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专题研究第七章_第1页
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专题研究第七章_第2页
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专题研究第七章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 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了衡量林权制度改革的本钱和效益,了解林权制度改革的薄弱环节,以便争辩探讨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和制度,就需要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的本钱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准时地觉察问题, 促进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进展。本专题争辩试图进展尝试,以抛砖引玉。一、本钱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一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需以科学性为首要原则。设计的指标体系要能准确地反映对象的内涵,能照实地反映林权制度改革的经济进展水 平。指标的物理意义明确,测算方法准确,计算方法标准,以到达科学描述和评价目的。除了评价模型、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之外,要

2、使评价过程中所承受的参数,具有合法性、权威性、避开评价中的人为作用。二易测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除了遵循科学性原则外,还要考虑其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即取得数据资料的可能性。为了实现指标体系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应实现理论科学性和现实可行性的统一。因此,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数据取得的可能性及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指标和标准不能过于简单,要便利可行,一目了然。能够以较低的本钱搜集到高质量的数据。信息的获得确定要花钱,即使不花钱,至少也是要花费志愿者的时间和精力。有些搜集本钱太高的数据,也会由于资金的限制而选用其他的替代指标。三动态性原则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概念,是一个动态进展过程,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

3、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进展,林权制度改革的内涵会发生变化,其评价指标和标准在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反映方式。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只能在一个时期内具有评价的科学 性,随着时问的推移,评价指标体系也应当不断地完善和进展。要站在时代进展的前列,以超前的意识、进展的眼光来对待林权制度改革, 制定林权制度改革评价的指标与标准。四稳定性原则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是阶段性的过程,假设指标体系内容经常变化, 会给人一种难以把握的感觉,为了可以纵向比较林权制度改革的进 程,指标体系的内容在一个阶段内应当保持稳定。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坚持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五系统性原则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一个因

4、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着其他因素的变化。林权制度改革的各种因素之所以极为亲热地联系在一起,“是由于从历史意义上来说它们必需联系在一起”,那么林权制度改革的评价指标的设计也要考虑系统性,不仅要反映林权制度改革的程度,而且要能够反映林业是否是可持续进展,是否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根底上进展。六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从理论上说,指标体系应能够全面地反映林权制度改革和林区经济进展水平的各个方面,但是每个指标的奉献程度是有差异的,而且指标过多、过难,会给评价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在指标的选择上要坚持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认真加以分析,既要能反映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进展的水平,又要突出其重要方面。要有

5、取有舍, 确定出带有全局性、关键性、代表性的指标。七同一性和区域性相结合的原则林权制度改革是客观的,不是任凭的,其指标和标准应当参考并选择国际通用的标准,要与国际接轨,使评价标准具有国际可比性。但是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城市的指标和标准的界定各有不同, 应依据自身的状况来确定不同的指标与标准。因此,评价时要坚持同一性和区域性相结合的原则。八根底数据的牢靠性高与灵敏度强所选指标应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指标的物理意义明确,测定方法标准,统计方法标准。而且,指标对经济、环境和相关人类活动的变化反响灵敏。九可比性与可承受性原则指标体系应符合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可比原则,尽量承受可比性较强的相

6、对量指标和具有共性特征的可比指标。同时还应明确各指标的涵义、统计口径和范围,确保可比性。可承受性则指各指标清楚易懂, 能被政府官员和专业人士所理解和承受。十层次性原则层次性是指指标构造自身的多重性,即一个指标由假设干个其他指标所打算而构成树形构造,这将为确定指标的权重带来便利。指标体系应依据评价需要和所需详尽程度分出层次,并在此根底上将指标进展分类,这样可使得指标体系构造清楚、便于使用。二、本钱费用的构成本钱费用是由林地地租、营林本钱、相关税金和其他有关税费构成的。一林地地租地租是土地的使用者为了使用土地本身而支付给土地全部者的 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局部价值,是土地全部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 式。

7、地租主要由确定地租和级差地租两局部构成。在同等的气候和土地等自然条件下,人类劳动对森林的形成起打算作用,但是,森林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又依靠于自然条件,假设宜林地的条件不一样,尽管人们为森林付出同样多的劳动,其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当人们以同等的劳动作用于森林时,优质宜林地的效益自然高于劣质宜林地。1、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指经营较优土地所获得的,并归土地全部者占有的那一局部超额利润。级差地租形成的前提是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当只靠好地和中等地不能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林产品的需求时,农林行业中的超额利润成为比较经常、比较稳定的现象。由于农村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不是由行业平均生产条件打算的,而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

8、打算的,这种稳定的超额利润不同于工业中临时的不稳定的超额利润。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是林地质量的差异。它包括林学质量的差异 (林地生产潜力的差异)和经济质量的差异(地理位臵的差异)。林地的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具有两种形态:级差地租 I 和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 是林地立地质量的差异而产生的林木材积或林产品数量的差异,并造成经济收入的差异,以及由于地理位臵的差异,形成运输距离远近的差异。并造成生产本钱的差异。由于这些差异,好的林地所获利润就比差的林地所获利润多,那么多出的这些超额利润就是归土地全部者占有的级差地租I。级差地租是林地使用期内,由于经营者增加投入,实行集约经营,使林地的生产力或地利

9、等级提高从而增加林木材积和林产品数量而产生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在经营者的承租期内归经营者全部, 而当承租期满后,签订的租约,这局部地租即被加到以后的地租中而归土地全部者占有。由于级差地租在承租期内归经营者全部,因此在确定级差地租时,重点考虑级差地租I。级差地租的定量比较简单,它要求确定林地等级与生产力、生产本钱的关系、级差地租的差幅、级差地租的最高限和最低限。确定林地等级足级差地租定量的前提,只有把等级确定下来,才能进一步分析各级林地的级差地租量。从我国目前林业生产的实际状况动身,林地的等级分两类:一类是林地生产力等级,一般按土地类型分;另一是地利等级,主要按运输里程分。但是,目前林地等级的划

10、分格外粗放。特别是地利等级的划分,因此要确定级差地租,就需要将这些等级量化。级差地租的差幅原则上由超额利润的差异来确定。超额利润除了来源于林地级差收益外。还来源于经营治理水平(级差地租), 所以超额利润扣除税金和经营治理差异后,才作为级差收入。级差地租的低限可为零,其高限一般应低于使用好地的林业企业实际所获得的级差收益量。还要留意不同地区间级差收益由于地理位臵、外部经济环境不同而造成的差异。2、确定地租从以上分析看,劣等林地没有级差地租,但这并不意味着劣等林地没有地租,否则的话,土地全部者宁肯让它荒凉。林地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必需有其回报和补偿。即确定地租。确定地租是林地因有偿使用而支付的最起码

11、或最低界限的要素租金,也是林地使用费的最低限。确定地租量由劣等林地支付的地租量来确定,它来源于劣等林地的剩余产品价值大于其正常平均利润的差额。因此,确定地租原则上应低于正常留利水平,这才不至于影响经济效益和经营者的乐观性,这是确定地租量的最高限。由于林地生产的留利水平较低,劣等林地上确实定地租在计算时常消灭负值。作为资产,其货币计量值必需为正值,负的计量值是无意义的。因此,林业经营中一些最劣等的林地在现阶段临时不能列入林地资产,要到其土地质量提高了,如修通了道路,提高了地利等级,或改进了土壤, 提高了肥力,使其经营利润消灭正值时方可列入林地资产。因此,在森林资源资产中确定地租的量是较低的,经常

12、是一个象征性确实定地租值。在森林资产的评估中通常不细分确定地租与级差地租,而是依据当地平均的立地质量和平均地利等级,测算出各地的平均地租;然后再依据各块林地具体的地利等级和立地质量进展修正。要使经营劣等宜林地者仍能获得相当的利润,林产品的定价就必需以劣等地为依 据。这样,优等地就能得到比劣等地高的利润,其中的差额就是级差地租。另外,由于宜林地本身是相对有限的,所以,经营宜林地就应得到比社会平均利润高的利润,其中的差额就是确定地租。级差地租和确定地租均应归宜林地的全部者。二营林本钱1、营林本钱的计算期营林本钱的计算期,用材林、薪炭林核算到采伐时为止;经济林核算到正式投产、可采收林产品时为止,以后

13、发生的生产费用列入林产品本钱;防护林、特种用途林核算至到达培育目的或更采伐时为止,到达培育目的以后发生的费用,有收入的抵扣收人,无收入的连续列入该林种的本钱。2、营林本钱的内容营林本钱分为直接营林本钱和间接营林本钱两大局部。直接营林本钱 直接营林本钱以年度为核算周期,以费用工程和作业工程为费用的归集对象,它主要包括:造林费,指林木郁闭前的造林作业本钱,包括整地、栽植(含种苗费)、补植和幼林抚育费用。抚育费,指林木邵闭后的抚育作业本钱,包括中龄林抚育和成林抚育的作业费用。次生低产林改造费,指次生低产林改造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森林保护费,包括护林防火费和病虫害防治费,其中护林防火费包括护林人员经费,

14、防火设施、林道和通讯线路修理费等。间接营林本钱间接营林本钱主要是指营林制造费用,经营单位为组织和治理营林生产所发生的治理费用和业务费用。它主要包括:营林设施赏, 指由生产费用开支,不构成资本性支出,不形成固定资产的建防火线、嘹望台、林道和其他简易设施的费用性支出。良种试验费,指为进展林木良种引进试验而发生的支出。营林调查设计费,指为组织营林生产而发生的调查设计费、区划设计费以及二类资源调查补助费。其他有关的治理费用和业务费用,包括营林使用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修理费,治理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差旅费等等。以上直接本钱中的造林、抚育、次生低产林改造等费用应当平行登记或按年转入各个小班的累计本

15、钱。森林保护和间接营林本钱 (统称管护费用)可保存在费用工程账户,以后按“亩年”本钱安排计入累计本钱或者每年按受益面积安排。三林业的税费1、木材生产相关税收木材生产中与实际价格构成有关的税收是农业特产税。农业特产税是涉及原木生产、林化产品原料生产、经济林产品生产、林区种植业和采集等方面的主要税种。依据国务院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以生产农业特产品的单位、个人为纳税义务人,对林木征收 8的农业特产税,并同时规定“收购农业特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据收购金额或规定的税率。依据财政部的规定缴纳或者代扣代缴税款”。1994 年财政部关于农业特产税征收具体事项的通知规定,对生产和收购原木、原竹

16、的单位和个人均按国务院规定的统一税率 8执行。1994 年税制改革后对林业实行了农业特产税优待政策,财政部关于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原木农业特产税问题的通知,规定自1994 年 1 月 1 日起至 1995 年 12 月 31 日止,对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森工企业生产的原木暂按 5的税率征收农业特产税,对收购原木的单位和个人征收 8的农业特产税,并对东北、内蒙古小径材、销售发生亏损的薪炭材、次加工材免征农业特产税。财政部关于对征收原木、原竹农业特产税问题的通知又进一步规定,对国有林区138 个森工企业生产销售的原木,生产环节与收购环节合并,减按 10计算征收农业特产税,其中对东北、内蒙古,减按5

17、的税率执行,小径材免征农业特产税;同时,对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森工企业生产销售薪材、次加工材发生亏损的,报经省、自治区农业税收征收机关核准后,可免征农业特产税。2022 年国家对林业的有关税收政策又作出的规定,主要内容是:将原来对国有林区 138 个森工企业生产销售的原木的税收优待政策改为对采伐国有林区原木(包括小径材、薪材、次加工材)的企业减免农林特产税,优待方法与上述财政部关于对征收原木、原竹农业特产税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全都。2022 年 7 月 1 号起,黑龙江省对局部农业特产品,不再单独征收农业特产税,改为征收农业税。规定,除了对烟叶收购企业收购的烟叶连续按现行政策征收农业特产税以外,不

18、再对其他农产品单独征收农业特产税。将原农业特产税应税品目中的原木、经营性苗木、其他林木产品等林木收入,水果、干果、植物药材、经济林苗木等园艺作物收入和人工种植的银耳、黑木耳以及食用菌收入,改为征收农业税;对人工种植的其他经济作物和饲料、饲草,只征收农业税,不征收农业特产税;对猪、牛、羊皮毛、家禽羽绒、和蜂蜜、野果等非人工种植的农业特产品,既不征收农业特产税,也不征收农业税。对2022 年 7 月 1 号以前,已经征收的农业特产税税款不予退还,同时, 今年不再重复征收这局部农业特产品的农业税。2、林业收费育林基金育林基金是为了恢复、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弥补国家营林资金投入的缺乏,本着“以林养林”

19、的原则而建立的生产性专项资金,主要由林业部门从木材销售收入中按规定比例提取或征收。育林基金主要用于采伐迹地人工更、人工促进更、树冠下更、荒山荒地造林、沼泽地造林和营造速生丰产林支出;人工幼林、成林抚育,自然幼壮林抚育以及低价林改造支出;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等森林保护支出;种子园、母树林经营支出;营林道路修建费支出;林场、苗圃营林生产设施费用支出;营林设备购臵步支出;营林林场(经营所)治理费,营林生产应负担的车间经费及企业治理费;营林调查设计和二类森林资源调查补助费支出等共九个方面。现行育林基金的提取和征收标准分别是:国有林区。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森工采运企业按木材销售收入 26的标准提取林价(

20、育林基金);其他国有林区按木材销售收入的 2l提取,有困难的可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 15;现行标准高于 21的可保存。集体林区。木材、竹材的育林基金与更改造资金一并征收,对产区木竹经营单位按其收购后第一次销售价的 20计征(育林基金 12,更改造资金 8)。个别省区执行有困难的,可适当降低标准,但最低不得低于 15。维简费维简费是维持木材简洁再生产进展和进展林区生产建设事业的资金。国有林区称“维简费”,集体林区称“更改造资金”。1993 年实行的财会制度,将国有林区伐区道路延长费和集体林区更改造资金统一改称维简费。对国有林区森工企业的维简费,平均每立方米木材把握在 10 元以内,计人木材生产本

21、钱;集体林区森工企业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提取维简费,计人木材进货本钱。林业保护建设费1994 年。财政部、国家计委相继联合发出关于收取林业保护建设费的通知和关于林业保护建设费收费标准的通知,同意设立“林业保护建设费”收费工程,收费标准为每立方米木材5 元,收费对象为除农村集体和林农以外的其他木材销售者及经林业部门批 准可以直接进入林区收购木材的单位,在木材销售环节一次性征收。收取范围仅限于南方集体林区,其他省、自治区对其地方国有林场生产销售的木材可参照执行,但征收标准不得高于 5 元。林业保护建设费由林业部门负责收取,集中用于林政治理、森林防火、林区中幼林抚育及道路建设,按预算外资金进展治理,实行

22、专款专用。森林资源资产的价格构成中的税费除上述三类以外,还有与林业生产亲热相关的其他费用,应当视具体状况而定。三、效益评价指标的构成伊春市是全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唯一试点单位 ,正处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究之中 ,对林权制度改革的效益评价是一次有益的偿试。也是林权制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应用性理论与技术问题。一效益概念由某种措施或某种因素或某种做法所产生的最终结果通常称之 为效果,是一个确定性的值,例如,防治效果、经济效果;效能 (功能)则是指系统所隐藏着的一种可利用的效力,也是一个确定的值。效益是指对系统实行某种行动或决策,使人们从系统功能产生的效果中所获得的利益或好处,例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23、和社会效益。林权制度改革实质上就是依据林业价值理论、产权制度理论、生态经济学等原理,实行有效的政策、方法、措施,以求到达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最大值,即林权制度改革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的总体效益。它们之间有亲热的内在联系,但也有区分。1、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是指在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对国有林区或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全部效益,包括保持水土、改进土壤、调整气候、削减灾难、保存物种、改善水土资源环境条件等。生态效益使用价值的消费给农业、工业等部门带来产品价值的增值,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良好的环境,增进了人类的身心安康。以腐殖土和修养水分而论,由于其水肥条件优良,为农作物的稳产、高

24、产制造了根本条件,从而单位面积产量可增加1倍以上;森林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假设折算成货币量,其结果则是格外巨大的。林权制度改革的生态效益 ,还是森林的生态效益的范畴。森林的生态效益, 是指在森林生态系统及影响所及范围内, 森林改造环境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全部效用。它包括在森林生态系统之中, 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系统, 即生命系统所供给的效益, 和与这些生命系统相适应的环境系统所供给的效益 , 生命系统和与其相适应的环境系统在进展种种生态生理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高于或大 于其组成局部之和的整体效益。森林的社会公益价值是由其所在地位表现出来的生态效益来衡量的 , 以其他生产部门或事业受影响而产生的价值变

25、化和环境保护成果表现出来 , 用相关代替的方法间接计算。2、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分析中,一切可以用货币(经济数值)来表示的统称。而林权制度改革的经济效益是指经林权制度改革以后,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土地生产力的提高与土地利用率的增加已变为经济形态的那局部效益。它包括已经转换为货币形式和具有潜在的货币转换形式的效益,如前者包括在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林副产品能进入市场变为商品,表现为货币形式的一切受益;后者包括由于林木具有调整气候、修养水源、水土保持等力量,它所削减因干旱缺水、河床淤积等需支付的水费、电费等一局部无法通过市场交换所表达的效益;但人们通常简洁地以森林的木材效益反映其经济效益。经济活动

26、是人类生活的主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能不能给当地职工群众带来好处,这关系到林权制度改革成败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今后的战略和方针问题。3、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指林权制度改革为人类社会供给除去经济效益之外 的一切有益的奉献(难以用经济数字表示的局部),它表达在对人类身心安康的促进、对人类社会构造的改进和对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状态的改善作用。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提高了森林掩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降低了生存风险、美化了景观,为开展保健、消遣、休闲等旅游活开工程供给了根底;还促进了农、林、牧、渔的进展,解决了国有林区林业职工的温饱问题,而且推动了相应的养殖业的发 展,使林副产品大大丰富,

27、活泼了城乡市场,富强了当地经济;同时转变了林区劳动力构造,解决了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减轻了对政府的压力。另外,林业职工富了,生产得到了改善,从而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展,丰富了各种文化消遣生活等。生态效益是目的,也是其他两个效益的根底;经济效益是三大效益中最活泼、最乐观的因素,是打算能否保证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持续进展的关键;社会效益是归宿,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具体体现。在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应将三者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不能片面追求单个效益。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长远目标的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条件是社会稳定富强的根底。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是实现林权制度改革最正确效益的前提。二林权制度改革效

28、益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林权制度改革效益评价的关键。效益评价的首要工作是建立一套能客观、准确、全面并定量化反映治理效果的评价指标或指标体系。争辩林权制度改革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就是要明确在林权制度改革效益评价各类指标体系中应包括哪些指 标,各项指标的内容是什么?以及他们的内在联系和在整体指标体系中分别占据什么样的地位,以便对林权制度改革效益进展科学评价。1、根本概念指标实质上是一个数量概念,也就是用肯定的数量概念来综合反映社会现象某一方面的状况,这个数量概念可以是确定数,也可以是相对数和平均数。不同的指标有它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中某一特定的范围。林权制度改革的效益评价指标是用来度量林权

29、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技术方案措施效益的一种数量尺度,它既是林权制度改革效益内在含义的表述,又是林权制度改革效益在数量上的反映。所以林权制度改革效益评价指标是度量、分析林权制度改革效益大小或优劣的重要工具。林权制度改革的效益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同时它又受多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到目前为止无法直接用一个数值准确地反映林权制度改革效益的大小,为了具体计算和全面度量林权制度改革效益的大小,经常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技术方案和措施的不同评价对象,设臵和运用一系列的指标,从某一方面、某一局部范围来反映林权制度改革效益的大小,或全面地、综合地但只在肯定程度上近似地反映林权制度改革效益的优劣。这些相互联

30、系、相互补充、全面评价林权制度改革效益的一整套指标就叫做林权制度改革效益评 价指标体系。或指是由假设干指标依据肯定的规章、相互补充而又相互独立地组成的群体指标体系。它是各种投入资源利用效果的数量表 现,反映各类生产资源相互之间,生产资源和劳动成果之间,生态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应用统一计量尺度把治理效益具体计算出来,为进一步的调控和治理方案的设计奠定基 础。正确运用效益评价指标进展林权制度改革效益分析,是全面、系统、客观地评价林权制度改革效益的根底。对于三大效益指标的选择, 目前仍无确定的理论与指导方法,无法抑制主观任凭性、片面性、盲目性的发生,往往造成评价的结果缺乏准确

31、性,得出的结论对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不大。因此,指标体系的标准化问题,是综合效益评价的关键问题,也是今后争辩的重点。2、效益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林权制度改革效益的评价是对林权制度改革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在数量上,进展直接的比照和分析。目的在于一方面能为政府对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供给决策和依据;另一方面在于总结成功的阅历并加以提高,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总体功能,猎取更高效益的突破口,从而为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区林权制度的改革供给科学的决策依据。将自然资源效用的计量和评价引入经济科学中的定量分析是一 件不简洁的事情。到目前为此,世界上还没有一个能广泛被人们承受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现行各类森林效能计量

32、和评价的方法是试验性的,很多仍没有定论,在进展效益评价的争辩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如单项争辩多、综合争辩少;单因素分析多、系统分析少等。必需坚持整体平衡的观点,充分反映林权制度改革这三大效益的特 点,并以计算简便,易于在基层推广应用作为动身点,治理科学、全面、准确、简便作为的原则。具体可归纳如下几点: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追求整体功能健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正确,既是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林权制度改革效益评价的重点。因而,评价过程应突出对系统功能进展全面、完整的分析,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加以评价。围绕三大效益确立一系列评价指标,力求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评价全面反

33、映出林权制度改革的内涵和特点。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对于评价结果,不仅应具有自身不同阶段的可比性,同时还应有不同系统在同一时段上的可比性。这就要求对林权制度改革的效益,不仅要进展静态的现状评价,而且要通过动态评价提醒系统功能的进展趋势,分析其构造的稳定性和应变力。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为了客观、准确、全面地把握林权制度改革的现状和将来,从数量、质量、时间等方面做出量的规定,得出较为真实、牢靠、准确的数据。对少量难以定量、难以计价或难以推测的指标或因素则承受定性分析法,在充分占有数据资料的状况下,进展客观公正的评价。短期、中期、远期相结合。为了准确评价其预期效益,把林权制度改革大体分为三

34、个阶段。工程前期,选在工程实施的前一年, 评价内容包括:资料根底、经济进展水平、林业职工收人状况、生产技术条件等,对人力、资金、原料、技术、市场、治理等诸生产要素进展充分估量,以此作为林权制度改革执行期和后期的评价依据。工程执行期,即林权制度改革实施过程,对林权制度改革实施的规模、实施进度、目标规模、目标优势与劣势、效益等进展系统评价。林改后期,即林改受益期,对林改预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进展全面评价,力求全面反映林权制度改革在将来时期的整体作用与效果。3、效益评价指标的选择效益评价的指标很多,每项指标又各自反映某一特定的现象和评价的目的。因此,争辩林权制度改革指标体系的构成,就是为了能较全

35、面地反映出林权制度改革三大效益的内容,综合、科学、系统地对林权制度改革效益进展评价。由于目前对林权制度改革效益争辩的深度和广度的局限性,要成功地提出一套适用林权制度改革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还是比较困难的。本争辩专题提出可选择以下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类常用指标的计量方法。1经济效益类指标。通常包括总现值或净现值、益本比、投入产出率、投资回收期、本钱利润率、资金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林地生产率、内部收益率等。投资回收期:在流域治理中某项投资的本金与投资而产生的年净产值比,称为投资回收期。反映了该项投资的回收年限。投资回收期投资总值100%因投资而增加的净产值本钱利润率(成果利润率):肯定生产

36、费用下所产生的利润率称为本钱利润率。它反映了本钱与利润丰厚程度之间的关系。本钱利润率 利 润 率1 0%0生 产 费 用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活劳动消耗量所制造产品的产值。林产品、林副产品价格未出售的按当地市场价计算,已出售的按实际卖出所得的收入计算。活劳动量系指全年有多少人劳动,全劳力以 300 天出勤计为 1 个人,半劳力和零星劳力须折成全劳力计。劳动生产率(人.年) 净 产 值 1 0 %0活 劳 动 消 耗 量林地生产率:单位面积的林地所产生量或价值量称林地生产率。它反映了林地生产力的凹凸。林地生产率 产品量或价值量100%林地面积投入产出率:投入产出率为全部劳动成果与全部劳动消

37、耗之比,用百分比表示。投入产出率 全部劳动成果100%全部劳动消耗2生态效益类指标。常用的指标有光能利用率、能量产投比、饲料转换率、森林掩盖率、草场载畜系数、渔业资源利用程度、土壤肥力状况、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侵蚀削减率、水土流失量、环境质量提高率、治理度、系统抗逆性、林区能源构造消耗等。光能利用率:肯定时期内单位林地面积上,作物积存的化学潜能与同期投入该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之比,称为光能利用率。它反映了该生态系统绿色植物扩大的固定太阳能的规模和光能的转化效率。E YH105 Q100%式中,E 为光能利用率();Y 为生物学产量(kghm2);H 为燃烧 1 g物质的能量(kJg);Q 为太阳

38、辐射能(kgcm2)。森林掩盖率:指区域内林地面积之和与总土地面积的比值。森林掩盖率反映区域内森林的丰富成度。对区域内生态平衡具有打算性意义,其值到达肯定量时,可较好地起到调整气候、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掩盖率 林地面积之和100%土地总面积林地利用率:反映林地利用承度的指标。林地利用率有林地面积 100%林业用地面积单位面积立木蓄积量:这个指标反映森林立木资源生产率,说明立木资源是否到达丰产要求。单位面积立木蓄积量 现有森林蓄积量(m3 / hm2)有林地面积单位面积林木平均年生长量:这个指标可以说明林木资源的增长状况和林木的生长速度,反映林地生产力量。单位面积林木平均年生产量 林木年总生长量

39、(m3/ hm2)有林地面积人均森林面积:指区域内森林面积与区域内总人口之比。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区域内有林地面积区域内实住总人口数环境质量提高率:环境质量提高率,反映流域环境质量前后变化,提高了还是恶化了的综合指标。3Q fx 100%x x2 f1x式中,Q 为环境质量提高率();f 为某环境因子的权数;x1为该环境因子本期监测数值与基期监测数值的比值;x2为该环境因子本期监测数值确实定值;x3为该环境因子基期监测数值确实定值。系统抗逆性:经济系统内灾难年份的产值与正常年份产值之比称为系统抗逆性。它反映了该系统的稳定程度或系统抗御自然灾难的力量。系统抗逆性系统灾年产值 100%系统常年平均产值

40、3社会效益类指标。一般有林副产品商品率、劳动力利用率、人均总产值、人均纯收入、收入递增率、生产生活设施增长率、恩格尔系数等。林副产品商品率:全年林副产品转化为商品的产值与全年各种林副产品产值之比,称为林副产品商品率。反映了区域生产系统对外的奉献。林副产品商品率 全年林副产品产值100%全年总产值劳动力利用率:劳动力利用率指有用工日数与全年拥有工日数的比值,反映了劳动力利用程度,也反映了劳动力的剩余程度。劳动力利用率有用工日数 100%全年拥有工日数式中,有用工日数包括从事农业、林业、牧业、草业、副业和渔业的工日数及运输、医疗和劳务等的工日数。有用工日数中,牧业用工是比较难以统计的,可承受各种畜

41、禽治理所需工日数折算(工日 头年):牛马 90、绵羊 30、奶羊 30、奶牛 180、生猪 55、兔 30、禽 5,全年拥有工日数每个全劳动力为 300 日人,半劳力按出工程度折算为全劳力后计算。人均总产值:总产值是区域内物质生产单元在肯定时期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人均总产值指区域内肯定时期的总产值与该时期平均人数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生产水平的凹凸。人均总产值 总产值人口人均纯收入:人均纯收入指区域内在肯定时期的纯收益与该流域内人口数的比值。它是富有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人 均 纯 收入总 收 入人 口 数式中,纯收入系指从总收入中扣除生产费用后的余额局部,净产值与总收入是两个不同概念。总收

42、入除包含净产值外,还包括生产单位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如工、商、建、运、效劳等业)的生产性净收入、外出人员寄带回的收入、亲友馈赠的收入、从国家和集体单位所得的收人,以及救济款等非借贷性收入。收入递增率:收入递增率是收入年增长幅度,反映了系统功能渐渐完善,输出功能提高的程度。收入递增率 计算年总收入 根底年总收入100%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价值生产生活设施增长率:指增生产生活设施价值与原有生产生活设施的比值。反映了生产、生活、设施质量的改善程度。增长率 增生产生活设施价值100% 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价值式中,生产设施主要指大型生产资料的购臵费用;生活设施主要指“住和用”的设施,并折为价值计算(现价)。“用

43、”的设施主要指中高档用品,包括自行车、缝纫机、摩托车、小汽车、电视机、收录机、音响、家具、冰箱、洗衣机等。林权制度改革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名称经济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4、效益评价方法指标具体内容投资回收期;本钱利润率;劳动生产率;林地生产率; 投入产出率;资金利用率;益本比;投入产出比;光能利用率;森林掩盖率;林地利用率;单位面积立木蓄积量;单位面积林木平均年生长量;人均森林面积;环境质量提高率;系统抗逆性;林副产品商品率;劳动利用率;人均总产值;人均纯收入;收入递增率;生产生活设施增长率;按评价性质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是以评价人员的主观推断为根底的一种评价方法,是以“

44、评分”或“指数”为评价尺度而进展的评价;定量评价是一种通过数值形式的指数体系,以计算结果为根底的一种评价方法。按操作程序和方法分有比较分析法、投入产出法、投资分析法、模拟评价法、关键指标法、赋权抱负方法、赋权满足关联法、赋权抱负关联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专家打分法、可能满足度法等。下面简述几种评价方法:关键指标法从指标体系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指标,其他指标作为关心参考,对系统进展总体判定。专家打分法依据评价的具体要求和对象的特点,选定假设干个评价工程,再定出评价标准,用格外制表示。专家依据有关工程给分,最终以总分确定主体结果,打分方法有多种。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方法是进展效益评价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在

45、具体比较时,一般要依据评价的目的要求,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展比较,来评价不同治理成果效益凹凸。依据比较的内容可分为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单项比较是从治理效益的一个方面或一个指标来比较,例如,只评价比较生态效益或只评价比较生态效益中的防风效益或固沙效益。综合比较是多方面的比较,既有经济的,又有生态和社会的。综合比较分析的好处是全面反映治理的效果,缺点是较简单,且有些资料不易取得;单一指标则简洁、明白、抓住最主要指标来进展评判,缺点是难免失之片面。四、林权制度改革效益分析(一)经济效益分析1、效益分析的市场价倒算法市场价倒算法又叫剩余价值法,它是将林木皆伐后所得木材的市场销售总收入,扣除木材经

46、营所消耗的本钱税、费等及应得的利润后,剩余的局部作为林木资产评估价值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E=W-C-F式中:E评估值;W木材销售总收入; C木材生产经营本钱; F木材生产经营利润。市场价倒算法一般依据以下步骤进展:依据确定的计算范围确定林木资产的蓄积量并计算原木产量与其他产品产量。原木产量=蓄积量X 原木出材率调查林木资产产出产品的市场价格。得到总的销售收入。销售总收入=产品产量X 产品单价计算木材生产的本钱、费用和税金。计算生产经营本钱与利润,得到评估值。木材生产经营利润=生产经营本钱X 生产经营本钱利润率评估值=销售收入-木材生产本钱费用和税金-木材生产经营利润市场倒算法是成熟林林木

47、资产评估的首选方法。该法所需的技术经济资料较易获得,各工序的生产本钱可依据现行的生产定额标准, 木材价格、利润、税金、费用等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立木的蓄积准确无需进展生长推测,财务的分析也不涉及利率等问题。该方法计算简洁,结果最贴近市场,最易为林木资产的全部者、购置者所承受。2、效益评价指标数据的采集铁力林业局林木流转相关状况表第一批试点2022 年 12 月 30 日计量单位:公顷、立方米、元单位参与流转户数面积蓄积公顷蓄积评估价公顷单价立方米单价小班个数茂林河3042,805.54180,904644818,100,4856,452100287卫星2972,833.51252,033889

48、431,275,79211,038124270九连4854,946.4334,377676027,931,3395,64784341合计1,08610,585.45767,314724977,307,6167,303101898其中:自然林公顷蓄积为 68.88 立方米,公顷单价为 7173 元;人工林公顷蓄积为 112.97 立方米,公顷单价为 8767 元。双丰林业局林木流转相关状况表(第一批试点)2022 年 12 月 30 日计量单位:公顷、立方米、元单位参 与 流转户数面积蓄积公 顷 蓄积评估价公顷单价立 方单价米小 班 个数茂林6986,685.3575,501860852,168

49、,308.737,803.4490.651,050曙光8098,730.7804,382921373,587,127.008,428.5591.481,288福民5105,485.3403,174735034,225,471.506,239.4984.89941合计2,01720,901.31,783,0578531159,980,907.237,654.1189.723,279桃山林业局林木流转相关状况表(第一批试点)2022 年 12 月 24 日计量单位:公顷、立方米、元单位参 与 流转户数面积蓄积公 顷 蓄积评估价公 顷 单价公 顷 蓄积小 班 个数跃进3464,282.35248,9

50、94.2558.1419,911,090.005,80558.14463上呼兰4574,799.95298,082.5662.1028,222,603.405,58162.10563神树3389,957.92501,258.4750.3449,437,879.154,55250.34930合计1,14119,040.221,048,335.2955.06105,194,552.305,09355.0619563、经济效益的分析承包林地蓄积生长量效益以铁力林业局个案为例进展经济效益的计算分析。购置林木按全局均价 7303 元计算,优待 28%后 10 公顷的投入为:7303-730328%10=

51、52581.60(元)按每户 10 公顷计算,林地承包费为:10 公顷60 元10 年=6000.00(元)依据以上计算两项的总投入为: 6000.00+52581.60=58581.60(元)按全局每公顷蓄积 72.49 立方米计算,生长率为 4.5%(林业生产治理部门供给)10 公顷林木每年的生长量为:72.494.5%10=32.62(立方米)假设出材率按 70%(林业生产治理部门供给)计算,依据每年增加的蓄积量所计算的商品材数量为:32.6270%=22.83(立方米)按市场销售价格中的中小径级材计算,每立方米按 600.00 元计算10 公顷林地 10 后年的生长量净值为:22.83600.0010=137006.10(元)按 10 年后为第一简伐期,以每公顷 72.49 立方米计算,采伐强度为20%可采蓄积为:72.4920%=14.50(立方米)折合商品材后,按市场价 600 元计算,10 公顷应获收益为: 14.5070%600.0010=60891.60(元)依据计算,承包经营 10 公顷林地 10 年后可收回全部投资并有利润。营造人工落叶松林的效益经营人工落叶松林的费用工程主要有:清林整地费 900.00 元;更造林工资及苗木费 800.00 元;幼林抚育费 500.00 元;透光抚育费 400.00 元;其他费用 900.00 元;林地使用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