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语文考试课外阅读题型解题技巧总结_第1页
常见的语文考试课外阅读题型解题技巧总结_第2页
常见的语文考试课外阅读题型解题技巧总结_第3页
常见的语文考试课外阅读题型解题技巧总结_第4页
常见的语文考试课外阅读题型解题技巧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12 页 共 NUMPAGES12 页常见的语文考试课外阅读题型解题技巧总结语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详细解析一、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1.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2.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3.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展综合、概括。1.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2.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3.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展综合、概括。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提醒了)。4.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

2、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明晰。5. 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开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明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化。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防止表达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6. 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以下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化、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

3、强。 注:必须结合详细语句分析p 。7. 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到达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提醒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比照手法 作用:通过比拟,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衬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挖苦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

4、、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展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化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比照,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9)前后照应(首尾照应) 作用:使情节完好、构造严谨、中心突出。(10)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考虑,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8. 修辞方法及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考虑;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

5、的注意和考虑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比照: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9、句子在构造上的作用?(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10、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11、记叙文中议论作用引发读者考虑,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2、记叙文中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13、描写的种类及作用?(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

6、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开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1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开展,提醒文章主题。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答复: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构造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

7、,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构造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详细内容来答复,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欢、感动、快乐、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可惜、思念(思念)故土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哀、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拟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3、 概括文章主旨。对于这种题目,在答复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p 】:来进展答复

8、: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醒了的深化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表达、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假设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

9、的描绘,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粗浅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详细化,叫人便于承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欢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反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化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

10、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进步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归纳(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

11、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考虑;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考虑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比照: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比照、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提醒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详细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

12、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答复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类文章:答复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答复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

13、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衬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比照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p 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藏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详细诗歌进展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那么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p 作品所反映的

14、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p 意象;3品味意境;4联络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络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考虑;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标准。附: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起兴、联想、衬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照、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二)“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欢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