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社会学概论5版全套教学课件完整版PPT_第1页
(本科)社会学概论5版全套教学课件完整版PPT_第2页
(本科)社会学概论5版全套教学课件完整版PPT_第3页
(本科)社会学概论5版全套教学课件完整版PPT_第4页
(本科)社会学概论5版全套教学课件完整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1世纪高等教育标准教材 徐祥运 刘杰 编著东 北 财 经 大 学 出 版 社(第五版)社 会 学 概 论 社 会 学 概 论第一编 社会学的视野与方法第二编 社会形成论第三编 社会要素与社会结构论(静态社会学视角)第四编 社会运行与社会偏差论(动态社会学视角)第五编 社会趋势论(预测功能) 第一编 社会学的视野与方法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学第二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二编 社会形成论第三章 社会第四章 文化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第六章 社会角色第七章 社会互动 第三编 社会要素与社会结构论第八章 社会群体第九章 家庭与婚姻第十章 社会组织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第十二章 社区 第四编 社会运行与社会偏差论

2、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第十四章 社会流动第十五章 社会失范与社会控制第十六章 社会问题及其调适第五编 社会趋势论第十七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令人着迷而欲罢不能的学科。 吉登斯本 章 目 录第一节 社会学概述第二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及社会功能第三节 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社会学概述一、社会学想象力 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增进理性从而看清世事。 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殊的视角,可以让我们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在社会中二者间的联系。 一位社会学家就是既能够自如地跳出个人情境的即时性,又能够将事情放在一个更广泛的背景上来加以思考的人。

3、 -从喝咖啡你能想到什么? 二、社会学及其研究对象 社会学研究对象纷繁复杂,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第一类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孔德、迪尔凯姆等人为代表(实证主义) 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以韦伯等人为代表(反实证主义) 社会学的内涵 : 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特点: 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具体性及动态性第二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及社会功能一、社会学是一门基础的社会科学社会学之庞大的学科体系:二、社会学与其他社

4、会科学的关系 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具体社会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2.社会学与单一性学科的关系 -单一性学科的“社会学化” 3.社会学与综合性学科的关系 -皆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但研究角度、取向、 重点、方法及目的不同1.描述功能社会是怎样的2.解释功能社会为何这样 3.预测功能社会将会怎样 4.规范功能社会应该怎样 三、社会学的社会功能第三节 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初 , 欧洲社会-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骤然的社会变迁使得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不断扩大并趋于激化,于是社会学应运而生以满足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社会改

5、良的需要。 2.社会学创立的思想渊源 包括法国启蒙时代的社会学说和历史哲学,实证科学浪潮的冲击和社会调查、统计科学的发展等等。 二、西方古典社会学的代表人物1.奥古斯特孔德(AComte,17981855)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西方社会学界公认的社会学创始人。 孔德首次将实证主义引入社会研究,并对社会学体系化作了初步尝试,他将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的观点成为后来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主要著作:实证哲学教程(共6卷) 、实证政治体系(共4卷)。 2.赫伯特斯宾塞(HSpencer,18201903) 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社会学创立时期 的重要代表人物。 斯宾塞对

6、社会学的主要贡献主要在于将孔德所创立 的社会学体系更加具体化了。 主要思想: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 代表作:社会静力学、进化的假设、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等。3.卡尔 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 德国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 奠基人。 社会学思想: 社会批判理论 、社会有 机体理论和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代表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 4.迪尔凯姆(EDurkheim)(18581917)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社会学教授职位的人,被西方誉为“第一个对日常生活的特定现象

7、进行社会学研究并系统形成一套富有生命力的方法的学者。” 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等。 德国早期杰出的社会学家,与迪尔凯姆一道被公认为西方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韦伯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早年主要从事历史和法学的研究,后来才涉足社会学。 韦伯的主要致力于理解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其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社会与经济组织理论等。 5.马克斯韦伯(M.Weber,18641920) 三、社会学的发展1.美国社会学研究的兴旺 沃德 /斯莫尔 /萨姆纳 吉登斯-“类群意识”的学说 库利-社会心理学方法 芝加哥学派 ,开创了从经验出发、从社会实际问题出发,以研究城市为

8、中心的独特风格,主要代表人物有托马斯、帕克和伯吉斯等。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研究的世界性拓展 四、当代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1.结构功能理论 结构功能理论初步形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 帕森斯 和 默顿。 2.冲突理论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开始出现多种解释社会冲突的理论,反对帕森斯关于社会的价值一致、均衡与整合的观点。 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每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权力分配和社会报酬分配的不均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冲突对社会的作用不仅具有破坏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建设性的一面。代表人物有美国

9、的功能冲突论者科塞和德国的辩证冲突论者达伦多夫。 3. 交换理论 交换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它是一种依据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和经济学的功利主义理论而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视为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的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1961年出版的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和彼得布劳1964年出版的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是社会交换理论在西方兴起的标志。4.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是一种反实证主义的主观社会学,其核心观点是: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只有通过人际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才能得到解释,而人际互动是以运用符号以解释和确定相互间行动的意义为媒介的,因此,社会是个人借助符号互动的产物。 符号互动理论的分析框

10、架是由库利、米德、 布鲁默等人建构的,而米德是这一理论核 心体系的创立者。库利五、社会学与中国社会1.传人时期(18911930) 2.本土化的最初努力时期(19311951)3.中断时期(19521978)4.恢复重建时期(1979至今)应用社会学之窗社会学想象力喝咖啡咖啡是一种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对大脑有刺激性作用 。但与其他刺激性东西有何不同?咖啡并不只是一种提神的东西。它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还具有象征价值 。咖啡是当代许多关于全球化、国际贸易、人权和环境破坏的争论的焦点,它所涉及的是一系列遍及世界的复杂社会与经济关系。本章完第三章 社 会社会者,有法之群也。 严复本 章 目 录第一节

11、 什么是社会第二节 社会结构第三节 社会类型第四节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概念中国古代典籍中,“社”原指祭神的地方,后被引申为志同道合者进行某种集体活动的共同场所;“会”为聚集之意,即聚会、集会。 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派别: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社会唯实派:社会是真实存在的实体,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有强制性。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杜尔凯姆、德

12、国的齐美尔、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等。社会唯名派: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主张个人行为及其细节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和达尔德、英国的洛克和美国的吉丁斯和德国的韦伯等。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解释: 1.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的和。 2.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可见:社会的本质既不是在整体,也不是在个人之中,而只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去寻找。二、社会的特点1.社会由人群组成,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2.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的

13、,人与人的联系 是多方面的(纵向/横向)。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文化形成后社会便 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而组织起来。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是一个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机体。 三、社 会 的 功 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第二节 社会结构一、社会结构 所谓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就是指社会关系的各组成部分之间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有序的体系或关系模式。(“结构”与“功能”) 社会结构是一种超于个人之上的关系,它作为一种宏观的模式制约着每一个人的行为,反映了社会系统的本质特征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14、。 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观点 社会结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矛盾关系体,其变化的动力来源于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社会结构最终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2.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以帕森斯为代表) 社会结构最基本的分析单位即行动者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角色,社会体系维持生存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是确定社会结构要素的依据。 二、关于社会结构的几种理论 3.微观结构主义的观点(符号互动论,现象学) 社会结构是流动易变的,是受参与互动的行动者 以及特定的互动情景影响的,因此微观结构主义致力 于揭示行动者对互动情景的主观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对 进一步互动所产生的影响。 4.宏观结构主义的观点 社会结构具有客

15、观性质,独立于文化范畴;十分反对在人际互动的微观层次上阐释社会结构概念。宏观结构主义惯用社会成员在宏观社会地位空间的分布状态来定义社会结构, 如人口规模、社会流动、社会整合等。 5.结构主义的观点 社会关系结构是思想深层结构的表层显现或复制,因此结构分析的任务是透过表层结构从各种复杂的行为、感情、信仰中发现和“破译”起支配作用的“一般原则”或“内在编码” 。三、社会结构的构成社会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地位、角色、群体和制度。 1.社会地位 2.社会角色 3.社会群体 4.社会制度 第三节 社会类型马克思按照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将社会概括为渐次 发展、越来越高级的五种类型,即原始社会、奴隶社 会、

16、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滕尼斯按照社会组织形式的不同将社会区分两个类 型,提出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伊恩罗伯逊等人按照基本生存方式将社会分为五 种类型:狩猎采集的社会、畜牧社会、园艺社会、农 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社会分化角度:“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涂尔干)“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费孝通) 共同之处:都描述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 或者“前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差异。 第四节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三、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的角度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宏观: 社会的整体结构,考察大规

17、模的社会总体象, 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 构等等。微观: 社会的个体结构,考察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 动的模式及特点,如民族的或阶级的个别成 员之间的互动、职业群体的人员(每一个个人 的)构成等等。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个人关系: 多层次、非正式、不稳定群体关系 : 中间层次 、比个人关系更明确、具有一 定的稳定性、持久性,受到社会群体的规 则、规范的约束,是社会制度的基础。社会制度: 最高层次、固定、较持久, 最重要的社会 关系。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的角度血缘关系:即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 社会关系,如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和家庭等。地缘关系:即社会的区

18、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 关系。(城市的重要性/开放型与封闭型及其功能)业缘关系:即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 社会关系。它是在血缘与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警惕“单面人”的倾向 ) 趣缘关系:即人们因兴趣、志趣相同而结成的一种人 际关系。其特点是结构松散,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意义重大。 应用社会学之窗爪哇社会的一个缩影 爪哇岛上的集体宴会在爪哇有一个叫做斯拉麦坦(slametan)的集体宴会。斯拉麦坦几乎在所有有宗教意义的场合在生命周期的转折时刻、在定期的节假日中、在谷物生长的特定阶段、在迁居时,等等都要举行,从形式到内容大致相同。这个宴会既是供奉神灵,又要使活着的人以共

19、同聚餐的形式整合社会。本章完第 四 章 文 化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泰勒本 章 目 录第一节 文化概述第二节 文化的结构 第三节 文化交流与文化变迁第一节 文化概述一、文化的含义二、文化的要素三、文化的特性四、文化的功能 一、文化的含义中 国 “文”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道德、礼乐、典章制度,“化”指感化、教化。 “文化”,就是指用一定的道德、礼乐去教化人民。 西 方 culture源于拉丁语,原意为耕耘、耕作,暗指人们对自然界的开拓; 文艺复兴时代,人们认为凡是与自然状态、天然状态相对立的都属于文化现象。 我们认为,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

20、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二、文化的要素价值观念 语言和符号 社会规范(包含制度)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物质产品 文化的要素是指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三、文化的特性(1)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加工创造出来的,且人们只能后天习得。 (2)文化具有复合性,诸多文化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3)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4)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共享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相互见扩散的可能性更大了。四、文化的功能对于社会学家而言,文化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机制。个体的层面,文化起着塑造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群体的层面,文化起着目标、

21、规范、意见和行动整合的功能;社会的层面,文化起着社会整合、社会导进的作用。 注意:以上三个层面的功能不是孤立而是互相联系的。1.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1)价值整合。(2)规范整合。(3)结构整合。2.文化的社会导向功能(1)提供知识。(2)协调社会管理工程。(3)巩固社会导向的成果。3.文化的社会区分功能第二节 文化的结构一、文化特质、文化集丛 及文化模式二、文化区与文化圈三、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四、文化中心主义与相对主义一、文化特质、文化集丛及文化模式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或基本元素,所谓最小单位是指能独立地发挥一定文化功能的单位,分析文化时必须对复杂的文化体系进行分解同时注意文化元素

22、的界限是相对的 。文化集丛由一组在功能上互相整合的文化元素组成的一个更大的功能单元,它通常是以一个最主要的文化元素为中心,结合在功能上有连带关系的若干元素。包括的文化元素越多,文化集丛越复杂,就越能满足人们更复杂的需要。文化模式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元素与文化集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不同民族的文化看做是不同的文化模式。普遍的文化模式-是指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集丛在功能上相互关联和依存而构成的文化整体。任何文化都是如此,其基本结构有着共同的东西。中国国民性描述统计 国 民 性提及人次 国 民 性提及人次因循守旧要面子,重形式伦理至上,恪守道德知足常乐调和妥协

23、,中庸之道宁静淡泊重人情,讲宽容重家庭、家族关系安分守几,安于命运151010877665求和平讲礼仪崇尚祖宗,怀古缺乏团体意识崇拜权力,惧怕权威实利主义,求实际平均主义群体本位主义求一致555444222中国与美国文化的比较 文化内容 中 国 美 国产业特点农业人口比重大,重工业和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信息、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关系重家庭、家族等血缘关系重事缘、业缘等非血缘关系价值观集体主义、集体成就个人主义、个人成就谈话方式进入主题有较多的寒暄、客套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感情表达含蓄、不外露直接表达,外露对生日、逝世的态度重视纪念死者重视庆贺生日二、文化区与文化圈 文化的

24、空间结构 是指文化的空间分布,即文化的各部分在空间上是怎样结合并形成一个文化区域以及不同的文化区域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文化区,是指一个在同一社会经济体系和文化中生活方式较为一致的地区,是文化空间分布的最小单位 文化圈 ,是指在地域上比文化区域更为广大,并在文化上(主要包括生活、艺术、道德、经济、政治和宗教等)有着联系的一个空间范围。 三、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主要可以分为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和越轨

25、亚文化。 反文化:是指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并直接对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信仰、观念、风俗习惯等构成挑战的文化,如嬉皮士、新文化运动。注意: 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 反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 。四、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为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 “文化相对主义”(relativism),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

26、,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第三节 文化交流与文化变迁一、文化传播二、文化融合和文化互化三、文化变迁四、文化冲突和文化整合一、文化传播一种文化元素可能会从一个群体传播到其邻近的群体中去,被他们采纳或接受,这就是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文化的固有属性,凡文化就一定要向周围传播,不能传播的东西便不是文化。 文化传播必须有载体,即传播媒介,人的流动是最初的重要媒介,如传教士、移民、占领者等。 被传播的是一个或几个文化元素,甚至一个文化集丛,而不一定是整个文化模式。 二、文化融合和文化互

27、化文化融合: 亦称文化涵化,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系统经过接触之后,各自被迫或自觉,或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的部分文化,在此基础上混合形成一个新文化系统的文化变迁形式。 文化互化:文化涵化都是相互的、双边或多边的,纯粹单方面的一个文化系统接受另一个文化系统特质之现象几乎是没有的,文化的这种双边或多边的涵化就是文化互化。 强调单方面的涵化而无视互化,不利于文化的发展进步 三、文化变迁文化变迁: 指文化的内容和构成方式所发生的一切变化。没有一种文化是固定不变的,所有社会的文化都处于变动不居之中,人类产生和发展变化的历史,也就是一部文化变迁史。文化的内容和构成方式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又相互影响的

28、。通常,文化变迁分为文化渐变和文化突变。 四、文化冲突和文化整合文化冲突 不同文化之间往往存在着价值观、文化意识、社会规范及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对立,这一切都会使文化在变迁时,在互化、融合过程中,随时会出现文化冲突。(因势利导,合理控制)文化整合 无论是在文化渐变和突变、互化和融合的过程中,还是要解决文化冲突,都有一个使各种新文化之间,或新文化与原有文化之间相互适应、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文化整合。(有计划、有步骤地 推进)应用社会学之窗城市文化上海文化中的西洋传统本章完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是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 弗洛姆本 章 目 录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

29、条件和主体 第三节 人格及社会化的有关理论 第四节 社会化的过程与问题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狭义: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 人”的过程,主要以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 广义:社会化一个人们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 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内 涵时间上, 涉及人生发展全过程;内容上, 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关系上, 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一、社会化的含义二、人为什么要进行社会化个人的角度: 一个人只有通过社会化的途径,接受社会文化、掌握社会生活技能,才能在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家庭制度等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社会的角度: 社

30、会文化的内化关系到社会文化的继承、传递和延续,社会化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不断传递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1.技能社会化(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2.政治社会化(政治信念、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3.道德社会化(道德规范、道德价值、道德情操)4.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期望、社会特征)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初始社会化-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儿童时期) 2.预期社会化-学习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为适应新形势继续学习(改革开放) 4.逆向社会化-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网络文化) 5.再社会化-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移民/罪犯) 这五种类型,有的是人生必须经历的,比如初始社会化

31、;有的则是不一定会经历的,比如再社会化。四、社会化的类型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人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化在于其具有特殊的生理条件: -超越本能的能力(高级神经活动) -较长的依赖生活期(初期依赖他人的照顾) -较强的学习能力(独有的抽象思维和创造力) -语言的能力(人类独有,劳动的产物) 一、社会化的条件二、社会化的环境1.家庭2.学校3.同龄群体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其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这些主体主要包括: 1. 家 庭(1)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2)家庭环境对个人社

32、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 (3)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管教孩子的几种方式: 民主型、专制型、权威型 2. 学 校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强调社会化的专门性、系统性,带有强制性。 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按规范的要求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理解和把握在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3. 同龄群体特点:(1)大多数活动不由权威事先安排,而以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交往。可以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灵活性,提高能力。(2)形成较为明晰的群体亚文化。同龄群体 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

33、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4.工作单位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5.大众传播媒介 含义: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在现代社会中,它的影响表现出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第三节 人格及社会化的有关理论一、人格的含义 1.什么是人格 2.人格体系的层次二、有关社会化的几种理论 库利/米德/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一、人格的含义1.什么是人格 人格又称个性,它指的是特殊

34、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简单地说,“人格”就是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2.人格体系的层次 “人格体系”是指个人需求意向与使之满足的能力和方法体系,也就是决定个人行为方式的独特生理、心理和精神特征,它是将气质、性格、能力、社会态度和个人的意识形态等尽含其中的概念,有时我们将其称为“人品”。人格体系的层次青井和夫 人格模型从周边越向中心,越难以变化;先天性因素的比重越高;越具有一般性行为倾向;情绪性、感情性因素越强; 二、有关社会化的几种理论1.库利的“镜中之我”理论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3.弗洛伊德的 “本我”、“自 我”和“超我” 理

35、论 4.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5.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库利的“镜中之我”理论 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镜中之我” 的形成包含表现、辨认、主观解释三种过程。 如此循环往复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米德侧重于论证:我们是如何通过使用象征符号与他人进行交往 并进而学会参与社会生活的。 米德认为每个人都有两面: (1)“主我”,即自我中不含任何符号的那部分直接经验,为自我 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 (2)“客我”,即自我的社会方面,是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社会道德规则和组织制

36、度制约的那部分。 “主我”与“客我”是相互建构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米德认为,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使人们具备了预知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并且据此来修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概化他人” 指的是对一个社会角色作出评价的社会大众。人在行为时必须知道“概化他人”对自己有什么期望,以及自己在整个事情上所占的位置。 自我的产生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预备阶段”、“嬉戏阶段” 、“团体游戏阶段”。米 德“角色扮演”3.弗洛伊德的“本我”、“自 我”和“超我”理论弗洛伊德,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他强调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因素,特别是性的因素。弗洛伊德

37、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上“无意识”驱动的。社会化就是个人的欲望与社会的要求不断冲突和调适的过程。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本能,趋利避害自我(ego)-理性,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道德,完美原则4.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生物学观点,他 认为社会文化对于人格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并且人格的发展贯 穿人的一生。埃里克森将社会化的过程分为八个阶段:(1)婴儿期(01岁,信任与不信任) (5)少年期(1218岁,认同与混淆) (2)幼儿期(23岁,自主与羞怯、怀疑) (6)(1830岁,亲密与孤独感) (3)嬉戏期(45岁,主

38、动与内疚) (7)(3060岁,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 (4)学龄期(611岁,勤奋与自卑) (8)(60岁以上,完善与绝望) 5.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研究人的个性形成。他认为社会化不单纯在于把规范和价值一代一代向下传递, 孩子也是他所在的社会的道德法则和积极加工者。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第四节 社会化的过程与问题一、社会化的过程 生命周期,即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生命周期可以划分

39、为若干阶段。 阶段不同,人的身心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差别,社会化也有不同的任务和特点。儿童期 青春期 成年期 老年期 1.儿童期 儿童期是社会化过程的开端,在该阶段进行的主要是初始社会化。从时间上说初始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小,但却是整个社会化的基础。初始社会化失败,将直接影响到后期的智力和情感发展。 2.青春期 承上启下的特殊时期,大量进行的是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尤其在青年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易产生“自我认同危机”。 3.成年期个体在青年期结束后即进人成年期,直到60岁左右退休。成年人在初始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1)初始社会化已经完

40、成,自我形象已经基本确立;(2)个体有很强的自主选择和创造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去选 择扮演某种角色或创造某种角色。(3)个人在成年期需要扮演的角色比人生任时期都要复杂,并且, 扮演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 4.老年期老年社会化所要面对的是身体机能、社会地位和声望的下降,疾病和死亡。典型的老年社会化问题:一些老年人难以接受退休后社会声望下降的后果而丧失自我认同的结果);因身体机能下降、疾病而产生的对死亡的恐惧、忧虑等消极的生活态度等。1.社会化的不一致性(分歧/社会变迁) 2.代差问题 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它反映的是

41、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3.网络的冲击 (虚拟社会化 )二、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及程度退休 死亡出生大学毕业7岁18岁家庭社会学校应用社会学之窗 儿童的社会交往交流的本性本章完第六章 社会角色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 米德本章目录第一节 社会角色概述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及调整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第一节 社会角色概述一、什么是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social role)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角色是人们的一套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3.角色是人们

42、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角色集角色集也叫角色丛、角色群。它具有两层含义: 一组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家庭) 多种角色在一个人身上的汇集,强调一个人自身的角色多样性。(女教师)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2.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3.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4.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5.支配角色与受支配角色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根据角色获得的方式:先赋角色: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例如种族、性别、家庭出身等。自致角色: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通过个

43、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也与人们的一些主、客观条件有关。例如教师、世界冠军、小偷等。2.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根据人们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不同:自觉角色:角色承担者明确意识到个人所作的角色表演,因而尽力用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不自觉角色:角色承担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表演,而只是照习惯方式去做。 一个人长期充当某一角色或是在没有他人在场、没有特定环境与任务、没有经常自我提醒的情况下,容易仅仅按习惯行事从而形成不自觉的角色。“任期制”的作用3.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根据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不同:规定型角色:对权利、义务有较明确的规定,不得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如军人

44、、警察、法官、公务员等。开放型角色:对权利、义务没有严格、明确规定,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如父母、夫妻等。 不同的人实施规定性角色的实际过程是不一样的。4.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根据角色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功利型角色:以追求经济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如商人、企业家、经营者等,主要发挥实现效率目标的功能。表现型角色: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某种社会价值观念、思想信仰或道德情操等为目的,如艺术家、教授、宗教信徒、公务员等,主要发挥表现社会公平的功能。 5.支配角色与受支配角色根据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权力和地位关系, 支配角色:互动中处于支配地位,极力维持现状以维护其既得的

45、权力。受支配角色:互动中处于被支配地位,设法改善受人约束和限制的现状以获得权力。 在现实社会中,这两种角色必然要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群体,各有方针、计划和目标。 这两种角色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一旦固有的平衡遭到破坏,原有的角色就可能发生转换。三.社会角色的有关理论1.米德的“社会角色”理论 2. 林顿的角色理论 3. 过程角色论 4. 社会拟剧论 1.米德的“社会角色”理论 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运用“社会角色”这一概念,其中以米德的研究最为突出。 米德认为在人们的交往中存在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2. 林顿的角色理论 林顿是结构角色论的代表人物,他将角色定义

46、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 简言之,地位和相应的一系列期望组成了潜在的社会结构,这些期望又通过角色承担者个体自我的角色理解能力和角色扮演能力来传递,最后又通过个体的具体角色行为来实现。3. 过程角色论 以特纳为代表的过程角色论者则以社会互动作为基本出发点,围绕互动中的角色扮演过程展开对角色扮演、角色期望、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等问题的研究。 许多学者都力图融合结构角色论和过程角色论二者,以期建立一个统一的角色理论。他们努力把互动过程看成是在结构框架之下具有角色规定方向性的,而角色扮演者同时又发挥着创造性作用的能动辩证过程。 4. 社会拟剧论 社会拟剧论认为,角色和角

47、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 其基本观点是:处于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人都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与舞台上的角色一样,他(她)进行表演,展现自身的形象,控制他人接受的印象效果,并通过最佳途径达到各自的目的。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人们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自 己所处的特定地位和情景,并据此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 一、角色领悟 对角色地位、义务、行为、形象的认识 二、角色学习 综合性、互动中进行、与个人角色的改变相关 三、角色扮演(实践) 戈夫曼“拟剧论”、 角色距离 角色距离(role distance)戈夫曼认为,“进入角色”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1)获得了承担

48、某种角色的认可;(2)表现出了扮演这一角色所必需的能力和品质;(3)本能地或积极地,在精神上和体力上均投入这一角色。角色距离是影响角色扮演成功与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角色距离: 主要是指个人与他所承担的角色之间存在着差距,即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具体表现: 行为、品质达不到角色规范的人,如军纪不严的士兵、名实不符的教授; 素质远在角色规范之上的人,如大材小用者或与儿童玩耍的成年人。 当一个人不承担某种角色时,其行为便不构成角色距离。角色距离理论的启示: (1)管理或人事安排上,为使一个人能充分显示其才能,就不仅应将他安排在与其品质相应的角色上,而且应

49、放在对他带有一定“挑战”意味的角色上。倘若没有挑战意味,人们不需做出较大努力就能完成角色要求,这种位置就很难吸引人进人角色。 (2)当一个人屈居在与其才能不相适应的角色上时,他需要有朋友为伴,因为与同伴在一起会形成新的环境,这就改变了他所处的角色、地位的含义,在新的环境里可以形成新的互动。 (3)表现角色距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尽力使自己独立,与情景相分离,另一种是几个人在一起形成新的互动。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及调整一、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二、角色失调的原因三、角色失调的解决方法一、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1.角色冲突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

50、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1)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它常常是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像领导与群众、服务员与顾客、夫妻之间、婆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等等, (2)角色内的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角色不清与角色中断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

51、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如未考上大学的学生、离退休干部。角色失败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投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如工人被解雇、干部被罢免等。角色失败表现在:一种是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另一种是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二、角色失调的原因 造成

52、角色失调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体自身的因素。我们侧重于个体的分析,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角色准备不足。(2)多重群体的社会化 。(3)角色人格与自然人格的冲突。(4)边际人的角色冲突(介于不同文化系统或群体边缘) 。三、角色失调的解决办法 社会生活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消除角色失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角色协调使角色失调降至最低限度。 1.角色规范化(明确角色权利与义务) 2.角色合并法(合并矛盾角色以发展新角色) 3.角色层次法 (价值分层,确定孰重孰轻) 4.角色地位变化法(变更角色地位) 从根本上缓解角色失调,角色学习、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很关键,它们能

53、帮助我们提高协调处理各种不和谐角色期待的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协调统一角色互动对象们对角色的各种期望,使他们对某一角色采取合作的态度和行为。 应用社会学之窗角色的扮演进入行政角色本章完第七章 社会互动社会系统实质上是一个互动关系网。 帕森斯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互动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第四节 社会网络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互动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所谓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是指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为的回应行动。具体来说,社会互动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交互作用是特征) 按韦伯对社会

54、行动种类的划分: 理性互动-工具理性,利益是交往的目的,感情交换只是手段; 非理性互动-价值理性,感情既是交往的目的,也是交往的手段; 混合型互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互动通常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混合。二、社会互动的性质三、社会互动的维度 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 两个最基本向度: 情感上的亲疏爱憎(遵循回报性)和地位上的尊卑(遵循互补性) 。 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 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少。 一、顺从型互动(暗示、模仿、从众)二、合作型互动(社会交换、援助行为、互助)

55、三、冲突型互动(竞争、斗争、战争 ,现实性、非现实性冲突)四、集体行为(几种典型)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援助行为与“集体性坐视不救” 援助是行动者向他人提供社会资源的行动过程,其出发点是行动者以外的他人的需要和利益,是人们之间美好关系的体现。( 单向援助/双向援助/牺牲型援助)“集体性坐视不救”或称“旁观者的冷漠”,即他人遇到困难或危险时无动于衷,不伸出援助之手,反映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消极方面。 “旁观者的冷漠”实际上属于群众中结构最松散的一种,即“临时人群”,具有许多集体行为的特征: 情况不明,判断模糊。 期待暗示,相互误解。 责任分担,相互推诿。 怕惹麻烦,危及自身 。 1.集体行为

56、的含义 又称集合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变化无常,很少处于均衡状态。 特征:行为者相互依赖。集 体 行 为 2.几种典型的集体行为 (1)时尚和流行-个性表现与从众心理的统一(新奇性/消费性/周期性) (2)情绪感染-松散、无组织的社会共同体中最易产生(看球赛) (3)骚动-无目的、无秩序(演唱会延迟) (4)恐慌-危机出现,紧张、违反常规(自然灾害) (5) 流言-来源不明,非正式传播((简略化/片面化/同化/逻辑化) 3.集体行为的特征 自发性、狂热性、暂时性、 无规范性、人数众多集 体 行

57、为 4.集体行为发生的原因 : (1)结构性压力,如经济萧条、自然灾害、失业、社会不平等等结构性因素对社会中的一部人会造成了心理压力。 (2)意外事件的发生,人们对意外事件没有准备,而已有的经验和正常的规则与办法又不足以应付突然的变化。 (3)变革中的规范和模式的不明确。 (4)社会控制的失败,如政权、法规、纪律、道德、风俗、信仰等社会控制本要素软弱无力或措施不当。 集 体 行 为 一、符号互动论二、表演互动论三、情景定义的互动论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四、本土方法论五、角色理论六、社会交换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以乔治米德(GHMead)为主要代表的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

58、的一种行动过程。所谓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利用符号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思考并解释的世界。1.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有:第一,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第二,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第三,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是在互动中产 生、修正、变化的。第四,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第五,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和修正自我概念。 2.当代符号互动论发展芝加哥学派-以布鲁姆(Leonard Broom)(米德的学生)为

59、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无法预测的、非决定性的,互动是一个角色创造的过程,因此他们主张用生活史、自传、日记、信件等作为研究材料,采用个案研究、非结构式访问、参与观察等方法来阐释互动过程的独特性质。 衣阿华学派-即以库恩为代表的衣阿华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被其地位、角色所决定的,根据个体的参照群体,可以预测其自我评价,并进而预测其行为。互动是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这一学派提倡用问卷或态度量表来测量人们的自我概念,试图将互动理论操作化。二、表演互动论表演互动论 也称“戏剧表演理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戈夫曼的“拟剧论”

60、。 戈夫曼认为,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个人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自己留给互动另一方的印象。人们通过言谈举止、服饰穿着等来表演、来驾驭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戈夫曼把针对陌生人或偶然结识的朋友的行动叫做“前台”行为,只有关系更为密切的人才被允许看到“后台”发生的一切,了解行动者的真实思想。三、情景定义的互动论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一位学者托马斯提出了共享定义(shared definitions)的观点:“如果人们将某种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这种情境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 托马斯认为:人们在行动之前,通常会经过一个自我考虑的阶段。自我考虑指个人对所处的环境的看法、想法和所作的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