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华依科技研究报告_第1页
2022年华依科技研究报告_第2页
2022年华依科技研究报告_第3页
2022年华依科技研究报告_第4页
2022年华依科技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华依科技研究报告1、汽车测试龙头供应商,深耕测试二十余载1.1、专注汽车动力总成,开启IMU第二成长曲线新能源动力总成测试领域龙头,跨界培养 IMU 业务。华依科技成立于 1998 年,是国 内首家突破汽车发动机冷试技术的企业,成功打破外资垄断局面,后转型汽车动力总成测 试服务领域,2021 年公司积极入局智能驾驶领域,加速研发惯性导航系统核心部件 IMU, 2021 年设备及服务业务分别占比 71.7%和 21.2%。产品品类丰富,前瞻布局 IMU。 1)测试业务从设备向服务转型,公司全面覆盖汽车动力总成核心零部件测试,包括发 动机、变速箱、涡轮增压器、水油泵、新能源总成等汽车动力

2、总成智能测试设备和纯电、 混动汽车动力总成测试服务。 2)进军 IMU,2020 年投入智能驾驶核心部件惯性导航系统的产品开发领域,与上汽 集团签署技术合作开发备忘录,现已进入实质性的合作阶段。客户资源优质,涵盖国内外主流车企及 Tier 1。公司主要客户包括上汽通用、广汽本 田、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东风集团、福田汽车、江淮汽车、奇 瑞汽车、潍柴集团、广西玉柴、蔚来汽车、博格华纳、洋马、石川岛、电产、西门子、卡 特彼勒、湖南机油泵、格特拉克、皮尔博格、舍弗勒、采埃孚等国内外知名品牌车企及汽 车零部件供应商。2021 年 10 月公司新获长城、比亚迪供 7500 万元测试设

3、备订单。1.2、股权集中,子公司布局广股权结构集中,实控人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 42.8%。截止 2022Q1,公司控股股东、实 际控制人励寅直接持有公司股权 24.5%,黄大庆、秦立罡系励寅的一致行动人,励寅及其 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股权 42.8%。公司拥有 9 家子公司,2 家孙公司(嘉兴华依、霍塔测控)。其中华依检测和华依混动 主营测试服务;华依智(苏州)拟作为智能测试设备、测试中心建设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的实施主体;2022 年华依新智能成立,拟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高性能测试、智能驾驶 测试中心建设项目和氢能燃料电池测试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的实施主体。1.3、盈利向上,多因素齐推动收入

4、拐点已现,业绩增长迅速。2017-2021 年营收自 0.99 亿元增长至 3.21 亿元, CAGR 为 34%;归母净利润自 0.03 亿元增长至 0.58 亿元,CAGR 为 102 %。2019 年公司实 现业绩突破,营收增长 0.9 亿元,同比 44.7%,归母净利增长 346.7%,主要是因为首次完 成涡轮增压测试(收入增量 0.3 亿元),新能源业务(设备及服务)增长 0.3 亿元,且由于 规模效应带来业绩增长。业务结构:测试设备为主,新能源相关业务快速增长。1)测试设备业务是营收主要 来源,2018-2021 年测试设备收入占比在 72%至 89%之间,其中新能源设备营收占比从

5、 4.6%提升至 27.9%;2)测试服务占比快速提升,2018-2021 新能源测试服务营收占比从 10.5%提升至 27.2%。地区结构:国内销售以华东和东北地区为主,海外市场持续开拓。境内业务,2017- 2021 境内收入占比均在 90%以上,其中以华东和东北地区为主, 2020 年分别占比 48.1%和 25.8%;海外业务,2019 年国外业务占比 2%,公司成功突破海外市场,2020 年出口业务 继续扩大,收入占比 5.1%,新能源测试设备首次出口至法国、日本等汽车主流工业国家。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毛利率远超可比公司。2017-2021 公司毛利率、净利率总体呈上 涨趋势,2021

6、 分别达到 50.68%和 18.42%,主要源自高毛利产品种类增加,公司技术不断 成熟,变速箱测试设备毛利率从 19 年的 28.7%提升至 20 年的 43.2%。相较于可比公司,公 司测试设备毛利率处于较高水平,远超其平均值。 长期来看,我们看好公司发展有三点因素 1)深耕设备二十年,业务稳定,且向海外 扩张;2)新能源业务将持续增长,助力公司从设备向服务转型;3)IMU 放量将提供业绩 增量。2、冷试龙头,发力测试服务2.1、冷试设备取代热式,打破外资垄断发动机冷试设备优势明显,正逐步取代热试。冷试是在不燃烧做功的情况下,对发动 机进行综合测试的技术。与传统的发动机热试设备相比,冷试设

7、备优势在于:1)成本低: 燃油和配套设施消耗少,维护成本低;2)无污染:无废气、噪音污染;3)更安全:无需 点火燃烧;4)效率高:测试时间短,可实现逐台测试,具备高度的精确性、完整性和独立 性;5)更便捷:占地少,可在线测试。冷试设备正逐步成为发动机检测的主流测试设备。多重优势赋能,业务前景广阔。测试行业有极强的进入壁垒,公司优势在于:对比国 内企业:1)研发技术领先,成功突破发动机冷试技术;2)建立数据体系优势,辅助客户产品开发;3)备受国内外客户认可等。对比外资企业,公司主要胜在本地化服务,具有性 价比优势。自主研发冷试技术,测试设备开始“出海”。公司在国内发动机冷试领域起步较早, 于 2

8、004 年研制成功首台发动机冷试设备并交付上汽通用;2018 年,工信部首次发布了由 公司作为第一起草单位撰写的“发动机冷试方法”国家行业标准;2019 年,公司首例海外 发动机冷试设备项目交付于韩国雷诺三星,逐步打开海外市场。目前公司已获得多项冷试 技术相关专利,在国内填补了行业空白,实现了进口替代。新能源客户拓展成功,服务和设备客户相互渗透。在新能源车领域,公司处于相对集 中的细分市场,主要客户均为国内外主流整车厂和 Tier1。按照具体业务来看:1)新能源 测试设备的主要客户包括上汽通用、上汽集团、博格华纳、长城汽车、沃尔沃、比亚迪 等;2)新能源测试的客户包括蔚来汽车、长城汽车、吉利汽

9、车、理想等 OEM 和舍弗勒、 采埃孚、纳铁福、大陆等 Tier1。业务布局落地,聚焦高成长性领域。公司积极拓展业务体系,新兴领域布局落地: 1)无人驾驶:开展无人驾驶环境下 AI 摄像头在各种温度、光照、风速、转速等环境下的 各类测试服务;2)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储备燃料电池测试相关技术,规划在建氢能源、 高速电机、燃料电池实验测试等基地;3)低碳技术:将 TMEIC(东芝三菱)的转向底盘技术 优势与公司在测试领域积累的算法和数据优势结合起来,目标有效降低动力总成测试行业 的碳排放量。谋求海外市场增量,全球化布局落地。2019 年,公司自上海 ABB 工程有限公司承接 了法国雷诺总装线测试台

10、及日本日产总装线测试台项目,已于 2020 年完成交付;2020 年,公司与法国 Dangel 签订新能源下线测试台架合同;2022 年,公司计划在德国开设欧洲 测试中心,进一步打开海外新能源测试市场。2.2、服务业务获国家强检牌照,新能源业务成为新成长点沿用传统技术,先发优势显著。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工作,目前拥有多项核心技术积 累,为传统燃油车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由于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技术关联性较强, 因此传统燃油车的核心技术积累也可以沿用到新能源车领域,从而大大缩短新能源汽车动 力总成测试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周期,公司能够发挥先发优势,较快占领市场份额。新能源业务成为新增长点,设备及服务业务

11、向新能源转型。新能源设备和服务业务自 2017 年的 0.03 亿元和 0.18 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0.84 亿元和 0.33 亿元,复合增速达到 206%和 35%,2021 年新能源测试服务贡献收入占比从 14.66%提升至 27.21%,前十大客户 中,新能源测试服务收入占比从 13.89%提升至 26.81%,新能源业务将成为公司主要增长 点。新能源业务是公司未来发展方向。2018-2021 年,公司新能源相关业务占比提升, 2021 年公司新能源业务收入 2.40 亿元,占比 75.78%,同比增长 32.98pct;2020 年公司新能源业务毛利 0.54 亿元,占比 4

12、2.0%,同比增长 10.6%。2019 年开始出口,海外市场开始 提供增量,公司抓住新能源发展机遇,未来将在该领域继续发力。新能源检测服务获得国家强检牌照。2022 年 3 月子公司华依检测业务获国家强检牌 照,检测项目为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及控制器,该项牌照是继公司获得 CNAS、CMA 资质 后的新突破。新能源服务凭借着高转速切入大陆、法雷奥西门子供应链, 2022 年公司凭借 (1.8 万转速)测功机高转速与西门子法雷奥建立长期协议。新能源汽车电机呈现出高转速的趋势。转速与汽车动力性能直接相关,新能源汽车电 机转速在 4000 转/分钟,30 万以上的车型最高转速已普遍在 12000 转

13、以上,例如特斯拉 Model 3 最高转速达 18000 转,保时捷 Taycan Turbo 达 16000 转,蔚来达 15000 转,公司 20000 rpm 将覆盖大部分车型,将在服务市场有更大优势。前瞻布局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储备相关测试关键技术。2016 年 11 月,公司与外部 机构签署科研计划项目合同,承担其中的“燃料电池测试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 发”课题研发工作,并于 2019 年 11 月通过项目验收;2018 年 7 月,开展“面向产业化的 燃料电池关键部件与系统检测技术及设备开发”项目,22 年公司计划募投 0.56 亿元建设氢 燃料电池研发中心,陆续进行技术研发,

14、为未来业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3、新能源动力测试及服务空间提升3.1、测试设备百亿空间,五年CAGR3%中国保有量空间巨大,汽车景气度逐步恢复。中国汽车保有量处于较低水平,2019 年 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约为 186 辆,大幅落后于全球其他主要汽车市场。2021 年我国汽车产 销量分别完成 2608.2 万辆和 2627.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4%和 3.8%,结束了连续 3 年的 下降局面。随着国内抗击形势持续向好,汽车行业产销量逐步回暖,根据中汽协预 测,到 2025 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将分别达到 3051 万辆和 3093 万辆。2025 年中国汽车动力总成测试设备市场空间达 34

15、亿元。汽车动力总成测试设备是汽 车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设备,一般指针对发动机、变速箱、涡轮增压器、电机、减速机 等核心零部件进行测试的试验台架。预计 2025 年中国汽车销量为 3000 万辆,参考华依科 技的招股书测算方法,换代和新增的比例为 1:2,单台发动机/变速箱/涡轮增压器/水、油泵 (单车 3 个)装配及检测设备寿命 6/ 4 / 6 /6 年,成本为 500/500/500/1200 万,单台设备对 应 10/4 /10/30 万产能汽车估算,2025 年中国发动机冷试设备/变速箱测试设备/涡轮增压器 测试设备/水、油泵装配及检测设备市场空间分别为 5 亿元/12.5 亿元/4.

16、5 亿元/12 亿元,合 计为 34 亿元。2025 年全球汽车动力总成测试设备市场空间超 100 亿元。根据 HIS market,2021 年全 球汽车销量 8105 万辆,按照 3%的增速测算,2025 年全球汽车销量 9122 万辆,类比中国 市场空间测算方式,2025 年全球发动机冷试设备/变速箱测试设备/涡轮增压器测试设备/ 水、油泵装配及检测设备市场空间分别为 14.7 /36.8/9.7 /35.3 亿元,合计为 96.6 亿元,考虑 新能源汽车测试设备,2025 年全球汽车动力总成测试设备市场空间将超过 100 亿元。3.2、新能源测试服务替代传统,市场空间达百亿政策+市场双

17、重驱动,新能源汽车迎来爆发。2021 年中国和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 为 352.1 万辆和 623 万辆,渗透率分别为 13.4%和 7.7%,随着“双碳”政策的逐步落地以及 市场需求的逐步扩大,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迎来高速增长,渗透率加速提升。根据中汽协和 EV Tank 预测,2025 年中国和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可达到 850 万辆和 1800 万辆,复合 增速分别为 24.6%和 30.4%,渗透率提升至 28.9%和 19.7%。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测试设备市场空间约 27 亿元。2021 年新能源汽车销 量 352.1 万辆,渗透率为 13.4%,2022 年上半年新

18、能源汽车销量 260 万辆,渗透率提升至 21.6%,保守估算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850 万辆,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测试设备每 台每年测试 5 万台新能源动力总成产品,平均使用寿命 6 年,使用率约 70%,每条新能源 生产线配备 3 台测试设备(电机、减速机、电池),每台测试设备以 700 万元计算,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测试设备市场新建需求约 8.50 亿元,改建需求约 4.25 亿元,市 场空间为 12.75 亿元。欧洲、美国、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按照全球 20%的渗透率估 算,预计 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 1800 万辆,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动

19、力总成测试设 备市场空间约 27 亿元。新能源汽车测试服务市场空间上百亿。根据 Research and Markets 数据预测,2019 年 全球汽车动力总成测试服务市场空间约 424 亿元,按照产量比例计算,2019 年中国汽车动 力总成测试服务市市场空间约 119 亿元。按照新能源汽车相同增速测算,现有的传统车动 力总成空间会被新能源动力总成取代。3.3、测试市场海外为主,电动化下国内突围汽车动力总成测试设备迭代升级。汽车动力总成测试设备的发展是从单一设备迈向总 成集合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五个阶段:简单测试设备阶段、模拟电控测试设备阶段、数字 化测试设备阶段、动态测试设备和测试中心的建设

20、阶段以及动力总成测试中心持续升级和 数据库建设阶段。测试市场基本被国外巨头垄断,自主企业持续发力。借助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国外 汽车动力总成测试的发展已进入第五阶段,测试技术相对成熟;国内企业起步较晚,目前 尚处于第三、四阶段,与国外先进技术存在较大差距。面向高端应用市场的测试设备及服 务基本被 AVL、Horiba、FEV 等国外供应商垄断,以华依科技为代表的自主供应商正全面 布局汽车动力总成测试领域,加速追赶国外巨头,持续抢占市场份额。对标国际龙头,业务体系逐步完善。公司紧跟行业巨头的发展脚步,参照国际龙头奥 地利 AVL 的技术业务演变历程,显现出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趋势,逐步

21、成为 综合测试设备、服务和工程咨询等协同业务体系的汽车动力总成测试服务专业供应商。根 据公司测算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汽车动力总成智能测试设备市场空间约 40.37 亿元,结 合公司智能测试设备业务收入 2.56 亿元计算,2020 年公司市场占有率约为 6.34%。4、前瞻化布局IMU,切入车用惯导蓝海市场4.1、车载惯导,打开民用市场INS不依赖外部系统,IMU 是 INS 的核心。惯性导航系统(INS)是汽车实现自动驾 驶不可或缺的模块,其核心是 IMU,INS 以牛顿力学定律为基础的自主性系统,不向外发 送电波,具备强干扰能力,捷联式惯导是主流,原理是加速器在车上安装惯性测量器件

22、(加速度计和陀螺仪),两种原件试试检测和测量瞬时角度和加速度,通过坐标逐渐的转化 检测姿态。L2+级别惯导与视觉路线融合应用,L4 级别惯导将成为标配。惯性导航技术起初应用 于军工,目前民用领域正在快速发展。L2+级别,主流应用 GNSS+IMU。GNSS(全球导 航卫星系统)在卫星信号良好时可提供厘米级定位,但在信号微弱时定位精度会大幅下降;IMU 在复杂或极限运动状态下可实现定位,但存在误差累计的问题,两者优势互补; L4 级别,惯导作为唯一不依赖外部系统的传感器将成为提供冗余的标配。GNSS+IMU 车载应用正不断加速,新势力等 L2+级别车型陆续装机。蔚来、小鹏、 智己等车企均已在其量

23、产车型上搭载配置惯性导航的高精度定位单元,Apollo、 Momenta、小马智行等科技企业亦在其高级别自动驾驶方案中采用惯性导航作为标配硬 件。2024 年中国惯性导航民用市场空间可达 120 亿元。根据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17- 2021 年中国智能汽车市场空间从 386 亿元增长至 827 亿元,复合增速为 21%。根据头豹研 究院数据显示,2015-2021 年中国惯性导航民用市场空间从 14 亿元增长至 52 亿元,复合增速为 24%,随着惯导在 L3 级别智能驾驶的普及,预计 24 年渗透率约达到 20%,市场空间 将达到 120 亿元,未来 3 年复合增速为 32%。MEMS

24、陀螺仪有望成为车载领域的主流路线。IMU 的核心零部件为加速度计和陀螺 仪,陀螺仪主要分为激光陀螺仪、光纤陀螺仪和 MEMS 陀螺仪。激光陀螺仪和光纤陀螺仪 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等特点,主要应用于武器装备等军用领域,但成本较高,不能广泛 应用于民用车载领域;而 MEMS 陀螺仪具有体积小、成本适中、性价比高等特点,在智能 汽车、民用导航、控制领域及消费类市场更易得到普及和应用,是惯性导航民用领域应用 最广泛的陀螺仪类别。竞争格局层次分明,中国位于第三梯队。目前全球从事惯性技术领域研究和开发的国 家分为四个层次:1)美国、英国和法国:完全具备自主研究和开发惯性技术能力;2)俄 罗斯、德国、以色列

25、和日本:具备大部分自主研发能力;3)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 典和乌克兰:具备部分研发能力;4)韩国、印度、巴西、朝鲜、瑞士、意大利等:具备较 为有限的惯性技术研发能力。国内惯导处于起步阶段,参与者有华测、导远、北云等。华测导航被指定为哪吒汽 车、吉利路特斯、比亚迪汽车、长城汽车的自动驾驶位置单元业务定点供应商,项目周期 为 2021 年至 2026 年,目前处于量产前的开发与测试阶段;导远电子在 2020 年为小鹏汽车 量产供应 P7 组合导航系统;北云科技在 2021 年发布了全新的车规级组合导航定位单元 X2。4.2、联合上汽开发,实现惯导突破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前瞻布局自动驾驶。公司重视技术研发和升级,不断增加研发投 入,2021 研发投入 0.26 亿元,同比增长 12.7%。公司前瞻布局自动驾驶相关技术,研发项 目围绕运输姿态系统惯性测量单元(TARS-IMU)等研究方向开展,进一步提高公司核心 技术优势和产品竞争力。加速专利认证,突破惯性导航技术。公司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截至 2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