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6课《鲁迅散文两篇:记念刘和珍君》优秀导学案_第1页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6课《鲁迅散文两篇:记念刘和珍君》优秀导学案_第2页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6课《鲁迅散文两篇:记念刘和珍君》优秀导学案_第3页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6课《鲁迅散文两篇:记念刘和珍君》优秀导学案_第4页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6课《鲁迅散文两篇:记念刘和珍君》优秀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6课鲁迅散文两篇:记念刘和珍君优秀导学案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章思路,概括人物事迹,把握人物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读重要语句,明确情感发展脉络,领会写作目的。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鲁迅对烈士牺牲的理性思考。 【课前预习】 1.知人论世: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名周树人,字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鲁迅说他写作的目

2、的,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我对于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不圆满”。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2.写作背景: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

3、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的执政府内人员担心局势失控,命令预伏军警以武力驱散游行队伍,结果造成当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后来军警在清理现场时,竟然将死者财物尽行掠去,甚至连衣服也全部剥光,并且段政府称示威学生为“暴徒”。 泰晤士报称这次事件是“兽性”的“惊人惨案”。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有一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师

4、生为纪念在惨案中牺牲的本校学生刘和珍与杨德群烈士而建立的“三一八遇难烈士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碑座上刻着两位烈士的生平传略,碑身阴面镌刻着文天祥正气歌中的名句:“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刘和珍烈士:1904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县,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英语系,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3月18日,政府卫队开枪时,一颗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牺牲时年仅22岁。 一、导入 1949年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所写的抒情诗有的人。 二、阅读 快速地浏览课文,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大意。 三、反馈 四、讨论 (1)品读一二节,思考以下问题: 1.对于“三一八

5、惨案”中不幸牺牲的中国青年,当时社会上各方人士分别是怎样的态度? 2.请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第一段,体会鲁迅先生的复杂感情,并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解读。 (2)析读三四五节,回答以下问题: 3.刘和珍君是一个怎样的女性青年形象? 4.为何反复写她“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默读第六七节,思考以下问题: 5.鲁迅先生认为这一事件的意义是什么? 五、展示 六、精讲 1.文章主要内容的梳理。 2.第二节第一段的深刻含义。 3.赏析两处细节描写。 4.徒手请愿事件的意义。 七、检测 1对下列画线句子表达手法及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

6、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A这是一个设问句,答案在前一句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就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B这是个一般疑问句,作者用提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 C这是一个反问句,其中饱含了作者对“真的猛士”的赞叹,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这是多么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D“怎样的”意思是“多么沉痛的”,因此后一句的句意为:这是多么沉痛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2.对记念刘和珍君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作者悲愤的情感。 B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貌,

7、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有些桀骜锋利”的性格特点。 C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D“三一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渐看到革命的希望,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斗争中去。 八、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周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

8、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待你孝养,等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挣扎,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

9、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

10、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附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1下列对文

11、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与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

12、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3.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句话的含意。 六、精讲: 1.文章主要内容的梳理。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是鲁迅先生为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遭段祺瑞执政府卫队杀害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 本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二节: 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一是因为: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去的烈士刘和珍君等人;二是因为:控诉反动政府,唤醒麻木庸人,痛斥走狗文人,牢记这笔血债。 将当时社会上各方人士分为三类: A.进步力量:学校举办追悼

13、会,程君深切悼念烈士们。说明他们并未屈服于段祺瑞执政府的淫威,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烈士。 B.反动势力:“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C.中间的市民: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概括了作者这两周的情感: 深情、大悲、大哀、大愤、大怒、憎恨,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且说明这一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叙写的。 第二层次是三四五节: 这一部分回忆了刘和珍君的事迹:生前事迹和遇害细节,是按照生前到遇害的时间顺序进行叙写的。回忆了初见姓名、反抗校长、听课交谈、虑及母校前程而黯然泣下这几件事情,说明刘和珍君是一位具有正义感、责任感、反抗精神的热血女性青年。 第三层次

14、是六七节: 这一部分表明了作者对于请愿事件的态度,作者是否定的,作者劝诫未来的青年不要再采取徒手请愿的斗争方式;后来通过引用陶潜的诗句,写了这一事件的积极影响:激励真正的猛士奋然前行。所以这一部分是采用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叙写的。 2.第二节第一段的深刻含义。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真的猛士敢于面对黑暗的现实,敢于为推翻这黑暗的现实而流血牺牲。 由于清

15、醒地看到了现实的黑暗,他们会为人民大众所遭受的苦难感到哀痛。 他们具有变革现实、推翻黑暗的勇气和信念,有着为天下人谋幸福的追求,走在时代和人民的前列,因而他们又是幸福的。所以,猛士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庸人面对黑暗现实和深重苦难是有过哀痛和不满的,可是他们不敢面对,更不敢去推翻。因此会随着时间的流驶慢慢忘却,逐渐麻木,从而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3.赏析两处细节描写。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于细微处见真情。 (1)反复细节。在三四五节中,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用几近雷同的笔法写道“1”“2”“3”“4”。“微笑、温和、和蔼”的刘和珍君何以是暴徒?作者精心设计的这个反复细节如同电影特写

16、镜头在读者的脑海里滚动放映,感情密度大,冲击力强,将悲愤之情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来, 使反动文人的“暴徒”之说不攻自破,使刘和珍的形象更加鲜明感人。同时也暗示读者: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2)再现细节。再现了三位女性的死状。这些语句读来真如现场的目击,刽子手杀人的全过程乃至每一个动作,鲁迅先生都再现得精确之至。将作者心中的万丈怒火点燃起来,炙烤着读者的心灵,令人忍不住直斥残酷无情的反动派。 以上两处细节描写,绝非偶然为之,显然是鲁迅先生的精心安排。尤令人赞叹不已的是作者虽有如此高超的妙手点染,却毫无斧凿痕迹,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于细微处见真情。 4.徒手请愿事件的意义。 否定:很寥寥、实在不过是、徒手的、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 肯定:“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