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部编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_第1页
五年级部编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_第2页
五年级部编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_第3页
五年级部编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_第4页
五年级部编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PAGE 页码 8 / NUMPAGES 总页数 8五年级部编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回忆课文,回答问题。梁国杨氏子九岁,。孔君平,父不在,乃。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曰:“此是。”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补充原文。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1)“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_)(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_)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及其特点,起到_的作用。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_5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_2. 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鲧禹治水尧舜时,九河不

2、治,洪水泛滥。尧用鯀(gn)治水,鲧用壅(yng)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bi)九泽,度(du)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注释:尧舜:尧和舜。据说都是中国上古时代的贤明君主。鲧:人名。禹的父亲。壅堵:堵塞。禹:传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他曾经治理洪水。开九州:开通九州。传说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后来九州就成了天下的代名词。通九道:疏通九州的河道。陂九泽:修建九州的湖泊。陂,水边、岸。这里是修筑河岸的意思。泽,湖泊。度九山:测量九州的大山。度,计算,测量。1“十三年终克水患”中“克”的意思是( )A.能够B.制服,压制C

3、.攻下,战胜D.限定,约定2禹治水“因势利导”中“导”的具体措施是( )A.开九州B.通九道C.陂九泽D.度九山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的意思。_4你从这个故事里明白了什么道理?请写一写。_3.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水滴石穿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注释)巾:头巾 勃然:发怒的样子。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张乖崖为崇阳令 为:_(2)诘之 诘:_(3)乖崖命杖之 杖:_(4)一钱何足道

4、 足:_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自”。(5)一吏自库中出 自:_(6)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自:_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_4“水滴石穿”的意思是_5文章中张乖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同意他的做法吗?请简要分析。_4. 课内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

5、么?_3夫不可陷之盾语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译句子)_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_5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_5. 课内阅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y y)也。二者不可得兼(jin qin),_。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2把画横线的地方按原文填空。3解释所填句子的意思。_6.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节选)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

6、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注释)大抵:大概。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云:说。见:同“现”。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几案(_)不可倒一字(_)牵强暗记(_)2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_(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_(3)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_3短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读书要先_,在此基础上进行_,这样才能有所得。4读书前要做好

7、哪些准备工作?_5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用“_”画出来。6多读的好处有哪些?请你根据短文归纳出两点。_7. 阅读理解。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注释: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舍:舍弃,抛弃。不,通“否”。委:丢下,舍弃。引:拉。顾:回头看。1文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去:离开 乃:就,于是B.去:去掉 乃:才C.去:

8、离开 乃:才D.去:去掉 乃:就,于是2选出下列句子意思正确解释。(1)待君久不至,已去。(_)A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B您等了我父亲很久他却还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C我父亲没有等您,已经离开了。D我父亲等了您不久,已经离开了。(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_)A朋友感到生气,下了车想去拉扯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B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C朋友感到高兴,下了车想去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D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扯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A和别人相约同行,却相互推诿后离

9、开了。B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C和别人相约同行,却和其他人先离开了。D和别人相约同行,却委托别人来,自己先离开了。3选一选,在括号中填上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A陈太丘的朋友 B元方 C陈太丘(1)(_)过中不至(2)(_)去后(_)乃至4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_和_两个人,通过对比描写,突出了_聪明、勇敢、识礼、有节,_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的性格特点。8. 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对话意思:_(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_9. 课内阅读。古人谈读书(节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

10、要有恒。(有志则_;)(有识则_,_,)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_。)此三者缺一不可。1把选段内容补充完整。2这段话是_说的,他的观点是读书要“三有”,即_,_,_。3关于“有识”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两个反面例子“_”和“_”,告诉我们_。4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 )”中句子的意思。_10. 课外阅读。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注释:发鸠(ji)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旧说在山西境内。柘

11、(zh)木:柘树。文首:头上有花纹。其鸣自詨:它的叫声像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少女:小女儿。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白喙:_(2)以堙于东海:_2翻译句子。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_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女娃怎样的精神?_4读了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_11. 按课文内容填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陷。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鬻:_ 誉:_坚:_ 陷:_利:_ 或:_以:_ 何如:_弗 :_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12、吧。_3你想到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人呢?_、_、_4这是一篇文言文的_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_的人,夸张_,他说的话_。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12. 阅读理解。古人谈读书(节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敏而好学(_) (2)不耻下问(_)(3)默而识之(_) (4)学而不厌(_)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三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哪些关于读书的道理?_13. 阅读课文,按要求完成后面各题。古人谈读书(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

13、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_,如井蛙之_,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1请在上面的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2“此三者缺一不可”中“此三者”指:_、_、_。三者缺一不可的原因是_、_、_。(引用原文回答)3由“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你想到了哪句名言或警句?_14. 课内阅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文中加点的“其”指的是_。“夫子”指的是_。2“此是君家果。”这句话是_说的,他这样说是因为_。3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_

14、描写来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特点。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B.孩子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C.孩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态度让孔君平哑口无言。D.孩子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结合他说的话来分析)_15.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

15、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期待B.期望C.一起D.约定2“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理睬B.顾虑C.回头看D.照顾3“待君久不至,已去”的正确翻译是()A.等你很久都没来,他已经先去了。B.等了你很久,你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C.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先走了。D.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离开了。4下面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5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的道理。()A.待人有礼貌B.做人要守信C.说话要有理D.知错要改正16. 文言文阅读。古人谈读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