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精创】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情节作用 课件_第1页
【课件精创】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情节作用 课件_第2页
【课件精创】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情节作用 课件_第3页
【课件精创】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情节作用 课件_第4页
【课件精创】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情节作用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学类文本阅读作品结构的分析情节的理解和分析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考点直击:作品结构的分析真题呈现(全国卷):1.2020全国I卷: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越野滑雪海明威)(6分)2.2020全国III卷: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3.2020新高考全国I卷:9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建水记于坚)(6分)4.2016全国卷II:小说以“电话”为枢杻连接人物、

2、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情节类题目,浙江卷也是连续考了好些年:2018浙江卷:12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5分)2017浙江卷: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2016年浙江卷: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2015浙江卷:1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5分)2014浙江卷:12.“买玉”的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做简要分析(4分)情节相应的知识(语基)1.什么是情节?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以人物为中心的事件演变过程。 文学的第三个要

3、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老董为什么能够“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请结合本文简要概括分析。“我”父亲托朋友帮老董找到一块在质地和经纬两方面都很接近内府绢的米色绢。天工开物和前人的经验积累给予老董启发。老董不仅有深厚的职业素养和知识技能,还有潜心于一事、执着不懈的工匠精神。(每点2分)11请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线索,并分析其作用。这篇小说以老董修书为情节发展线索:.通过小龙之口介绍老董因修补古书书皮一事与业界专家起了冲突,这是老董修书的缘起。中间写老董为解决问题染出蓝绢而不断尝试,这是老董

4、为修书所做的努力。结尾写老董解决了向题老董修书成功,赢得了社会和业界的尊重。(每点1分)作用:全文围绕老董修书展开,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突出老董的耿直倔强、坚持原则的性格和执着敬业、淡泊名利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精益求精、执着不懈的工匠精神通过这一线索呈现在读者面前,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每点1分)12文中写“我”父亲托朋友帮老董找绢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写出了“我”父亲和老董之间深厚的情谊。父亲即便帮老董找到了质地和经纬接近内府绢的米绢,但对老董能染出蓝绢的信心也不大,这从侧面表明染出蓝绢的难度之大,为表现老董的执着和精湛技艺埋下了伏笔。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老董染出蓝绢、基本完美地复

5、制出古书的原书皮做了铺垫。(每点2分)13小说以老董成功染出蓝绢后拒绝转正并主持重要工作来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董因染出蓝绢、成功复刻出官刻品而出名,却拒绝转正和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这是前文情节的后续发展,这样结尾使得情节更为完整。丰富了老董的形象,老董在成功染出蓝绢以后仍坚持过原来的生活,这体现了老董淡泊名利的精神。老董的淡泊名利,丰富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深化了小说的主旨,引人深思。(每点2分)考点一:情节的理解和分析1.概括情节2.概括分析主要情节(常通过概括原因的形式考查)3.小说的发展线索4.情节的作用题型归纳:题型一、二:概括分析小说主要情节答题模板模板一:主人公在时

6、候,地点,做了事情。模板二: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模板三:小说的主要情节有:;。题型三:小说的发展线索线索内涵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内容某人、某物、某事、某种情感、时间、空间。种类分单线和双线,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也有双主线、主次线。种类特点效果线索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使小说情节更清晰,结构更紧凑。双主线各开两朵,各表一枝。双线呼应,推动情节发展,更深刻地展现小说主题。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拓展作品广度和深度,丰富内容题型四情节作用题设置阅读题主要有两类一、作用题:1.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这样写有什么意图。二、比较题:1.这样的结尾处

7、理是否合理?2.将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3.两种结尾类型的比较。1.从内容角度综合思考a.表现人物的作用。所谓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展开、成长过程。要看情节是否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暗示人物的心理,或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b.表现主题的作用。看它是否表现或深化了小说的主题。c.表现环境的作用。看它是否描写或暗示了自然(社会)环境,是否突出了环境的特点等。2.结合情节说作用指向情节(结构)的作用。1.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2.照应前文;3.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形成线索,贯穿全文;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结合位置说作用a.小说开头情节常见作用:情节作用:为情节展开做铺垫,推动情节

8、的发展。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人物作用: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表达效果: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主题作用:开篇点题。读者作用:提出疑问,引发读者思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参考答案:1、情节上,用作铺垫,引出第九车厢这个主要故事,2、表达效果上,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3、主旨上,突出此类现象的普遍性,暗示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给他人带来的伤害这一主题。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第九车厢2011浙江卷 b.小说中间情节常见作用:情节作用:自然引入故事;推动情节发展,有利于展开故事,形成高潮、

9、转折;形成照应或埋下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人物作用: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强化人物情感。主题作用:深化主旨,突出(暗示)主题。表达效果: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使故事有意味、有余味。2019全国卷II:9. 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 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有利于

10、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小说的常用结局及效果1.出人意料的结局。 (项链)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药杜十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从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

11、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人性的真善美超越战胜了假丑恶,反映出人类对和平美好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给读者欣慰、愉悦之感。4.留白式结局。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提供了可能。c.小说结尾常见作用:情节(结构)作用:总结上文,使情节更完整;照应前文(标题),使情节更合理;戛然而止,给读者想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人物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主题作用:卒章显志,总结(深化、升华)主题,加强思考,加深情感。表达效果: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读者作用:引起读者深思

12、,回味悠长。2019年全国卷III:9.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9. 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第二问:首尾都写到两个乘客的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考点二:情节的鉴赏和探究1.鉴赏情节手法2.探究情节意蕴3.探究情节发展方向情节结构技巧和表现手法(常与赏析等其他题型一起考查)悬念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

13、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照应又叫呼应,呼照、回应前文设置的伏笔,能呼应前文,串连情节,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

14、鲜明。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借褒贬造成反差,以对比揭示主旨。突转开篇单身铺陈,结局逆向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

15、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1.鉴赏情节手法解答步骤:(1)判断手法:判断某处情节运用了哪种类型的手法:叙述方式、叙述角度、叙述节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其他表达方式;(2)分析效果:首先分析手法本身的效果,其次,结合小说四大法器分析效果。小说为什么以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和女儿独守小屋开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书匠10)情节结构上:波塔波夫老人去世后彼得洛芙娜母女独守小屋,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人物形象上,彼得洛芙娜经历 婚姻失败的创伤,与下文她修复感情创伤拥抱生活形成对比:表现了彼得洛芙娜的坚韧,强化了情感修

16、复人心的主题。思想内容上,表现了战争背景下中尉为了保卫国家而与亲人离别,有利于小说主旨的表达。(每点2分)(1)结合位置说作用a.小说开头情节常见作用:情节作用:为情节展开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人物作用: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表达效果: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主题作用:开篇点题有利于作品主旨的表达。读者作用:提出疑问,引发读者思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情节意蕴探究题解题方向分析情节设置技巧从线索、表现手法、叙述方式、内容安排等方面切入分析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看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看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轨迹看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看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倾向从作者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表述、主旨揭示等方面分析彼得洛芙娜和波塔波夫会走到一起吗?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示例一)会走到一起。理由:彼得洛芙娜和波塔波夫相处的氛围是轻松愉悦、充满温情的,彼得洛芙娜又住在波塔波夫的家里。彼得洛芙娜和波塔波夫互生好感,有进一步交往的可能。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需要修复,彼得洛芙娜和波塔波夫走到一起,更能彰显小说的主题。(6分)(示例二)不会走到一起。理由: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