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的“归乡”主题_第1页
论鲁迅小说中的“归乡”主题_第2页
论鲁迅小说中的“归乡”主题_第3页
论鲁迅小说中的“归乡”主题_第4页
论鲁迅小说中的“归乡”主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共 NUMPAGES 19页 第 PAGE 19页共 NUMPAGES 19页 第 PAGE 1页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归乡”主题摘 要 鲁迅小说故乡、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等,蕴含着中国传统诗文中的“归乡”主题,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结构模式,即“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这种模式被钱理群先生称为“归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鲁迅小说中的“归乡”主题往往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诗文中“归乡”主题的新时代内涵。本文主要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叙述者“我”由“离乡归乡再离乡”的心路历程的解读,来展现凝结在作者心灵深处的浓郁而又复杂的“乡土情结”;揭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农民的隔膜关系和与故乡的疏远关系;探讨作

2、者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的思考。关键词 鲁迅小说; “归乡”主题; 乡土情结; 知识分子; 农民 “乡土情结”,是东西方文化中共通的母题,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不变的根基之一。思乡、恋乡、归乡等情绪,是这一情结具体的情感体现,也是文学创作中经久不衰的主题。所以,对土地的依恋、对家园的寻找与归依是人类苦苦追寻着的精神之旅。鲁迅小说故乡、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等,不但具有中国传统诗文中的“归乡”主题,而且它们还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结构模式,即“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这种模式被钱理群先生称为“归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鲁迅小说中的“归乡”主题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新时代内涵,很值得我

3、们去挖掘。笔者接下来将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叙述者“我”由“离乡归乡再离乡”的心路历程的解读,来展现鲁迅小说中“归乡”主题的诸多层面。一、乡土情结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思乡恋土之情作为人类最久远、最刻骨铭心、最动人的感情, 是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现象中的一种本能和感情。这种思乡恋土之情,首先表现为形而下的乡土思恋,即眷恋家人真挚的亲情和故土宁静温馨的生活,以及在故园所能获得的安全感。形而下的情感经年累月便凝固成为一种形而上的乡土情结,即对“精神家园”的呼唤尤其对中国传统文人来说,这几乎是他们灵魂的最终归宿,故土“往往是情感的依托,心理的支点,也是失意时的退身之地”1。每一次充满温馨的故土回忆都会令人得到一

4、种心灵的慰籍和巨大的精神补偿。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思乡恋土之情已凝聚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成为古往今来文化中的一个主题原型。(一)世界各文化中的“乡土”意识“乡土”往往包含两部分含义:土地与家园。人来自于泥土,人与土地血肉相连、生死相依。在中外始祖神话中都能找到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反映。在中国,女娲用黄泥塑造了第一个人类的模样。在西方,上帝用泥捏成了人类的祖先亚当。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安提俄斯的无穷之力来源于大地,只要不离开土地,他就永远不会死亡。人来自于尘土而归于尘土。在不同文明中人类的祖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泥土”作为生命的本原体,人类的战争离不开对土地的争夺,在东西方文化中,人对土地的依恋成为一种

5、共通的世界观,一种共通的生活态度,一种潜在的共通的文化认知。家园,作为东西方文学艺术所共有的集体原型意象,对于漂泊的孤独者来说,“家”永远是内心深处最永恒、最温暖的依恋。人类对家园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不仅仅指物质意义上的家,它还附着有最亲密的情感。人间的悲欢离合、得志与失意的起起落落使我们在成长的痛感中不断蜕变着,而家却以一种悖论的形式同时成为了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结。回归乡土,是人类不变的渴望。(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情结自古以来,对故土家园的追忆和守望成为中国文学永恒的主题。中国人与乡土历来就有割舍不掉的血缘亲情。作为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中华民族无疑有着更为强烈的恋土、恋乡情结。晋代诗人

6、陶渊明以乡土为参照,创造了桃花源,唐代诗人王维沉醉乡土,构造出乡土的诗意之美。中国人有三个理想的生活境界: 耕读传家,衣锦还乡,落叶归根。故乡总是最终的去处,在中国文人心中大抵将故乡作为自己心灵的家园,人和土地在一起才有生命的归属感。这种精神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促使这千百年来无数的中国人在尘世中苦苦挣扎、不断寻觅,在现实中不断追寻心灵的归宿。(三)鲁迅小说中的“归乡”主题正如无数的文人墨客执着地展示着故园的风情,书写着乡土上难忘的人生,抒发着对故土真挚眷恋的感情。作为背离故乡漂泊异地的游子,鲁迅对故土的情感体验也是极为细腻深刻的。他有关故土的作品,无论是对生存实境的描写,还是对梦境的编织,都蕴含着

7、一种浓郁的乡土情结,并体现出了一种“归乡”主题。故乡中,“我”是一个被“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农村社会挤压,不得不离本乡、“逃异地”,到现代都市“寻求别样”出路的知识分子。二十年过去了,“我”依然在为生活而辛苦辗转,却失去了精神的家园,此次归乡便是为了追寻那儿时的记忆和记忆中美好的故乡。小说一开始便写道:“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可见“我”对故乡的思念是多么深,回乡的心情是多么急切啊!祝福中,“我”的回乡已经不再存有故乡的主人公那样的寻梦奢望:“我”既明白故乡的一切没有改变、也不会变,又清醒于自己与鲁镇社会的不相容性。但“我”最终还是回到了故乡。可见,故乡在“

8、我”的心里面依然是灵魂的寄居地。尽管现实的故乡带给“我”的是无尽的痛苦,然而“我”却依然对它存在幻想,依然眷恋着它。通过“我”的这种复杂情绪的表达,我们分明地看到了隐藏在作者心灵深处的浓郁而又复杂的乡恋情结。在酒楼上里,“我”是一个从小在S城长大,为了接受新思潮的启蒙而离开故乡的一个知识分子。然而,经过多年的漂泊,自己当年曾信奉的一切,如今都已幻灭殆尽。在这种失落的精神状态下,“我”回到了曾经熟悉的S城,并想通过寻访曾经的好友来得到一丝心灵上的慰藉。可见,故乡对于游子来说总是他们失意时寻求温暖的港湾。以上几篇小说都写“我”因种种原因而离乡,当自己在他乡漂泊流离或遭际不幸时,又总会想起那能带给自

9、己心灵安慰的记忆中的故乡,并萌生出一种“归乡”的念头。当这种“归乡”念头非常强烈时,“我”便真正踏上了回乡的路途。可见,鲁迅小说中蕴含着一种“归乡”的主题。 二、知识分子启蒙理想的溃败(一)知识分子的理想鲁迅故乡题材小说中,主人公的“离乡”,其实蕴含了一种知识分子的拯救意识与启蒙主义理想在里面。20世纪初期的中国,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日益加剧,乡村日益破败与凋敝,国势日渐危亡与困顿。在这种充满阶级压迫和外来民族压迫的中国社会里,知识分子往往是首先觉悟的分子。对新的人生意义的探索与改变乡村落后、村民愚昧现状的愿望促使鲁迅等一大批现代知识分子满怀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激情背井离乡,前往异国他乡寻求救

10、国救民的真理。1902年,22岁的鲁迅离开南京赴日留学。在母亲凄怨的泪光中,在慷慨激昂的报国激情中,鲁迅离开了那个相对闭塞的乡村小镇,离开了相对“无声的中国”,毅然地踏上了一条“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的漫长而又悲壮的人生之路。在鲁迅看来,知识分子身上往往凝聚着启蒙民众和拯救民族危亡的希望,所以他非常重视知识分子,想让他们成为“精神界的战士”,在社会的变革中发挥作用。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鲁迅的小说中知识分子往往被赋予了思想启蒙者的身份,他们肩负着改革社会、使民众摆脱愚昧和迷信的历史重任。 (二)启蒙者的尴尬故乡中的“我”是“五四”时代觉醒奋进的知识分子,在生活的重压和新的理想召唤下,

11、“走异路,逃异地”,20多年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我”的故乡之行是与杨二嫂、闰土两个重要人物联系在一起的。在与这两个人物的直面、对话中,“我”体验到的是作为启蒙者的孤立和悲哀。如初见杨二嫂:“不认识我么,我还抱过你咧?”倚老卖老,先声夺人,抢夺话语权,占据心理优势。“忘了? 真是贵人多忘事。”声声责难,刻薄讥刺。“啊呀呀,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泼人污水,无中生有。面对咄咄逼人的杨二嫂,“我”只有“惶恐着”、“无话可说”、“闭了口,默默站着”。孤独者里,主人公魏连殳早年出外游学,主要学习动物学。在游学期间,他偶然接触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新思想,成了一位启蒙主义战士。这却使得他

12、被人们视为“异类”和“吃洋教”的“新党”。因此他与身边的人产生了深深的隔阂:“所学的是动物学,却到中学堂去做历史教员;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最可悲的是连故乡的本家亲戚也不理解他,“仿佛将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在对待祖母丧葬仪式的问题上,族长、近亲、闲人聚集了一屋子来共同商讨对付他的良策,因为预料他关于丧葬仪式,是一定要改变花样的。可见,启蒙者在精神上处于“被围困”和“被审”的境地,启蒙者遭遇着严重的话语危机:失语。作为启蒙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必须对自身觉悟水平的超民众优势和启蒙主张的合理性充满自信;同时,对自己的行动能力和启蒙教育的客观有效性,亦即启蒙对象的可改变性,

13、持确信态度。”2然而,作为“精神战士”的启蒙者,面对他的启蒙对象时,其言语遭悬置,身份遭质询,启蒙者淹没在庸众的围堵之中,启蒙者只有局促、尴尬。这种失语,一方面流露出启蒙者与其启蒙对象之间的隔膜和距离,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启蒙者对其操持的启蒙话语和启蒙事业的不自信。(三)启蒙者理想的破灭在经过多年的异地漂泊后,知识分子满带着相思之苦和启蒙主义理想回到故乡,却发现他们多年来所学的知识、所接受的新思想非但没能启蒙乡民摆脱愚昧和迷信,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中。他们或孤独、彷徨,或自甘堕落。可见,知识分子陷入了深深的精神困境之中,这也就宣告了他们启蒙主义理想的破灭。祝福中,“我”在回答祥林嫂关于“灵

14、魂”和“地狱”的问题时,既怕伤害她,又怕负责任,最后用“说不清”来搪塞。说明“我”虽关心和同情祥林嫂,但又丝毫无能为力。而面对祥林嫂一系列的发问,“我”只得落荒而逃时,说明作为启蒙者的“我”想使民众摆脱愚昧和迷信的启蒙理想破灭了。在酒楼上里,吕纬甫过去是个朝气蓬勃的青年,曾因破除迷信“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因辩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和别人打起来。可是十几年后他在酒楼上出现的时候,当初敏捷精悍的性格早已不知所在,反而变得格外迂缓颓废,成了一个“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人。他把自己的精力消耗在没有意义的琐事上而不能自拔。同样作为启蒙者的吕纬甫在生活的激流面前,他妥协了,退却了,自甘沉沦

15、了。孤独者中,魏连殳虽出身于封建家庭,却因父母早亡而受到以族长为代表的封建族权压迫:“我父母死去以后,因为夺我屋子,要我在笔据上画花押”所以,他从小就对周围的现实反感。后来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新思想,成为了一名启蒙主义战士,对封建势力进行了勇敢的反抗。但是,当他面对失业、生计等问题时,却最终向封建势力屈服和投降了。他原本把对于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小孩子身上,然而他自己却被那些“天真”的孩子所仇视,那些大良、二良们连他的东西也不吃了。可见,这位启蒙主义战士由于失业的打击、精神的崩溃、理想的破灭,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精神困境之中。三、知识分子家园意识的失落游子的“归乡”渴望是基于游子心灵中已经审美化了的故乡

16、。一旦客居他乡的游子经多年的漂泊最终踏上还乡的归程,另一种回归现实的悲凉也往往随之而来。在鲁迅小说的“归乡”模式中,“我”在强烈“归乡”意识的萦绕下,最终踏上了还乡的归程。作为具有现代思想和情感的启蒙主义者“我”,在他乡本已遍体鳞伤、身心俱损,然而此次归来非但没能得到故乡的安慰和温情,反而与故乡产生了严重的隔膜与对立。“我”的痛苦与尴尬也正在于此:时时惦记着的美好故乡已经了无踪影,自己只不过是一个身在故乡的“过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与故乡人民的隔膜在鲁迅“归乡”主题的小说中,“叙述者我与堕落的上流社会和不幸的下层社会形成了极为复杂的现实社会和精神情感关系。”3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

17、我”,就其与“上流社会”而言,既厕身于其中,同时又是其叛逆者和批判者;就其与“下流社会”的关系而言,在“我”感到处于社会下层的乡民“愚昧”、“麻木”、“冷漠”、“不觉悟”的同时,乡民们也感到“我”对他们的真正需要的“无知”、“冷淡”甚至“逃避”。故乡里,“我”是“五四”时代觉醒奋进的知识分子,在生活的重压和新的理想召唤下,“走异路,逃异地”,20多年后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当“我”遇见曾经的“豆腐西施”杨二嫂时,却明显地感到跟她之间有了一层厚厚的隔膜。面对杨二嫂的尖酸、刻薄,“我”只有“惶恐着”、“无话可说”。当听到儿时天真无邪的伙伴闰土,恭敬地叫“我”一声“老爷”时,“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

18、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来。这堵可悲的厚障壁就是鲁迅所谓“古训筑成的高墙”尊卑观念和等级秩序。它使“我”与闰土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距离和陌生感,“我”心目中那本来十分清楚的刺猹小英雄形象也因此变得模糊暗淡下来。祝福中,“我”在旧历的年底回到故乡,因为没有了家,只得暂寓于鲁四老爷的宅子里。“我”这次回到故乡,首先体验到的便是与鲁四老爷的隔膜感,虽然是本家,但谈话总不投机:“四叔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发挥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而与祥林嫂的谈话,则

19、使“我”认识到跟她之间有了更为严重的隔膜感。她知道“我”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便提起精神问道:“一个人死了之后,到底有没有灵魂?” 可她单知道“我”是学过一些知识的,却不知道学校里向来是不传授这些知识的。“我”也万料不到她会问起这样的问题来,便含含糊糊地随便回答了她,没想到这却加速了她的死亡。 以上两篇小说都写“我”因思乡而归乡,但每次归乡都使“我”对故乡更加失望,更觉隔膜与陌生。小说中的“我”并非鲁迅本人,然而无可否认的是,由于其中有浓厚的自传或自叙的成份,“我”具有鲁迅式的心理和影像,又可以解读为鲁迅自己的一个侧面。小说中的“故乡”,既是浙东乡土鲁镇、未庄的实指又有中国封建礼教秩

20、序和文化传统的象征意义。从故乡到祝福,作者反复描绘着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冷漠的情景,并揭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疏远。(二)与故乡的疏远鲁迅故乡题材小说中的主人公“我”、吕纬甫、魏连殳等,正是这样一代知识分子:他们或被“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农村社会所挤压、抛弃,走投无路;或为“欧风美雨”所带来的西方现代文明所吸引,而纷纷“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当“我”这样的一代知识分子离开故乡而奔向现代化大都市时,却发现自己与都市生活的繁杂与喧嚣不相适应。于是,“我”这样的一代知识分子便成为了城市的“边缘人”。当“我”这样的一代知识分子经过多年的漂泊流离终于回到那时刻牵挂的故乡时,

21、却又发现现实的故乡与自己是那样的格格不入。祝福中,“我”旧历年底回到故乡鲁镇,“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这里所表现的是一种无家可归的凄凉感。“我”本以为只有在他乡才会有的漂泊感、孤独感,然而在故乡却也感受到了。经过多少年的异地漂泊,“我”对故乡的思念依然是有增无减。可故乡呢?它非但没能给“我”受伤的心灵抚平伤疤,反而让“我”感觉成了故乡的“过客”。在酒楼上里,“我”从小在S城长大,而后到北方闯荡。如今重归故乡,故乡却不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故乡了。来到曾经熟识的酒楼,却已物是人非:“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于是“我”自然

22、而然地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这里所表现的是一种更深沉的无家可归的悬浮感,无可附着的漂泊感。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故乡的疏远关系。四、绝望中的抗争鲁迅小说中,“归乡”的模式实际上隐含着知识分子两重的离乡。第一次离乡是出于他们为生活所迫和对理想的追求。第二次离乡是出于他们启蒙主义理想破灭、家园意识失落后的无奈选择。第二次的离乡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用“走”这个意象来体现。如:“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故乡)、“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祝福)、“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

23、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爽快。” (在酒楼上) 、“我的心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 (孤独者)。作者在小说中反复突出这么一个“走”的意象,其实正体现了他那“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和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理想破灭后出路问题的思考。(一)“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作者在故乡的结尾写道:“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其实体现了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在无路可以走的情况下,人们自己可以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姑且走走,只有“走”才能从荆棘中走出一条生路出来,也只有“走”,才是实践生命的本真形式,“同时也是面对现实的执著

24、态度”4。任何虚妄的希望或无地的彷徨都将于人生无意义,在绝望之后没有义无反顾的精神,就无法达到理想的彼岸。(二)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启蒙主义理想的破灭、家园意识的失落使“我”、吕纬甫、魏连殳等知识分子陷入了一种绝望的境地。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对“我”、吕纬甫、魏连殳等知识分子面临绝望时各自采取的人生态度及其命运的展示,反映了作者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前途命运问题的深入思考。在酒楼上里,吕纬甫既为“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而失望至心灰意冷,又为了糊口养生而不得不违反初衷,教授女儿经,得到苟且偷安。在生存需要的重压之下,一个敏捷精悍、热情勇敢的人已经被异化成一个神情萧瑟、落魄潦倒的人。孤独者中,魏连殳

25、由于失业的打击、精神的崩溃、理想的破灭,在绝望和痛苦中走向异化:他大声呵斥人为“老家伙”、“要孩子装一声狗叫”、“或者磕一个响头”、混迹于权势阶层中靠“猜拳行令”、“打牌”来麻醉自己,以愤激的方式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与绝望,最终在绝望中死去。“我”,在小说中无疑是作者精神的承载者。“我”既同吕纬甫、魏连殳等知识分子一样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思想相当孤独、苦闷的人物。但是显然又与吕纬甫、魏连殳等不同。在生活的激流面前,吕纬甫、魏连殳等经不起考验,妥协了,退却了,自甘沉沦了。而“我”虽感到无聊、痛苦和孤独,却还不至于沉沦。“我”为吕纬甫十年中的变化,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说明“我”仍旧是清醒的,只是在社会的重压下,苦闷迷茫罢了。在经历了一场旅途酒楼故友叙旧的畅谈后,“我”同吕纬甫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