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_第1页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_第2页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_第3页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_第4页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材简介】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

2、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1谈话交流: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流传

3、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3解题质疑:(1)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着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2)理解绝弦(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3)质疑: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教学设计的主线要简明。课始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查资料的情况,又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还起到了牵问题而统领全篇的作用)第二步:读通课文,感知文意1检查读书情况: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

4、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词句。注意断句停顿。2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如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检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预习落实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第三步:读懂课文,领会文境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

5、疏通文意。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请选择善在文中的意思:擅长、善于;表示赞叹。(2)换位体验: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赞叹的?(3)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细雨等。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4)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课件出示)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学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

6、善哉,绵绵兮如()!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学生:善哉,()兮像()!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形成排比句式。再读领悟文章所描绘的情境。(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4探究学习:研究解决开课时提出的问题,初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1)伯牙为什么绝弦?(借助课件出示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2)绝弦说明什么?(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细节饱满才能更好进行语言训练,进而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现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

7、,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既弄懂了文意,又领会到文章所描写的意境。)第四步:读好课文,感悟文情1学生练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2比赛朗读:读出情感。(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把课文读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体会到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第五步:背诵课文,领悟写法1指导背诵: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边想象边背诵。2学生练背3指名背诵第六步:拓展文本,升华认识1

8、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2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3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相关链接】警世通言: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之二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

9、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

10、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洋洋兮/ 若/ 江河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三、读懂课文内容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

11、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朗读此句。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

12、心深处的表白)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12下一页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

13、里的“善哉”表示赞叹。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四、品味知音之情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14、、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第一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反思2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二、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15、。三、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文言故事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准“弦”字的读音。2、读了题目,你知道“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吗?(二)学习过程。1、疏通文意(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文言文读通顺。(2)出示带有停顿的课文让学生自读,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一句一句指名读,评价。(4)这是一篇文言文,和我们现在的文章有所不同。如果要弄懂这些句子的意思,有些什么办法呢?指名交流,教师小结方法,用课件呈现出来:借助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猜想。学生和周围的小

16、伙伴合作,采用以上方法理解句子意思。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重点理解四个“善”字,“谓”的意思(现场查工具书),边理解边引导学生根据意思读句子,读出恰当的停顿。 重点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洋洋兮/ 若/ 江河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6)教师范读,学生听,感受节奏。 学生齐读,读出节奏。(7)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2、理解“知音”(1)伯牙和钟子期分别擅长什么?(板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是阿,伯牙弹得一手好琴,所以成为了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对一个乐师而言,琴是多么地重要,可他为什么要破琴绝弦呢?用文中的句子说。(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3)在你心目中什么叫“知音”

17、? 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相机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4)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钟子期,听到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琴声,你准备如何赞叹?指名感情读。教师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感情读这两句话。(5)伯牙擅长弹琴,他的琴声除了泰山和江河外,一定还有许多动人的场景。想象一下,还有哪些场景呢?这些场景,子期都能听懂吗?文中哪一句话说到了这个意思?(课件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凡是伯牙心中所想的,子期都能一一领会,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6

18、)那么在遇到钟子期以前,伯牙有知音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小故事,课件出示故事: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学生

19、自己读一读,说说了解到什么?伯牙此时的心情如何?(7)遇到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伯牙的心情如何?他会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用文言文说。)(8)伯牙子期已经心灵相通,他们在一起共享音乐的美妙,畅谈人生,畅谈生活,分享快乐,是多么地和谐融洽啊。让我们一起读读1-4句,在此感受这样的融洽吧。齐读1-4句。3、深悟绝弦(1)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逝世。(板书:死)伯牙带着琴来到子期坟前,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课件出示短歌,教师配乐诵读。(2)听了这首短歌,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3)子期去了,伯牙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当他志在高山时,再也没有人这样称赞学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他志在流水时,再也没

20、有人称赞学生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他心中所念,再也无人知晓。于是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板书:绝弦)(4)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还有什么?是阿,子期死了,伯牙再也找不到知音,琴又弹给谁听呢?于是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知音走了,再也没有人了解伯牙的内心,在他的生活里没有了快乐,弹琴又有何用呢?于是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万念俱灰,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恨不得随子期于地下,与他再话知音情。于是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弦断绝了,前程断绝了,永远不绝的

21、又是什么?(板书:情谊不绝)(5)这就是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动人故事,后来有人为这个故事编写了一首曲子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曲子再读读这个动人的故事。学生齐读课文。(6)看板书练习背诵课文。(三)总结: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六、板书设计伯牙绝弦伯牙钟子期善鼓琴善听所念必得之绝弦死知音七、教学反思:审视自己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有着点滴收获,也有些许不足,总结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

22、,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本文是文言文,学生不是初次见识文言文,五年级的时候就接触了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不是很陌生,但在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对于文言文的朗读问题,我考虑到学生只是通过简单通读是无法准确感受文言文朗读的音韵与节奏,为

23、此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

24、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之后,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

25、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但是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课堂调控的能力有待于加强。当学生发言不是很充分的时候,我的过渡语言没有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回答的欲望,随机应变能力不够,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得课堂上学生发言略显集中,关注了一部分学生,但也忽视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语言的精练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的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

26、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影响了课的精彩。我在教学设计中曾加进了延伸阅读一方面内容,由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给学生深情朗读伯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但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在授课结束之际,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没有让学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第二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反思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

27、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友谊的古诗名句,谁能说一说? (生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伯牙绝弦,一起来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魅力。一、 初读课文1. 同学们看课文,听老师范读,注意停顿,可以用斜线画出来。 2. 同学们自由读,大声读,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3. 指名读,师点评(注意字音)让孩子们自读并断句,然后再大屏断句。4. 看大屏齐读,注意

28、停顿,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抑扬顿挫和韵味。二、 初解绝弦1. 同学们读的越来越有滋味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一起来看课题“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2. 课文中还有那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终身不再弹琴,彻底地放弃弹琴)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子期死了)大屏出示资料(伯牙是春秋时代著名琴师)文中哪里告诉我们的?那子期呢?三、 再解绝弦1“伯牙善鼓瑟,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两个“善”,擅长,善于,解释)通俗易懂语言解释古文。“善哉”有不同含义,不同语境不同含义。佛家说“善哉,善哉”2.大屏出示:伯牙

29、鼓瑟,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善,语气词 好极了)同学们现在说的是善哉。 (志:心里想到 解释)同学们,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能理解了,太好了,像峨峨的泰山,那么如果你是子期,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泰山?(高耸入云,巍峨,高大,挺拔)是啊,毛泽东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能把泰山的气势读出来吗?(还表现伯牙胸怀宽广,志向远大)故以琴言志,以诗言志。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你看到了什么?(宽阔的、奔流的、激昂的)伯牙是仅仅表达泰山高大,江河宽阔吗? 3. 既然说伯牙善鼓瑟,那么他的琴声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还会表现

30、什么呢?(生说)师引导: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瑟,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大屏 生完成练习4. 读着读着,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当伯牙鼓瑟,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生说排比句。5.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伯牙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子期心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我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相遇知音)1. 伯牙当时已经是很有名望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去看作知音?大屏出示资料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

31、虽然身处上流社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单无人真正能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他当时心情?(孤寂,失望,忧虑)表演:我没有请现代版的伯牙、子期上场,同老师共同演绎这段千古佳话,好吗?2于是他一个人来到山涧鼓瑟,派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一个山野樵夫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知我者子期也”。于是他们相约:明年的今日我们再来这里,我为你弹琴“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这时的伯牙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生活上,人生中)他们会谈些什么?5. 是啊,知音的相遇是心灵

32、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读课文前四句,感受他们的快乐。 (知音之死)1. 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第二年,伯牙再次来到他们相约的地方,为子期鼓瑟,但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江边见到的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一曲终了,于是伯牙:“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2. 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这对伯牙意味着什么?(只有子期懂伯牙,他们感情深厚,像亲人一样)(意味着音乐再无一人理解,他的志向再无人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了,他不堪忍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3可以想象,当善鼓瑟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

33、人会像子期说峨峨若泰山;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洋洋兮若江河。他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怎样(失望,寂寞)追随子期去地下3. 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时同时也断绝了什么?(前程,心弦,希望,志向,艺术的追求) (深悟绝弦)1.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来一首短歌:大屏出示,师生共同读。2. 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深深伤痛读最后一句,回味绝弦。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听的乐曲高山流水,伴着美妙的曲子,同学们再读课文,能背的同学背。总编:这篇佳作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千古知音难觅,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的人生的温暖,友谊的真

34、挚,下课, 板书:25 伯牙绝弦伯牙子期知音情知音 所念必得之 绝弦死高山流水后人敬反思: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二篇文言文,比起第一篇五年级时学过的杨氏之子来讲,长些,难些。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文言文应该说是很有难度的。因此,学生要想很好地理解感悟,必须进行反复的朗读,要读正确,读流利。在初读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5次朗读,每一次朗读的目的不同,由读准到读出节奏,正确的停顿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鉴于学生有一点古文基础,故先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看该怎么读,老师再介入,加以指导,行学后教,有针对性地指导,既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第三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反思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 伯

35、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 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文本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特别注重停顿要恰当。学生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插图了解文句大意,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

36、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

37、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

38、生的距离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 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三、读懂课文内容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

39、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朗读此句。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

40、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

41、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 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四、品味知音之情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

42、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确认:“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6感情诵读2

43、4句。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7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8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9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师:这

44、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10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五、深悟知音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

45、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

46、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六、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钟子期善听 必得之 死教学反思: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要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第四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反思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理解,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和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瑰宝也当之无愧。这样一篇饱含深意的文言文,该采用什么方法教学呢?我参阅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也观看了几个老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