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与《山上的小屋》课件_第1页
残雪与《山上的小屋》课件_第2页
残雪与《山上的小屋》课件_第3页
残雪与《山上的小屋》课件_第4页
残雪与《山上的小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残雪与山上的小屋 作者 :残雪,原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长沙。1966年小学毕业后失学,当过 “赤脚医生”、工人、代课教师,开过裁缝店。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以小说为主,至今已有300万字。于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的短篇小说山上的小屋是其代表作。残雪是具有鲜明个性化创造风格的作家,她着眼于深层的精神世界,不断开拓和挖掘,在中国文学界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她被视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关注女性内心的状态为特征。她的作品深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具有浓厚“先锋”色彩。作品常以朦胧晦涩、离奇可怖的审美意象传递对人性丑恶、人际隔漠冷酷的认识 。 近年来残雪写了不少关于西方经典文学的评论,她以

2、纯粹艺术家的感悟,结合自己的创作观念和体会,独辟蹊径,以创作与评论相融合的文体形式,对卡夫卡、博尔赫斯、歌德、莎士比亚、但丁等经典作家做了全新的阐释和描述。 短篇小说有污水上的肥皂泡、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旷野里、公牛、山上的小屋、我在那个世界里的事情、天堂里的对话、天窗; 中篇小说有黄泥街、苍老的浮云; 长篇小说有突围表演等。 残雪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女作家之一,饲养毒蛇的小孩、阿娥、苍老的浮云、长发的遭遇、五香街等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山上的小屋走进: 文革之后,西方现代文化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涌入。 “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一批作家缺乏50年代作家的自信与乐观,他们对西方现代主义的

3、亲近并不局限于新的表现形式的探索,更多的体现在对显示的抗争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思考与追求。 残雪的小说最决绝的体现绝望、孤独和非理性倾向,十多年来始终坚持自己的叙事风格,将现代主义语言艺术与中国的生存状况结合起来。 创作背景 山上的小屋,究竟代指什么呢?读完作品后也许会有些不解。但若把通篇的几个意象串联起来,便可以看出:小屋象征着人物内心的向往,抽屉象征着人物的内心世界,我家的屋及家中的亲人象征现实的阻隔。 叙述者想象中的一所“山上的小屋”,这似乎在暗示着在她与那个不知名的人之间有着某种潜在的相知,这使她一次次走上山去,企图寻找这种相知的痕迹,也企图走出这噩梦的体验。但是每一次却都令她失望:“我爬

4、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葡萄,也没有小屋。”这也许可以看作是一种微弱理想的破灭,但叙述者对生存环境的反抗不止于此,但是她却从不放弃,总是想方设法要把抽屉清理好,甚至起劲地干起通宵来。“清理抽屉”无疑隐喻着重建秩序和正常理性的努力,这一行为同寻找“山上的小屋”一样,在小说中看不出成功的希望,但却非常显明地传达出了对生存之恶的反抗意识。 作品消解了虚幻的理想,直面抗争无望的尴尬,从而展示了生存的焦灼、无奈和绝望。山上的小屋指的是什么? 山上的小屋无疑给了我们一把探索的钥匙,引领我们深入思想和灵魂的世界。 山上的小屋中的主体都是怪癖、孤独、焦虑、抑郁、冷漠的不可理喻的形象,他们敏感多疑、自

5、怜自恋,喜欢躲藏在自己的“保护层”中,恐惧外界的侵扰,在自己封闭的家园中得到满足。他们由于过分强调内心世界的感受,无法适应外部的世界。内在的灵魂世界与外部的现实世界存在断裂状态,造成“失语”现象,进而不断地交融、碰撞,引发内心的焦虑。越发逃避,越发沉浸其中不可自拔,进而将全部的外在世界心理化并使之异化、变形。 “我”感到人与人之间的世界是可怕、冷漠、丑陋的,所以渴望有属于自己的“小屋”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安宁。但事与愿违,“我”以外的人或事物总是有意无意地与“我”作对,使“我” 猝不及防、狼狈不堪、惊恐万分。表面上看起来,山上的小屋中所描写的人物及他们的生活是虚假的,不可信的,但我们若仔细加以考究

6、,就会发现并非如此。作家略去了那些浮在生存表面上的泡沫,直接进入人的灵魂深处,用一柄放大镜将日常生活中难以察觉到的人与人之间细微的矛盾、冲突等凸现了出来,因而触到了更大的真实。 在山上的小屋这部作品里,透视的是家庭关系。人物仿佛是孤独的灵魂,活在一个孤独的世界中,紧张地戒备着感到莫名其妙地焦虑和突如其来地恐惧。“他们个个是窥视的孤独者,个个是孤独的窥视者,在窥视别人的同时,更窥视自己。孤独者因为孤独而窥视,又因为窥视而孤独;窥视者因为窥视而孤独,又因为孤独而窥视”。可以这样说,残雪笔下的人物既是寂寞的“孤独者”,又是变态的“窥视者”。深入剖析 读残雪的小说好像山洞探险,这山洞幽暗无光,阴森恐怖;曲折深长,歧途迭出;令人难行,令人窒息。而探险者仍然知难而进,希望探寻到自己向往的洞中最瑰丽的景观。残雪的臆想世界中最瑰丽的景观可谓作品中所创造的完全属于她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且是个人化的。这个世界与外界那个腐朽、现实的世界是隔离的。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是无意识的领域,可以说是一种纯直觉的思考模式。评山上的小屋 现实战斗精神 象征隐喻手法 从变形走向怪诞 独特的审美效果创作特色与狂人日记的对比 狂人日记和山上的小屋都是寓言性的小说,注重从潜意识层面去开掘人的生存本相,对人性进行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