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八省八校T8联考语文试卷基础讲评_第1页
2022届高三八省八校T8联考语文试卷基础讲评_第2页
2022届高三八省八校T8联考语文试卷基础讲评_第3页
2022届高三八省八校T8联考语文试卷基础讲评_第4页
2022届高三八省八校T8联考语文试卷基础讲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届高三八省八校T8联考语文试卷基础讲评非连续性文本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元代的文人画不注重审美客体的形似与写实,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气韵生动”这一人物画标准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B.线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从原始陶器纹饰到青铜礼器纹饰,从中国人物画中的“铁线描”“吴带当风”到中国的书法艺术,都体现了线条的美。C.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意境的概念,是提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第一人;随后五代至宋元时期,荆浩、郭熙等也触及了山水画的意境问题。D.“情”和“境”是评价中国传统山水画品格的重要标准,是构成意境的要素,

2、意境营造是山水画创作的最高追求,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1.C/ C项王昌龄“是提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第一人”错误,王昌龄是从文学领域提出意境概念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丰富,可分为人物、花鸟、山水等,文人画即山水画。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是人物画,元代画家王蒙的具区林屋图则为山水画。B. 元代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了在野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据此可知,苏轼表兄文与可在洋州任上所画的筼筜谷偃竹,应该不属于文人画。C.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籀”为籀文,是一种汉字形体,“八法”即永字八法,是中国

3、书法的用笔法则;赵孟頫借此阐述了书画相通的观点。 D. 中国画有画上题字作诗的现象,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增加审美因素。古人评价唐代王维的画是“画中有诗”,说的就是这样一种现象。2.C/ A项, 文人画和山水画是两个概念,有的文人画是山水画。B项,元代之前也有文人画;文与可在洋州任上所画的筼筜谷偃竹属于文人画。(学生可结合课内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来理解和判定。)D项,“诗中有画”是评价诗歌生动形象,意境优美,如一幅美妙的图画;“画中有诗”是评价画有诗意,有意境。3.下列对前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先分析

4、了中国文人画的确立时间,接着从三个方面横向展开对元代文人画特点的论述,每个特点的分析均以宋画为参照,于对比论证中得出结论。B. 材料二先提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评价标准,再阐述意境说的发展历程,后列举文人、画家的观点来说明“意境”的含义及实质,最后以意境的营造作结。C. 材料一引用艺苑卮言中的话语,论证了元代文人画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而不注重“形模”的特点,以“元四家”之一倪云林之语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观点。D. 材料一阐明“文人画”的确立时间,“大概”“似”等词,推测之中反见严谨;材料二论及意境说的进一步发展时,用“明显”“更多”与之呼应,逻辑严密。3. A/A项“每个特点的分析均以宋画为参照,于对比

5、中得出结论”,第二个特点没有以宋画为参照对比论证。4. 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笔墨”的理解。(4分)4.参考答案:(材料一 第三段开始)笔墨是指绘画时所运用的线条和色彩,是用来描绘审美客体、表现审美主体情感的形式和技巧。常借鉴书法艺术的表现方式。它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对笔墨的突出强调,是文人画的重要特点,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次创造性发展。(每点1分,共4分)【答案分析】答案四个要点,分别是体现笔墨的内涵、特点以及作用,核心信息分别是“绘画时所运用的线条和色彩”、“ 借鉴书法艺术”、“ 本身具有独

6、立的审美价值”、“ 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创造性发展”。意思对即可,如“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与“线条、色彩”意思相近;“笔墨表现出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属于“独立的审美价值”; “体现书画同源,书画相通”,与“借鉴书法艺术”意近,均可得分。5.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在一次大型画展上,某博物馆展出了这幅价值连城的名画。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以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观众作推介。(6分)5.参考答案:各位观众,大家好!你们现在有幸看到的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它被誉为“画中之兰亭”,是我馆的镇馆之宝。下面我给大家隆重推介

7、这幅传世名画。这幅画注重意境营造,是山水画上品:画作描绘了初秋时节富春江一带的山川景色,抒发出画家宁静淡泊的情怀,营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的文学趣味浓厚,是文人画精品:画作不注重对山水实景的形模,而是强调画家的主观意兴心绪的表现,意在表达一种超然脱俗的精神。笔墨运用精美,是水墨画妙品:借线条的流动转折、墨色的浓淡位置绘山川美景,并传达情感意兴,笔墨苍健清润,雅洁淡逸,极具审美意义。画上题字作文,是中国画珍品:文和画直接配合,成为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画的线条美相得益彰,也加重了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体现身份意识1分,表达的条理性1分,每个特点1分,共5分)语用题18.B/一味:单纯

8、地;一直:表示顺着一个方向不变,也可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搬迁;安居乐业:安置家庭,建立事业。比邻:位置接近,邻近,强调客观陈述;择邻:挑选邻居,带有主观意愿。一旦:指不确定的时间,可用于未然,表示“要是有一天”;一经:表示只要经过某个步骤或者某种行为(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19.C 结合前文内容,从“尊卑之分”“支派之别”“财势有强弱”“权利有高下”等信息可知,宗族调解存在着某种强迫性特征。20.示例:民间调解是诉讼外调解,其主要形式有宗族调解、乡邻调解和基层保甲长调解,而以宗族调解最为普遍。(或:民间调解属于诉讼外调解,主要由宗族调解、乡邻调解和基层

9、保甲长调解构成,而以宗族调解最为普遍。)(修改正确,给3分)21.下面是某报专栏的开栏语,在标点、字形、数字规范使用、语言得体等方面存在五处问题,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烛照前路;有一种力量,生生不息,催人奋进。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人民警察用炽热之心和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警察为人民”的铮铮誓言,也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最美的礼赞。海西市现有常住人口80.5万,其中外来人口约占30%,治安管理难度大,任务重。全市公安民警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在工作中坚持“稳”字当头,有力地悍卫了社会安定局面。从今天起,敝报将联合海西市公安局,推出“警徽荣耀致敬人民英雄,汲取

10、奋进力量”专栏,紧密结合党史学习和公安队伍教育整顿,围绕庆祝建党百周年主题,讲述海西市公安系统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让模范之光照耀警营,温暖社会,振奋人心,用榜样力量激励广大干警,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与的新时代职责使命。欢迎赐稿,敬请关注!21.(1)“21年”改为“2021年”;(2)“悍卫”改为“捍卫”;(3)“初心使命”后的顿号改为逗号;(4)“敝报”改为“本报”;(5)“赋与”改为“赋予”。(每点1分,共5分) 语用题的几点疑问:敝,一般在对话语境里,更口头,比如谈判席上,两国代表会说敝国,对应 贵国,两个人聊天,为了表示谦卑,用敝人,鄙人。本,一般是在面向大众的公函,更书面化,也更正式

11、,如公告,通告,启事当中(不是具体的对话语境或两人面对面),比如报纸,就叫本报,出版社,叫本社, 学校称我校,公司称我司。欢迎赐稿,是征稿启事惯用语,大报小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也这样使用。在岳阳楼正堂前楹柱上,有一副百字长联,为清人窦垿所作。对联中的标点符号,系后人所加。联曰: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乐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22.上联以问句始,着一“奇”字,介绍岳阳楼的历史人文;下联据方位实写

12、,“看”字领起,介绍岳阳楼的地势风貌,并以问句终。全联首尾圆合,结构精巧。化用多个相关典故传说与诗文名篇(如杜甫、范仲淹的名篇,陈子昂、陶渊明的名句),描绘景致,寄寓深情。上下联各有一组排比句,颇具表现力,多角度、有层次地介绍岳阳楼,句式灵活,长短交错。形式上对仗工整,声韵和谐,节奏分明,气势不凡。(每点2分,答对3点给6分)文言文阅读照应2020北京卷十年真题P133智宣子(春秋时期晋国政治人物,荀氏、智氏第六代家主,又称荀申,当时晋国的中军将荀跞之子。)将以瑶(智瑶,又称智伯、智伯瑶,谥号“襄”,史称智襄子。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大臣。)为后(继承人),智果(智宣子兄弟,春秋晋国大夫。)曰:“

13、瑶之贤(多,超过)于人者五,其不逮(及,达到)者一也。夫以(用)其五贤陵(侵犯,欺侮。又如:见陵之耻)人,而以不仁行之,其(难道,副词,表示反诘)谁能待(对待,接待)之?若果立瑶,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从原来的氏族、家族中分离出去)于太史(官名。史官之长。掌修史及天文历法等),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即训诫,教导劝诫)之辞于二简(竹简。古代的书写材料,用竹片削制而成),以授二子,曰“谨(小心)识(记住。又如:默而知之,标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说)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通晓,熟悉);求其简,出诸(之于)袖中而奏(

14、进献)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仁,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敛取人民的钱财,如抽丝于茧,没有止尽)乎?抑(或者)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减少)其户数(指纳税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因为)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及智伯为政(执掌国政),请地(要求割地)于韩康子,欲弗与(给)。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固执,任性。又如:刚愎自用)/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贪婪)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对待)之以兵/然则(这样就)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乃与之。又求地于魏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不如与之以骄(使骄傲)智伯,然后择交(选择

15、邦交)而图(图谋)智氏矣,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独以吾为智氏质(攻击目标)乎?”乃与之。又求地于赵襄子,弗与。智伯怒,帅(率领,带领)韩、魏之甲(士兵,武士)以攻赵氏。襄子将出(出逃),曰:“吾何(哪里)走乎?”或曰:“长子近,且城厚完(坚厚完整)。”或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其晋阳乎(还是吧),先主之所属(叮嘱)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平和)矣。”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见版,古代筑土墙用的夹墙板,古时一般以高二尺、长八尺为一版,三版为六尺高)。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巡视)水,魏桓子御(驾车),韩康子骖乘(古代乘车,尊者居左,陪乘居右,负责护卫。战时

16、称“车右”,平时称“骖乘”。见鸿门宴晋灵公不君课下注释)。赵襄子使张孟谈(赵家的家臣,促使韩、赵、魏三家联合消灭智氏)潜(秘密地,偷偷地)出见二子,阴(暗中)为之期(约定)日。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掘堤或开闸放水)灌智伯军,韩、魏翼(从侧面)而击之,襄子将(带领)卒犯(进攻)其前,遂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臣光曰:才者德之资(辅助)也,德者才之帅(统帅)也。自古昔(古时候)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倾覆,败坏)者多矣。故为(治理)国为家者苟(如果)能审(仔细考察,详究)于才德之分(区别),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值得)患(担心)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

17、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B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C. 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D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10./C,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

18、之变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太史:官名,春秋时掌管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B简:战国至魏晋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牍或札。C三版:版,古代筑土墙用的夹墙板,古时一般以高二尺、长八尺为一版,三版为六尺高。D骖乘:古代乘车尚右,驭者居中,骖乘即左边陪乘者,战时称“车左”,平时称“骖乘”。11.D/骖乘:古代乘车,尊者居左,陪乘居右,负责护卫。战时称“车右”,平时称“骖乘”。必修一鸿门宴P24注释:也称“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选修教材晋灵公不君P25注释:古人乘车以

19、左为尊,一车乘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车右陪乘,称车右或骖乘。 联系“虚左以待”等成语。 区别:左迁 降官 右迁 升官 位在廉颇之右(秦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智果颇有政治远见,因为意识到智伯不仁,所以反对把他立为继承人,在劝阻智宣子不果之后,主动脱离智族姓氏,最终幸免于难。B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要求他施惠于民,保障民生,少算纳税户数,以此来给儿子铺设退路。后来果然起到了保护赵襄子的作用。C智伯向韩、魏两家索要土地时,韩、魏采取妥协忍让的权宜之计,实际上却在等待反击机会,这是一种麻痹对方、以退为进的策略。D赵襄子利用用韩、魏与智伯的矛盾,派

20、张孟谈与魏、韩密谋,韩魏两家趁机响应,三面夹击,智伯虽强大,最终却难逃覆灭的命运。12.B/少算纳税户数并非赵简子要求。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1)(智伯)用五个超过人的方面欺压人,并且用不仁德的方式行事,难道还有谁能够友善对待他吗?(“陵”通“凌”,欺凌,欺压。其,表反问语气,岂,难道。待,友善对待,友好相处。3个翻译要点各1分,句意通畅1分。)(2)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2)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够在才德的区别方面详细考察,而且懂得才德选择的先后,(那么)失去人才的事又哪里会值

21、得担心啊!(审,详细考察。“审于才德之分”,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才德之分审”。“何足”,固定句式,译为“哪里值得,怎么值得”。3个翻译要点各1分,句意通畅1分。)唐朝名将王方翼的朋友赵持满,因为长孙无忌谋反案被诬陷而死,陈尸于路,亲戚不敢探视。王方翼前往哭祭,并为其收尸,说:“栾布哭彭越,义也;周文王掩骼(掩埋尸体),仁也。绝友义,蔽主仁,何以事君?”唐高宗赞赏了他的义行,没有治罪。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智伯和赵简子做简要分析。(3分)14.这句话阐述了“德胜于才,先德后才”的道理。(1分)智伯虽才能过人,但他缺乏

22、仁德,欺凌他人、贪婪索求、刚愎自用,所以导致灭亡。(1分) 赵简子则深谙“以德为本”之道,他以德为标准选择继承人,要尹铎施恩德给晋阳百姓,后晋阳虽被围被淹,但无人背叛赵襄子,最终使得赵襄子转败为胜。(1分)诗歌鉴赏 陈亮(11431194年),原名陈汝能,字同甫,号龙川,学者称龙川先生,永康(今属浙江)人。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策试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卒。 南宋有名的政论家兼词人,为人才气超迈,善谈兵论政,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曾屡次被捕入狱。所作词气势豪纵,淋漓奔放之致不减辛词。散文亦有名。论政之作,以“意与理”为基础,文笔超拔,气势雄放,体现了他自己所谓的“堂堂之阵,正

23、正之旗”的文章风格。有龙川文集龙川词。作者简介 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自与金签订了“隆兴和议”以后,两国间定为叔侄关系,常怕金以轻启边衅相责,借口又复南犯,不敢作北伐的准备。每年元旦和双方皇帝生辰,还按例互派使节祝贺,以示和好。虽貌似对等,但金使到宋,待若上宾,宋使在金,多受屈辱;故南宋有志之士,对此极为愤懑不平。淳熙十二年(1185)十二月,宋孝宗命章森以大理少卿试户部尚书衔为贺万春节(金世宗完颜雍生辰)正使,陈亮作词送行,便表达了不甘屈辱的正气,与誓雪国耻的豪情。写作背景【译文】(金人)不见南宋北伐的军队已经很久,就胡说中原已无人才。你此番出使,能只手举千钧,在金廷显出英雄气概。我们堂堂汉使

24、必能完成使命,哪能像河水永远东流那样,年年向金廷求和?这次遣使往贺金主生辰,是因国势积弱暂且再让一步,终须发愤图强,战而胜之,获彼王之头悬于藁街。在尧、舜、禹圣圣相传的国度里,总该有一个、半个耻于向金人称臣的人吧!万里河山充斥着金人游牧民族的腥膻之气,千古以来,英雄们所发挥的浩然正气,几时才有人能和他们的精神相通呢!金国的命运用不着多问,宋王朝的国运如赤日之在中天,必将获得最后胜利。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宋陈亮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

25、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注】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冬,章德茂以“大理少卿试户部尚书”身份出使金国,奉命向金世宗(完颜雍)行贺寿礼。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后遂以“北群空”喻无人才。藁(go)街:本是汉代长安城南门内“蛮夷邸”所在地。汉将陈汤曾斩匈奴单于,悬首于藁街。穹庐,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圆顶毡房,这里借指金廷。【 赏析】本词以否定句式入题,一开头,就把笔锋直指金人,警告他们别错误地认为南宋军队久不北伐,就没有能征善战的人才。“漫说北群空”用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的字面而反其意,以骏马为喻,说明此间大有人在。水调歌

26、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宋陈亮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赏析】“当场”两句,转入章森出使之事,意脉则仍承上句以骏马喻杰士,言章森身当此任,能只手举千钧,在金廷显出英雄气概。“还我”二字含有深意,暗指前人出使曾有屈于金人威慑,有辱使命之事,期望和肯定章森能恢复堂堂汉使的形象。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宋陈亮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

27、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赏析】无奈宋弱金强,这已是无可讳言的事实,使金而向彼国国主拜贺生辰,有如河水东流向海,岂能甘心,故一面用“自笑”解嘲,一面又以“得似依旧”的反诘句式表示不堪长此居于屈辱的地位。这三句句意对上是一跌,借以转折过渡到下文“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宋陈亮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

28、,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赏析】这次请使往贺金主生辰,是因国势积弱暂且再让一步;终须发愤图强,战而胜之,获彼王之头悬于藁街。“会”字有将必如此之意。两句之中,上句是退一步,承认现实;下句是进两步,提出理想,且与开头两句相呼应。这是南宋爱国志士尽心竭力所追求的恢复故土、一统山河的伟大目标。上片以此作结,对章森出使给以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是全词的“主心骨”。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宋陈亮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

29、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赏析】下片没有直接实写章森,但处处以虚笔暗衬对他的勖勉之情。过片处为短句,“尧之都”五句,见出激愤之情。“万里腥膻如许”三句,谓广大的中原地区,在金人统治之下成了这个样子,古代杰出人物的英魂何在?正气、国运何时才能磅礴伸张?最后两句,总挽全词,词人坚信:金人的气数何须一问,宋朝的国运如烈日当空,方兴未艾。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宋陈亮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1

30、6对友人殷切期望和鼓励:作者为宋使章德茂作词送行,“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鼓励。对国土沦丧的屈辱与愤激:“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表达了对金人夺宋半壁江山的屈辱以及愤激之情。誓雪国耻的必胜信心与乐观之情:“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表达了作者抗金必胜的豪情。(每点2分,共6分)评卷反馈 本题主要问题是学生没有读懂诗歌内容,将过去的程式化阅读经验强加于诗歌中。比如有以下常见错误理解:1.对友人的不舍 2.对朝廷埋没人才的不满 3对统治者无能的不满 ,前去行贺寿的不满 4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偶的愤慨 5壮志难酬小说欣赏现代文阅读作者介绍 韩少

31、功,男,1953年1月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作协一级作家。2018年聘为湖南大学特聘教授。聘任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写作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归去来西望茅草地月兰飞过蓝天等,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等,长篇小说马桥词典等。马桥词典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22位)。背景经历 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长沙。 1966年6月与同学们一起奉令停课,参与“文化大革命”。 9月,父亲在政治迫害中去世。 1968年12月报名下乡。 1968.121974.12,湖南省汨罗县天井公社知青。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英文是educated youth,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

32、教育的年轻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68年代开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自愿从城市去到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小说鉴赏 韩少功的归去来发表于1985年6月的上海文学,80年代崛起的一大批作家都会在作品中探讨“自我”的问题

33、,经历文革动荡与劫难,原先清晰的主体认知变得破碎乃至虚无,归去来可称作为重新寻获作家自我的某种尝试,在今天仍旧能够给世人某种启示。小说鉴赏 归去来是一个知青精神探索的寓言故事,出生城市的“我”(黄治先)为了收购当地出产的香米和鸦片,来到一个村庄。他感到似曾相识,此地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他确信自己从没有来过这个村落,从未沾染此地的人和风景,乡村世界缓慢地进人他的视野进村之后是一段细致而主观感很强的描写,是外来者的眼光缓慢打量下的乡村世界,外来者审视和挑剔的痕迹跃然纸上,又有一种初次面对陌生世界的犹疑和不确定。随着随着“我”步步深人村庄,村庄里人们正式出场,在叙事者的观看中凝结了对时间停滞的空间感

34、受,对于脏乱差的乡村风景的些微嫌弃,对随性奶孩子的妇女的轻微不适应,以及被围观者挤压的不舒服,这些细微的感受和熟悉的场景似乎酝酿了一个启蒙主义文学的开端,被反复塑造过的启蒙主义文学的情感模型在这个空间里获得复活的契机。 与这种预设的观察者视角违逆的是一个尽力打开维度的人伦世界,知青黄治先与乡村世界、农民之间的关系异常复杂,村民们笃定地把“我”当作马眼镜来迎接和对待,“我”将错就错地应付着,彼此错位的认识和接纳,让各种关系一一展现。热情大方的村民们聚拢在一起,讲述起那些彼此之间的往事,除去当时知青文学中占据中心的“伤痕”模式,知青与乡村的关系都在这个错位的故事里得到了展现。在往事和细节中呈现出来

35、的是胸怀革命理想的知识青年在农村生活的群众基础和情感基础,也是那个年代的底色。个人记忆和命运的相似性,让他半推半就地再次回归到知青命运共同体中,再次与过去的时空相遇。到底是马眼镜还是黄治先,对他来说已经失去了重要性,重要的是他在这个错位的空间中接通了历史,发现和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中的“我”。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那股从脚跟上升而后直冲后脑的凉气,源自“我”初到某地感到毫无新意的庸常和乏味。B虽然“我”自报姓名,但是山民们却只相信他们自己的眼睛,始终把“我”当成马眼镜。C原本只是来问山货、做生意的“我”,在名、利、色等诱惑之下,欺骗山民后仓皇逃离。D四妹子指责“

36、我”,是因为她也以为“我”是马眼镜,且认为姐姐的悲剧与“我”有关。6D(A项,凉气源自初到某处竟越看越眼熟的惊讶和恐惧。B项,“我”曾打算但并未自报姓名,加之跟“马眼镜”长得实在太像了,故被误认。C项,进到山村后,“我”为了实际的利益,默认自己是马眼镜,有意无意地利用了村民对马眼镜的感情,但并没有什么名和色的诱惑。)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开篇,写“我”来到似曾相识的山村后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既营造了神秘氛围,又吊足了读者胃口。B小说主要通过不同山民的语言描写,复原了马眼镜在山村里种田打猎、铲除恶人、举办夜校、教民扎针等生活片段,刻

37、画出马眼镜善良、热情、有正义感的知青形象。C小说采用较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写法,围绕中心事件,依照时间顺序,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并运用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D小说构思巧妙,设置了今昔交织的两个时空:长得像马眼镜的“我”如今来到山村,感受细腻而真实;长得像“我”的马眼镜曾经来到山村,往事立体而丰富。7C(小说的写法较为新颖,带有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的痕迹。) 联系 骑桶者百年孤独墙上的斑点答:答8请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方面的艺术特色。(4分)8在叙述的视角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叙事,通篇贯穿“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 在叙述腔调上,

38、以“讲述”为主,夹杂着叙述者的情感和判断。 在叙述的速度上,有简约的概括叙述,也有丰盈的详细描写,叙述张弛有度,快慢相间,使得小说引人入胜。 (每写出一点给2分,共4分。若从叙述的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答:答9如何理解小说的最后一段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我累了,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巨大的我了。妈妈!9“我”的累,主要源自精神方面的困扰和压力;(1分)“永远也走不出”则表明这种“累”对“我”影响之深刻和长久;(1分)“巨大的我”在这里是指山民群体记忆中的“我”,(1分)与真实的“我”形成巨大反差,使“我”感到惊乱和窒息;(1分)“妈妈”这声呼喊,既是“我”向生命母体

39、的本能倾诉,更是对“文化母体”的自然回归,与小说标题遥相呼应。(2分)答:答题目很有难度,学生对小说的主旨难以把握,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和试评结果,评分细则做稍微调整。1.“巨大的我”是指记忆中的“我”(马眼镜)形象伟大(正面高大)(1分)或答:有知识、有理想、有正义感、善良。(1分) 2.“我”的累,因为现实的我自私自利、惟利是图、欺骗村民,与“马眼镜”的形象反差极大(1分),因而产生精神压力和困扰,这让“我”感到慌乱、愧疚、窒息、甚至绝望。(2分)3.“永远”则表明这种“累”对“我”影响程度之深刻和时间长久(1分)4.“妈妈”这声呼喊,表面是对妈妈(生命母体)倾诉、求助、呼告,(1分)与小说

40、标题呼应,既然永远走不出过去巨大的“我”,只能认同接受,表达对过“下乡知青”身份的回归和认同,对乡村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回归。(1分)月考讲评补充1.作文提供了5句话,就是你写文章的触发点。应该尽快引入某一句话。如果你要另外引一句话,其目的也仅仅是引出话题,比如引出“幸福”即可,然后就一笔带过,马上进入材料,亮出你要写的那句话。如果你是引出另外一句和幸福有关的话,且过多阐述议论,就等于另起炉灶了。2.点评岳阳楼对联,题目要求是“结合对联内容和对联知识”,为何不宜过多写对联的基本知识(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仄起平收)?因为那是对联的启蒙知识,用它们来点评一幅经典长联,还不如“不赞一词”。 也不必点评

41、对联的瑕疵(不是开放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结合对联内容和相关知识,简评下面的这副对联。(6分)在岳阳楼正堂前楹柱上,有一副百字长联,为清人窦垿所作。对联中的标点符号,系后人所加。联曰: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乐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结合对联内容和相关知识,简评下面的这副对联。上联以问句始,着一“奇”字,介绍岳阳楼的历史人文;下联据方位实写,“看”字领起,介绍岳阳楼的地势风貌(不是景色),并以问句终。(内容上人文和地理共1分)全联首尾圆合,结构精巧。(结构上1分,不过基本上答不到。只答设问不给分)化用(手法1分)多个相关典故传说与诗文名篇(化用的具体内容1分,如果答到表达对古人的追思怀念也可给1分)(如杜甫、范仲淹的名篇,陈子昂、陶渊明的名句),描绘景致,寄寓深情。(只笼统答引用不给分)上下联各有一组排比(1分)句,颇具表现力,多角度、有层次地介绍岳阳楼,句式灵活,长短交错(长短句1分)。形式上对仗工整(1分),声韵和谐,节奏分明,气势不凡。(对联形式上其他任何特点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