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质量分析_第1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质量分析_第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质量分析_第3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质量分析_第4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质量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质量分析一、总体情况今年我市参加中考的学生37100人,比去年多317人。全市平均72.3分,及格率59.2,优秀率2.23,最高分106,试题总体难度系数为0.6。市区平均分75.01分,及格率67.1,优秀率4.05。考生分数集中在8085分之间,其次为7580分之间,反映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二、试卷基本情况(一)试卷结构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全卷共27题,试卷分为卷和卷两部分。第卷选择题12题,共24分,占20%;第卷非选择题共15题,共96分,占80%。基础知识及运用12分,占10%;古诗文阅读16分,占13.3%;诗文默写与课外积累10分,占8

2、.3%;书写和综合性学习11分,占9.2%;现代文阅读21分,占17.5%,作文50分,占41.7%。从题型和分值分布看,与市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学科说明(语文)的要求相符。(二)考查内容分布(表二)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分值2222222222222323知识考点语音辨析字形辨析词语运用病句辨析句子排序文学文化常识说明文的结构层次说明文的文意理解及信息筛选说明方法的判断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理解实词在句中的含义分析文意(内容理解、主旨情感、写作手法)翻译句子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鉴赏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比较分析作品情感表达的特色117(1)17(2)181920

3、212223242526277353322332350古诗文背诵默写课外阅读积累汉字书写高度概括材料内容整合材料重要的信息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鉴赏语言的表达效果文意理解,分析人物标题的含义文章主旨和写作技巧展开想象,完成命题作文三、考生答卷情况(一)考试结果统计1客观题平均分和难度情况(表三)客观题(112题)题号赋分平均分难度ABCD121.650.8382.52%9.45%3.96%3.95%221.830.922.14%3.92%2.30%91.57%321.540.772.78%8.63%76.77%11.70%421.660.836.82%82.80%7.82%2.4

4、7%521.350.682.59%3.30%67.56%26.40%621.230.6161.38%16.83%8.74%12.84%720.710.3535.42%9.68%13.30%41.40%821.780.894.09%3.38%3.20%89.24%920.840.4241.97%40.57%14.73%2.49%1021.460.736.53%72.81%9.38%11.02%1121.740.8786.93%2.36%2.08%8.48%1220.730.3716.25%27.26%19.37%36.75%2主观题平均分和难度情况(表四)主观题(1327)2题号赋分平均分难度系

5、数预估难度13-1452.290.460.6315-1650.950.190.42517105.430.540.551852.170.430.5519-2063.180.530.6521-2242.330.580.62523-2461.140.190.525-2651.960.390.525275036.320.730.753各题得分情况一览表(表五)题号标准差区分度最高分最低分满分率零分率得分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0.760.560.840.750.940.970.960.620.990.890.670.961

6、.440.922.770.711.111.030.861.386.280.440.250.450.410.30.640.220.250.050.650.280.420.570.350.590.210.210.420.230.40.222222222222254105645.555000000000000000000000082.52%91.57%76.77%82.80%67.56%61.38%35.42%89.24%41.97%72.81%86.93%36.75%2.73%0.00%3.43%0.23%0.14%9.06%0.00%1.83%0.00%17.48%8.43%23.23%17.2

7、0%32.44%38.62%64.58%10.76%58.03%27.19%13.07%63.25%12.61%38.35%9.23%0.29%3.05%6.15%16.53%17.12%0.51%82.50%91.50%77.00%83.00%67.50%61.50%35.50%89.00%42.00%73.00%87.00%36.50%45.80%19.00%54.30%43.40%53.00%58.25%19.00%39.20%72.64%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大体是均衡发展的。得分率最低的是古诗词鉴赏和现代文阅读,其次是文言文和小阅读的选择题、书写题、文言文阅读题,这再一

8、次说明了只要涉及到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学生都是比较弱的。如何在平日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与鉴赏能力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3(二)试题评述和具体答题情况分析1第一大类:基础知识及运用(1)试题评述:题目设计侧重在识记和理解的层面,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其中包括字的音和形、词语和句子的运用、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等考点,分布较为合理。(2)答题分析:这部分设题及考查效果较理想,总体得分情况较好,得分率比较高。第1题考查常用字读音,得分率83%,第2题考查字形,得分率92%,这两题所考字词皆来自课本,出错点比较明显,学生答题情况较好。如“冗长”“偌大”中“冗”和“偌”的

9、读音都是因平日易读错而强调较多的字音,“藤蔓”“才疏学浅”中的“蔓”和“疏”更是容易根据词义辨析字形,所以大多数学生能正确选择。第3题考查成语运用,得分率有77%,所选词语“万紫千红”“茅塞顿开”“大相径庭”“如诉如泣”皆出自课下注释,平常的阅读和练习中都有出现。学生对于词语意义的识记,要与第一、二题的字音字形的识记有所区别,重在词语运用能力的考查。第4题考查病句辨析,得分率83%,学生对病句的常见错误类型掌握较好,运用熟练,故此题得分率较高。第5题考查句子排序,在理解整段文字内容的基础上,更要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分率68%,答错的同学当中26%的丢分都在误判了整段文字的总结句。第6题考

10、查文学文化常识,得分率61%,是六道基础题中,丢分最多的一题。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记忆不准确或常识混淆不清。六道题的得分率77.3%,与预估的难度系数0.76接近。2第二大类:古诗文阅读第一块:文言文阅读(1)试题评述:今年的阅读材料为课内外文段的对比阅读,课内语段考查了富贵不能淫,课外语段节选自文山先生全集,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阅读的能力。客观题三题。第10题考查虚词“其”的用法,四个选项中,一句出自课外,一句出自课内选文,两句出自学过的课文,学生得分率73%。第11题考查实词的理解,四个选项中,两句出自课外,两句出自课内选文,学生得分率87%。总体来说,较实词的积累,虚词的用法难

11、度更大,学生对实词的识记和迁移能力掌握较好。第12题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文段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其中包括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文段内容和把握主旨情感。学生得分率37%,是客观题中丢分最严重的,四个选项的选择都比较平均,可见学生出现了不同考点的知识缺漏,综合能力较弱。三道题的得分率46%,低于预估的难度系数0.63。主观题两题。第13题考查句子翻译,出自课外语段,“孰”和“再”是翻译的重点。第14题考查文意理解,要求结合两个语段的内容分析人物。两题的得分率65.7%,与预估的难度系数0.65相吻合。(2)答题分析:第13题文言文翻译,从试卷整体上看,学生逐字落实翻译的意识还是比较到位的。因为是课外语

12、段阅读,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解释的迁移能力还有待提高。如“再”和“孰”的解释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都出现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再”为“第二次”的意思,迁移到课外翻译的句子4“南面再拜就死”中“再”含有“两次”之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与”的句式翻译为“与相比,哪一个”,迁移到课外翻译的句子“孰为南北”中含有“哪里”的选择之意,即“哪里是南,哪里是北”。学生在翻译的时候,直接忽视了“再”的解释,或是将“孰”译为“谁”“什么”而丢分。另外,学生结合语境翻译句子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如不少学生将“市人”误翻译为“商人”,结合上下句理解“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不难理解“市

13、”翻译为“市场、集市”是对的。第14题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出题者的意图是注重正能量的引导,考察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答题时需先读懂甲文,从中提取“大丈夫”的信息,然后在乙文中分析归纳出文天祥的言行、事件,从哪个方面体现了“大丈夫”的品质。出题者着重考察的是从“威武不能屈”这一角度答题。学生答题中出现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结合乙文的材料来作答。因为之前学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学生对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较为熟悉,所以答题时直接联系诗歌来作答,如很多学生都答“文天祥面对金人高官厚禄的诱惑,并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忠于祖国,带领人民积极抗金,被俘虏后宁死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

14、名句,这种舍生取义就是大丈夫”,答案并不是从乙文文天祥的事件中提炼出来的,不联系选文提取信息,因而丢分。另外,学生在答此题时呈现的另一问题是思维不够严谨,理想的答题思路是先回答“大丈夫”的观点是什么,再结合文中材料举例论证这一观点,最后得出结论。但学生往往忽略了第一点“大丈夫”的观点,没有作答而丢分。可见平时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条理性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块:古诗词鉴赏(1)试题评述:今年的鉴赏材料为课内外古诗词的对比阅读,课内古诗考查了杜牧的泊秦淮,课外所选古诗为刘禹锡的乌衣巷。古诗鉴赏题型设计注重对诗歌背景、内容、情感、技巧方面的全面考查,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有一

15、定的难度。第15题考查学生对所学诗歌泊秦淮诗意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和主题理解杜牧“寻常处见深刻”的写作特色。第16题就诗歌的艺术手法设置考点,对比课内外两首诗歌,比较分析情感“含蓄”的不同特色。古诗词鉴赏两题的得分率19%,与预估的难度系数0.43有一定差距。(2)答题分析:第15题出题者的意图是要学生读懂“寻常处见深刻”的意思,在杜牧泊秦淮这首诗中是如何体现的。于是把握核心词“寻常”和“深刻”成了解题的关键。杜牧笔下人人都能看到的“寻常”是秦淮河一带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景象,学生结合诗句诗歌的内容就能把这个寻常的景象概括出来。但很多学生丢掉这一分就因为没有结合诗歌内容,只是空泛回答“景色平常

16、”。杜牧笔下别人没有的“深刻”就是要联系诗歌的主旨答出“忧愤”,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统治者的批判愤慨”。这种寻常中表现深刻的手法,正是杜牧“曲笔”的运用,借“商女”“后庭花”抒发情感,突出诗歌主题。如果学生能将题目进行如此变型,得全分并不难。可惜不少学生只是机械记背之前诗词鉴赏训练的题目,如把对“犹”字的5赏析题答案盲目往上套,误答成了“炼字”题。这是我们教师在教诗歌时要思考的,诗歌不是为了“考”而“教”,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这是我们要不断反思总结的。第16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比较分析课内外两首诗歌“含蓄”情感表达的不同。审题清晰的同学会明白需

17、要找的是两首诗歌的不同,在“含蓄情感”的相同之中找各自表达的特色。但仍有学生不认真读题,惯性思维,比较就是找异同,因而写出了“相同之处”的无效答案。此题的作答要点,首先要就“含蓄”的不同程度进行比较。同是“含蓄”,但杜牧这首泊秦淮相较于刘禹锡的乌衣巷,更为直白;刘诗显得更为含蓄。这个得分点没有学生能想到。接下来分别结合两首诗歌的主旨、写法分析其情感表达的特点,杜诗和刘诗各占一分。大多数学生都能结合泊秦淮的主旨去分析作者的情感;但对课外诗歌乌衣巷的把握却不到位。因为刘禹锡擅长用典故,这对学生语文积累的要求很高,若是没有一定的语文功底,从字面是读不出刘禹锡诗歌中流露的世事变迁之感的,更别提理解作者

18、暗藏其中的对“乌衣巷”所代表的东晋权贵的嘲讽和警告了。这本是对学生知识积累和诗歌感悟等综合能力的考查,是拉开学生层次的难题,学生得分低也在所难免。但留给老师思考的问题很多,古诗鉴赏究竟怎么“赏”,打破学生学古诗词的印象不是“背”就是“套”的应试模式,引导学生走进中国的古诗词,用心用情去体会、感悟诗歌的魅力。这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反思和实践。3.第三大类:诗文默写与课外积累(1)试题评述:第17题的第(1)小题是诗文默写,考查的内容全部来自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难度不大,主要检验学生平时积累和做题的细心程度;第(2)小题考查课外阅读积累的情况。一是以上下句默写的形式对课外名句积累进行考查;一是

19、考查名著阅读。其中对名著的考查更具体详细,能够促使学生更认真的阅读名著,对学生课外阅读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诗文默写与课外积累题的得分率54%,与预估的难度系数0.55基本吻合。(2)答题分析:第(1)小题课内的诗文默写失分的主要原因是错字。一是会背不会写,形似字弄混淆。如将“濯清涟而不妖”中的“涟”字错写成“莲”,“烽火连三月”的“烽”错写成“锋”,“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沧”字错写成“苍”等;二是不理解意思的生硬记忆,将诗句默错。如“却话巴山夜雨时”写成“却话巴山夜雨池”,“烽火连三月”写成“烽火连三夜”等;三是因为书写不规范或是写连笔。如“君向潇湘我向秦”中“君”字看似简单,但不少学生书写不

20、规范,中间那一横不出头,“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直”字中间是三横、两横看不清;四是字迹过于潦草,无法辨识而失分。如“君向潇湘我向秦”中“潇”字究竟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模糊不清。教师在平日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只要动笔写字,就要强调规范。诗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性的记忆,书写正确的汉字。第(2)小题课外阅读积累中名著题出错较多。课外名句积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了,学生默写情况较好。名著阅读出自水浒传打虎的片段,大部分学生不加思索6的就想到“武松打虎”,第一个空填错了,第二个空自然也就没有分了。其实仔细阅读文本,里面提供的打虎细节对正确判

21、断是很有帮助的。文中“手起刀落”的细节,写明了打虎的武器是“刀”,而武松打虎用的是“哨棒”,可见这里打虎的是“李逵”。武松打虎为的是活命,若是如此,考“打虎的原因”也就没有意义了;李逵杀虎的原因是母亲为虎所害,他要为母报仇,这个原因是要看过原著的才能了解了,这也就是考题的用意。如此推究一番,也能在“武松”和“李逵”之间作出判断。当然也有不少同学能想到“李逵”,可惜把“逵”字写错丢分。可见,认真阅读原著、关注细节、用心书写,一道名著题不单是积累,更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4第四大类:书写(1)试题评述:第18题考查书写能力,只能用“正楷”字书写,不可用其他字体。考查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的书写汉字

22、”,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道题得分率43%,与预估的难度系数0.55小有差距。(2)答题分析:书写题是从去年中考开始设置的,看得出来,老师和学生们对此都有所重视。但从书写的标准和要求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受过规范的书写训练,没有认真书写的态度和良好的书写习惯,无论笔画、结构还是章法都达不到硬笔书写的要求,无法感受书法的美感。书写笔画不工整、不规范,整体结字更谈不上美观、流畅、大方。具体表现在书写没有笔锋,没有提按轻重之分,字在格子中大小比例不合理,书写出格,东倒西歪的现象很多,字的间架结构不当,部分学生的书写非常马虎潦草,甚至有错别字的现象。如字抄写错误,将“箫”写成“萧”,“社

23、”写成“色”;审题不仔细,有抄写成下一题的材料内容;涂改圈划,卷面不整洁,少数学生用铅笔先写一遍,然后再用水性笔描一遍;字迹模糊、字排列不整齐,甚至出现放弃书写的空白卷。基于上述现象,老师在平日要让学生端正写字的态度,培养严谨的思维品质,下笔写字就要避免心气浮躁、书写潦草和乱涂乱改的现象。平时加强对学生的书写指导,如教会学生借助田字格里横中线与竖中线的关系来定位书写,培养“天”“地”的空间概念,督促学生多临帖。5第五大类:综合性学习(1)试题评述:综合性学习的两道题分别考查了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这对学生提取信息、组织语言和技巧表达等综合能力是有较高要求的。这道题得分率53%

24、,与预估的难度系数0.65小有差距。(2)答题分析:第(1)小题要求写“一句话新闻”,有字数限定(超过字数要扣0.51分)。这是要求学生高度概括材料内容,信息概括既要全面,又必须在规定的字数内。大部分学生丢分都是因为信息概括不全,只答了部分信息,如只答“神州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或者只答“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再或者只答“神州十一号发射成功”等;有部分学生阅读材料不认真导致出现明显错误,如答成“我国发射天宫二号进入太空”;7也有少部分学生只写一个词“天宫一号”或“神州一号”做标题,没认真读懂题干中写“一句话”新闻的要求。第(2)小题要求从材料中整合出三条关键信息,考查的是“信息整合”的能力。

25、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整合”不等同于“概括”,更不是材料要点的摘抄和罗列,完全摘抄原文是要扣分的。学生丢分的原因大都是信息点不全,三个点只写出两点或一点,如“中国航天技术深受世界关注,外国媒体对此事反应强烈”这个信息点,绝大多数学生整合不出来。其实认真阅读材料二,材料中第一句话“下面是部分外国媒体对此事的反应”就是对下面英国、西班牙、新加坡、韩国等媒体具体反应的高度概括,整合信息,只需要答出“反应怎么样”即可。还有一种丢分的情况是因为答题的信息点重复,如有学生答案中第一点是西班牙埃菲社的报道,报道中提到了“为空间站的建设夯实基础”,第二点是韩联社报道中“为建成空间站目标奠定良好基础”,这两点是重

26、复的,可见学生并没有将材料的信息点进行筛选整合,只是罗列或是概括信息点罢了。综合性学习考查的内容面广,是对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种题型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没有一蹴而就的应试训练,学生需要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淀丰厚的知识底蕴,在考场上才能做到厚积薄发。6第六大类:现代文阅读今年的现代文阅读一篇说明文,一篇记叙文,体现了语文命题稳中求变的原则。第一块:说明文(1)试题评述:阅读材料保护湿地,事理说明文,考查的内容都是说明文的常规考点。(2)答题分析:第7题考查的是说明文的结构层次划分,得分率35%,与预估的难度系数0.65有较大差距,选错的学生答案大都集中在最后一

27、个选项上。选择题要找到做题的突破口,第三段是总说目前我国湿地面临着各种威胁,紧接着后面4、5两段是具体说威胁的表现,可见3、4、5三段是不可分开的,排除法就能很快选出答案。第8题考查的是文意理解及信息的筛选,得分率89%,高于预估的难度系数0.7,说明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四个选项都是文本中存在的信息,前三个选项提到的都是“威胁”,筛选信息后,只有最后一个选项答的是湿地的“作用”,不符合题意。第9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的判断,得分率42%,与预估的难度系数0.75有较大差距。学生弄混淆的是下定义和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这也是说明方法判断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只要记住,两种说明方法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描述

28、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如何判断事物的本质特征呢?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教学生一个判断的小技巧。若是本质特征,反过来说法也成立的,那就是下定义。反过来说法不成立的,那就不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只能是作诠释。例如选项中“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享有生命的摇篮等美誉”这个句子,究竟是下定义还是作诠释呢?反过来说,“地球上享有生命的摇篮等美誉的,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是湿地”,很明显,这样的独特生态系统并非只有湿地,那只不过是湿地的一个特征,反过来说法不成立,于是就能判断,这句话使用的就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老师平日里要加强小阅读的训练,让学生养成阅读议论文或说明文小阅读的习惯,从而提8高做题

29、的效率和正确率。第二块;记叙文(1)试题评述:阅读材料第二次考试,是其他版本教材上的一篇阅读课文,这样大胆的选材充分体现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无论是哪篇文章,也不管出自课内还是课外,都是阅读的材料,能够落实考点。文章的内容不难理解,大部分学生能抓住文章主旨,把握“陈伊玲”这一形象的品格;并且注意了语言的表达。六道题看似常规题,但仔细琢磨,题目灵活变通。第21、22题考查“情节概括”和写作手法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赋4分,平均2.33分,难度0.58,与预估的难度系数0.625小有差距。第23、24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表达效果”和“从文意理解中分析人物”,赋6分,

30、平均1.14分,难度0.19,与预估的难度系数0.5差距较大,这也是全卷中最难的试题。第25、26题考查“标题含义”和“结合主旨分析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赋5分,平均1.96分,难度0.39,与预估难度系数0.525差距较大,这也是试卷中的一个难点。(2)答题分析:第21题梳理故事情节,考查学生阅读文本,提炼信息的概括能力。题干给出了“初试艺惊四座”第一个情节,第二个情节依葫芦画瓢,仿写出复试情况如何,难度不大,学生丢分不多。第二个空在“教授调查原因”和“破格录取伊玲”之间,学生丢分情况就比较严重了。学生答成“教授查明真相”“伊玲乐于助人”,这样的答案都没有写出伊玲复试嗓音受损的原因,也就

31、是“真相”是什么,没有概括到点上,因而丢分。这种情节概括题,学生思维连贯性的训练非常重要,这也是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培养的学科思维。第22题景物描写的作用,考查学生对“铺垫”“伏笔”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不少同学能想到“铺垫”的作用,但是把“垫”字写错。这道题的答题思路是:窗外呈现了怎样的景象,这样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但很多同学只回答了景物描写的作用,却没有概括窗外的景象;还有不少同学只是机械地回答了“景物描写的作用”,公式化的填上“渲染氛围”“表达人物情感”“为下文埋下伏笔”等,脱离文本内容,即什么氛围、人物的什么情感、为怎样的情节埋下伏笔等等,因而丢分情况比较严重;窗外受灾后的狼藉景象是

32、对下文情节发展的一个暗示,即为陈伊玲因救灾而影响嗓音的情节埋下伏笔,这是符合故事发展需要的。但有一些同学未理清情节之间的关系,理解出现偏差,从苏林教授生气上思考,误答成窗外景物是为烘托人物心情,或是误答成为教授去调查原因做铺垫,这些就不符合文意了。写作手法是为文章主旨服务的,所以学生们做题一定要有文章的全局观。第23题分析比喻句的妙处,考查的是语言赏析中“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要求学生具体分析文中的画线句子使用比喻的妙处。比喻句的分析,大多数学生只能够答出这个比喻句中的第一个比喻点:“将陈伊玲比作一株小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伊玲充满活力的形象”,而全然忽略第二个比喻点“亭亭玉立的小树与陈伊

33、玲身姿的联系”,导致没能对这个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进行更具体、更全面的分析。这个比喻句的具体分析应该有两个点:其一是“抓住小树的嫩绿来形容陈伊玲的服饰”,“将陈9伊玲比作春天早晨的一株小树”,其二是用“小树的亭亭玉立来喻陈伊玲美丽的身姿”,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陈伊玲的青春活泼、充满活力的形象。因为缺失了第二个比喻点,导致大多数学生的得分在1.5分左右。第24题透过人物苏林教授“走得很快”的动作分析苏林教授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考查的是从文意理解中分析人物。“苏林教授走得很快”属于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而“为何走得很快”的提问看似要求学生分析“走得很快的原因”,其实是“要求学生通过走得很

34、快的动作探究人物在此时复杂的心理活动”。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抓住了答题的“核心点对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但遗憾的是:学生对苏林教授此时的心理活动分析不够全面,不够透彻。很多学生能够从文中找出第一个得分点:“苏林教授很感动,想急切地把陈伊玲的故事告诉大家”;还有部分学生能够在原文提供的答案的基础上找到第二个得分点:“发现真相的激动与欣喜”。至于“苏林教授为自己没有埋没人才感到庆幸”的这第三个得分点,很少有学生能够深入分析到这一层。也因为这个点的缺失,学生在这一小题中得分往往在1.52分之间。第25题标题的含义,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解读。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想到两层含义,即表层含义和深

35、层含义。表层含义紧扣标题中“考试”字眼,回答点出“复试”,学生这一分还是能拿到的。但很多学生把深层含义的理解,变成了文章主旨的概括,回答成“陈伊玲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若是能紧扣标题“第二次考试”,把“考试”上升到“人生的答卷”就变通了。可见,学生做题不够灵活,应试痕迹太重。还有同学把标题的含义答成了作用,于是“揭示主题”“设置悬念”“点明线索”的套话就出现了。个别同学在文章的整体把握上出现偏差,把第二次考试的主角定位在苏林教授身上,误写成了“对苏林教授的一次考试”,因而造成丢分。第26题判断文章的主角,考查的是学生结合主旨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这道题大概一半以上的学生会答到

36、陈伊玲是主角,然后围绕陈伊玲的精神品质写理由,这是从文章主题的角度思考。遗憾的是,表达了很多文字,都只是在“主题”这一个角度。文章围绕陈伊玲展开故事情节,“情节”这一角度没有想到,因而丢分。还有差不多一半的学生,回答的主角是苏林教授,理由是“苏林教授是文章的线索,贯穿着事件的发展,从发现寻找明白的过程都是围绕他展开故事情节的”,还有学生认为文章赞扬了苏林教授重视人才、发现人才的高尚职业道德品质。这样思考问题的学生,是没有高屋建瓴的读透这篇文章,把握主旨,造成理解出现了偏差。学生把这道阅读题误读成了一道开放题,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其实不然,只要判断错了主角,就没有分了,结果学生

37、丢分严重。7.第七大类:作文(1)试题评述:今年的作文为命题作文,“以相聚在2037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想象自己二十年后回到母校,眼前的一切新奇、亲切、熟悉,想象作文,题目设计新颖,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套作,考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辨力。作文得分率73%,与预估的难度系数0.75稍有差距。(2)答题分析:这次作文平均36.32分,书写总体较以前有进步。但因为是写想象作文,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多数学生不敢想、思路放不开;想不出,下笔没头绪,所以今年中考作文的平均分低于去年。10一类卷(5045分):中心突出,将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结构层次清晰,立意突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次

38、学生的一类作文中比较新颖突出的立意有:感恩回报社会;体现社会进步;教育的良性影响;活在当下,珍惜现在;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人情冷漠,呼唤人性的回归等等。语言表达流畅,巧妙化用古诗词或歌词,比喻恰当,能看出平时的阅读量较大。书写美观、工整,作文评卷,书写的隐性得分是比较高的。二类卷(4440分):内容较充实,想象合理,描写比较到位。结构紧凑,语言流畅,立意正确,但欠新颖、深刻。书写整洁。三类卷(3930分):主题立意不够鲜明。虽有想象,但多半只写硬件设施的变化,没有写人的变化;即便写人,也只是概括写外貌的变化。语言较平淡。这些赋3935分。结构较松散,记流水账,主次不分,无详略安排。如相聚母校前铺垫

39、过多,或是以回忆为主。这些赋3430分。四五类卷(290分):读不懂题意,完全写小学或初中的生活,抄写试卷上的阅读理解;不切题,照抄题目后,就套作平时训练写给的一篇作文;主题立意不正确,如同学吸毒、老师变乞丐、社会大不如从前等等负能量的内容;语无伦次、只是文字的堆砌;字体不易辨认,卷面涂改多;空白卷。四、试题的亮点2017年语文中考试题在去年命题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试卷的各个板块安排合理,格式规范。题型设计以主观题为主,体现了基础和能力并重的命题原则。语文试卷命题整体较好,主要表现在:1.试卷彰显了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主题鲜明集中。生态

40、环保、前沿科技、传统文化、道德风尚等在试卷中均有体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充满正能量。2全卷题数适中,试题呈现一定梯度,既有关注初中学段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又有重视高中学段的人才选拔需求,与“两试合一”命题的要求相符。3继承之中有创新。如“汉字书写”题是去年新增的,这一题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引起了老师和学生的重视。今年对这一题型的继承和坚持,更是体现了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从评分标准和要求来看,对学生硬笔书写的基本功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有,今年中考题中古诗鉴赏和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择继承了去年阅读材料出自课外的做法,但在古诗文阅读的题型设计上进行了创新,都是

41、以课内外材料对比阅读的形式出现。4题目设计的导向性比较好。如文言文所选篇目,出题者用了两篇选文,富贵不能淫出自课内,从容就义出自课外,课内外对比延伸阅读,能较好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课外的是浅易典范的文言文,所写的事件及主旨都较直白,11概括归纳起来不难,适合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考点的设置紧扣教材,虽文在课外,但考点在课内,能够更真实地考查出学生“初步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有利于引导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文言文教学落到实处。对于学生而言,学以致用,学了文言文,具备了读懂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得到提高。再比如两篇现代文阅读保护湿地、第二次考试。选文文体特征鲜

42、明,文质兼美,长短适中,富有感召力。题目设计注重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注重考查学生文本阅读、分析和概括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对文本感知、筛选信息和拓展迁的移能力。体现了命题者正确的阅读教学理念。特别是第二次考试的选材出自其他版本教材上的一篇阅读课文,这充分体现了“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无论哪篇文章,也不管出自课内还是课外,都能成为阅读的材料。这是引导学生把阅读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阅读应该是一种习惯,不是为了上语文课而阅读,更不是为了应试。今年的命题作文相聚在2037是一篇想象作文,要求学生想象自己二十年后回到母校,眼前看到的是新奇、亲切、熟悉的景象,完成一篇想象作文。这个作文题目设计新

43、颖,导向正确。让学生从应试训练的套作中解放出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辨力,大胆写自己心里想写的话,回归到作文的初衷,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有东西写。5命题角度灵活。如名著阅读题,考查学生课外阅读积累的情况。解答此类题,需要调动记忆库中的知识储备,历来成为学生答题的一个拦路虎。命题者在知识点难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巧妙的设计两个空之间的关系,来降低题目难度。谁打虎,打虎是因为什么,学生将两个问题连在一起思考,谁打虎的原因值得考呢?这样就比较容易排除掉记忆中的错误答案了。再比如古诗鉴赏的第一题,看似结合泊秦淮理解“于寻常处见深刻”这句话,出题者提问的方式,命题的角度非常灵活。仔细分析,抓住题目

44、的核心,其实就是学生做得非常熟悉的题目“杜牧夜泊秦淮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万变不离其宗。五、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1.文言文阅读部分第14题,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大丈夫”的论断出自甲文富贵不能淫,出题者的用意是让学生把“大丈夫”的点落在在乙文从容就义中文天祥的表现上。但很多学生分析文天祥的“大丈夫”表现并不是从乙文中得来的。如果题干加上“结合乙文,具体谈谈”这几个字,问题表述得更严谨些,学生出错就会少很多。2.古诗词鉴赏部分刘禹锡的诗歌擅长用典,仅看诗歌字面的意思是无法理解其深意的。因而选择刘禹锡的诗歌做对比阅读,12是有一定难度的。即便很多学生都会背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名句,但要他们体会到“沧海桑田,人生多变”的世事变迁之感就很难了,更别提理解作者暗藏其中的对“乌衣巷”所代表的东晋权贵的嘲讽和警告了。所以第16题考点落在“含蓄”的比较上,对于刘禹锡的乌衣巷,学生基本都得不到分,这样也就失去了两首诗对比的意义了。另外两首诗在“含蓄”的程度上比较,这个得分点几乎也是全军覆没,没有学生想到“含蓄”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