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康伯《周易》解释中的道德思想_第1页
韩康伯《周易》解释中的道德思想_第2页
韩康伯《周易》解释中的道德思想_第3页
韩康伯《周易》解释中的道德思想_第4页
韩康伯《周易》解释中的道德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韩康伯?周易?解释中的道德思想摘要:审视中国哲学研究,不难发现,对韩康伯周易思想的研究并不多见,而对其道德思想的分析更是难觅。本文从道德基储道德教化和修养等方面,对韩康伯周易解释中的道德思想进展了分析,认为他在理论的操作上,既强调“因、“随等因循行为对个体道德理论的重要性,显示了对个体特性的尊重;又推崇“情以感物,表达着发挥个体积极主动性的不可或缺性,而这一思想倾向与玄学的价值方向是一致的。关键词:韩康伯;周易;义理;道;道德hankang-bsralthughtsexhibitedinhisinterpretatinsfzhuyiabstrat:byexainingthestudiesfhi

2、nesephilsphy,itisntdiffiulttfindthatshlarsseldstudyhankang-bsthughtsnzhuyi,letalnetheanalysisnhisralthughts.departingfrtheralfundatin,raledifiatinandultivatin,thispaperanalyseshansralthughtsexhibitedinhisinterpretatinsfzhuyi.thepaperhldsthat,inpratialanipulatin,hanntnlystressesntheiprtaneffllingthei

3、rustanesfrindividualralpratie,butalsuphldsthatthefeelingsaretvepepleandthings,ebdyingtheindispensabilityfbringingtheindividualinitiativeintplay.thisinlinatinfthughtnfrstthevaluerientatinftheetaphysialphilsphy(prevalentintheei(220-265andjin(265-420dynasties.keyrds:hankang-b;zhuyi;philsphialnntatins;d

4、a;virtue韩康伯(332380)名伯,字康伯,东晋玄学思想家,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西)人。他“清和有思理,留心文艺,玄学家殷浩称其为“能自标置,居然是出群之器;维护名教,“陈郡周勰为谢安主簿,居丧废礼,崇尚庄老,脱落名教。伯领中正,不通勰识者谓伯可谓澄世所不能澄,而裁世所不能裁者矣1卷七十五?韩伯传?。关于他?周易?思想的研究,迄今并不多见主要的可参见参考文献2、3、4,限于道德思想的研究,更是难以寻觅。本论拟从玄学出发,对其?周易?解释中的道德思想,从理论和理论两个层面切入分析,以尽可能作出公正的评价,从而丰富玄学和周易研究的内涵。他关于?周易?解释的文献主要有?系辞?、?说卦?、?序

5、卦?、?杂卦?等注,已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一、“莫不由乎道的道德根底论韩康伯认为?易?向人们展示着各种各样的“道:“夫八卦,备天下之理而未极其变,故因此重之以象其动用;拟诸形容,以明治乱之宜;观其所应,以著适时之功?周易系辞下注?,第556页。以下只标篇名。下同5、“圣人之作易,无大不极,无微不究。大那么取象天地,细那么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也(?系辞上注?,第558页)、“易无往不彰,无来不察,而微以之显,幽以之阐(?系辞下注?,第565页)、“作易以逆睹来事,以前民用。(?说卦注?,第577页)?易?既明“治乱之宜,又示“适时之功。大到天地,小到鸟兽,“无大不极,无微不究、“无往不彰,无来

6、不察,其结果是“微以之显,幽以之阐,从而给民众提供行为之方,在客观上实现“以前民用的功用。总之,“道的功用是至上的。他说:“夫物之所以通,事之所以理,莫不由乎道也。圣人,功用之母,体同乎道,盛德大业,所以能至(?系辞上注?,第542页)。事物的通达、事情的治理,都是根据“道得以实现的。那么,“道的功能是什么呢?韩康伯赞同?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第555页)的观点,而说“形而上者况之道,形而下者况之器(?系辞下注?,第563页),只是把“谓换成了“况,没有改变?系辞?的根本意思,强调“道是“器所遵循的准那么:“夫彖者,举立象之统,论中爻之义。约以存博,简以兼众,杂物撰德,而一

7、以贯之。形之所宗者道,众之所归者一。其事弥繁,那么愈滞乎形;其理弥约,那么转近乎道。彖之为义,存乎一也。一之为用,同乎道矣。(同上,第571页)显然,“一和“道是同义异词,而万物宗“道、归“道,是因为“道具有“易简的现实功能。关于“道的本质,他认为:“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而道可见矣(?系辞上注?,第541页)。“道是没有详细形状的“无。在与万物的关系上,它“无不通、“无不由,“通在于“由,所以,“由是“通的条件,反之那么为结果。这二者的关系,也为“无的本质特征所规定:“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

8、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同上,第553页)。从“有“无的先后关系来看,“无在先,“有在后,即“有必始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那么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那么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楼宇烈?王弼集校释老子注?,第页。应该注意的是,不是“无生“有,而是“无是“有的存在开展始发的枢纽。“无也称“太极,为了表征“太极,必须本于“有之所极,即完全的“有,这也就是王弼所说的“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王弼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那么其一不用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

9、之宗也。楼宇烈?王弼集校释系辞上注?,第页的根据本于万物的行为而显示自身的丰姿。关于这“无是什么,他虽没有明言,但无疑可以推测,它是一种先天存在物,并非什么都没有。它独立于万物之外,又贯穿于万物之中,其生命力那么在“由物、“因有。二、“洗濯万物之心的道德教化论在总体上,韩康伯反对刑罚,重视教化。他认为“服万物而不以威刑(同上,第552页),提出“洗濯万物之心的道德教化理论。“道是玄妙的,“言其道深微,万物日用而不能知其原(同上,第552页)。对人来说,这“道并非轻易就能通晓的。由于它“深微,虽每天与它打交道,却并不明其本来相貌即“原。所以,圣人为了标明?易?之“道,往往先举天地乾坤为例,即“明

10、易之道,先举天地之数也(?系辞上注?,第551页)。详细地说:“天地者,易之门户,而易之为义,兼周万物(?系辞上注?,第545页)、“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不劳而善成,故曰易简天下之理,莫不由于易简,而各得顺其分位也。通天下之理,故能成象并乎天地(同上,第536页)、“乾坤皆恒一其德,物由以成,故简易也(?系辞下注?,第557页)、“乾坤,其易之门户,先明天尊地卑,以定乾坤之体。天尊地卑之义既列,那么涉乎万物,贵贱之位明矣(?系辞上注?,第535页)。天地是?易?之门户,?易?的意思就是“兼周万物。“兼周万物的理论具有“易简的特征,这正是“道具有的功能。这是因为“天下之理,莫不由于易简,所以,

11、能究明“易简的话,就能精通“天下之理;精通了“天下之理,就能立身于天地之中,即“成象并乎天地,成为天地的一个组成部分。何谓“易简?不言而喻,即“恒一其德,其本质那么是“不为、“不劳,虽“不为、“不劳,却能“善始、“善成,即“物由以成。另一方面,作为“恒一其德的乾坤,却由提醒“天尊地卑来决定自身的本质和规定贵贱之分。可以说,社会中的贵贱道德,是天赋的。尽管贵贱等具有天赋性,但道德仍有现实的活动空间。他说:“君子体道以为用也,仁知那么滞于所见,百姓那么日用而不知,体斯道者,不亦鲜矣(同上,第542页)、“洗濯万物之心洗心曰斋,防患曰戒(同上,第552页)。在现实生活中,君子能“体道以为用,百姓由于

12、不知“道的本质,所以不能体道。由此不难得出明道的必要性和主要对象是百姓的推论。同时,还有“洗濯万物之心的必要,尽管他在此没有明确什么原因,应该是基于人有“思求欲望的立论。他还给“洗心加上了宾语“万物,明确规定了教化的对象。万物具有“敦仁的特性:“安土敦仁者,万物之情也;物顺其情,那么仁功赡矣(?系辞上注?,第541页)。“安土即安于故土,“敦仁是自然趋于“仁,并能孜孜不倦地践履“仁。这两种行为都表达着对人类的爱。本来,“安土敦仁是“爱的条件,在此,由于韩康伯明确地加上了“万物之情的限定,赋予这两种行为以主体性的语言功能,把它作为主体万物的普遍情感。从统治者的角度说,能使“物顺其情的话,“仁功也

13、就得到了最好的养育。由于万物具有“安土敦仁的素质,这就给教化提供了可能性。在韩康伯看来,“夫寻理辩疑,必先定其名分所存(卷七十五?韩伯传?,第1993页),没有“名分所存,就无法探求道理和辩明疑问,可以说,“名分是一种抽象的原那么,在人的世界中,它是很重要的。关于其内涵,他认为“备物极变,故其名杂也。各得其序,不相逾越(?系辞下注?,第565页),事物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反映这种变化的名称也是杂多的,尽管如此,杂多的名称也标明着事物各自占据的应有的位置,到达互相间毫不逾越的效果,?易?也正好反映了这一点。可见,“名分表达的是“各得其序,不相逾越的特征。尊卑贵贱也不例外,说明他对社会既存秩序的肯

14、定和维护。4“君以无为统众的教化原那么他虽没有明言教化的原那么,但从他对君臣关系的阐述中,不难得到推演。他说:“阳,君道也;阴,臣道也。君以无为统众,无为那么一也。臣以有事代终,有事那么二也。故阳爻画奇,以明君道必一以一为君,君之德也(同上,第561页)。君主在治理民众时,必须以无为为始终,“无为那么一,“一即“道,遵循“一,那么是“君之德的条件;臣往往有为(有事),“有事那么二。教化作为治世的一部分,无为自然是最高的原那么。关于玄学的教化理论,思想家们都推重通过因循行为来到达养成多种多样个体这一点,高扬了尊重个体特性的重要性,明确把教化的根据定位在个体需要和个体本身的特性上。在这个问题上,韩

15、康伯也不例外,仍沿着玄学理论哲学的这个方向,提出了顺、应、随等操作的详细方法。三、“止于修身的道德修养论在道德理论上,韩康伯不仅重视教化,而且高扬“必反修诸内(?序卦注?,第584页)的道德修养。他说:“物相合那么须饰以修外也。极饰那么实丧也(?序卦注?,第582页)、“刻损以修身,故先难也;身修而无患,故后易也求诸己也。以一为德也。止于修身,故可以远害而已。(?系辞下注?,第567页)他虽说“修外,但认为“极饰那么实丧。而且外在的缺乏,仅靠“修外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内在修养有其必要性。从“身修而无患、“止于修身,故可以远害来看,修养不仅可以防止祸患,而且可以远离忧患。从本质上说,修养是“求诸

16、己的理论,应本着自然无为的原那么来施行,即“以一为德。那么,它以什么为价值目的呢?韩康伯重视“安身:“利用之道,由安其身而后动也。精义由于入神以致其用,利用由于安身以崇其德假设役其思虑,以求动用,忘其安身,以殉功美,那么伪弥多而理愈失,名弥美而累愈彰矣。(同上,第562页)“安身是实现“利用之道的根本;在“思虑和“动用、“安身和“功美的关系上,如由“役其思虑和“忘其安身来追求“动用和“功美的话,就势必导致“伪弥多而理愈失,名弥美而累愈彰,与“名相比,“身更重要。2“虚己存诚的修养方法关于修养的理论方法,他提出了以下的看法。(4)“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他认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终日乾乾,不可以怠也(?系辞下注?,第570页),“安而忘“危,“存而忘“亡,最终必将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