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魏振瀛民法主讲教师:夏庆锋第二编物权第十一章物权总论【重点导读】 物权的概念和特征物权的效力物权的变动物权的保护第一节物权的概念与特征一、物权的概念物权是权利主体直接支配特定财产(主要是有体物,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是权利)的权利,既具有人对物直接支配的内容,又具有对抗权利主体以外的第三人的效力。作为一个法律范畴,物权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物权的定义,表面上体现为人对物的支配,实际上还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反映,物权的本质仍然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二、物权的特征(1)物权是权利人直接支配物的权利直接支配物是指物权人可以依
2、自己的意志就标的物直接行使其权利,无须他人的意思或者义务人的行为的介入。权利人的支配可以通过民事行为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事实行为来实现。物权是一种绝对权。物权的权利人是特定的,义务人是不特定的,义务内容是不作为,只要不特定的人没有非法干涉其行使权利,即为履行了义务。物权的主体是特定的权利人。物权的客体是物,且应是有体物、特定物、独立物。(2)物权是权利人直接享受物的利益的权利物权作为财产权,是一种具有物质内容的、直接体现为财产利益的权利。物的利益,以权利人对于标的物的直接支配与享受为特点。物的利益包括三种:物的归属;物的利用;就物的价值而设立的债务的担保。(3)物权是排他性的权利其排他性表现在:
3、物权人有权排除他人对物上权利之行使的干涉,可以对抗一切不特定的人,所以物权是一种对世权;同一物上不许有内容不相容的物权并存。【例11.1】简答:物权与债权在效力上有何不同。北大2004年研 第二节物权法的概念与内容一、物权法的概念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说它是调整人(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特殊情况下可以是国家)对于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从狭义上说物权法是指民法典中关于物权的规定,狭义的物权法又称为形式意义上的物权法。二、物权法的内容物权法的调整对象是基于人对物的支配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主要包括:(1)支配关系的内容支配关系的内容,即物权法规定了人对物的支配范围,
4、包括:人对物的全面的支配关系;人对物的利用关系;人对物的交换价值的支配关系;人对物的占有关系。 (2)支配关系的变动支配关系的变动,即支配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物权法对支配关系的变动的调整是对动态财产关系的调整。(3)支配关系的主体与其他利害关系人(第三人)的关系物权法也调整支配关系的主体与第三人的关系,在物权法上形成第三人保护的法律制度。第三节物权的效力一、物权的优先效力物权的优先效力,又称物权的优先权。其基本含义是指同一标的物上有数个相互矛盾、冲突的权利并存时,具有较强效力的权利排斥具有较弱效力的权利的实现。(1)物权相互间的优先效力这种优先效力,是以物权成立时间的先后确定物权效力的差异
5、。一般说来,两个在性质上不能共存的物权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物上,故而后发生的物权根本不能成立。如果物权在性质上可以并存,则后发生的物权仅于不妨碍先发生的物权的范围内得以成立,先发生的物权优先于后发生的物权。具体的各类物权依性质是否可以并存分为以下情况: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原则上这两种物权可以同时存在于一物之上,例外的是以占有为要件的质权、留置权与用益物权不能并存。用益物权与用益物权。不管其种类是否相同,一般都难以并存。但是地役权有时可以与其他用益物权并存。担保物权与担保物权一般都能够并存,例外的是当事人有特别约定时不能并存,以占有为要件的留置权等担保物权之间也不能并存。关于物权相互之间的优先效力
6、,一般的原则是根据不同种类的物权的排他性不同,并依物权成立时间的先后确定其相互间的优先顺序。例外是限制物权(定限物权)的效力优先于所有权。(2)物权对于债权的优先效力在同一标的物上物权与债权并存时,物权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同一标的物上,既有物权,又有债权时,物权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也有极少数的例外。在债权人依破产程序或强制执行程序行使其债权时,作为债务人财产的物上存在他人的物权时,该物权优先于一般债权人的债权。【例11.2】简答:简述物权的优先效力及具体表现。中南财大2010年研 二、物上请求权物上请求权,又称为物权请求权,是指物权人在其权利的
7、实现上遇有某种妨害时,有权请求造成妨害事由发生的人排除此等妨害。(1)物上请求权的性质物上请求权是请求权;物上请求权是物权的效用;物上请求权附属于物权。(2)物上请求权的行使物上请求权的行使,不必非得依诉讼的方式进行,也可以依意思表示的方式为之,即物权受到妨害后,物权人可以直接请求妨害人为一定的行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包括请求妨害人返还原物、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请求返还原物,指物权人在其所有物被他人非法占有时,可以向非法占有人请求返还原物,或请求法院责令非法占有人返还原物。请求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指物权人虽然占有其物,但由于他人的非法行为,致使物权人无法充分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能时,
8、物权人可以请求侵害人排除妨碍,或者请求法院责令侵害人排除妨碍。物权的请求权虽然不是物权的权能,却是保障物权人的对物的支配权所必需的,是不能与物权相分离的,因此物上请求权成为物权所特有的效力。【例11.3】概念:物上请求权中山大学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 第四节物权的类型一、物权法定主义(1)物权创设的立法例放任主义,即物权的创设依当事人的意思,法律上不予限制。法定主义,即法律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不允许当事人依其意思设定与法律规定不同的物权。我国采用物权法定主义。(2)物权法定主义的沿革物权法定主义是在罗马法时代就已经确定的原则。以后民法法系各国物权法均继受了这一原则,其原因主要是对
9、物尽其用的考虑和对保护交易安全的要求。(3)物权法定主义的要求物权的种类不得创设,即不得创设法律未规定的新种类的物权;物权的内容不得创设,即不得创设与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的物权。(4)违反物权法定主义的后果当事人如果违反物权法定主义原则的要求,其行为一般不发生物权效力,但是法律也可以用明文规定的形式承认其一部分的物权效力。二、物权的种类(1)所有权。这是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独占性地支配其所有物的权利。所有权是最完整、最充分的物权。(2)用益物权。这是对他人所有的物在一定范围内使用、收益的权利,包括建设用地使用权、地役权等。(3)担保物权。这是为了担保债的履行,在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财产上设定
10、的物权,主要有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4)占有。指对物的控制、占领。三、民法学上物权的分类(1)自物权与他物权自物权,是权利人对于自己的物所享有的权利。所有权是最典型的自物权。他物权,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设定的物权。(2)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根据物权的客体是动产还是不动产)不动产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动产抵押权等是不动产物权。动产所有权、动产质权、留置权是动产物权。区分意义: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的取得方法、成立要件等各有不同,一般来说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为交付,而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为登记。(3)主物权和从物权(根据物权是否具有独立性)主物权,指能够独立存在的物权,如所有权。从物权,指必须
11、依附于其他权利而存在的物权,如抵押权。区分意义:在物权的取得、变更、丧失问题上,从物权应与其所依附的权利共命运。(4)所有权与限制物权(根据对于标的物的支配范围的不同)所有权,是一种于全面关系上支配物的权利,是一种完全的权利。限制物权,是在他人之物上设定的权利,实际上是根据所有权人的意志设定的所有权上的负担,起着限制所有权的作用,因此限制物权有较为优先的效力。(5)有期限物权与无期限物权(根据物权的存续有没有期限)有期限物权,指有一定存续期间的物权,如抵押权。无期限物权,指没有预定存续期间,而永久存续的物权,所有权属于无期限物权。区分意义:有期限物权在期限届满时即当然归于消灭,而无期限物权除了
12、转让、抛弃、标的物灭失等特定情形外,永久存续。(6)民法上的物权与特别法上的物权(根据物权所依据的法律的不同)民法上的物权,指在民法典中规定的物权。我国还没有民法典,物权法上的物权就民法上的物权。特别法上的物权,指土地法、海商法等特别法所规定的物权。区分意义:特别法上的物权,如果该法对其有特别的规定,应当首先适用该法,在没有特别规定时,才适用民法中的一般规定。(7)本权与占有占有,以对物的实际控制、占领为依据,因此不论占有人在法律上有没有支配物的权利,都可以成立。本权,是与占有相对而言的。占有事实以外的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地役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都是本权。第五节物权的变动一、物权的
13、变动的概念物权的变动是物权的产生、变更、转让和消灭的总称。(1)物权的产生物权的产生,即物权人取得物权,它在特定的权利主体与不特定的义务主体之间形成了物权法律关系,并使特定的物与物权人相结合。物权的取得有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之分,前者是指不以他人的权利及意思为依据,而是依据法律直接取得物权;后者是指以他人的权利及意思为依据取得物权。继受取得又可分为创设与移转两种方式。(2)物权的变更广义的物权的变更,是指物权的主体、内容或者客体的变更。狭义的物权的变更,仅指物权的内容或者客体的变更。物权内容的变更,是指在不影响物权整体属性的情况下物权的范围、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物权客体的变更,是指物权标的物所发生
14、的变化。(3)物权的转让物权的转让就是指当事人基于法律和合同规定移转物权,从而使物权的主体发生变化,物权的转让是最典型的交易形式,例如,房屋所有权人将其房屋移转给他人,建设用电使用权人将其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给他人。物权的转让不能完全等同于物权的处分,因为处分包括了转让和设定抵押等行为,而转让仅仅指移转物权的行为,所以,转让是处分的一种形态。(4)物权的消灭物权的消灭,从权利人方面观察,即物权的丧失,可以分为:绝对的消灭,指物权本身不存在了,即物权的标的物不仅与其主体相分离,而且他人也未取得其权利。相对的消灭,指原主体权利的丧失和新主体权利的取得,使一方丧失所有权而另一方取得所有权。二、物权的变
15、动的原则(1)公示原则公示原则要求物权的产生、变更、消灭,必须以一定的可以从外部查知的方式表现出来。公示原则的意义a对于基于民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原则上非经公示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b对于基于民事行为以外的原因发生的物权变动,不经公示虽然可以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但是在公示完成之前,当事人不得处分之。公示的方法以登记为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以交付为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2)公信原则公信原则是指物权的变动以登记或者交付为公示方法,当事人如果信赖这种公示而为一定的行为(如买卖、赠与),即使登记或者交付所表现的物权状态与真实的物权状态不相符合,也不能影响物权变动的效力。公信原则的内容a记载于
16、不动产登记簿的人推定为该不动产的权利人,动产的占有人推定为该动产的权利人,除非有相反的证据证明。这称为“权利的正确性推定效力”。b凡善意信赖公示的表象而为一定的行为,在法律上应当受到保护,保护的方式就是承认此行为所产生的物权变动的效力。公信原则的目的公信原则的目的在于保护交易的安全,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但有时不免会削弱真正权利享有人的利益,这是法律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在权利人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进行均衡、选择的结果。 公信原则在我国立法上的体现我国物权法第106条规定了不动产或者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第三人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可以信赖物权的公示而从无权处分人处取得物权,实际上是赋予了登记、
17、交付的公信力。三、物权变动的原因(1)物权的取得能够引起物权取得的法律事实主要有以下几项:民事行为。这是取得物权的最常见的法律事实。民事行为以外的原因。主要包括:a因取得时效取得物权;b因征收或者没收取得物权;c因法律的规定取得物权(如留置权);d因附合、混合、加工取得所有权;e因继承取得物权;f因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或者隐藏物取得所有权;g因合法生产、建造而取得物权;h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取得物权;i孳息的所有权取得。(2)物权的消灭能够引起物权消灭的法律事实主要有以下几项:民事行为:a抛弃。这是以消灭物权为目的的单方民事行为。b合同。指当事人之间关于约定物权存续的期间,或者约
18、定物权消灭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行为。c撤销权的行使。法律或合同规定有撤销权的,因撤销权的行使会导致物权消灭。民事行为以外的原因,包括:a标的物灭失;b法定期间的届满;c混同。四、物权变动的模式(1)基于民事行为所引起的物权变动意思主义的立法例。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认为物权的变动是债权合同的效果,在债权合同之外,不认为有直接引起物权变动的其他合同存在,而交付和登记不过是对抗第三人的要件而已。 形式主义的立法例。又称作物权形式主义,以德国民法典为代表,认为债权合同仅发生以物权产生、变更、消灭为目的的债权和债务,而物权变动的效力的发生,直接以登记或交付为条件,即在债权合同之外还有以直接发生物权变动为
19、目的的物权合同(物权行为)。折衷主义的立法例。又称作债权形式主义,以瑞士民法典和奥地利民法典为代表。它认为当物权基于民事行为发生变动时,除债权合同外,还需要登记或交付形式要件。其做法介于意思主义与形式主义之间。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物权因民事行为而发生变动时,除了当事人之间须有债权合意外,仅须另外践行登记或者交付,即能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其基本要点有:a债权的意思表示包含了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即物权的变动不需另有物权变动的合意,故无独立的物权行为。b物权的变动,仅有当事人间的债权的意思表示(债权合同)尚且不够,还需履行登记、交付的法定方式。 c由于我国物权法不承认独立的物权行为,当然物权的变动受
20、其原因行为债权行为的影响,所以我国物权法也就无所谓物权行为的无因性。d通过合同使物权发生变动场合,不能仅从有效合同直接推断出物权变动;反之,也不能仅以物权未发生变动为由判定合同无效。(2)非基于民事行为所引起的物权变动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自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生效时发生效力;因继承取得物权的,自继承开始时发生效力;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在法院的强制执行程序中,在取得法院发出的权利移转证书时,即取得物权。五、物权的公示方法(1)交付关于交付的法律效果的立法例
21、交付,即移转占有。关于交付在法律上产生的效果,各国民法立法例有两种做法:a交付对抗主义。以移转占有为物权的公示方法,即在移转占有前,动产物权的变动仅在当事人间发生效力,但不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效力。b交付要件主义。以移转占有为物权变动的生效的要件,即在移转占有前,物权的变动不仅不能对抗第三人,在当事人之间也不产生效力。根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可见,我国物权法采取的是交付要件主义。交付的方式交付通常是指现实交付,即直接占有的移转。但还包括观念交付的方式:a简易交付,即受让人已经占有动产,则于物权变动的合意成立时,视为交付。b占有改定,即动产
22、物权的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特别约定,标的物仍然由出让人继续占有,在物权让与的合意成立时,视为交付,受让人取得间接占有。 c指示交付,即动产由第三人占有时,出让人将其对于第三人的返还请求权让与受让人,以代替交付。d拟制交付,即出让人将标的物的权利凭证(如仓单、提单)交给受让人,以代替物的现实交付。(2)登记登记作为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是将物权变动的事项登载在国家主管机关的登记簿上。登记的效力关于登记的法律效果,民法法系各国民法立法例主要有两种:a登记对抗主义。以登记作为公示不动产物权状态的方法。b登记要件主义。以登记作为不动产物权变动的要件。根据我国物权法第9条的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
23、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我国物权法采取的是登记要件主义。不动产登记簿、登记机构与登记资料的查询a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b登记机构对当事人的登记申请的审查,我国采取了以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辅的审查制度。c当事人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登记,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登记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登记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登记机构赔偿后,可以向造成登记错误的人追偿。登记的种类a更正登记、异议登记与预告登记权利人、利害关系人有证据证
24、明不动产登记簿记载事项确有错误的,可以直接向登记机关申请更正登记。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不同意更正登记的,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异议登记。预告登记又称假登记,是指为确保债权实现,以保障将来取得不动产物权,限制债务人重复处分将来的不动产物权而为的登记。 b所有权登记、用益物权登记和不动产抵押权登记不动产所有权登记,是指登记机关对于不动产所有权的取得、变更和消灭在不动产登记簿上进行记载,对不动产所有权变动情况进行公示的方法。用益物权登记,是指登记机关对于不动产用益物权的取得、变更和消灭在不动产登记簿上进行记载,对用益物权变动情况进行公示的方法。不动产抵押权登记,是指登记机关对不动产抵押权的取得、变更
25、和消灭在登记簿上进行记载,对抵押权变动情况进行公示的方法。【例11.4】简答:简述物权法中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内容。西安交大2008年研【例11.5】论述:论物权变动的概念和原则。中山大学2009年研第六节物权的保护一、含义物权的保护是指通过法律规定的方法和程序保障物权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对其财产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利的制度。保护物权实质是保护被侵犯的权利,物权保护制度就是对被侵犯的物权适用的法律规定。二、物权保护的种类(1)物权的自我保护,即物权人在其物权受到侵害后,依据民法的规定,请求侵害人为一定的行为。(2)通过民事诉讼程序对物权的保护,即物权人在其物权受到侵害时,有权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法院予以保护,恢复其被侵犯的合法权益,包括恢复物权人对其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能的行使,赔偿物权人因受侵犯而受的损失。三、我国民法对物权保护的特殊方法(1)请求确认物权。在财产的归属、内容问题发生争议而处于不确定状态的时候,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物权。确认物权只能由当事人向法院提出,并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解决。(2)物上请求权。(3)请求修理、重作、更换或者恢复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工作经历证明(7篇)
- 农业智能化灌溉技术应用服务协议
- 教育培训市场调查报告
- 室内设计空间分析
- 水利工程的玄机与考点解读试题及答案
- 校园设施承包协议
- 中级经济师复习知识体系评估试题及答案
- 工程经济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2025年试题及答案
- 水利水电工程应急响应策略与试题及答案
- 水电工程相关课题研究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小学科学素养测评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延安通和电业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物流管理专业 苏果超市南京地区配送路径优化研究
- GB∕T 12719-202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
- 法商小课堂传承保险法商课婚姻保险法商课32张幻灯片
- 《刘姥姥进大观园》课本剧剧本3篇
- 房屋买卖合同解除协议书
-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部系列表格12张
- 五年级奥数《盈亏问题》(课堂PPT)
-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奖罚制度汇编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作业设计《21.古诗三首》(附答案)部编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