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情境化命题考查_第1页
诗歌鉴赏情境化命题考查_第2页
诗歌鉴赏情境化命题考查_第3页
诗歌鉴赏情境化命题考查_第4页
诗歌鉴赏情境化命题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诗鉴赏情境考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设题:1.立足于作者创作风格2.立足于业界鉴赏评价3.立足于文本技巧探究4.立足于作者人格魅力专练提升一、(2021-2022学年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恩门致书远及山居因献之 杜荀鹤注时难转觉保身难,难向师门欲继颜。若把白衣轻易脱,却成青桂偶然攀。身居剑戟争雄地,道在乾坤未丧间。必许酬恩酬未晚,且须容到九华山。注杜荀鹤,晚唐诗人,46岁中进士第,但未被授官而离京,回到九华山。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恩门”即“师门”,这首诗是诗人收到师门致书后写的回献诗。B. 首联交代诗人难以继续跟从恩师学习

2、的原因,表达对恩师的愧疚。C. “白衣”和“青桂”形成对比,突出表现诗人科举成功后的喜悦。D. 诗人在尾联中表达知恩图报之意,并向恩师发出到九华山的邀请。【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形成对比,突出表现诗人科举成功后的喜悦”错,没有对比,“突出表现诗人科举成功后的喜悦”也不当,结合前句“若”分析,这是一种假设,是希望,“偶然攀”强调不容易,所以没有喜悦,只是期待。故选C。16. 请从“难”字入手,结合全诗,分析颈联表达的情感态度。【答案】“难”体现在剑戟争雄,时局艰难,也体现在身逢乱世,保身艰难,仕途不畅。诗人虽然遭遇种种艰难,仍然坚信乾坤之间有道义,体

3、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坚守道义的积极人生态度。【解析】本题立足于文本技巧探究,考查学生炼字并理解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句“时难转觉保身难”和第五句“身居剑戟争雄地”写时局艰难,生逢乱世,战争四起,自身难保,次句“难向师门欲继颜”写乱世中继续向老师学习的愿望受阻,心怀愧疚之意,三、四句“若把白衣轻易脱,却成青桂偶然攀”写平步青云不易,科举登第艰难,得出答案“难”体现在剑戟争雄,时局艰难,也体现在身逢乱世,保身艰难,仕途不畅。结尾“道在乾坤未丧间。必许酬恩酬未晚,且须容到九华山”三句写虽然生逢战乱间,但相信人家有正道,要不改初心,同时感恩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导,知恩也会想法报答,希望老师给予机会,发

4、出到九华山的邀请。得出答案诗人虽然遭遇种种艰难,仍然坚信乾坤之间有道义,体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坚守道义的积极人生态度。二、(2021-2022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南中荣橘柚柳宗元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密林耀朱绿,晚岁有余芳。殊风限清汉,飞雪滞故乡。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注】整联典出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徒,更壹志兮”;炎方,南方,此谓永州,为柳宗元贬谪之地。殊风,指江南、江北风俗各异;汉,银河,借指淮河,传说橘至淮北则为枳。熊,熊耳山,在今河南省;湘,湘山,在今湖南省。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 )A. 怀着美好品质的橘柚接受命运的安排,生长在炎热的南方,适应了这里的水土。B. 橘柚在林中红绿相映,色彩斑斓,又经冬不衰,一年将尽之时还能散发出香味。C. 颈联将橘与雪进行对比,橘生淮南而难以北上,飞雪只能滞留北方而难以南下。D. 本诗与陆游书愤皆“北望”,陆诗是因诗人渴望收复中原,本诗则与之不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将橘与雪进行对比”错误,诗人借橘与雪表达道理类似,构不成对比。橘应生在南方,而雪滞于北方,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故选C。16.沈德潜评价柳宗元诗“得骚之余意”,请结合全诗对此予以简析。【答案】诗人由北

6、方故乡被贬至南蛮之地,思归不能,志向难伸,满怀哀怨,与离骚表达的贬谪之怨相近。诗人虽然被贬,但依然心怀贞质,“受命不迁”,与离骚中屈原对节操的坚守相近。本诗借橘抒怀,托物言志,与离骚经常借香草抒发高洁的情怀相近。【解析】本题立足于业界鉴赏评价,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橘柚受命江南,不可北移,可作者受命之地本在北方。诗的后面四句,由橘柚的“受命不迁”引发自己被迫南来的感慨。柳宗元出生并长期生活在长安,那里本是自己的出生之地,是自己踏上人生道路,实现济世抱负的用武之地。他被贬谪至“风俗绝不相同”的南蛮之地,志向难伸。离骚中屈原,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

7、王面前诬陷屈原,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流放汉北,放逐江南等。诗人虽然被贬,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不迁的品性。表示自己与屈原一样赞赏并保持橘树那种“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抒发了被贬永州的感慨。离骚中,屈原因为忧愤国家的前途命运,用“赴死的决绝”坚守理念,甚至“虽九死其犹未悔”。诗的前面四句对橘柚进行热情赞颂。前两句说橘柚始终保持着坚贞不屈的节操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三四句从上面两句对橘柚内质的赞美转到对外形的描绘。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不迁的品性。借橘抒怀,托物言志。离骚中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

8、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三、(2021-2022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桂江曹松未识佳人寻桂水,水云先解傍壶觞。笋林次第添斑竹,雏鸟参差护锦囊。乳洞此时连越井,石楼何日到仙乡。如飞似堕皆青壁,画手不强元化强。【注】桂江:即广西漓江。越井:指广州越秀山的古井。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漓江的美丽以及诗人为水云景象所陶醉的愉悦。B. 颈联写乳洞的幽深和山峰的高峻,想象新奇,手法多样,具有极强的表现

9、力。C. “如飞似堕”一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漓江山峦陡峭山石耸峙的特点。D. 全诗语言生动活泼,变化多姿,描绘了漓江的奇美迷人,表达了由衷的赞叹。【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首联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说法错误,“未识佳人寻桂水,水云先解傍壶觞”,作者说因“未识佳人”而寻“桂水”,带上壶觞就来到这云环水绕之地,“解”字可看作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水云”拟人化,能理解诗人。但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A。16. 本诗颔联用比喻的手法写漓江的山石乳洞之美,对其中的“锦囊”一词,后人有不同解释:一说是比喻钟乳石洞,一说是南方吐绶鸡(即火鸡)的别名。你同意哪种

10、说法?请说明理由。【答案】“锦囊”一词应该是比喻钟乳石洞。由前句“笋林次第添斑竹”可知是描写钟乳石,“雏鸟参差护锦囊”指雏鸟看护着钟乳石。运用比喻手法,指钟乳石洞穴如同锦制成的袋子。如果指南方吐绶鸡(即火鸡),与整首诗表现的景物不协调。【解析】本题立足于作者创作风格,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这首山水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奇丽迷人的漓江景色。颔联上句“笋林次第添斑竹”写石笋“次第”如“斑竹”,接着应该写钟乳石洞穴了,所以“雏鸟参差护锦囊”中的“锦囊”一词应该是比喻钟乳石洞,指钟乳石洞穴如“锦囊”被“雏鸟”参差护侍着。“锦囊”运用比喻手法,把钟乳石洞穴比作锦制成的袋子,突出了桂江山水的多姿多

11、彩,奇妙无比,如果指南方吐绶鸡(即火鸡),与整首诗表现的景物不协调,显不出漓江之地的特色。四、(2021-2022学年湖南省雅礼中学大联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寒白居易黄叶聚墙角,青苔围柱根。被经霜后薄,镜遇雨来昏。半卷寒檐幕,斜开暖阁门。迎冬兼送老,只仰酒盈尊。和乐天早寒刘禹锡雨引苔侵壁,风驱叶拥阶。久留闲客话,宿请老僧斋。酒瓮新陈接,书签次第排。翛然自有处,摇落不伤怀。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诗第三句写到被子在经受霜冻后显得单薄,诗人由此感到“寒”。B. 白诗以北方初冬时节为背景,抒发了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心境。C. 刘诗颔联写

12、到诗人与客人闲聊,请老僧留宿,生活十分闲适。D. 白诗与刘诗首联都写到初冬的“青苔”,这对推断两位诗人所处的地域有所帮助。【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C“请老僧留宿”理解错误。“宿请老僧斋”的意思是“晚上请老和尚吃斋饭”。故选C。16.同样是吟咏深秋,刘禹锡的用笔总体上比白居易明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案】白诗选用黄叶、青苔、薄被、昏镜,寒霜、密雨、“半卷”的帘幕、“斜开”的阁门等意象,烘托了凄凉、冷落的氛围;“迎冬兼送老”,仅靠饮酒消愁等活动,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凄惶。而刘诗虽然在首联呼应原唱时,也选用骤雨狂风、侵壁苔鲜、满阶黄叶等意象,意境同样萧瑟,但

13、诗人接下去却以待客、请僧、饮酒、读书等一系列足以怡情逸兴的活动来消解眼前的枯寂,“翛然自有处”,从容若素。没有悲秋之叹,而是追求闲淡之致。由此可见,刘诗用笔比白居易明朗。【解析】本题立足于作者自身,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在白诗中,诗人连用了黄叶、青苔、薄被、昏镜,寒霜、密雨、“半卷”的帘幕、“斜开”的阁门等意象,这些意象都给读者以阴冷、破败的感觉,营造了凄凉、冷落的氛围,从心理上给读者一种压抑的感觉。同时,“迎冬兼送老”一句中,是描写诗人仅靠饮酒消愁等活动,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凄惶。所以,这首诗总体上是压抑和阴冷的基调。与白诗不同,刘诗虽然在首联呼应原唱时,其中的首联“雨引苔侵壁,

14、风驱叶拥阶”中也选用骤雨狂风、侵壁苔鲜、满阶黄叶等意象,也透露出萧瑟的意境。但诗人并没有一味的消沉,而是笔锋一转,在接下来写到“久留闲客话,宿请老僧斋。酒瓮新陈接,书签次第排”,诗人用一系列足以怡情逸兴的活动来消解眼前的枯寂,无论是待客请僧或者饮酒读书,都透露出诗人闲淡从容之气,与白诗中的情调完全不同。而尾联则更是加强了这一效果,“翛然自有处,摇落不伤怀”表明诗人完全没有悲秋之叹,而是追求闲淡之致。所以,从诗的感情基调上,刘诗用笔明显比白居易明朗。五、(2021-2022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深愁喜友人至 刘沧不避驱羸道路长,青山同喜惜年光。灯前话旧阶草夜

15、,月下醉吟溪树霜。落叶已经寒烧尽,衡门犹对古城荒。此身未遂归休计,一半生涯寄岳阳。【注】刘沧,山东人,生逢晚唐乱世,行卷投书,无人荐赏,四处漂泊。衡门:简陋的屋舍。归休:归家,归隐。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拖着羸弱之躯迎接远来的友人,表现出真挚的友情,也隐含着内心的感激。B. 颔联写诗人与朋友在灯前月下,叙旧吟诗,营造出了一种其乐融融的情感氛围。C. “霜”“落叶”“寒”等词语表明了季节特征,“衡门”一词透露出诗人生活的困窘。D. 尾联两句直抒胸臆,蕴含无限悲苦:半生漂泊,志不得伸,客居异乡,有家难归。【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

16、情感的能力。A.“诗人拖着瘦弱的身躯”错误,诗句“不避驱羸”说的是朋友不顾坐骑瘦弱。故选A。16.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评此诗后四句道:“其与前之数句似断实连,寓意深微。”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前四句写友人到来之喜,后四句写处境困窘之愁。一喜一愁表面上不相关联,这是断。后四句其实是诗人向友人倾诉心中悲苦,紧承挚友相逢“话旧”“醉吟”之喜,此为连。诗人写自己处境困窘,既表达对命运的不满,又满怀得遇至交的欣慰与感激。是为寓意深微。【解析】本题立足于业界评价,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不避驱羸道路长,青山同喜惜年光”写了朋友不顾坐骑瘦弱,道路遥远来看望我,我内心非常的激动

17、。“灯前话旧阶草夜,月下醉吟溪树霜”写了诗人与朋友在灯前月下,叙旧吟诗,其乐融融。可见前四句写友人到来之喜。“霜”“落叶”“寒”等词语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衡门”一词透露出诗人生活的困窘。“此身未遂归休计,一半生涯寄岳阳”写了半生漂泊,志不得伸,客居异乡,有家难归。后四句写处境困窘之愁。一喜一愁表面上不相关联,这是断。后四句写了诗人生活困窘,半生漂泊,志不得伸,客居异乡,有家难归,蕴含无限悲苦。是诗人向友人倾诉心中悲苦,紧承挚友相逢“话旧”“醉吟”之喜,此为连。结合注释可知,诗人生逢晚唐乱世,行卷投书,无人荐赏,四处漂泊。所以诗歌写自己处境困窘,表达了对命运的不满,然而朋友的到访,使诗人内心无限

18、的感激。表达了诗人满怀得遇至交的欣慰与感激,是为寓意深微。六、(2021-2022学年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少年行(其一)【唐】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其三)【唐】王维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注释】擘(b):张,分开。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少年行(其一),第三句中的“意气”内涵丰富,包括轻生报国的壮烈情怀、重义疏

19、财的侠义性格、豪纵不羁的气质、使酒任性的作风等。B. 少年行(其一),第四句是由马、高楼、垂柳组成的一幅画面,从侧面虚写了少年游侠的英武豪迈,但远不如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C. 少年行(其三),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少年的“技”“胆”“姿”“绩”等方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形象。D. 少年行(其三),一个“偏”字,神气活现地写出了少年们因武艺高强而视战斗如游戏,虽临大敌,不仅毫不畏惧,而且潇洒自如,扬威耀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B.“但远不如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错误。“系马高楼垂柳边”,这是生动精彩的一笔。本

20、来就要借饮酒写少年游侠,上句又已点明“为君饮”,箭在弦上,落句似必写宴饮场面。然而,作者的笔却只写到酒楼前就戛然而止。这样侧面虚写要比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得多,含蓄丰富得多。诗人的意图是要写出一种侠少特有的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调、精神风貌,而这不是靠描摹宴饮场面能达到的。虚处传神,本句所用的就是这种艺术手法。故选B。16. 同样是写少年形象,王维少年行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少年形象的内涵:王维少年行中的少年,有着高楼纵饮的豪情和勇猛杀敌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少年,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解析】本题立足于

21、作者人格魅力,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本诗:“咸阳游侠多少年”。意思是说:咸阳城里的游侠们多半是青春少年。作者特别地点出“少年”二字,写出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英雄,这些少年游侠在“新丰美酒”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豪纵不羁,风流倜傥。“相逢意气为君饮”。意思是说:这些少年侠客偶然相逢,为彼此的意气所感动,都愿意为对方干上一杯。“意气”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仗义疏财,除暴安良,轻生重义,都是侠客们所注重的意气。这句诗把少年侠客的精神世界揭示得十分鲜明,足以令人敬慕。“系马高楼垂柳边”。意思是说:他们把自己的高头大马,拴在那高高酒楼前的垂柳旁边。写“马”,烘托出少年侠客的奔放、刚健;写“高楼”,烘托

22、出少年侠客的豪迈气概;写“垂柳”,则烘托出少年侠客的风流、飘逸。(其三)的一、三两句,以特写镜头为少年英武矫健的身姿写照:“擘两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开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马功夫娴熟,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调白羽”则是善于在运动中瞄准目标,箭无虚发。二、四两句,从对方着笔来反衬少年的艺高胆大。敌我双方的力量愈是悬殊,也就愈能表现主人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而这种气概,又正来自于其置生死于度外的献身精神。如此一来,少年高楼纵饮的豪情和勇猛杀敌的气概便跃然纸上了。毛诗:沁园春长沙中,对少年的描写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

23、处。意思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劲头正足。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少年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的特点。新高考情境化试题命题背景情境是实现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的载体,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实现需要借助情境化的设计理念与实践,才能确保改革设计目标的落实落地。高考语文试题以真实、典型、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载体,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任务。高考语文试题情境主要有以下3种。4.1 个人体验情境个人体验情境是指学生

24、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与自主写作实践,强调在各自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具体应用情境。 4.2 学科认知情境学科认知情境是指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的具体过程。基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突出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过程的语文学科认知能力。 4.3 社会生活情境社会生活情境是指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基于语文学科特有的工具性、基础性、实践性,突出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参与社会实践的语文核心素养。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新高考情境化试题金题汇编一、立足于作者创作风格登九峰楼寄张祜杜牧百感衷来不自由

25、,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命题示例】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要求诗歌不正言直述,而是托物兴情,有所寄寓。杜牧“兴寄深远”的诗风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参考答案】善于借景抒情。“角声孤起”渲染出岑寂凄厉的氛围,更烘托出诗人独游时黯然神伤的心境。芳草连天,明写草之繁盛,实写愁绪多而难解,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善于婉讽,充满理趣。以目不见睫这种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暗讽白居易不擅识人,“道非身外”既称颂张祜诗艺之高,又委婉规劝朋友不必过于看重他人评论等身外之物,以此来慰藉自伤沦落的诗友,富

26、有哲理,寄意深远。二、立足于业界鉴赏评价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杨万里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命题示例】有人曾评价说,杨万里作诗“于结句每以出人不意为胜”。请结合这首诗的尾联简要赏析。【参考答案】诗歌前三联写眼前之景,无一字写海棠,直至尾联才写故乡海棠,呼应诗题。前三联所写眼前景色令人陶醉,尾联诗人却说自己无心欣赏,并点明原因,进而抒发故园之思。明明是诗人远离故园,宦游他乡,辜负了家乡海棠,但诗人却说故园海棠“负先生”,想象奇特,看似无理,实则情深之至。三、立足于文本技巧探究书情寄上苏州

27、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崔峒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命题示例】本诗首联说数年“谢浮名”,尾联又说万里来“献书”,这样表达矛盾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1)不矛盾。理由如下:从封建士大夫的理想来看,诗人自然希望能求取功名,报效朝廷,造福百姓,故“献书”是他伸展抱负的必然之举;因事被贬,实出无奈,求诉无门,只能向好友韦使君和李明府“书情”,内心充满着委屈与怨愤;“数年湖上谢浮名”只是被贬后故作旷达之举,其“竹杖纱巾”的隐者装束也是做给外人看的,诗人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君王的眷顾和提携。(2)矛盾。理由:诗中首联上句说数年来漂泊江潮,摒弃官的虚名,下句“竹杖纱巾”说自己扮个隐者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可下文又说来献书,可见是“称情”与“不称情”的矛盾;诗人想借“献书”来实现自己理想抱负,可是却不被赏识,“谢浮名”是无奈之举,这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诗人借陶潜、庾亮的典故,来表明对友人韦使君和李明府“亦吏亦隐”生活的羡慕,同时稍露自伤不遇之情,又交织着“仕”与“隐”的矛盾。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