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朗读、背诵诗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在诵读中体味诗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1)杜甫是_代大诗人,字_,他被称作_,其诗作被称作_,都收集在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三吏”“三别”

2、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介绍写作背景: 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3.字音、字形、词语: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岱( )眦( )搔( )簪( )逾( )邺( ) 戍( )咽( )妪( ) (2)解释下面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 (2)阴阳割昏晓阴: 阳: (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 (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 走: (7)急

3、应河阳役应: (8)独与老翁别别: (二)初读感知: (1)有感情朗读各首古诗,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 (2)作者望岳“望”到了什么?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春望中,哪些句子是写景,哪些句子是抒情? (4)一句话概括石壕吏的内容。(人+事) 二合作探究 (一)望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4、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提醒学生考虑“望”的角度)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

5、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二)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

7、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1)从表现手法、词语、句子等角度赏析春望。 (2)学生再读春望,体会作者情感。 (3)比较

8、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作者的心境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联系写作背景回答) 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三)石壕吏 (1)理清石壕吏的故事情节。 .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 .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2)阅读古诗,找出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得基础上,分析诗歌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提到时,要求学生有感情的反复

9、朗诵) (4)赏析石壕吏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解释下列词语。 (1)妻子: (2)纵酒: 2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3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

10、思想感情? 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答案:(1)妻子和儿女 (2)纵情饮酒 2剑外忽传收蓟北 3“收蓟北”;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像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