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讨论合理加强人性分析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意义论文关键词:人性分析古代文学教学意义论文摘要:文章以?孔雀东南飞?、?金瓶梅?等作品为例,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针对特定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合理加强人性分析既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知,进步其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更为深化全面地解读相关作品,逐步树立问题意识。古今有变化,中外有不同,假如说这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会让我们在生疏中彼此熟悉,莫过于人性。每个时代的人性,既凸显出特定时代略有差异的人的本性,又表达为人的一般本性。众所周知,文学是感情的表现,感情又多取决于人性,因此,那些从作家笔端用心走出,又走向读者心中的文学经典,往往也同时展现着亘
2、久不变却又异彩纷呈的人性。因此,合理地加强人性的分析,把握其一般性,区别其独特性,在相关古代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的讲授中非常重要。一、加强人性分析有助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增加情感认知,进步其学习热情。文学是情感的外化,“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在“缀文者与“观文者之间,最能起沟通作用的是“情,因此对作者为文之“情的领会非常关键。以?聊斋志异?为例,此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写了大量的狐鬼花妖,特别是不少作品涉及花妖狐鬼与书生的相恋。大多数文学史立足于蒲松龄本人“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的自白与王士禛“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的题咏,认为蒲松龄
3、是要借花妖狐鬼的美妙仁慈挖苦人间的丑恶与黑暗,借人与异类的自由恋情表达广阔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以及对封建婚姻与礼教的对抗等。这些偏向于时代性与社会性的分析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不免流于片面化与泛泛而谈,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去主动感悟?聊斋志异?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这时,合理的人性化的分析就显得很必要了。如有文学史认为:“如?绿衣女?、?连琐?、?香玉?等,大体是写一位书生或读书山寺,或书斋临近郊野,忽有少女来到,或吟唱,或嬉戏,给寂寞的书生带来了欢乐,数度相会,方知非人,或者进而生出一些曲折。有理由认为这正是他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因为蒲松龄曾长期在外坐馆,与家人聚少离多,故“
4、单独生活的落寞,不免假想象自遣自慰的分析就颇为真实可信。人总是会为自己寻求心理补偿,在孤寂失意之时尤其如此,这是人的一般本性,因此“?香玉?等篇实为蒲松龄寂寞情怀的诗意梦想这种说法很容易让学生信服,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就实际的教学效果而言,强调这一颇具人性的论断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缀文者与“观文者因“世远而生的疏离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从人性角度关注作者的为文之情一样,对作品本身所蕴人性的合理分析也同样有助于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进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的实际教学中,刘兰芝形象的解读是教学重点之一,与之相应的是,焦母不满并逼遣刘兰芝的原因也一直是本篇作品
5、讲授的难点。长期以来,我们多从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长制的目光去理解这首作品的主题,将焦母视为封建礼教权力的代言人,而刘兰芝被遣归的原因也多集中于与此相关的讨论与推想,除传统的门户不当说之外,尚有无子说、性刚说等,各执一端。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场使用精神与心理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一问题,认为是家庭生活中婆媳间固有的矛盾、焦母的恋子情结导致了刘兰芝的被遣。较之于传统的认知,新兴的研究角度对人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从人性的本能去看,婆媳间一般或多或少带有些敌对情绪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况且,人在情感上总是习惯于就自身立场去考虑处理问题,很少会换位考虑。且不管焦母与刘兰芝的矛盾是否一定与焦母的恋子有关,我们在诗中
6、可以看到的是,刘兰芝向焦仲卿抱怨说“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得出“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的结论,而刘兰芝在焦母眼中却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以致她“吾意久怀忿。一方面媳妇对自己的勤劳与巧质自信满满,认为自己非常完美,无可指摘,另一方面婆婆却认为媳妇喜欢自作主张,关注的是她对自己不够尊重的问题,婆媳双方在意的都仅仅是自身的感受,于是,无论刘兰芝怎么努力想按自己的方式做好每一件事,都得不到焦母的认可与喜欢。人性是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爱憎也因之非常微妙。即使我们淡化焦母与刘兰芝间的婆媳关系,仅将其视为普通的人际交往,这种缺乏换位考虑与互相沟通的相处方式也并不能保证她们
7、互生好感,更何况她们之间是微妙的婆媳关系。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本着换位考虑与移情入境的立场讨论刘兰芝与焦母间的问题,不仅可让他们对作品产生深化的印象与亲切感,而且可为他们的日常人际交往提供一些启示。二、合理的人性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全面地解读作家作品,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考虑并解决问题。试以?金瓶梅?中潘金莲的形象塑造为例略作阐述。一般认为,作为一部成功的世情小说,?金瓶梅?不仅以西门庆的人际交往圈织起一幅晚明社会的时代风情画卷,而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性世界,而详细到潘金莲身上,人性的复杂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美貌聪明,心灵手巧,解诗文,懂风情,伶牙俐齿;她淫荡善妒,争强好胜,以致狠毒
8、无情,残害无辜,毫无人性;她在没有人身自由、婚恋自由的处境中,为了生存而选择与环境同流合污,在追求自我情欲的变态满足中走向消灭。立足于晚明社会人性觉悟的文化背景理解潘金莲,我们对她是既同情又痛恨,并认为造成她人性泯灭及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在于那个男权至上的荒淫世界,以及人欲放纵的时代风气。笔者以为,这样的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但假设从人性表现的细微处去看,关于潘金莲的形象认识及悲剧原因仍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教学过程中,笔者曾尝试着引导学生以潘金莲与潘姥姥的母女关系为切入点,让他们带着两个问题去阅读小说文本,并在此根底上进展讨论与人性有关的讨论。这两个问题分别是:(1)潘金莲对母亲是否狠毒无情?(2
9、)潘金莲的悲剧命运与她的母亲有无关系?此处将师生共同讨论的结果加以简要陈述。(1)潘金莲与母亲有矛盾,但并非对母亲无情。潘金莲与母亲的往来一直比拟频繁,小说中屡次写及这对母女的相处。潘姥姥的正式出场是在武大死去才两月时,她来女儿家,不料金莲与西门庆有约,“一力撺掇他娘起身去了(第六回),看来母女感情欠深。其后金莲嫁入西门府中,潘姥姥来府中走亲戚,母女见面也往往是不欢而散,以致家人玳安这样评价金莲:“他一个亲娘也不认的,来一遭要便抢得哭了家去。(六十四回)因为金莲表现得颇为无情,于是便有论者认为这是由于情欲的异化使潘金莲丧失了人性,狠毒得连亲母都不认了。那么,潘金莲对母亲的态度是因为她本性变得狠
10、毒,还是另有原因呢?一次母女间的正面冲突给出了答案。小说第七十八回中,因为金莲生日,潘姥姥坐了轿子来串门,从夹道里进了府,潘金莲因为在大厅等候,所以没有碰上,潘姥姥没有带轿子钱,吴月娘的丫鬟小玉便成心来向潘金莲要钱,潘金莲在众人面前下不来台,便坚决不付钱,还责怪母亲不谅解自己的难处,“教人家小看,母女为此大吵一架。至晚间,潘姥姥至李瓶儿屋中歇息,向如意儿和迎春说起李瓶儿生前对她甚厚,每次自己来府中都有礼物相送,比照着数落自己女儿:“半个折针而迸不出来与我,“你娘(李瓶儿)与了我些甚么儿,他还说我小眼薄皮,爱人家的东西。想今日为轿子钱,你大包家拿着银子,就替老身出几分,便怎的?咬定牙儿,只说他没
11、有,并进而怨诉说:“老身假设死了,他到明日不听人说,还不知怎么收成结果呢!直到金莲的丫鬟春梅看不过,来向潘姥姥说出实情:“你老人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俺娘(潘金莲)她争强,不伏弱的性儿。比不同的六娘(李瓶儿)钱自有,他本等手里没钱,你只说他不与你。“他本没钱,姥姥怪他,就亏了他了。潘姥姥仍然怨气未解。这样看来,潘氏母女的矛盾主要在于母亲想从女儿处得到长久的接济与财物的馈赠,而女儿因为个性要强,从不愿意在攒存金钱上多加留意,故而无法满足母亲的要求,所以屡屡口角,不可简单地理解成潘金莲对母无情。在潘姥姥去世后,因为西门庆亦是新丧,吴月娘便没有准许潘金莲参加出殡仪式,潘金莲还偷着让陈经济送出五两银子
12、帮助办理母亲的丧事,后“听见他娘入土,落下泪来,更是表现出潘金莲的无奈与对母亲的复杂情感。(2)潘姥姥的贪富心理导致金莲人生道路的扭曲,她对金莲的悲剧命运负有间接责任。我们注意到,在潘金莲一生三次被卖的不幸命运中,有两次是经了她亲生母亲的手。小说第一回交待说:“这潘金莲却是南门外潘裁的女儿,排行六姐。因他自幼生得有些颜色,父亲死了,做娘的因度日不过,从九岁卖在王招宣府里,习学弹唱,况他本性机变伶俐,不过十五,就会描鸾刺绣,品竹弹丝,又会一手琵琶。后王招宣死了,潘妈妈争将出来,三十两银子转卖与张大户家。终致被张大户收用,造成“美玉无瑕,一朝损坏;珍珠何日,再得完全的悲剧。而潘姥姥两次狠心卖女儿的
13、原因更值得我们仔细推敲。“度日不过只是表层理由,更深层次的动因在于潘姥姥向如意儿怒骂女儿的话中可见端倪:“想着你从七岁没了老子,我怎的守你到如今,从小儿交你作针指,往余秀才家上女学去,替你怎么缠手缚脚儿,你天生就是这等聪明伶俐,到得这步田地?她还进一步向如意儿解释:“他七岁儿上女学,上了三年,字仿也曾写过,甚么诗词歌赋唱本上字不认的。(七十八回)由此可见,她第一次卖女时并没有到“度日不过的地步,再对照第二次她卖女的大费周章与所卖人家,潘姥姥两次卖女的真正原因似乎可以这样认定:因女儿有几分颜色便努力培养女儿,希望女儿日后成为权贵妾室,为母女俩博得富裕的生活。潘姥姥这位母亲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念,两次
14、亲手为女儿潘金莲的悲剧人生铺上基石,母女之情变得如此功利,不免令人唏嘘,也让人对人性的弱点感慨不已。而经过这次讨论,学生也普遍反映,他们对文学史中所引清人张潮“?金瓶梅?是一部哀书的结论有了别样而详细的认识。一切文学即人学,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直接或间接地展现人性,描写社会生活,反映时代风貌的。对于这些作品,除了要将它们置于广阔的时代文化背景中,将知人论世、推源溯流等科学的评价方法浸透到课堂教学中之外,相应的人性的分析也不可或缺,而对此有意识地加强不仅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深化解读作品的才能,而且可以让学生更深化地考虑人性,明辨是非,并进而反思生活。最后要补充说明的是,在详细的教学过程中,行之有效的人性分析的理论必须通过细读文本来完成。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一方面是要让学生掌握文学开展的根本知识,阅读经典,理解文化,一方面是要帮助学生逐步进步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就处于教学中的师生双方而言,文本细读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文学阅读的态度。与作家生平、创作背景等需要以老师讲授为主的内容不一样的是,人性作为一种需要用心感受的东西,表达在相关作品的字里行间,要对之进展敏锐的体察、深化的分析,离不开学生对作品有意识的细读,而老师的职责,那么是要对教学对象加以合理的引导。注释: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vl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冲刺2025年高考地理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大题07工业(3大热点角度)(解析版)
- 2025年弃泡沫塑料再生装置合作协议书
- 2025企业借款合同范本(商业贷款)
- 2025年温室大棚租赁合同
- 2025年热力工程设备项目建议书
- 2025设备租赁终止合同模板
- 2025年血液体液诊断产品合作协议书
- 2025年钨板、棒、丝材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锌压延加工材项目建议书
- 2025年真空管太阳集热器项目建议书
- 2024年黑龙江鹤岗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 2025年度虚拟电厂分析报告
- 2024年浙江公路技师学院招聘笔试真题
- 2025年锅炉水处理作业人员G3证考试试题题库(200题)
-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曲梳理复习重点整合
- 2025-2030中国菊芋菊粉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1碳纤维复合芯导线配套金具技术条件 第2部分:接续管
- 资料对外提供管理制度
- 公路养护机械安全操作
- 2025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深度调研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预测报告
- 2025-2030国内绿色蔬菜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