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 五年级下 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_第1页
小学音乐 五年级下 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_第2页
小学音乐 五年级下 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_第3页
小学音乐 五年级下 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_第4页
小学音乐 五年级下 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字体: 黑体 字号:二号第2课交响音画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字体: 黑体 字号:二号编写意图黑体,三号字黑体,三号字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本课重点为欣赏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编者意图通过交响音画这一音乐体裁的学习,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同时,这也是对上一课“音乐的织体”学习内容的延续。编者在本课还安排了学吹竖笛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掌握新知识“7”、“i”的吹奏,并能运用所学过的音吹奏本课两首歌曲。本课作品在中亚西亚草原上,在听赏过程中,让学生听辨乐曲中两种不同风格的主题旋律,体验音乐美感,循序渐进感知作品表达的情绪、情感、意

2、境、意志并产生共鸣,进而领悟作品音乐体裁交响音画所刻画出的特定音画形象。选取这一作品,不仅因为它是交响音画的代表之作,更是编者有意识让学生能够通过接触不同国家的民族音乐,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认知其所属的历史时期及相关作曲家,拥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人文情怀以及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音乐为人类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本课目标(1)通过欣赏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让学生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和艺术内涵,提升审美感知。(2)能够听辨及哼唱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两种不同风格的主题旋律,感知复调织体的美感;基本了解交响音画的体裁;初步认识俄罗斯作曲家鲍罗丁;学会竖笛“7”和“i”的吹奏指法。(3)能够让学生在感知和

3、学习过程中,乐于参与音乐表现实践,享受音乐实践活动的乐趣并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课时安排本课内容建议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了解音乐体裁交响音画。第二课时 学吹竖笛第四单元,学习“7”和“i”的吹奏指法。教学重点能够辨别及哼唱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两种不同风格的主题旋律,体会音乐意境并感知复调织体的美感,基本了解音乐体裁交响音画;学吹竖笛,正确掌握7和i的吹奏指法。过程与方法建议一、欣赏在中原亚细亚草原上(一)导 入1、方法一:听、赏导入欣赏世界名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思考:如果给这幅油画配乐,你会选择以下哪段音乐?播放几种风格不同的音乐(包括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两个主题音乐),让学生

4、在感知中理解交响音画这一音乐体裁,引出作品的学习。2、方法二:听、说导入开门见山介绍作品创作背景,引出交响音画这一体裁,进入作品学习。(二)新课教授1. 感知感受过程(1)初听乐曲 欣赏以下片段音乐做出连线并说出共有几个主题?A俄国卫队 音乐1(主题1独奏)B商队渐渐远去 音乐2(对比复调)C安然无虑的当地商队 音乐3(主题2)(教师简介英国管)D二者关系融洽 音乐4(主题1齐奏)E远处飘来的俄国曲调 音乐5(主题1渐漫)(教师简介单簧管)问:共有几个主题?为何ABE他们同为一主题而表现的音乐内涵却各不相同?(A与E是力度上的变化,而A与B是节奏与力度的变化)你是从哪方面感受出C的安然无虑?(

5、旋律与音色上,可以从英国管是地特定情景下才用的乐器入手进行引导)二者关系融洽是从哪个方面听出来的呢(从旋律的层次上,用的是复调织体,进行得非常和谐)(2)学唱旋律 口传心授初步唱会两个不同风格的主题旋律。a: 可将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学唱第一主题俄罗斯歌曲风格的主题b: 第二组学唱第二主题 东方歌曲风格的主题 (歌唱建议:关注学生的歌唱状态,注意装饰音及三连音的准确演唱,可为学生提前做好乐句换气提示,确保旋律的完整连贯。)c:复调织体的模唱。此处建议用lu与la哼唱两个主题旋律,建议授课教师强调学生的歌唱状态和两声部不同的演唱情绪,关注声部的和谐。同时,学生可自寻连接部的音源马蹄声(用双响筒与

6、舌花模仿),把以上主题旋律连起来。理解感悟过程重复反刍音乐中的复调织体 完整欣赏乐曲,听辨主题旋律,感知复调织体在音乐中的美感(2)了解音乐体裁交响音画在感知中理解交响音画这一体裁,体会作品意境,让学生说说交响音画的含义,引导学生: 好的音乐作品,会随着时间的沉淀而历久弥新,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名作,不仅是因为它有着美妙的旋律,更是因为它,让人感受到了世间的和平和友谊。 想想,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究竟是带着怎样一种心情,才能将俄罗斯民间音乐元素与东方音乐相结合;将民间生活图景与艺术灵感相贯通。想必,这就是“音画”的魅力所在吧。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本身,超越了时代,更是润物细无声的

7、表达了对人性之美,友爱之美,和平之美的向往追求!(3)随音乐完整哼唱乐曲及时了解学生对两个不同风格主题旋律的掌握情况,建议按上一环节继续保持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的分组演唱,再次体会复调织体的美感和作品意境,此过程也建议关注学生在演唱时出现的音准、情绪表现、声部配合等问题。创意实践过程学生自愿组合,分小组演唱两个不同风格的主题旋律,相互合作,提升对作品意境的感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了解俄罗斯作曲家鲍罗丁,深化对作品的理解。此处建议从“高、富、帅”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认识:“高”学识,化学博士/化学家;“富”内涵,集科学与艺术于一身;“帅”精神,音美、情浓、意深,极具民族责任感和高度爱国主义情怀。学吹竖笛

8、(四)导 入方法一:忆一忆复习之前学习过的各音指法,吹奏上学期学习过的小乐曲。(二)新课教授1. 感知感受过程 (1)学一学:学习新的指法:“7”和“i”,在“6”的指法基础上,松开中指(打开2号音孔)就是“7”的指法;松开食指(打开1号音孔),即是“i”的指法。气息要求自然平稳,对着竖笛的吹口吹“tu”音。2. 理解感悟过程(1)练一练:结合书本上的吹奏练习,巩固“5”“6”“7”“i” 按孔指法,学生反复吹奏。吹奏时老师需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吹奏姿势。(2)试一试:在完成吹奏练习的基础上,学生试奏。建议老师先带着学生识读乐谱,再进行吹奏试奏。3. 创意实践过程(1)师生合奏。此处建议给学生一

9、段自由练习时间,随后教师可按谱例用钢琴弹奏低声部的旋律,学生用竖笛吹奏高声部的旋律,合奏全曲。有教师参与演奏,乐曲表现力更加丰富,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竖笛并愿意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2)生生合奏。此处建议还可采用个人、小组、集体等形式展示,由学生相互评价,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音乐艺术表现技能,增强艺术表达的自信。4. 表现性评价过程(1)教师播放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两个不同风格主题的旋律,让学生分辨属于哪个风格的主题;(2)能够自寻伙伴合作,哼唱两个主题旋律;(3)了解作曲家鲍罗丁的故事;(4)可通过自评和他评的方式开展竖笛第四单元的学习评价活动,也可以小组进行吹奏展示,形成表

10、现性评价。本课评价内容建议评价目标评价标准演唱能够演唱其中一个主题旋律 能够寻找伙伴合作,哼唱两个不同风格的主题旋律演奏掌握“7”“i”的吹奏指法完成两首小乐曲的吹奏能与小组同学合作吹奏音乐知识了解交响音画能够准确听辨两个不同风格的主题,感受乐曲意境能够掌握竖笛“7”“i”的吹奏指法个人表现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现歌曲小组合作中能主动参与或创编不同的表演形式文化理解通过聆听、演唱、体验、探究等方式对本课音乐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产生艺术联想与想象、获得精神愉悦和美感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素养。了解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创作背景及相关作曲家,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音乐为人类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

11、相关素材作品分析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作于1880年。这一年是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二世即位二十五周年。当时筹划举行一个“俄罗斯历史活动画面配乐展览会”,画面的题材选自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些故事和传说。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为其中的一幅画面所写的配乐,这部音画由于其朴实动人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意境而得以广泛地流传,成为世界名作。作品描绘了一支骆驼商队在俄国军队的护送下,行进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由远而近,继而又消失在空旷的远方。这是一部形象鲜明,具有珍贵艺术价值的标题交响诗。本曲为小快板,A大调,2/4拍子。乐曲一开始由第一小提琴在高音区轻轻地奏出空八度的持续泛音,描绘了草原的寂静空旷。在这个背景上由

12、长笛和双簧管歌唱性地奏出和平的俄罗斯民歌旋律,这就是乐曲的第一主题。大提琴和倍大提琴拨奏着固定的音型,使听者联想到远方传来的骆驼和马队的脚步,感到一支商队正逐渐走近。他们在俄罗斯士兵的保护下,好象十分安详、无忧无虑。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由单簧管奏出一段俄罗斯民歌风格的主题:这就是乐曲的第二主题。宽广悠扬的旋律,塑造了一种安详静谧的气氛。随后由圆号移调重复,弦乐器用拨弦模仿马蹄的脚步声:再一次响起了由大提琴伴奏、英国管演奏的悠扬迷人的带有东方特点的音调。接下去,小提琴将乐曲推向了高潮。接着,英国管吹奏出一段带有东方音调的旋律,这是骆驼商人的主题。它徐缓如歌,富于表情:中提琴和大提琴过后,出现了双

13、簧管演奏的俄罗斯民歌,与小提琴演奏出的东方式音调构成对位的组合。两个主题在初次陈述之后,又分别在不同的乐器、速度、力度上做了变化重复,后来出现主题与主题的交织,复调进行、对位发展,使简单的主题出现了及其丰富的变化。表现出商队和军队间的融洽关系。在军队的保护下,商队安然地在草原上继续行进,越来越远,渐渐消失在远方。2.唐老伯有个小农场是一首美国民歌,它结构短小简单,旋律优美流畅,情绪欢快活泼,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在这首编配的竖笛曲中,将曲子的G调以C调记谱,巧妙地运用了“5、6、7”三个音,以此和老师声部合奏,二者结合共同完成乐曲的旋律,既简单又有效。3.加花.变奏是根据歌曲在农场里的前两个乐句经

14、过两次变奏而成。这个乐曲原调是G调,这里以C调记谱。学生的声部用了以前学习过的“5、6、7、i”四个音写成,开始16小节以四分音符为主,呈示主题旋律。第一次变奏,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休止符加以变化;第二次变奏,基本上用了重复音的方法,将音符变成八分音符重复。通过反复变化,不断地巩固这些音符的吹奏方法和指法。二、相关资料1.交响音画 交响乐中有一类叫“音画”的交响乐,以描写自然界及生活中的景物为主要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叫做“交响音画”。它是以绘画为体裁,或者是描写自然风光的交响诗,可称为“音画”、“交响画”、或“交响音画”。“民族交响音画”是指19世纪民族乐派作曲家们所创作的这类题材的交响诗。例

15、如俄国作曲家鲍罗廷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一幅交响音乐的风俗画。这是一首描写吉尔吉斯草原风光,并从中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交响诗。“交响音画”的原形“交响诗”是一种自由形式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它的前身是音乐会序曲。交响诗在构思上,或体现一个哲学思想,或体现一种诗的意境,或和一定的文学体裁相联系。交响诗始创于19世纪中叶,创始者时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 2.亚历山大.鲍罗丁 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俄罗斯民族音乐作曲家“高”学识 化学家 鲍罗丁。从小对化学情有独钟,勤奋钻研,25岁便获得了化学博士学位,成为了一名化学家。“富”内涵 集科学与艺术于一身。与此同时,精通长笛/大提琴/钢琴的他,在14岁时便开始作曲,虽然起初发布的音乐作品不被看好,但并没有影响鲍罗丁对梦想的努力追寻。在30岁的时候,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他,又利用每个星期天进行作曲学习,此后的作品非同凡响,因此他又被称为“星期天作曲家”。看来,真正的帅气与美丽,源于生命里的学习/成长和热爱。“帅”精神 音美,情浓,意深。人们对鲍罗丁的评价,说他是一个极具民族责任感和高度爱国主义情怀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大部分音乐作品的内容,都与俄罗斯民间史诗的伟大形象,人民的英雄功勋,民间生活的生动画面密切相关。总之,一部部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洋溢着他深深的爱国情怀,丰富了俄罗斯音乐的宝藏!当他离开人世之后,为了纪念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