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第一篇: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其一)。今天说课的内容将分为如下几点来进行。一、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的诗歌,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
2、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把他们放在整个诗歌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另外,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就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生平及作品。通过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感受田园诗的取材及陶诗的风格。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阅读,解读意象,品味意境,培养学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
3、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教学重点:品赏田园情趣之美,挖掘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1)情境法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2)朗读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要认真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朗读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3)“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设计中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四、学习方
4、法:(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释惑学习乐趣。(2)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五、教学过程 1.课前导入。桃花源记 2.听读辨字正音。 3.再读理思路,悟情感。 4.三读课文,回味想象。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第二篇: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
5、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其一)。今天说课的内容将分为如下几点来进行。一、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的诗歌,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
6、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把他们放在整个诗歌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另外,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就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写作背景。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隐士)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7、感受诗人返璞归真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三、教学方法(1)情境法多媒体,播放音乐梦田,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 1学生理解教材。(2)朗读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要认真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朗读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3)“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设计中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四、学习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释惑学习乐趣。(2)朗读法。让
8、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五、教学过程(1)导入:音乐激趣多媒体,播放音乐梦田,营造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说作者、明背景。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老师检查,课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以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
9、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写作背景: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
10、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2(3)诵读诗歌,初步感知。此环节设计首先由学生自由诵读,然后叫1-2名同学朗读,再由学生点评,同时老师也作适当点拨提示。(4)讨论探究,解读诗歌。围绕“归”字。讨论探究“从何而归?(涉及
11、的是尘网、樊笼的句子)为何而归?(涉及的是爱丘山,羁鸟,池鱼)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归后如何?(开荒,草屋,户庭,桃李,虚室等句子)”这四个问题。即把所有的句子都统一到这四个问题中来,最终表明陶渊明与官场的决绝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请同学们试着捕捉诗歌流露诗人情感的词语或句子。提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际上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对比?明确:这两句写所感,具体、写到诗人田园生活之乐。它的两个特点可与官场对比,一是“无尘杂”,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二是“有余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
12、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提问:陶渊明给他的田园里种下了什么? 明确:现实田园:种“榆柳”、种“桃李”精神田园:种“高尚人格” 、种“自由、独立”(即精神上的自由独立) 作业:1.背诵2.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像他一样隐居吗?(200字左右)第三篇: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1,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2,一去三十年3。 羁鸟恋旧林4,池鱼思故渊5。 开荒南野际6,守拙归园田7。 方宅十余亩8,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9,桃李罗堂前10。 暧暧远人村11,依依墟里烟12。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13,虚室有余闲14。 久在樊笼里15,复得返自然16。归园田居 其一说
13、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 其一。接下来,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归园田居 其一 是编排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归园田居组诗共有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描述了作者由官场回归农村以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素养。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
14、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学好本课为学好以后的诗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为以后学生在学习理解类似的诗歌并为简单地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能力目标:2.赏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情感目标 3.体会诗人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层层分析诗歌内容,赏析诗歌
15、的艺术手法。四、教学方法根据以上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和层层分析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首先让学生做一个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做大官,有名有利:二是做农民,平平淡淡。由学生自由发言之后引出陶渊明的选择。这样既扣准了陶渊明田园诗中所寄托的人生理想,又能体现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精神,引发学生兴趣,从而导入诗歌。(二)、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所谓知人论事,要赏析一首诗歌,也应先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这样才更能准确把握作者诗里面的“心志”。由于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陶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16、文章,学生对陶渊明及其隐逸思想都已有了解,这个环节,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说,我摘取重要信息特别是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思想内容的信息作简单板书再作引导即可。当然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气氛,我事先布置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并整理,并监督其落实完成。(三)解题。通过以上环节,学生自然对陶渊明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接着,我将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及诗歌内容找出本诗的题眼。由于课前学生已经利用早读对本诗熟读成诵,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明确“题眼”是“归”字后,我提出提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用诗中的字眼或诗句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派小组代表发言,都能解
17、决的问题,少讲,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讨论,老师只起引导作用。例如:对从何而归的问题。由于了解作者,能较轻松得出他是从官场而归的,也能通过课文注释得出作者在诗中用“尘网”“樊笼”来作比喻。老师再引导他们感受这两个比喻表达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即可。对于“为何而归”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根据前一问题得出的“厌恶官场”来思考,我就顺着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思考诗人如此厌恶官场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找到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本性促使陶渊明弃官而归。 对于“归向何处”,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诗人是归“园田”,那么就能快速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在学生齐声朗读这些诗句的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田园
18、生活的简笔画,使学生更生动、更形象地体会田园生活之美,也由此明白正是由于田园的恬静、平和、美好的特点吸引着陶渊明归园田。 这样就能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归去如何”。学生能从诗人笔下的田园之美看出诗人归去后的愉快心情,这样一层一层地解答了4个问题,也让学生分析了诗歌,就能清晰地把握诗歌。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
19、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
20、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
21、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三)、再次朗读诗歌学生在品读赏析完这首诗之后对陶渊明归园田之后的愉快心情有了进一步体会,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调、节奏和美感,从而体会诗人厌恶官场和世俗社会,热爱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四)、最后,再让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诗中描述田园生活画面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从而体会陶渊明田园诗歌的风格特点。这对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所以,我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上有关古诗表现手法的内容来分析,并提醒学生对景物描写应注意从视觉远
22、近上,听觉动静上,情与景的结合上来分析。这样,可以通过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对进一步感受作者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最后,为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给学生布置思考练习: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种“逃避主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与不归?真正的人生价值是获得社会认可还是内心富足?请以“陶渊明归隐之我见”为话题写写自己的感悟。以上,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陈述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第四篇:归园田居_其一 说课稿归园田居 其一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 其一。接下来,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归
23、园田居 其一 是编排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归园田居组诗共有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描述了作者由官场回归农村以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素养。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学好本课为学好以后的诗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
24、材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为以后学生在学习理解类似的诗歌并为简单地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能力目标:2.赏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情感目标 3.体会诗人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层层分析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一、 教学方法根据以上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25、和层层分析法。二、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首先让学生做一个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做大官,有名有利:二是做农民,平平淡淡。由学生自由发言之后引出陶渊明的选择。这样既扣准了陶渊明田园诗中所寄托的人生理想,又能体现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精神,引发学生兴趣,从而导入诗歌。(二)、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所谓知人论事,要赏析一首诗歌,也应先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这样才更能准确把握作者诗里面的“心志”。由于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陶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文章,学生对陶渊明及其隐逸思想都已有了解,这个环节,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说,我摘取重要信息特别
26、是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思想内容的信息作简单板书再作引导即可。当然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气氛,我事先布置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并整理,并监督其落实完成。(三)解题。通过以上环节,学生自然对陶渊明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接着,我将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及诗歌内容找出本诗的题眼。由于课前学生已经利用早读对本诗熟读成诵,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明确“题眼”是“归”字后,我提出提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用诗中的字眼或诗句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派小组代表发言,都能解决的问题,少讲,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讨论,老师只起引导作用。例如:对从何而归的问题。由于了
27、解作者,能较轻松得出他是从官场而归的,也能通过课文注释得出作者在诗中用“尘网”“樊笼”来作比喻。老师再引导他们感受这两个比喻表达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即可。对于“为何而归”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根据前一问题得出的“厌恶官场”来思考,我就顺着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思考诗人如此厌恶官场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找到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本性促使陶渊明弃官而归。 对于“归向何处”,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诗人是归“园田”,那么就能快速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在学生齐声朗读这些诗句的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田园生活的简笔画,使学生更生动、更形象地体会田园生活之美,也由此明白正是由于田园的恬静、平和、
28、美好的特点吸引着陶渊明归园田。 这样就能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归去如何”。学生能从诗人笔下的田园之美看出诗人归去后的愉快心情,这样一层一层地解答了4个问题,也让学生分析了诗歌,就能清晰地把握诗歌。(三)、再次朗读诗歌学生在品读赏析完这首诗之后对陶渊明归园田之后的愉快心情有了进一步体会,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调、节奏和美感,从而体会诗人厌恶官场和世俗社会,热爱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四)、最后,再让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诗中描述田园生活画面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从而体会陶渊明田园诗歌的风格特点。这对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所以,我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上有关古诗表现手法的内容来分析,
29、并提醒学生对景物描写应注意从视觉远近上,听觉动静上,情与景的结合上来分析。这样,可以通过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对进一步感受作者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最后,为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给学生布置思考练习: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种“逃避主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与不归?真正的人生价值是获得社会认可还是内心富足?请以“陶渊明归隐之我见”为话题写写自己的感悟。以上,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陈述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第五篇: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教学目标:1、诵读品读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
30、活情趣。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1、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二、回顾旧知师: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关于陶渊明的诗歌吧。学生背诵。
32、饮 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 ,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有荡涤心灵的享受。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朗读这首诗歌。三、自由朗读,初步感知内容1、要求大声朗读,并读准字音、节奏。老师巡视。2、指名朗读,师正音:羁、拙、荫、暧暧、樊3、老师指导朗读断句。大家知道四言诗的朗读节奏是二二式,那么五
33、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例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那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怎么读呢?大家试一试来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4、学生齐读。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我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四、作者简介陶渊明
34、: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东晋最杰出的诗人“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后世称誉 : “百世田园之主” “千古隐逸之宗”。 教师可补充五斗米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
35、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五、析题: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处归;2、为何而
36、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六:重点探究1从何而归?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原诗中有“尘网”和“樊笼”等词语。2为何而归?教师范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八句。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每个句子所包含的情感。读前做朗读指导,注意语速、重音、节奏和情感。尤其是注意语速,让学生学会拖音朗读。学生读完,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句子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再次朗读,要求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读诗要如出己口,如出己心。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提高朗读能力的基础上,体味诗歌的情感,自然而然的理解作者“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让学生自由朗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八句,对陶笔下田园风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
37、分析其写景的顺序和手法,进而指导学生写作。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一个练笔,要求用散文的笔法,加入适当的想象,注意描写的顺序,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也可结合陶其他的诗句。学生写的过程中,多媒体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进入一种宁静而自由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展示几个学生的练笔,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指导。(这一步骤,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一个重要的方法想象。读诗加入了丰富的想象,就像是做菜加入了各种调味料。有了想象读诗才会有滋有味。)4归去如何?让学生自由朗读最后四句诗,体味作者归隐后那种闲适、自由、如释重负的感受。七:朗读比赛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诗歌后,找
38、几个学生配乐赛读,教师进行评价。八、理解情感,整体感悟。师: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板书:归园田居尘网羁鸟池鱼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 恋旧林 思故渊 归园田小结:归园田居本诗表达了作者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以及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热爱之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处世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九:布置作业:背诵归园田居,体会并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归园田居说课稿1课程分析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
39、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汉魏晋五言诗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孔雀东南飞和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情分析高一三、四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老师布置的预习一般做得较好,课堂回答讨论问题也很积极。所以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训练通过诵读、揣摩语言、想象画面和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
40、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2、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学习方法1、诵读品味2、自主学习3、合作探究教材助读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
41、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叶嘉莹归园田居(其三)渭川田家王维过故人庄孟浩然预习自测提示:利用工具书、课下注释、志鸿优化导学案完成。1、给下面的字注音2、解释下面的词语3、名句积累课堂导入三毛说: 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自主学习1、初读体会结构之美。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本诗怎样围绕这个字来写的?2、精读体味意境之美。苏东坡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品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2、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十句诗,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做批注,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提示:一切景语皆情语。质疑探究再读品味语言之美。明确诗歌语言美的几个方面美在准确传神。美在言简意丰。美在富有弹性。美在音韵和谐。提示:知人论世补充材料:不为五斗米折腰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他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
43、,要去奔丧;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社会背景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提示:靖节先生、五 柳先生、田园诗人、隐逸之士
44、当堂训练1、背诵这首诗。2、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官阙,他选择了江湖,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让自己的心灵有了飞翔的空间。千年之后的我们,对于人生的舍和得,有怎样的理解呢?归园田居说课稿2教学目标: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
45、生追求。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着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二、作者简介陶渊明: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
46、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三、分析题: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
47、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请大家将书翻到103页。四、读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3、自由朗读: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五、讨论鉴赏:1、从何而归?明确:官场。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2、为何而归?(1)本性爱田园。(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
48、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3、归向何处?明确:园田。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学生自由发挥)(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
49、稀听得犬吠鸡鸣。)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 “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4、归去如何?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六、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七、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
50、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八、作业:课文有四句经典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希望同学们能够背出来。第一篇: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李莉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解说。一、说教材(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它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了基础。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此为其第一首,写的是自己辞
51、别官场,回归田园之后的喜悦心情,同时也透漏出他对官场生活的极端厌恶之情。(二)说学情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对陶渊明已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语言朴素、简洁,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诗句的大意,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课的特点,以及大纲的要求,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所谓“知人论世”,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3、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归隐,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教学
52、重、难点】: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文意。2、提炼能体现陶渊明人生志趣的重点诗句诵读、品味。3、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课时安排】:1课时二、说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所以,我会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当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会适当地予以点拨。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让他们更容易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去感受
53、诗人的思想感情。三、说学法我所任教的班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来一步步地走进诗歌,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四、说教学过程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导入新课。本节课从欣赏、赞颂陶渊明的诗歌开始,引起学生对陶渊明的兴趣和关注。【步骤二】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做大致的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之后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相关知识。【步骤三】诵读诗歌。由全体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之后由老师纠正在诵读过程中出现的读音错误,然后老师范读。教师的参与,会让课堂
54、更生动、更真实。之后全体再齐读,以加深同学们对诗歌的印象。【步骤四】师生课堂互动,分析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点拨法来理解诗歌内容。这个环节总的方法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最后,老师作相关的补充小结。这样的师生互动能让课堂更活跃,最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设定了以下几个问题:1、全诗的题眼是什么呢?2、诗人为什么要归?他要归到哪里去呢?归去之后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3、诗人为何而归呢?试着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4、诗人要归向何处呢?试着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5、诗人归去如何呢?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 【
55、步骤五】小结,得出本文的主旨。【步骤六】探究:你是否赞同陶渊明面对人生的态度?为什么?此题目的设置旨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观点认识,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步骤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进一步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第二篇: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56、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其一)。今天说课的内容将分为如下几点来进行。一、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的诗歌,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
57、家,而把他们放在整个诗歌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另外,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就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写作背景。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隐士)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感受诗人返璞归真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
58、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三、教学方法(1)情境法多媒体,播放音乐梦田,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 1学生理解教材。(2)朗读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要认真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朗读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3)“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设计中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四、学习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释惑学习乐趣。(2)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
59、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五、教学过程(1)导入:音乐激趣多媒体,播放音乐梦田,营造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说作者、明背景。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老师检查,课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以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写作背景
60、: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专利技术合作研发与成果转化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绿色建材采购质量保证合同
- 2025版植筋加固工程进度管理合同协议书下载
- 2025版企事业单位高管劳动合同范例
- 2025版国际航班接送班车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新型材料研发项目合作协议范本
- 2025房地产广告创意设计及智能家居集成服务合同
- 2025二手公寓租赁合同(含家具家电及室内装饰)
- 2025房地产财务顾问服务与税务筹划合同
- 2025年度租赁合同下载打印适用住宅类房产
-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试卷(附答案)
- 车辆运输安全培训
- 中小学教职工开学安全培训
- 长沙银行笔试题目及答案
- 业绩分红方案(3篇)
- 菜鸟驿站加盟合作协议书
- 2025成都中医药大学辅导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更年期保健专科建设和管理指南
- 社区消防改造合同范本10篇
- 《油田化学药剂》课件
- 赊销产品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