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文化》课件_第1页
《法家文化》课件_第2页
《法家文化》课件_第3页
《法家文化》课件_第4页
《法家文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法家文化与管理第7章儒表法里,儒法互补,儒道互补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派,如果说儒、墨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学术的“显学”,那么,法家当时则是在政治上独步天下。 法家代表人物: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法家思想简介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法家在法理学方面贡献法家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

2、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1.管仲管仲(?公元前645),春秋初期齐国主政之卿, 政治家、军事谋略家。 又称管敬仲。名夷吾, 字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 生于颍上(颍水之滨)。青 年时曾经商、从军,又三 次为小官,均被辞。 管子(作者不只一人,系战国至汉代间人托管 仲之名而编撰)86篇,今存76篇。(1)管仲:齐国的名将,诸葛亮的偶像管仲治齐40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对内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工、商、渔、盐、冶、铁;举贤任能,寓兵于民,对人才、兵役、官吏等制度进行全面改革,收到了富国强兵的奇效, 佐桓公北攻山戎,南征楚国,扶助王室,救邢存卫,主持会盟,终

3、成首创霸业之功,成为春秋第一个霸王。因有殊勋于齐,被桓公尊为仲父。(2)管鲍情谊,千古流传管仲与鲍叔牙年轻时就是诤友。两人共同经商,分配盈利时,管仲私自多拿了一倍于鲍叔牙的财物。别人不平,鲍说,这不是他贪财,是因为他家里贫穷。两人一起领兵打仗,鲍身先士卒 ,亲冒矢石,管却冲锋在后,退却在前。别人议论,鲍说,这不是他怕死,是因为他家里有老母。鲍叔牙这种宽以待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管仲。管仲说:“生我者 父母,知我者鲍子”。后来,鲍克服重重困难,把管仲引荐给齐桓公,筑坛拜相,自己却甘愿位居其下。司马迁感慨地说:天下人不推重管仲之贤,而推重鲍叔能知人。(3)齐桓公的重用管仲所以有所作为,又同齐桓公的

4、豁达大度,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紧密联系的。管仲原来辅佐齐桓公小白的哥哥子纠。纠、白争位时,管仲曾射了小白一箭,小白诈死始得脱。后来子纠死后,小白为齐国之主,他尊贤礼士,不计旧怨,接受鲍叔牙 的推荐,毅然授相与管仲。当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管仲,二人同车入城时,“百姓观者如堵,无不骇然”。后来有人进谗言,中伤管仲,齐桓公不信,加以驳斥。并对管仲更加信任,尊为“仲父”。(4)九合诸候、一匡天下他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

5、界一巨子”。淄博管仲纪念馆(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牧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说:一个首先要解决了温饱问题,才能懂礼貌,知道德。三百多年后,孟子也说“民无恒产,斯无恒心,既无恒心,放僻邪侈,救死不赡,奚暇礼义”,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个人修养需要建立在物质财富的基础上。这些观点也得到了相应的认同,从马克思的“物质决定意识”论和马洛斯的“人的五个层次需求”论出发都能推出与之吻合的结论。 (7)管子的辨证管理观 (1)兼听独断。管子版法:“明主者,兼听独断,多其门户。” (2)抓住根本。管子版法“明主之治也,明于分职而督其成事”,也就是说高层管理者

6、治理国家不是什麽都管,而是要抓住根本的问题,即关键是管好官吏。(3)赏罚并举。管子版法提出:“治国有三器,曰号令也,斧钺也,禄赏也。” “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管子牧民),因此,必须赏罚结合,赏罚有度。 (4)善于用人。管子形势解中:“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达到无为而治。 (5)注重政绩。“明主之择贤人也,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之以官。试于军而有功者则举之,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管子版法)。(6)上下有节。管子牧民:“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上失其位,则下逾其节。上下不和,令乃不行。衣冠不正,则宾客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且怀且威,则君道备矣。”

7、 (7)适“度”原则。管子权修:“民力竭,则令不行矣。下怨上,令不行。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齐国古城(一)韩非子生平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是韩之诸公子。曾师事儒学大师荀况,与李斯是同学,口吃,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有韩非子55篇,今俱存。二、韩非子思想韩非子像 战国末年,韩国屡遭强秦侵凌,丧师失地,韩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说:“嗟夫,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 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 秦王,劝其先伐赵

8、而缓伐 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 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 韩非被迫服毒自杀(二)韩非的主要思想1.历史进步论 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2022/9/16Template copyright 2005222.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

9、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2022/9/16Template copyright 200523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对于君主,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2022/9/16Template copyright 2005245.改革和法治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强调严格执“法

10、”,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2022/9/16Template copyright 2005266.去“五蠹”,防“八奸”所谓五蠹是指:1、学者(指儒家);2、言谈者(指纵横家);3、带剑者(指游侠);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2022/9/16Template copyright 200527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

11、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2022/9/16Template copyright 2005297.韩非的“法”、“术”、势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韩非集法家之大成1.“法”的思想(1)“宪令著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韩非子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韩非子定法)法的本质是法制,它的内涵包括法律、政令。 韩非的法制理论包括定法和执法。这正符合其“明其法禁,必其赏罚” (韩非子五蠹)即彰明法律、政令,坚决实行赏罚。“明其法禁”就是做到有法可依;“必其赏罚”是指依法办事。(2)“以法为本”、“以法为教”法令必须及时公布出来,“以法为教”

12、、“以吏为师”,从而让法令广泛普及,切忌“朝令夕改”。法令应当“表易见”、“教易知”、“法易为”(用人篇),法令本身应当简洁易懂、切实可行和便于遵守、便于适用。韩非强调“信赏必罚”、“令出必行”。反对儒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法制观,提出“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有度篇)他说:凡治天下者,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八经)。 2.“术”的内涵“术” ,即君主统治的手段和监督、控制、使用臣下的策略。内容包括任免、考核、赏罚各级官员的手段以及如何维护君主的权力。韩非将其概括为:“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定法)

13、。 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难三)。韩非的“术”包含三下类:一是“形名之术”,即是“循名而责实”按照官职名称来追究他的实绩,用臣下的言论去衡量他所做的事和所取得功效;二是“用人之术”,就是:“因任而授官”根据各人的能力来授予相应的官职;三是“治奸之术”,是用来防止君主的统治权被削弱甚至是被篡夺的一系列策略和方案。术治的目的是以术保势,是君主防止统治权被篡夺和维护统治利益;以术保法,这使得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臣下最大化的保护和支持。君主只须“恃势而不恃信,恃术而不恃信”;领导人依赖的是自己的权势和管理手段,而不是企求下属的忠诚和信用。因此君

14、主随时都必须保持对臣下的猜疑态度,要求下属“不可欺”、“不可叛”,进而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产生治奸术。他把上下级之间关系认为是“君卖官爵;臣卖智力”,“皆挟自为心”,防止下级谋求“无能而得事”、“无功而富贵”、“朋党而用私”的现象发生。然而,由于法过于严,可能社会到处都是猜疑。秦王朝的短命就证明韩非的思想在统一和稳定时期是行不通的。 “法”与“术”最大的区别是:“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是为达到某种目标而订立的办法、规章之类的强制性制度,应明文公布;术则是统治者控制其臣下的技巧,应当潜藏胸中,择机使用,不轻易示人。 3.势的精髓 势,韩非所说:“势者,胜众之资也”。即把“势”看成统治者相对

15、于被统治者所拥有的优势或特权。 因此又被称为“权势”、“威势”、“势重”,它是指一种具有绝对权威的强制力,也就是君主至高无上的统治权。表现在用人权、赏罚权、生杀权、立法权等,从而保持自己的自尊地位以便实行高度集权。法术势是三位一体的整体:势是法的保障,立法靠势,执法也靠势。势是法的后盾,是立法、执法的前提条件; 法靠势才能施行“明主治吏不治民”。法制体现君主的意志,是治国手段,势、法的具体工作由各级官吏来完成,君主只要控制臣依法办事即可;势是术的前提、后盾,而势却必须用术来保持. 三者以法为核心,势、术二者是法的派生物,从而形成以势保法、以术保法和以势保法,以术保势的运动状态。个人名言道私者乱

16、,道法者治 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商君书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2022/9/16Template copyright 200540个人名言欲速则不达。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韩非子难言2022/9/16Template copyright 200541三、法家法术势思想的管理学意蕴韩非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法与术相结合。他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

17、(难三),“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定法)。“术”包含的管理思想:1.因能授官。也就是说依据下属的能力授给人官职。2.“循名责实”。这是术的要点。法家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非常注重实物,循名责实是法家考察干部的一个基本原则,强调表面情况和实质要互相加以验证,综合来考察一个人,这就是所谓的“形名之术”。韩非子说君主要驾驭约束好臣子,就一定要考察形和名是否相符,一定要看臣下说的话跟他做的事是否一致。3.“叁五之道”。这是法家考察群臣言行的一个具体方法,主要意思是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以追究责任人的过失,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找到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分析成功的原因,臣下就会轻

18、慢君主,不严厉追究过失,臣下就会相互勾结。4.七种策略:在领导谋略上,要使用“七术”:(1)众端参照,也就是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来验证臣下的言行;(2)必罚明威,就是一定要惩罚那些犯错误的人来树立威信;(3)信赏尽能,在奖励方面一定要守信用,鼓励那些有才能和取得成果的人;(4)一听责下,就是一一听取臣下的意见然后进行评判;(5)疑诏诡使,就是指君主表面上和一些人亲近,让他们长期在自己身边工作,但是不给他们任务,别人感觉这些人是受了秘密指令,所以做坏事的人就会害怕,心里疑心不敢胆大妄为;(6)挟知而问,这是考察下属忠诚度的有效手段,就是用已经知道的事情来询问下属,看看下属怎么说,用以对照核查下属的态

19、度,从而举一反三地了解许多隐情;(7)倒言反听,就是本来想说一件事情,但却说一个与本意相反的事情,以获得下属的真实态度。5.防微杜渐。在管理过程中,韩非子强调要防微杜渐,从细节上消除消极因素。内储说中提出了要查“六微”。管理中有六种微妙而隐蔽的情况:(1)“权借在下”,要防止权力分散和被架空,核心权是不可以借给别人的,它是领导者的专利。(2)“利异外借”,就是防备内外勾结,组织内的人由于和领导利益不同会借助外力来削弱和反对上级的领导。(3)“托于似类”,这是一种用相关的事情欺骗上级、掩盖事实真相以达到个人私欲的手段,必须要加以防范。韩非子讲了一个齐国的故事,齐国的大夫夷射陪齐王喝酒,醉了之后坐

20、在门廊上,守门人请他赏一点剩下的酒,结果被拒绝了。夷射走后,这个守门人就在门廊下泼了一点水。第二天,齐王出门后看到水,愤怒地问:“谁把尿尿到这里。”守门人回答说:“没见谁,可是中大夫夷射昨天喝醉了酒曾在这里站过一会。”齐王就把夷射给杀了。这是典型的小人栽赃陷害的例证,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明查。(4)“利害相反”,就是利和害总是同时出现,有利必有害,有害必有利,所以若国家受害就要看谁从中得到了好处,如果下属受害也要看谁从中得到了好处,通过这种审查利害就会找到事情的前因后果,找到处理事情的关键所在。(5)“参疑内争”,权力斗争不可避免,而臣下争权夺利是产生变乱的根源,领导者对此要给予关注和控制。(6)“乱国废置”,敌对国家插手本国重要人员的任免这一点要极力避免,一旦中了圈套,后果不堪设想。“势”包含的管理思想:广义的“势”指客观形势,狭义的“势”是指权势。韩非子非常重视“势”,认为“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这里谈的势,就是领导者通过法和术造成的一种权力状态。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势的重要,韩非子做了一个比喻,说千斤重的东西在船上就可以漂浮自如,而小小的一个铜钱,如果掉到船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