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文化遗产保护类素材:破传承人“终身制”也是对非遗的呵护_第1页
高考作文文化遗产保护类素材:破传承人“终身制”也是对非遗的呵护_第2页
高考作文文化遗产保护类素材:破传承人“终身制”也是对非遗的呵护_第3页
高考作文文化遗产保护类素材:破传承人“终身制”也是对非遗的呵护_第4页
高考作文文化遗产保护类素材:破传承人“终身制”也是对非遗的呵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高考作文文化遗产保护类作文素材-破传承人“终身制”也是对非遗的呵护目录:01破传承人“终身制”也是对非遗的呵护02红山文化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内容(考古中国)03古城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04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05从“朕想静静”到“会唱歌”的古画,博物馆文创如何“活”起来?06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塑文化品牌 冀遗产保护促文旅产业正文:01破传承人“终身制”也是对非遗的呵护作者:李思辉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2日02版)【光明时评】媒体报道,9月1日起施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法律规定义务的,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

2、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丧失传承能力的,也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用智慧浇筑的生活,是值得我们代代保护传承的民族文化瑰宝。在非遗保护中,传承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传承好老祖宗的技艺”,一些非遗传承人一“钻”就是几十年、一守就是一辈子、一干就是几代人。各级政府部门出面认定并授予传承者以非遗传承人资格,给予相应政策扶持,是避免非遗项目“人亡技绝”的政策性安排。这些政策措施提高了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给很多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带来契机。但同时,退出机制不健全也造成一些传承人名不副实的问题。有的地方,非遗保护传承“重申报、轻保护”问题突出,反映到非遗传

3、承上就表现为部分非遗传承人获得认定前干劲十足,获得资格后便万事大吉、不再努力。有的仅仅把“非遗传承人”身份当成一个捞取利益的“名头”,对传承义务履行不力。还有的长期占着传承人的位子,却“只拿补贴不干事”,挫伤了众多传承者的积极性。凡此种种,说到底都是退出机制不科学、不健全的问题。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打破传承人“终身制”,建立严格的传承人认定和退出机制,健全对履职不力者及时清退的灵敏反应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宁夏通过地方立法打破非遗传承人“终身制”切合实际,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打破传承人“终身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大势所趋。早在2011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就明确提出,要建立非遗传承人退出机制。

4、不久前,两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完善退出机制”。2017年年初,苏州市有关部门公布9名非遗传承人评估不合格,按规定两年内不得申请项目资助经费,连续两次不合格的将被取消资格。此举不仅没有影响当地非遗传承工作,反而增强了一些老艺人、老工匠“带徒授艺”的积极性把真正投身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能人引进来,是确保能者上、庸者下的有效手段。随着人们对部分非遗项目的喜爱,“非遗传承人”的头衔似乎变得越来越“值钱”,对此我们应予以客观看待。如果“非遗传承人”既拥有能力,又切实履行传承责任,在此基础上获得合法收益,自然无可非议。随着保护传承工作精进,很多非

5、遗项目都可能变成文化市场上的香饽饽;“非遗传承人”往往需要有默默坚守的精神,但未必一定枯灯冷灶、过得苦哈哈。某种意义上说,“绝活变现”也是一种传承能力。反之,如果顶着“非遗传承人”的帽子只顾捞钱、不履行传帮带义务,甚至只是浪得虚名、根本不具备“非遗传承人”的水平能力,那么其头衔合法性就存疑。(作者:李思辉,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02红山文化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内容(考古中国)刘国祥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28日 第08 版)辽西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文明化进程的重要区域。辽西地区的考古工作早在19世纪末就已开始,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肇始地之一。最早在辽西地区开展考

6、古工作的中国学者是考古学家梁思永。1930年他主持完黑龙江昂昂溪遗址发掘后,转道进入赤峰、林西开展考古调查。1935年,赤峰红山后遗址出土了一批实物资料。1954年,考古学家尹达根据梁思永的建议,正式提出红山文化的定名。由此可知,红山文化是辽西地区发现与命名最早、知名度最高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1981年,以孙守道、郭大顺先生为代表的辽宁省考古工作者调查并试掘了牛河梁遗址,1983年开始正式考古发掘。女神庙、女神像、“五冢一坛”横空出世,玉雕龙和斜口筒形玉器等代表性玉器相继出土,震惊了世界。牛河梁遗址十六地点的发掘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正是由于牛河梁遗址的突破性发现,考古

7、学家苏秉琦提出了探索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这一重大课题,使得红山文化成为研究西辽河上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及中华文明起源特征的重要内容。已经有社会组织复杂化的印证经过长期的田野考古,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基本建立,依次为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而在公元前3300年之后的红山文化晚期,已经体现出高度的社会组织能力,可以动员相当的人力、物力完成一些大体量重要建筑群的修建。红山文化遗址分布密集,是当时人口迅猛增长的标志,而聚落间的分级和超大规模中心性聚落的出现,是社会组织复杂化的印证。以20世纪80年代敖汉旗境内

8、文物普查资料为例,全旗境内共发现新石器时代至铜石并用时代的遗址606处,其中单纯的红山文化遗址便有477处,约占遗址总数的78%。从遗址的规模看,小型遗址仅有40005000平方米,大型遗址的规模可达23平方公里。相比而言,小河西文化尚未发现大型聚落,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大型中心性聚落均不足10万平方米,与红山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牛河梁遗址分布范围达50平方公里,统一规划,布局有序,建筑宏伟,出现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等标志性建筑,是红山文化晚期已知规模最大的一处中心性埋葬和祭祀遗址。积石冢内有中心大墓、次中心大墓、边缘墓之分,等级制度确立。玉器成为最主要的随葬品,多为墓主人生前使用,是墓主人社

9、会等级、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和标志物。制陶业高度发达,除日用陶器外,还出现了数量可观的专属祭祀用陶器。从积石冢和祭坛的形制看,红山文化与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但在祭祀遗址数量、规模、布局和位置的选择等方面,红山文化晚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是社会变革的有力证据。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分化加剧,等级制度确立。牛河梁遗址十六地点4号墓是目前所发现的规格最高的一座红山文化石棺墓,砌筑棺壁的石板达17层,随葬的玉人、玉凤和斜口筒形器代表一种新型的高规格玉器组合关系,其中玉人、玉凤系首次发现。而中小型墓葬的规模偏小,随葬玉器的种类和数量也偏少。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较完备的玉礼制系统。科

10、学与艺术成就引人注目红山文化中、晚期,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渔猎采集经济依旧十分发达,稳定而富足的食物来源为人口的迅猛增长和手工业的分化提供了基本保障。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的经济形态中,渔猎采集经济占据重要地位,房址和灰坑内发现的大量动物骨骼、鱼骨,是当时人们从事渔猎活动的实证。兴隆洼遗址第一地点发现了人工栽培作物遗存,经鉴定有黍和粟两个品种,证明兴隆洼文化时期农业经济已经产生,北方旱作农业系统在距今8000年时开始形成,为红山文化的兴盛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从古环境资料看,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在距今6000年左右结束干凉阶段,气候转暖,为红山文化晚期农业经济的繁荣

11、和发展提供了客观保障。红山文化时期,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手工业分化日趋加剧,出现了从事建筑、制陶、玉雕、陶塑与泥塑等行业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筑技术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大规模建筑群体的规划与设计上。牛河梁遗址宏伟的规模及坛、庙、冢规整有序主次分明的布局,是红山文化晚期建筑业最高成就的体现。红山文化时期的科学和艺术成就引人注目,前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后者是社会繁荣和先民智慧的重要标志。考古学家冯时认为,牛河梁第二地点三环石坛的外衡直径为内衡直径的两倍,也就是说外衡周是内衡周的两倍,说明冬至时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路径和线速度应为夏至日的两倍,这一现象与周髀的记述颇为一致。天文学知识的日渐积累,对于农

12、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红山社会意义深远。天文学研究成果为揭示遗址蕴含的多重功能提供了新视点。红山文化遗存对人物、动物的刻画多采用写实手法,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草帽山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像和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双目嵌玉片陶塑女神头像与真人大小相仿,五官端正,神态逼真。猪首龙、龟、鱼、鸟、鸮等动物造型的玉器成为红山文化标志性器类,对动物体态的准确把握和精练雕琢尽显先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工艺水准。作为主要艺术成就之一的彩陶,在红山文化早期晚段开始出现,至中、晚期发展成熟。彩陶纹样全部为抽象的几何形图案,既有单一母题纹样,也有复合纹样,在日用陶器和祭祀用陶器上均被广泛应用。红山文化与中原仰韶文化的密切交流,使红山

13、文化陶器群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彩陶与压印之字纹陶共存,彻底改变了本地区延续已久的压印压划纹饰夹砂陶所占的一统局面。博采众长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进入21世纪,随着考古新发现的增多和考古报告的出版,关于红山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敖汉兴隆洼遗址第二地点、赤峰魏家窝铺、上机房营子遗址、朝阳小东山遗址的发掘,极大丰富了红山文化时期房屋形制与聚落布局的认识。魏家窝铺遗址是迄今为止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红山文化居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已清理出103座红山文化中期及偏早阶段的房址,聚落布局得以揭示。敖汉草帽山和凌源田家沟发现红山文化晚期的积石冢和祭坛,出土神态各异的石雕人像和成组玉器,为红山文化晚期祭祀遗存和埋葬习

14、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通辽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遗址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石、玉器等遗物,为红山文化哈民忙哈类型的确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红山文化所处的辽西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缘优势,是连接东北平原与中原腹地的纽带,属于典型的文化交汇区。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凝聚精华,是红山文化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以“坛庙冢、玉龙凤”为特点的天地崇拜、祖先崇拜是重要的文化成果,使距今5300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成为研究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起源的重要内容。(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03古城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新语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耿 羽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31日 第13 版)泉州在古城建设

15、中实施整体性保护,将海丝文化遗产保护与古城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发展、业态活化深度融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福建泉州加强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契机。与此同时,借助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平台,我们也希望把保护技术和管理机制、保护理念和文化理念介绍给全世界,展现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近年来,泉州在古城建设中实施整体性保护,将海丝文化遗产保护与古城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发展、业态活化深度融合。比如,位于市区中心地带的涂门街分布着多处海丝文化遗迹,经过持续实施古城保护提升项目,从原先坑洼的窄巷变成繁华的文旅大街。同时,针对老街巷居民房屋虫蛀、电线老化、路面拥挤

16、、积水难排等问题进行人居环境整治。这样的保护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让古城留形、留神、留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在实地考察时称:“把文化遗址的保护放在城市规划中整体考虑,遗址的独特性在城市建设中得到有效的保护。”此外,泉州持续探索因地制宜修缮。2014年,泉州启动府文庙大成殿修缮项目,秉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将现代修缮技艺与传统营造技艺相结合,前期针对瓦屋面、木基层、大木构件等要素进行了病害分析和梳理,并邀请闽南传统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技术把关。符合当地实际的修缮方式既留存了内在韵味的本真性,又保证了外在结构的延续性。2020年,泉州府文庙大成殿修缮入选中国年度优秀古迹

17、遗址保护项目。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保护和传承,是文化遗产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2017年起,泉州开始举办古城讲解员培训,旨在培训一批热爱古城、了解古城、善于讲解的志愿者,迄今已培训上千人。从中文介绍拓展到组建英文介绍队伍,从简单介绍文化遗迹拓展到宣传活态保护理念,从图文介绍拓展到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展播,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为讲好文化遗产保护的故事贡献着积极力量。04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代表之声)来源: HYPERLINK /n1/2021/0902/c58278-32215206.html t _blank 人民日报2021-09-02 09:25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传

18、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如何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编 者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宿州市委书记杨军:历史文化要与时代发展有机融合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守护传承历史文脉,永久留下历史记忆,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道“必答题”,必须正确处理古今关系,摸清家底、分类保护、活化利用、传承弘扬。近年来,我们开展全市域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资产的普查,出台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定等,让文化遗产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现了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生产生活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抓历史文化保护,应

19、该坚持普查先行。系统梳理历史遗迹、文化古迹、红色资源、非遗项目等,做到底数清、家底明,为文化遗产保护建立“活档案”。应该注重规划引领。强化对历史文化遗产立体空间、整体风貌、文脉赓续的系统规划,让历史文化与时代发展相互交融,留下记忆、记住乡愁。应该突出活化利用。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积极探索“文化遗产+旅游、文创、乡村振兴”等活化利用创新模式,全方位加强宣传推广,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绽放新风采。(本报记者 韩俊杰采访整理)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蔚县周淑英剪纸艺术馆馆长周淑英:加快培养文化传承紧缺人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深刻感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应该对文化遗产保护

20、和传承领域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供给进行充分调研,摸清当前行业人才“家底”,针对紧缺人才加大培养力度。要善于研究、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创新培养模式,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素养。此外,要加强考古等学科建设,提高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传承的能力。要持续增强学科交叉与整合能力,要会同经济、法律、文化、社会、医学等领域研究人员,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要探索打破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界限,建立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完整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高质量交叉学科深度融合课程,拓宽学生科学和人文交融的视野,增强创新思考和研究分析能力。通过不断健全考古学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

21、系,综合提升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本报记者 史自强采访整理)全国人大代表、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目前,文化遗产的展示多以静态为主,与受众的互动有所欠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我们应该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要坚持保护优先、保用结合的原则,深入研究文物的价值,使文化遗产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等功能相融合。可以通过实施“文物+”,使文物与教育结合,与科技联姻,与创意互通,建设智慧博物馆,挖掘文化遗产背后的内涵,精心设计开发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更好开发文博创意产业,

22、让受众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应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措并举搭建平台,扶持更多的文博单位和市场主体,积极开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产品,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应该通过VR等新技术,让受众从视觉、听觉、触觉多维度感受文化遗产中隐藏的知识和奥秘,进一步让文化遗产焕发生机,使之成为承载国家记忆的展示平台。(本报记者 刘洪超采访整理)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文化遗产与艺术创意科研团队负责人蔡光洁: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青少年应该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清楚和正确的认识。深入学习历史,可以让青少年认识自身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属性,可以让青少年了解历史发展规律,明辨大是大非,洞悉文明成

23、就与民族智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中华文明。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是让青少年了解历史的有效方式。特别是通过历史博物馆呈现考古成果,结合现代虚拟数字技术、场景艺术、影音艺术等还原历史真实情景,结合历史研究成果的有效解读,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时空的跨越,更容易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此外,对青少年来说,游历文化遗产与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在当下与历史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对话古今,畅想未来。应该鼓励青少年通过实地体验,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本报记者 王明峰采访整理)05从“朕想静静”到“会唱歌”的古画,博物馆文创如何“活”起来?来源

24、: HYPERLINK /cul/2021/08-23/9549565.shtml t _blank 中国新闻网2021-08-24 08:55中新网北京8月23日电 (记者 李纯)努尔哈赤的宝剑化身为双筷,助力餐桌上的“攻城略地”;崇祯帝朱由检对网友说“朕想静静”,还配上了以手托额作发愁状的“照片”;千里江山图被填词谱曲,成为收藏歌单里“会唱歌”的古画当这些历史人物、馆藏文物频频“出圈”时,你是否感觉,那些沉睡多年的历史文化其实就“活”在身边呢?文化创意产品的出现不仅让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资源“活”了起来,走入寻常百姓家,也让更多人愿意走进博物馆,感受中华文化带来的滋养与共鸣。而另一方面,当博

25、物馆文创兴起多年、产品层出不穷的当下,如何令其继续保持活力是业界和市场值得关注的问题。这年头,文创成了博物馆的新“标配”文创产品、文化IP如今已是谈及博物馆时绕不开的话题。有行业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文创产品市场规模超过740亿元人民币,其中,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市场规模近78亿元。许多博物馆文创也闯出了品牌,像故宫文创、国博文创等都具有较好的品牌形象与经济效益。中新网记者梳理发现,博物馆文创进军的领域可谓五花八门,衣食住行均有涉猎。比如风靡一时的角楼咖啡,不仅为流连于红墙黄瓦之间的游人增添了一处网红打卡地,也在端上“千里江山卷”“康熙最爱巧克力”等美味的同时,为600多岁的紫禁城增添了一抹中西

26、合璧的青春气息。再如,沈阳故宫推出的“汗王宝剑筷”取材于国家一级文物努尔哈赤御用宝剑。筷子的剑鞘部分为无公害硅胶制品,筷身为不锈钢制品,柄首为海棠形,两端为龙首。剑柄还可当筷架使用。于餐桌之上拔取“宝剑筷”,可以想象这“拔剑四顾”的模样是多么有文化、有意思。除了实物产品,虚拟产品也是博物馆文创的一大亮点。以故宫文创为例,不仅设计了脊兽书签套装、荷包口红、瑞兽摆件等实物,还推出了故宫藏品壁纸、“畅游多宝阁”赏纹饰互动小程序、“口袋宫匠”游戏等一系列虚拟文创产品,极大提升了博物馆文创在数字时代的存在感。从摸得到的实物到看得见的创意,从功能性定位到文化品位,从有趣的表现形式到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创产品

27、不断“上新”的背后是博物馆对传递历史文化的“上心”。越来越多的文创产品已经走出博物馆大门,“活”进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郑奕认为,博物馆文创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的关键在于“拥有故事和文化”,其开发或设计应该“从藏品中获得灵感”。这也直指博物馆幕后研究工作是否到位,包括是否基于观众角度,调研观众及其需求;是否基于文化产品与服务角度,开展深入研究,并向其他单位取经等。技术帖:文创如何让历史“活”起来?具体分析博物馆文创产品怎样“活”起来,其中一个重点在于文创产品的实用性。今天的博物馆文创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美食、办公、摆件、美妆、穿搭、居家、艺术品等诸多领域均有涉

28、足。但其实用性不仅在于实物,更在于无形产品,例如观展APP、参与性活动、情景剧表演、网络音视频节目等,在线上、线下、实物、服务的不同维度上体现价值。长期从事文创工作的腾讯品牌经理肖茹丹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博物馆文创“活”起来的关键在于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表达传统文化的内容。文创产品的实用性比较宽泛,既体现在实物使用,更存在于精神层面。另一方面,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还要瞄准“流行”标准。有报道称,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7月下旬推出了一套以三星堆面具文物为原型的文创盲盒玩具,共有6款形象,设计灵感来自不同的文物原件。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博物馆文创开发投入到了这股盲盒潮流中,包括敦煌研究院的“天龙八部”盲盒

29、、河南博物院“失传的宝物”考古盲盒、西安博物院的唐妞创意摆件盲盒等。以时下流行的盲盒作为切入点,许多博物馆希望借此打开市场、打造文创IP。进一步分析,“活”起来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至少需要具备两个因素。其一,文创产品足以代表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和文化价值取向,体现文物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肖茹丹也说,文创产品不能违背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而是要用更通俗、更现代的表达去传递其本来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二,博物馆文创与其说是在推广艺术品和服务,不如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状态。文化创意若想真正走进人群,不能只满足于将古画图案简单复制到围巾、拼图、马克杯上,而是需要将文化资源与生活中的现实需求相结合。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

30、霁翔在谈及博物馆文创时就曾表示,一定要详细观察人们现实的生活,包括一些年轻人今天的文化需求,把文化资源和人们的现实需求对接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产出好的文化创意产品。郑奕认为,“维护文化资源本来样貌”与“迎合大众需求”之间并不矛盾,之所以会有关于二者平衡性的忧虑,是因为一些机构对自己的硬核心资源并不清楚,以至于盲目跟风开发,反而丢失了核心价值,观众也不会真正买单。博物馆文创当如何保持活力?曾几何时,博物馆商店里千篇一律的纪念品让来往参观的游客不愿为其驻足多时,文创产品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窘境。当下的博物馆文创也应当引以为戒,避免重蹈当年的覆辙。譬如,不少博物馆、旅游景区的文创造型雪糕一度成为游客拍照打

31、卡的新“神器”,但一味模仿、缺乏创新、味道欠佳等问题随之而来。有分析指出,文创产品的开发容易步入低水平开发、粗放型发展、千篇一律模仿的“怪圈”。文化产品缺乏质量,有损各馆门面;有些产品更是粗制滥造,脱离生活且缺乏实用性;产品与服务种类单一、不成系列,难以形成规模和效应;商品零散,缺乏主题串联,销路自然成问题“火热”的文创产品若想口碑长红,仍需一番“冷思考”。“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目前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与服务开发,总体处于起步阶段。”郑奕认为,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加大对观众与文化产品、服务本身的研究,馆方还要从“在馆内”“在馆外”两个维度出发,区分不同阶段分别供给哪些适销对路的产品与服务。同

32、时,要弥补开发与经营人才的缺乏,即那些既了解博物馆工作,又懂开发与经营的人才。“目前,大部分博物馆都没有相关领域专门的团队或部门设置。更重要的是,没有合作渠道。”郑奕对中新网记者说。在肖茹丹看来,无论是结合当下火热的文创内容、还是为博物馆设计服务型工具,“搬到线上”将是博物馆文创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能够让文物、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让人们更加关注历史文化。她同时指出,博物馆文创还需要在数字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如何通过数字化方式让文物古迹保留下来、流传更远,让更多人记住这些文物,了解其所代表的历史意义,这是业内人士希望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博物馆文创发展的一个方向。仅靠博物馆一家之力难

33、以实现上述目标,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尤为重要。官方此前发布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也指出,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促进优秀文化资源实现传承、传播和共享。故宫出版社总编辑刘辉曾撰文表示,博物馆IP资源只有被社会广泛使用,才能拓展文化影响力,助力产业发展,创造经济价值。郑奕则指出,文博知识产权的意识薄弱也是制约博物馆文创保持活力的短板之一,保护不力的一个结果便是文博创意产品屡遭侵权。知识产权是文创产品开发的基础,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国应当加强针对博物馆文创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并针对市场竞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06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塑文化品牌 冀遗产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