语,但二者相互关联密切,不可拆分,实际是一个知识主题,这种情况设为一个条目是对的。如“保密与医学隐私”,侧重于二者关系,设为一个条目,不宜拆分成“保密”、“医学隐私”两个条目。4.8 条头里不宜出现顿号、逗号等标点符号。以免作为文内参见出现时,一个条目被误解为两个条目。必要时可以使用半字线连接号。4.9 作品名作为汉语标题时,需加书名号。4.10 “其他”、“特殊”、“绪论”等不宜设为条目标题

16、。5 汉语拼音5.1 条目标题之上附相应的汉语拼音,作为一种检索渠道。5.2 汉语拼音分词拼写,拼写方法依据国家标准GB 32591992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和GB/T 280392011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5.3 非汉语人名、地名译成中文的,按照中文汉字拼写。5.4 汉语拼音一般使用小写。人名、地名、书名、组织机构等专有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中文姓名,姓的第一个字母和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几个词组成的专有名词,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5.5 汉语拼音标声调。6 条目释文6.1 条目释文采用现代汉语书面语,说明文文体,力求严谨、简

17、洁、流畅。6.2 条目释文首句通常为定义,是对于条目主题的本质特征或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少数见词明义或不言自明的条头,不必勉强下定义,可以用非专指性但具有指类性功能的定性语,以归类方式说明所介绍事物的属性。定性叙述为定义或定性语的展开或者说明部分。6.3 定义之后可依次列出需要交代的简称、又称、曾称、俗称。6.4 适当使用无主语句。释文开始的定义或定性语,不重复条目名称,也不用“是”、 “指”等系词。为节省篇幅,在不会导致误解的前提下,作为条目名称的主语,在释文中可以省略。6.5 非医史条目,允许用一句话简单介绍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信息。6.6 释文以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我们”、“

18、我国”、“我院”等词语。6.7 客观介绍事实和观点,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作评论、推断与褒贬,不作预见或展望。6.8 内容相对稳定。博采众家之说,介绍科学事实和理论知识,反映学术界现有的最新认识水平。对于尚无定论的课题,可以适当介绍不同的观点。条目自身不承担研究探讨的任务。6.9 扼要介绍基本知识,不详细介绍具体的应用或操作。6.10 控制交叉重复。一个卷内部内容有交叉的条目要做好统一工作,包括观点统一、资料统一、用语统一等,防止出现矛盾。条目内容应侧重本卷学科特点进行安排。核心内容适当多写,边缘内容少写或不写。具有领属关系的母子条,条目释文中要互相照应。条目涉及具有比较关系的内容,原则上只需

19、在其中一个条目释文中简述两者的异同;另一条不必重复。6.11 充分利用参见的手段,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同时保证主题介绍的完整性。6.12 阐述观点或引用资料,不得违背国家的方针政策。介绍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时,不得泄露国家和单位秘密。6.13 释文版式紧凑,内容尽量归并,少分段。小条目可以不分段。7 条目分类释文提纲7.1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每卷一般有数十名编者、数百个条目。各个条目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归入不同的类别。7.2 条目分类释文提纲是根据各类知识主题大体上所包含的内容要素,以及全书的特殊编撰要求所制订的不同类型条目的编写模式。它通过释文结构和程式的规范化,保证同类型条目的一致性,防止内容

20、要素的遗漏。统一的内容安排和陈述次序也便于编者组织条目的内容,便于编辑审稿,便于读者查阅。7.3 全书有数千名编者、数万个条目,分类繁多,可拟订不同的提纲。例1 学科类: 定义及概述 简史(形成、发展和现状) 研究对象(范围) 研究方法 同邻近学科的关系 应用和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例2 基本概念或原理类: 定义及概述基本内容 功能或意义例3 亚细胞、细胞类: 定义及概述 类别 组成和结构 功能或性质例4 器官类: 定义及概述 形态结构 功能 活动调节例5 系统类: 定义及概述 进化、生成或发育 组成 功能例6 疾病类: 定义及概述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检查 诊断(含鉴别诊断)治疗

21、原则 转归预后预防例7 技术类: 定义及概述 理论基础 基本内容(方法或操作) 应用例8 管理类定义及概述管理组织管理内容管理方法、要求7.4 各卷可以根据本学科特点,设定本卷条目的分类及释文提纲。相同类别主题的条目在不同卷的释文提纲不一定完全一模一样。在具有一定可比性的基础上可适当突出本学科的特点。例1表1 心血管病学卷条目分类及释文提纲疾病类症状类检查类治疗类定义及概述 定义及概述定义及概述定义及概述病因与发病机制 发生机制 适应证适应证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 禁忌证禁忌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处理原则 (如有) 检查方法(要求写正常值)治疗方法治疗 临床意义预后(如有)预防(如有)本表介绍的“分

22、类及释文提纲”供临床医学类参考。概述可包括流行病学等内容。7.5 对于大、中条目,提纲可以作为层次标题出现,但释文都以定义及概述开始表述,故“定义及概述”不列为层次标题。对于小条目,提纲只作为隐含线索。7.6 执行分类释文提纲的规定,可以结合各个条目的内容实际,适当灵活处理。7.7 在写作过程中,条目类别不断细分,释文提纲也可不断修订完善。8 层次标题8.1 层次标题是条目释文中各个层次的知识主题,是便于读者快速寻检的检索手段之一。大条目必须设置层次标题,中条目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小条目一般不设层次标题。8.2 层次标题前不加序号。8.3 一个条目之中最多设三级层次标题(不包括条目名)。8.4

23、一级标题用黑体,二级标题用楷体(GB2312),三级标题和正文用宋体。层次标题与正文均用五号字。8.5 只需要一个级别标题层次时设为一级;需要两个级别标题层次时设为一级、二级;需要三个标题层次时设为一级、二级、三级。8.6 上层标题之后一般要有提示语,引出下文,然后再设下一层次标题。要避免上、下层次标题直接相连。8.7 任何一层标题必须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才能设立,避免出现只有单个层次标题的现象。8.8 一个条目中的上下层次标题要呼应,避免出现上层标题覆盖不住下层标题或下层标题游离于上层标题的现象;同一层次几个标题要有一定的可比性,避免出现同一层次几个标题参差不齐的现象。8.9 某些结构复杂的条

24、目,层次标题之下,还有复杂的分列事项,可以使用圈码等排序。圈码前用冒号或句号;圈码之间用分号或句号;句尾用句号。使用圈码的分列事项,必要时,各项可由一个词作领句引起。领句后用句号。但须注意避免圈码的滥用。可用可不用的就不用。9 外文9.1 条目标题中文之后附对应的外文。条头外文原则上是汉语标题指称的概念与外文概念对应,而不是词的对译。例如:三腔双囊管压迫止血(Sengstaken-Blakemore tube compression heamostasis)。9.2 条头外文通常用英文全称,如有缩写、略语需同时标明。全称和缩写之间用逗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对应外文的,中间用分号隔开,外文全称最多

25、标注3个。通用的缩略词,本条目中中首次出现时用全称。9.3 条目外文名词原则上用单数。9.4用斯拉夫等非拉丁字母拼写的药品、组织机构、人名、地名,条头外文用拉丁字母的转写形式。9.5 菌株的种名、属名的条目还应标注拉丁学名(在条目的“英文”部分标出)。拉丁学名为斜体,英文名称为正体。属以上的科、目、纲、门的名称只注拉丁学名,为正体。病毒一律用正体,首字母大写。限制性内切酶前三个字母用斜体,后面的字母和编码正体平排,例如:BamH、EcoR、Msp、Sau3A等。一些常见细菌有其习惯的英文俗名,用小写正体。如tubercle bacillus,结核杆菌;typhoid bacillus,伤寒杆菌

26、等。有时泛指一类细菌,不特指其中某个菌种,则可在属名后加sp.(复数),如Salmonella sp.表示为沙门菌属中的细菌。氨基酸和碱基的缩写:氨基酸缩写用3个字母表示时,仅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小写,正体。碱基缩写为大写正体。基因符号用小写,蛋白质符号首字母大写,用正体。9.6 用外国人名做冠名词时要删去名后的s或附加成分,如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9.7 外文除人名、地名、机构名、团体、植物及微生物属名等专有名词首字第一字母大写外,其余均用小写。9.8 以外国人名作条目标题时,应依据“名从主人”等原则译成中文。日本、朝鲜等国的人名,尽可能写汉字原名(注意日韩文中

27、所用的汉字以及日制韩制“汉字”的写法要求),不从英文读音转译。9.9 条目释文中的名词术语,除需要做索引的以外,一般不附外文。需要做索引的,已有外文可以保留。10 引文10.1 全书释文尽量少用或不用引文。10.2 必要的引文,在引文后括注其出处。释文不采用脚注的方式。10.3 引文必须意思完整,逻辑清楚。引用时不得断章取义。11 时间11.1 释文提到的有变动的统计资料(如人口,成活率等),应注明统计时间或资料来源。11.2 释文提及时间应使用确定的世纪、年代,尽可能不用“近年”、“过去”、“现在”、“目前”等模糊词语。11.3 中外纪年统一使用公历。中国古代(1911年前)允许使用朝代纪年

28、(标明朝代时不加“朝”或“代”字),同时括注公元纪年。例如:隋大业六年(610)11.4 公元前的世纪、年代、年份等在条目释文中要加“公元前”字样(人物条头括注的生卒时间如是公元前的,只需加“前”字)。表示起止时间,两个“公元前”连用时,后一个可不加“公元”两字(“前”字不能省)。在同一条目中多次出现公元前纪年,一般仅第一次需加“公元”两字。例如: 公元前221前206年12 地名12.1 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及其他国家名称严格按国家正式公布的资料表述。12.2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非与其他国家并列时,可以使用“台湾地区”的提法;与其他国家并列时,必须使用“中国台北”

29、或“中国台湾”名称,以防被误解为“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12.3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国内其他省市自治区并列时,用“香港特区”、“澳门特区”,与其他国家并列时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12.4 苏联、南斯拉夫已经解体,引用其解体前资料无年代时用“前苏联”、“原南斯拉夫”,解体后分别用“俄罗斯”、“乌克兰”等各国名称,不可混淆。12.5 德国已经统一,引用统一前资料时分别用“民主德国”、“联邦德国”,统一后用“德国”。12.6 韩国名称不使用“南朝鲜”、“南韩”字样。12.7 欧洲共同体(欧共体)已经改称欧洲联盟(欧盟)引用其欧共体时期资料时用“欧共体”,其后资料均用“欧盟”。13 名

30、词、术语13.1 名词、术语力求统一,标准化、规范化。13.2 一个医学概念有多个名称时,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医学名词作为标准,确定一个规范名作为条目名。某些边缘学科名词可参考有关专业词汇。规范名的异名分别冠以“全称”、“简称”、“又称”、“曾称”、“俗称”。其含义分别为:正名公布的规范名;全称、简称与正名等效使用的名词;又称不推荐使用的名词;曾称不再使用的旧名;俗称非专业人员通用的名词(“名词委”审定的个别名词确有错误者,须纠错改正;发现同一名词在不同学科的名称各异者,需在本学科卷名称统一)。13.3 同一概念或疾病在不同学科有不同命名的,一般应以主科所定名词为准。 113

31、.4 外文名词术语译成中文要有权威的根据,新名词中译时要附原文,查不到根据的外文名词使用原文。有多种名称者可将正名写在前面,后括别名或异名。13.5 字数较多,释文中拟用简称的名词,每个条目中第一次出现时应使用全称,并括注简称,如:甲型肝炎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人工流产(简称人流)等。约定俗成或众所周知的名词可以迳写缩简称谓,如:超、CT、DNA、电镜等。此类名词的认定,须从严掌握。13.6 术语中人名后的“氏”字一般应删去。只用一个汉字表示人名时仍加“氏”字,但用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名、号或姓名全称)时则不用“氏”字,如巴氏消毒法、革兰阳性球菌(不作革兰氏阳性球菌)等。 13.7 中西药名

32、应按2010年第9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统一用词(除中医经典方剂外,现代方药中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须注明代用品,如虎骨、犀角分别以狗骨、羚羊角代)。14 数字用法14.1 全书数字用法执行国家标准GB/T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14.2 下列情况使用阿拉伯数字:(1)公元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如20世纪90年代,民国纪年用阿拉伯数字,如民国38年(1949);(2)记数与计量(正负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约数),如-56,/,0.5等;(3)参考文献中的版次、卷期、页码;(4)描述过去19001999年某年代发生的事件时,应加“20世纪”(20世纪不写为上世纪)。下列情况

33、使用汉字:(1)数字用作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词、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语句,如十二指肠,“十一五”计划,四叠体,二倍体,星期三等;(2)邻近的两个数字,如十三四岁,七八十天等;(3)夏历和中国清代以前历史纪年用汉字,如八月十五;(4)不表示科学计量和统一意义数字中的一位数,可用汉字,如一个人,分三组,五种药。但二位数以上数字仍应使用阿拉伯数字。14.4 万位以上数字可用“万”字表示,如“450万”、“15万”。“10万15万”不要写成“1015万”(不以百万或以上表示,如3百万6百万)。14.5 表示数字增加(减少)时,应明确增加(减少)“了”,还是增加(减少)“到”,因两者含义不同。

34、14.6 表示数字减少时,不能使用倍数。例:“经过化疗,该病人的白细胞总数下降了一倍”。改正方法:“一倍”改为“一半”(50%)。14.7 范围数后乘10的n次幂时,范围数必须加括号。14.8 应该注意约数的表述方法。(1)表示约数的多种词(约、多、上下、左右)不能并用(在有上下浮动范围的数字前,不用约)。例:“这次学术会议,约有500多人参加。” 应删“约”或删“多”。(2)表示不足与多余的词(近、多)不能并用。例:“上次全球性流感大流行,有近2000多万人患病”。应删“近”或删“多”。(3)表示确数与约数的词(整、足、多)不能并用。“护士从这个病人腹腔中,抽了足足2000多毫升腹水。” 应

35、删“足足”或删“多”。(4)表示平均数、中位数、限制数(不能超过或不能小于)的词与范围数不能并用。例:“这个医院的门诊任务很重,每天平均有20003000人次就诊”。可改“平均”为“一般”。例:“紫外线空气消毒时间,不得少于3060分钟”。可删去“60”,或将“不得少于”改为“一般需要”。例:“他的血小板总数降低了4050以上”。可删除“以上”,或删去“50%”,或删去“40%”。14.9 数字后必须有计量单位。例:“该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为3000,血红蛋白含量为12”。改正方法:将“3000”改为“109L”, “12g”改为“12g /L”。例:“成人血的白细胞总数为10109L”。改正方法

36、:“10”前后加括号。15 量和单位15.1 全书量和单位的使用遵照1984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以及原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年批准的国家标准GB 310031021993执行。15.2 释文叙述中计量单位原则上使用中文符号,例如:克,千克(不用公斤),千米(不用公里)。15.3 公式、表格、插图中,计量单位使用西文符号,例如:g, km。15.4 计量单位的西文符号,注意字母的大小写。15.5 有斜线的单位,斜线不能多于一条,分母包括两个以上单位符号时,整个分母加圆括号,如mg/kg/日mg/(kg)。15.6 不得使用重叠词头,如nm不得写成mm。15.7 亿(10)、

37、万(10)是我国惯用的数词,仍可使用,如亿元、万元。15.8 一部书稿中,同一计量单位的名称及符号必须统一,如10kg、不得10kg、10公斤、万、万公斤混用。15.9 应注意:微米m,应与英文u字相区别,最好注明为“希文”。“升”为L(大写),毫升为ml,避免与数字1混淆。15.10 正确使用日、小时、分、秒的符号,分别为d,h(不用hr),min(不是m),s(不用sec)。计量单位符号后不用缩写点。15.11 文稿中常用的许用单位和非许用单位详细内容参考中华医学会出版部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些不规范的习用单位,要按国家规定换算成法定计量单位;科学实验结果原

38、先用的英制度量衡、钻石用的克拉、金子用的盎司、农作物用的亩产等,涉及中国古代度量(古代用的尺、斤等单位与现在的市制单位不同)的描述时,不必换算,可括注换算关系或通过参见引导到换算关系。16 公式16.1 条目释文中出现的公式应是介绍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或基本的公式。16.2 条目释文可以简述公式的主题及其价值,一般不讲公式的推导和证明。16.3 简单的单行公式随文连排。重要的或复杂的公式应单独占行,居中排。16.4 单独占行的公式,末尾不加标点。16.5 单独占行的公式中符号解释的表述方式是:(1)另起行顶格排;(2)称“式中”,不用“其中”;(3)“式中”两字之后不用标点符号,接写所要解释的

39、符号;(4)符号和释语之间用“为”字连接;(5)每个符号解释完了用分号(;);(6)表示第几公式的序号(1)、(2)、(3)等,列在本公式一行的末端,不留格;(7)全部符号解释完了则用句号。例如:Re=式中V为血液在血管内的平均流速(单位为cm/s);D为管腔直径(单位为cm);为血液密度(单位为g/cm3);为血液黏滞度(单位为泊);Re为Reynolds数。17 标点符号17.1 全书标点符号,执行国家标准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17.2 提倡使用短句子。图表说明末尾的句号应省略。17.3 含有疑问词,但整句为陈述、祈使语气的,不用问号,仍用句号。17.4 顿号用于句子内

40、部的并列词语和词组之间。不引起歧义的并列词语之间可以不加顿号(例如“动植物”);可能引起歧义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顿号(例如“香蕉、苹果”);有些并列字词含不同层次,仅用顿号还不够,需要分别使用顿号、逗号。例如:上纵隔由前向后分为三层。前层有胸腺、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中层有主动脉弓、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后层有气管、食管和胸导管等。17.5 几个并列的引号或书名号之间一般不加顿号。例如:李时珍出身三代相传的医户人家,其父著有四诊发明艾叶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17.6 考虑句号、分号、逗号、顿号停顿的长短,一般的分列事项可以考虑使用分号,只在最后一项末尾使用句号。但若某个事项之中已用了句号,则各个事项末尾

41、都须使用句号。例如:经济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必须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有意识进行的行为。无意识能力或在胁迫下的行为不能视为经济法律行为;必须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意思而又有外在形式的行为;必须为经济法律规范所确认,是经济活动中的行为。(3个分号可以改为句号)17.7 书名号用于图书(包括篇章)、报纸(包括栏目)、期刊(包括栏目)名称及其简称,用于电影、戏剧、乐曲、舞蹈、摄影、绘画、雕塑、工艺品、邮票、相声、小品等题目。不能视为作品的物质产品、商品、商标、课程名、证件(包括身份证)、组织、奖项、活动、展览、集会、称号、信用卡等名称不能使用书名号。17.8 书名号内的名称要和实际名称完全相符

42、。书名号内名称不能加字、减字。例如:曾在上海中医药杂志江苏中医药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的“江苏中医药杂志”应改为“江苏中医药杂志”。17.9 省略号(),标明行文中省略了文字。省略号前后是否保留其他标点符号,依具体情况而定。17.10 连接号有半字线(-)、一字线()、和浪纹线()3种。半字线用于连接相关词语,组合复合名词;用于连接外文字母、阿拉伯数字等,组成产品型号等。例如:任-洛液(Ringer-Locke solution)浪纹线用于时间起止、页码起止、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数值范围。例如:第25431页黄家驷(19061984)18 插图18.1 插图是条目释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展示用

43、文字难以表达的内容,直观、形象,是百科全书中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每卷都应配置必要的插图。18.2 医学类百科全书插图传达的内容具有专业性,总体上要求本着“科学性第一,艺术性第二”的原则,在确保原图科学准确的前提下,体现医学插图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性。18.3 百科全书以文字为主,插图为辅,图是文的补充。配图要典型,着重知识性和文献性。插图应选择适当的表现手法,恰如其分地表达该条目的主题和内容。18.4 文字叙述已非常清楚的概念和内容,不必另附插图;用插图说明问题的则文字从简。 18.5 图片的风格可以多样化。但在同一分卷中,同一类型的插图在绘画风格、表达方式,缩放尺寸等方面力求取得规范、统一。18

44、.6 一幅插图只能用于一个条目,不能重复使用。18.7 参见条目不再配图。18.8 原则上小条目只配1幅图,中条目可以配2幅图,大条目可以配3幅图。有些以影像为主要特征内容的学科,配图数目可以适当增加。18.9 插图随文走,占据条目写作字数。平均按每幅插图300字版面字数估算。18.10 图片类型按制作手段可分为绘制图与摄影图,绘制图按表现类别可再细分为黑白线条图、彩色绘图、统计图、地图等;摄影图可细分为实物照片、光镜片、电镜片和影像学图片等。人物类的画像和照片尽量在医史卷里出现。人物图片尽量注明姓名、生卒年代、摄影者(绘图者)或提供者。18.11 绘制图要求: (1) 全图设计。突出原图表达

45、的核心内容,将它们作为图面设计的重点,而将该图的辅助内容置于陪衬位置。如:系统解剖学中,肝脏“肝门”、心脏瓣膜、腹腔干血管等插图,设计重点宜在该部位的形态结构,其毗邻关系宜尽量简略。(2)应由专业人员绘制和拍摄。可墨绘在白纸上,或用制图软件绘制。(3)绘画线条。原图线条粗细均匀,墨色一致,笔触应自然流畅。(4)绘制背景。一律用白色背景做底。数字绘图可以选择透明背景。(5)色彩选择。色彩选取力争与活体或标本的组织器官接近,表示同一结构的色调应该一致。如解剖学套色图中以红色代表动脉,蓝色代表静脉;绿色代表淋巴,黄色代表神经;对肝段、肺段和神经传导通路等使用特定色彩。(6)画面大小。显示的结构复杂或

46、内容较多的图,原图宜大些;反之,则可略小些。以便按照适当比例缩放设计之后,仍能保证图片的准确清晰。(7)图像质素。如用电脑绘图,线条图要求TIFF格式存档,如黑白模式绘制,像素不低于600dpi(分辨率);如全彩图,像素设置不低于300dpi(分辨率)。扫描图片分辨率不低于300dpi(分辨率)。18.12 摄影图要求:(1)摄影图片要求JPG/JPEG格式上传,相机在最大文件格式和最高质量模式下拍摄。文件大小不低于3兆(MB),不用软件变更原始像素。(2)光镜与电镜片,需讲究拍摄和洗印的条件,确保与原物一致。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要注明。(3)背景选择统一的黑色、蓝色或灰色,突出被摄体(人体、标

47、本、器械等)前景内容。(4)使用闪光灯或其他辅助光源时,注意避免阴影的产生。(5)拍摄距离和镜头焦距段需合理选择,减少透视变形。(6)微距摄影请标注放大比率,大体标本摄影应置标尺。18.13 影像学类图片要求:根据仪器设备的不同,尽量输出矩阵较大的图像。18.14 图题表示插图画面内容的主题,要同插图内容符合,每一幅插图要有图题,图随文走,在释文中标注图位,如:(图)。图题置于图幅之下,分图题置于分图或总图题之下。18.15 图注是对插图画面的文字说明,要求简洁、准确。图注放在图题下方。18.16 图注要同条目释文相呼应,不要完全重复释文的内容。名词术语要与正文中的一致。18.17 一个条目配

48、置两幅以上插图时,图题要加序号,如图1、图2表示。分图图题要紧跟分图序号,如图1a,图1b表示。18.18 如图内嵌入说明性文字、符号或引线,请同时提交没有任何修饰加工的原图,以便出版社统一做图片的二次加工。 18.19 凡有插图者,文字叙述中都应提及,用括注的方式表示。单图无序号的用“(图)”即可,多图有序号的用“(图1)”、“(图2)”表示。19 表格19.1 表格是条目中资料性内容最直观、清晰、系统的表达形式,但不宜使用过多19.2 表格的项目要简约,表格收入的资料是典型的或具有可比性的资料。19.3 表格主要有三种:三线表、无线表、多线表(具纵线)。全书尽可能使用三线表。19.4 要有

49、表题,表题末的“表”字可以省略。表题置于表格之上。19.5 同一条目有两个和更多的表格,应加序号,如表1、表2。不用上表、下表或左表、右表。19.6 表内计量单位要统一,单位名称列在栏内,小数点位置排齐,合计数要纵横相符。 19.7 表格内文字叙述结束时,一律不加句号。19.8 表注用星号(*、*等)指引。注文置于表下。20 文内参见20.1 文内参见是隐含于释文中的一种检索手段。它把不同的条目联系起来,帮助读者参阅,并消除不必要的重复。20.2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可设置文内参见:补充本条目内容;可加深对本条目的理解;能扫除本条目的阅读障碍。20.3 文内参见可以条目间彼此设置,例如上下级词条(

50、如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疾病名与相应的典型的症状、特殊诊断、特殊治疗、手术方式(如阑尾炎与阑尾切除术)。也可单向设置,例如与另一个疾病的鉴别诊断、略写内容需要参阅另外一个条目。20.4 文内参见依设参见的位置,可分为随文参见、段末参见、条末参见。被参见条目以楷体字显示。20.5 随文参见:条目释文中随处需要参见的,可设随文参见。若被参见条条名在文中出现,可直接充当参见词。若条名未在文中出现,可在适当位置括注,指引参见。例如“背俞穴”条中说: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背俞穴常和募穴配伍,治疗脏腑病,称为俞募配穴法(见针灸配穴)。20.6 段末参见:条目释文的一段同他条

51、密切相关,需设参见的,可用段末参见。20.7 条末参见:条目整个释文同他条密切相关,需设参见的,可用条末参见。例如“”条内容同“”条密切相关,便在释文之末另起一行直书“见”,不加括号。20.8 文内参见的设置及其所在位置完全根据参见的需要。不一定他条条名在释文中首次出现便设作参见。对同一条目的参见,在一条释文中一般只出现一次;但在特长条中,如确有必要,允许重复出现。20.9 随文参见不能参见参见条。20.10 随文参见不能割裂原词和有固定组合关系的名称。例如,“小肠肿瘤包括小肠脂肪瘤、小肠腺瘤”,其中的“脂肪”及“肠腺”就不可单独作为参见。20.11 随文参见不能进入引文。20.12 参见同一

52、卷内的条目,注明参见条名即可, 写“见”,条目标题字体用五楷。例如,“见肺癌”。参见其他卷的条目,应注明参见条所属学科卷名。写“参见卷”或“参见卷”。例如“参见消化病学卷”。21 索引21.1 索引是全书重要的检索渠道,包括汉字音序内容索引、条目标题汉字笔画索引、条目标题外文索引。21.2 内容索引包含全部条目、释文内有检索价值的隐含知识主题和有检索价值的图片。21.3 内容索引中隐含的知识主题,是指在释文中能找到有价值信息,值得指引读者查阅的。如果缺乏恰当的主题词,做内容索引时可考虑适当修改相关的释文。21.4 对于隐含主题,大体按照每千字释文2个索引词的数量提取。可由作者提出初选建议,学科

53、编辑整理后,由索引编辑负责总成。21.5 一个词语频繁出现,不宜都提取为索引词,可以从严筛选其中信息量较丰满的;对于少见、偶见的词语,提取可以从宽,甚至除词语本身并无其他信息的也可加以考虑。21.6 条目中的简称、又称、曾称、俗称,列为索引词。21.7 临床医学各卷中的药名不编入索引。22 参考文献22.1 参考文献仅供编者、审稿者审核用,图书纸质版不予发表,不是给读者的推荐目。22.2 重要的数据或内容需要标注参考文献,以保证条目的科学性和严谨性。22.3 参考文献最多不超过10条。22.4 参考文献只列引用文献,不列扩展性阅读参考文献。22.5 中医古籍可列为参考文献,并注明版本。22.6 参考文献按照国家标准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的格式书写。(1)专著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电子文献必备,其他文献任选.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引用日期(联机文献必备,其他电子文献不必写).获取和访问路径(联机文献必备).示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