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教案_第1页
表现手法教案_第2页
表现手法教案_第3页
表现手法教案_第4页
表现手法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6复习教案:表现手法教学目的:通过比较教学,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更清晰的认识。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烘托(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象征的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

2、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如在高尔基的海燕中,雷电象征反动势力,而在郭沫若的雷雨颂中,雷电却是正义的代表。 对比的手法对比: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人物事物进行比较,从而突出某一方面特征,表达作者的情感。人教版八下的课文雪来设题:作者旨在写朔方的雪,那么前文为什么要写南方的雪?解答思路:把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进行对比(明确手法),突出朔方雪的独立、张扬、富有抗争精神(结合文本具体阐释)。也表明作者更欣赏朔方的雪(结合中心简述具体作用)。小说孔乙己一开始就对两种不同身份的顾客“短衣帮”与“穿长衫的”进行描写。他们的服饰不同,喝酒的方式不同:一“里”一“外”;一“长”一“短”

3、;一“坐”一“站”;一边是“要酒要菜”,一边是“用钱并不阔绰”。这些描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短衣帮”的辛苦劳累,生活贫困;“穿长衫的”悠闲自在,大模大样,有钱有势。文章含蓄地揭示了顾客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把封建社会的最本质的特征展现在学生面前,也为孔乙己的出场设置了复杂的人际关系。 小说在刻画孔乙己的肖像、语言动作和神态时,通过对比来揭示他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剧命运。作者对孔乙己前后的肖像做粗略的勾勒。先前是:“身材很高大,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后来是:“脸上黑而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

4、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的)”。 鲁迅先生还抓住孔乙己个性化的语言、不同处境中的特定动作以及神态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先前是:“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接着就“排出九文大钱,满口的之乎者也”。后来是:“温一碗酒,酒要好,从破衣袋了摸出四文大钱,声音极低”。当人们从孔乙己脸上的伤痕取笑他偷人家东西时,他与人争辩得“青筋条条绽出,脸色青白而涨红,并睁大眼睛”;当人们问他“真的认识字么”的时候,他露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人们嘲讽他“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则显得“颓唐不安”,“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一系列前后的对比,表明孔乙己生活走向极端贫困,精神极端颓唐,既

5、麻木不仁,自欺欺人,又迂腐不堪,可笑可怜。由此可见,他的肉体和精神,都已处于死亡边缘,这为下文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推断埋下了伏笔。 小说在描写人与人之间关系时,也运用了对比手法,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孔乙己是“唯一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但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毫无地位,是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是人们饭饱酒足后的笑料。不仅“掌柜的”和“穿长衫的”可以取笑他,大多数“短衣帮”与孔乙己同是被剥削受压迫的人们也取笑他,甚至连“我”这个地位极端低下的“小伙计”也可以参与逗笑,取乐,寻开心。孔乙己在种种嘲笑中走向死亡,统治阶级、剥削阶级由于阶级立场而决定了他们“吃人”的本

6、质,可是同是地位低下的“短衣帮”和“小伙计”的“我”也不知不觉地充当了“吃人”的角色,而自己最终又不免不知不觉地被人吃了,这是多么残酷的病态社会。作者尖锐地抨击了人吃人的封建制度,也批判了麻醉人们的封建文化和封建意识。 小说还把未出场的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跟孔乙己进行对比。靠读书爬上去的丁举人,就可以行凶作恶,为非作歹,可以打断孔乙己的腿。而没有爬上去的孔乙己只得任人欺凌。丁举人由读书人成为举人成为阴险狠毒、冷酷凶残的吃人恶魔,丧失了人性,丧失了理智,丧失了人最起码的良心,可以说这是丁举人“吃人”的悲剧,假如丁举人没有爬上去,他也许会成为第二个“孔乙己”,而被人“吃”了。孔乙己由读书人跌

7、到下层,最后被人“吃”了,这是孔乙己被人“吃”了的悲剧。 小说中还有很多对比,如孔乙己的“出现”与“消逝”,酒客的“快活”与孔乙己的“孤寂”,孔乙己的“生命”与粉板上那“十九个钱”都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些对比使得孔乙己的形象从他出现直到最后被黑暗社会吞噬,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久久不能磨灭。 鲁迅先生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前后的不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刻画,来反映人物形象的巨大变化与不幸遭遇,从而提出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憎感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中,鲁迅先生不惜笔墨详细地具体地描述了百草园,他借助于对生物的描写,以增添作品的生活情趣

8、,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强调园中最不起眼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那么显眼的地方就不用说了,这样写,突出了整个园子的乐趣,给人总的强烈的印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无论是写颜色、形状,还是写动作、声音,都选择有对比作用的景物描写,如:“碧绿”与“紫红”;“肥胖”与“轻捷”;“长吟”与“低唱”;“高大的树上”与段“断砖的底下”等等。这样对比,不但给人的印象鲜明、生动,而且让人感到园中景物各色各样,丰富多彩,有声有色,远远超过实写的十四种,的确乐趣无穷。 教学后记: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陋室铭爱莲说两篇文章都采

9、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前者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借物突出志向。文章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文章主旨“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然后描写陋室环境景色幽雅,交往人的高雅,主人的生活情趣闲适,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风貌,表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既突出主人“德馨”,又表明“陋室”不陋。最后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引用孔子的话结尾,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爱莲说中作者以莲花自况,借对莲花形象的描绘,寄寓作者自己的情感,从生长环

10、境,写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种描写,是将莲人格化,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之君子”。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有什么区别?“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陋室铭“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比如一些寓言故事。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个人的情趣,一个是讲一个公认的道

11、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 欲扬先抑的手法 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这种手法不仅能突出人物形象,还能使情节错落有致。 人教版八上阿长与山海经:文章刻画了长妈妈这一形象,用了什么手法,具体说说有什么作用?解答思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明确手法),先写阿长的种种不是,表达厌恶之情,这是 “抑”;当她把我渴慕已久的书摆在我面前时,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这是“扬”,(结合文本具体阐释)这样不仅使情

12、节曲折有致,更突出阿长精神的可贵。(结合中心等简述具体作用)。衬托的表现手法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人物(事物)正面陪衬,反衬就是从人物生存的环境或反面人物来陪衬,从而突出主要事物,强化感情,突出中心 。人教版八下的课文藤野先生:选段写到了“几个职员”和“本级的学生会干事” ,这对于表现本文的主要人物藤野先生来说,是否属于赘笔?为什么?解答思路:不是赘笔,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先明确手法);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是为了下文写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作正面陪衬。而写日本“爱国青年”对我的寻衅无礼,则是为了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毫无民族偏见。(其次结合文本具体阐释),以此更加

13、突出了藤野先生高尚的境界和我对先生的崇敬怀念(最后结合中心简述具体作用)。铺垫的表现手法铺垫,就是上文为下文的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是对下文的必要交代,铺垫能使行文构思更加严谨。 教版七上的课文皇帝的新装来设题:开头为什么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解答思路:写皇帝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铺垫(明确手法、结合文本具体阐释) ,使得前后照应,行文构思严谨(结合结构简述作用)。教学后记:设置悬念的表现手法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设置谜面(把事情的结论或结果放在前面写),使读者产生期盼的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的一种手法。起

14、到吸引读者,增强生动性和曲折性的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的开头:“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一开始就用妈妈的惊慌质问来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从而设置悬念,(明确手法)吸引读者的兴趣,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具体作用分析)联想和想象表现手法联想,就是由眼前的事物而想起不在眼前的其它相关的事物。它是一种心理活动,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联想到的事物都是留在我们记忆里的从前看到过或听到过的事物。想象是人们在头脑里中,凭借记忆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它的特点是改造并创新。改造是手段,是思维过程,创新是结果。想象:想象与联

15、想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联想的例子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我们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就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想象的例子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

16、,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请联系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修牙刷的呼喊声”使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想象?写出两例。常常是在一些晴朗的下午,阳光透过窗玻璃的反照,在天花板上浮动。这时,窗外传来一阵悠扬的女声:“修牙刷坏格牙刷修喂”这样枯燥乏味的几句话,竟然被唱出了婉转迷离的旋律,这旋律,悠扬高亢,跌宕起伏,带着一种幽远的亲切和温润,也蕴涵着些许忧伤和凄美,在曲折的弄堂里飘旋回荡,一声声扣动着我的心。这时,我正被大人强迫躺在床上睡午觉,窗外传来的这声音,仿佛是映照在天花板上的阳光的一部分,或者说是阳光演奏出的声音和旋律,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午后的阳光,就有着这样的旋律。我的想象力很自然地被这

17、美妙的声音煽动起来,我追随着这声音,走出弄堂,走出城市,走向田野,走到海边,走进树林,走到山上,走入云端奇怪的是,在我的联想中,就是没有和修牙刷的行当连在一起的东西,只是一阵从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传来的美妙音乐。我唯恐这音乐很快消失,便用心捕捉它们,捕捉它们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次回旋,每一声拖腔。当这声音如游丝一般在天边消失,我也不知不觉被它带入了云光斑斓的梦境。这声音和浮动的阳光一起,留在了我的心里,就像一支饱蘸着淡彩的毛笔,轻轻地抹过一张雪白的宣纸,在这白纸上,便出现了永远不会消除的彩晕。因为这些歌声,修牙刷这样乏味的活计,在我的想象中竟也有了抑扬顿挫的诗意。我常常想,能唱出如此奇妙动听的歌声的人,必定是一些很美丽的女人。我不止一次想象她们的形象:柳树一样的身姿,桃花一样的面容,清泉一样的目光,她们彩云一样播撒着仙乐飘飘而来,又彩云一样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