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1_第1页
《登岳阳楼》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1_第2页
《登岳阳楼》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1_第3页
《登岳阳楼》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1_第4页
《登岳阳楼》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登岳阳楼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彭丽红 设计意图: 1、探究新课程下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本诗为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课文,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学会如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为了体现选修课的特点,选择这一首诗做为一个点,一个示范,“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来探讨选修课该怎么上的问题。 2、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探究如何实现教师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真正体

2、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 2、品味诗句,领略诗中所写景物特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达到缘景明情 3、学习本诗从而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风格。 教学重点: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如何品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 教学方法:1、诵读、质疑、探究法。(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2、比较阅读。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把

3、李白的诗歌创作特色进行比较无疑是切合实际的作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一座楼名传天下。曾经,孟浩然一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让人们憧憬不已。今天,杜甫的一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将再次把我们的思绪带到那广袤无边壮阔无比的八百里洞庭。下面,让我们放飞我们的思绪,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走进诗歌登岳阳楼,走进诗人广阔的胸襟。 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让一名学生主动朗读诗歌(从语音、语速、

4、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简单评价、指导)后,老师范读(或放录音) 2、齐读诗歌,初步熟悉内容。 3、学生边自由朗读,边自主质疑字词句,前后左右互相交流、解答。 (预设字词质疑: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乾坤:天地。戎马:军马,借指从军、作战。 轩:窗户。涕泗:涕,眼泪;泗,鼻涕。) (过渡语)通过字词理解,我们能基本弄懂诗歌内容。其实我们欣赏诗歌还要学会抓景物、悟情感,现在我们就来“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三、探究学习 (一)、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 1、小组合作探究: 从诗歌中,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绘、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并说说诗歌画面中传达出的

5、情感。 (学生充分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汇报成果) (学生回答的要点: 描绘诗歌画面:诗人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阳楼,只见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日月星辰、大地昼夜漂浮在湖上,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好一个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洞庭湖!广阔无垠的天地下,诗人独自一人,站在高高的岳阳楼上,越发显得孤单渺小,诗人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国家的前途,想到禁不住涕泪纵横。 体悟到的情感:对亲戚朋友的眷念之情,对年老孤独的悲伤之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对无以报国的自责之情。) (在学生体悟诗中的情感时,教师相应地提供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

6、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一天,杜甫独自登上了这座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写下这首千古名诗登岳阳楼。) 2、明确要点:(板书) 自然景物岳阳楼 洞庭水壮阔广大 人物景况涕泗流凄凉落寞 无一字,有孤舟身世之悲(亲友离散,漂泊无依;年老体弱,穷困潦倒) 戎马关山家国之忧(国家危难,百姓涂炭) 3、背诵全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 (二)、自主探究: 1、

7、赏析名句:通过学习,你肯定对一些诗句有自己的感受,就你感受最深的写景的诗句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品味“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的妙处。) (提示:可从炼字、景、情方面思考)。 炼字:“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景:写出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意境壮阔,气势极大。 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

8、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他的这两句诗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2、读了本诗,你对诗中所写的景和所抒的情还有什么疑问?或者说景情中有哪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并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可能提出的疑问有: 1)作者第二联所描绘的洞庭湖景如此雄浑壮阔,是否与第三联所抒悲凉情感不相协调呢?这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要点有):协调。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洞庭湖壮阔之景让诗人杜甫感觉到个人的渺小孤独,这是一种以壮阔之景寓悲凉之怀的抒情境界。 (诗人触景伤怀,用了壮景衬哀情的手法。) 2)、诗的开头好像是高兴的,但后来却如此悲伤,开头是否与后来的情感不协调?简要说明理由。

9、(学生讨论、回答,要点有)协调。首联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 四、课堂小结: 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充分地表现出杜甫沉郁的风格。 (过渡语:同样是登岳阳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笔下产生了不同的诗境,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

10、,说说它们同是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学生有感情朗读。)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其它小组补充。) (学生回答的要点): 诗境:1、李诗写出山水景物宏丽美好,重点突出岳阳楼的高,人的心情轻松快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 2、杜诗写出洞庭湖之阔大,表现出壮阔博大的诗境。 风格:1、李诗用陪衬、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