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刘亮程散文我改变的事物.高三语文教案孔若秋“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刘亮程以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被称为乡村哲学家”, 其中我改变的事物就是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对普通人生命大彻大悟的哲理的典型,文 章告诉我们一个普通的小人物豁达乐观的对待生y笑口常开、笑容常带的理由。语文教学主要是教学生读书的方法,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法。所以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去正 确地解读文本,理解文本,就是先筛选出文章传达的有关信息,再体味作者对所描写事物的 态度,品味文本中语言所表达的感情。遵循这个指导思想,对这样通俗易懂而内涵深刻的 文章,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一,浏览文章先猜外貌(学习快速筛选相关信息)鉴赏文章,有一
2、个不成文的规矩:知人论世。因为要真正读懂文章,必须了解作者。所以请 大家快速阅读一遍,猜一猜作者的身份、年龄、身材、学历。A,年龄:四十上下根据是:“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当 我五十岁的时候,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在长达一生的 时间里,我有意无意地改变经它们,让本来黑的变成白,本来向东的去了西边.”B,身份:农民根据是: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那片荒野不是谁的,许多 草还没有名字,胡乱地长着,我也胡乱地生活着,找不到值得一干的大事。C,身材:瘦弱根据是:“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
3、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不跟我交手,等我老 了没力气时又一件接一件来到生活中,欺负一个老掉的人。”D,学历:不高。(初中,没有进过大学)亮出谜底(多媒体投影作者照片并介绍)刘亮程,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 一个小村庄里,读过一年小学,三年初中,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 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等。二,细读文章,再猜性格(学习体悟语言中蕴含的情感)找出文中表达“我”的心理活动的词句。理解这些词句的深层含义。“这也许就是命运。”(“这”指代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指代上一句,“在 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
4、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表达对自己不能干重活累活的无 奈,自嘲自慰。)“一个在岁月中虚度的人,再搭上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让它们陪你虚晃 荡一世,那才叫不道德呢。”(讨厌只追求物质的人,认为他们是虚度岁月的不道德人。一 个人不仅应该尽自己热情参加劳动,追求物质享受,而且应该善于思考,有思想,有精神的 追求。)“这时我内心的活动别人是无法体会的一一我改变了一小片野草的布局和长势。”(为自己无 意间改变了世界高兴,说明“我”是一个热爱劳动并且积极思考其意义的人。)我会毫不客气地接过女主人端来的一碗粥和一块玉米饼子。(为自己无意间做的事改变了事 物、给人带来了好处而得意。)我改变了
5、两棵树的长势,而现在,谁也改变不了它们了。(为自己做了有意改变了事物而无 害于社会的事而得意。无意而为的事要善于思考它的意义。)我相信我的每个行为都不同寻常地充满意义。(坚信自己干的小事有意义。说明一个人作每 一件事,都应该思考它的意义。)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为自己一生所做的小事而自 豪。)坐在一间房子里的板凳上和坐在路边的一根木头上商量出的事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 (坚信自己扔木头这样的小事也有意义,因为它也改变了与此有关的一些人的行为,因此也 影响着周围的事物。)作者在文中说自己是个“闲锤子”,爱在荒野上晃悠,把跟自己无关系的一个土包铲平或 在一片平地
6、上无故地挖一个大坑,去把一棵长得歪了的树用绳子拉直,这些小事不被周围的 人们理解,可是作者还很得意地说这是改变的事物。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解释这种情 况的。人家又是怎么评论的。刘亮程(回答记者):乡下嘛,就这样,没什么大事,牲畜、草木、天气、一小片阳光,吃、 劳动、睡觉。除了这些小事再没啥想头。那个地方,能让人日久天长地想一些小事情,不是 事情的事情,一想很长时间,想得没意思了撂掉。实在没啥想头了拾起来再想。一件小事就 是这样被想成大事,想成另外一件事,到最后它就不单单是一个村庄的事了。刘亮程的散文集叫做一个人的村庄,他说,我全部的.写作都是为了完成一个村庄。这个 “村庄”是他自己的精神家园
7、。在这个村庄里,阳光明媚,清风徐来。这个村庄既是他自己的 精神家园,也曾庇护了众多无处依附的心灵。刘亮程因此赢得了众多的好评:著名文艺评论家蒋子丹这样评价,“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 那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 的大才华。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是生命体大彻大悟顶 天立地的哲学。”李陀说:“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 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尽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 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林贤治说:“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
8、后一位散文家.他的 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 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3,(讨论,综合归纳)“我”是怎样一个人?(讨论,训练综合归纳能力)“我”是在这不起眼的小村庄里,一个不能干重活累活的农民,卑微平凡而不引人注意的小人 物。只会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只会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小事。但又不是像普 通农民一样仅以一幢好房子、壮牲口、农具、衣服等物质的享受为目标,而是不愿意虚度岁 月,以追求精神的满足为乐,有自己追求,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我”常常为自己有意无意做 的小事给人带来好处而得意、自
9、豪。所以,“我”是一个不仅善于发现生活中有意而为的小事 的意义,而且善于发现生活中无意而为的小事的意义,一个善于思考生活意义的人。正因为 能够不仅思考有意而为的小事的意义,而且也思考无意而为的小事的意义,因而,“我”是一 个始终能够笑对人生,豁达、乐观地在乡村中恬淡地生活的睿智 一一乡村哲学家。,三,品读文章,体悟哲理(学习领悟语言中蕴含的哲理)仔细阅读文章,讨论:这篇文章的许多句子看起来很平常,但仔细体会却蕴含着许多耐人寻味哲理。请同学们找出 你认为很有哲理意味的句子,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A,“村里人说我是个“闲锤子”,他们靠一年年的丰收改建了家园,添置了农具和衣服。我 还是老样子,他们不知
10、道我改变了什么。”“我是这样一个平常的人,住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注定要这样闲逛一辈子。”“没人知道有 些东西是被我改变的。”蕴含哲理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有意无意中干的小事,只要给人们带来好处,那么,你就可以得意自豪。不必去计较别人是否理解你。B, “一个在岁月中虚度的人,再搭上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让它们陪你 虚晃荡一世,那才叫不道德呢。”作者认为“搭上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的生活是“虚晃荡一世”“不道德”的人 生,是没有意义的一生。蕴含哲理人生应该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理想。人的一生不应该是仅仅为了满足物质 的需要,更要有精神的追求。C,无意而做的小事:赶麻雀,钻进
11、玉米地。有意而为的小事:铲土包,挖土坑,把一条渠里的水引进另一条渠,用铁锨拍牛。赶走一头 正在交配的黑公羊,扔木头。(两类事都是自己喜欢做的事)蕴含哲理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只能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平凡而不引人注意的小事,但 就是这些小事,也值得自豪,因为它使世界上的事物发生了变化,如果一个人无意间做的小事对人带来好处,也可以因此而得意;如果你有意做出努力,并 给人们带来好处,那么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每个人应该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 事做起。自己喜欢做的,只要对人无害,就都可以做。D,“当我五十岁的时候,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在长 达一生的时间里,我有意无意地改变
12、了它们,让本来黑的变成白,本来向东的去了西边“多少年后当眼前的一切成为结局,时间改变了我,改变了村里的一切。整个老掉的一代人, 坐在黄昏里感叹岁月流逝、沧桑巨变。没人知道有些东西是被我改变的。在时间经过这个小 村庄的时候,我帮了时间的忙,让该变的一切都有了变迁。”蕴含哲理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时间不可抗拒的改变着你,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一 个人总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每一件事无意有意做的小事,都应该思考它的意义,只 要自己喜欢而对人无害的事就可以高兴,只要对人有益的事就可以自豪,人家理解不理解都 不必在乎,你都可以笑对人生。虽然世界上每一个人的能力大小是命运注定的,但只要善于思考自己做的每一件
13、小事的意 义,就是一个聪明的睿智的人。随着世界间的流逝,时间改变了人,但人在有意无意中也在改变着事物,改变着世界。关 键是一个人是否在改变世界上的事物中做有益于人的事。四,拓展回味布置作业 印度诗人泰戈尔萤火虫里写道:“天空没留下我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可是刘亮 程我改变的事物却说自己做的任何一件小事,都会留下 江苏省金湖中学盖之勤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
14、明清 小说之分。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 极大的推动作用。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 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 铃。二、作者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仁宗 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 ”遂落第。以后在汴京、苏州、 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卒于襄 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四、学生听
15、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补充:作者由于仕 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 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 情。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 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 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 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16、更与何人说。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七、赏析。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2、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写景句子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补充说明)一切身外景皆为作者心中情。作者可以触景生情,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因 情设景;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总之,作者把自己或喜或忧、或兴或悲、或乐或哀、或轻 松或沉闷、或高亢或低回等感情倾注在所写之景上,使此景含有此情或用此景衬托此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既交代节气、时间、地点,也为分别渲染了环境。暮色 苍茫、秋雨初过,
17、凉气袭人,寒蝉悲鸣,长亭分别之人顿感悲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想象千里之外之景,虚实结合。“楚天阔”以 空阔的天空为背景,写出了人的孤独;“沉沉”不仅的暮霭的样子了,更是作者抑郁的心理表 现;而千里之外,愁就更深了,“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历来为送别诗的意象,“昔我往者,杨柳依依”, “客舍青青柳色新”等都是如此,“柳”者,“留”也,有不舍之义;“晓风”清冷,让人心生凉意, 而“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中的风又有了依恋的意思,此处晓风两义兼有;“月”是“团圆” 的象征,而残月”不仅含有“不团圆”的意思,也为此时
18、的词人心情铺了一层凉意。这里的景 纯为情设,虚写,营造了浓烈的愁思,有愁”则需“销”,借酒吧,可此时是酒醒时分,因而 “愁更愁” 了。八、学生自由朗读,背诵。注意:词中一些重要词语如“帐饮”“无绪”“竟”“凝噎”“念”“去去”“堪”“经年”“便”“纵”等可以随 机讲解。1雨霖铃教案I教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出处!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散文一单元说明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把握作品的细节,体会其语言魅力。本单元的文体是散文,这些文章都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抒写他(她)们对自然与人生的 感悟。人生的感悟,可能来自一些
19、重大事件的影响,但更可能来自一些微小的细节。只要你 是一个有心人,生活中、自然里,处处都有能触动你心灵的东西。从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 会发现,触动作者的,不外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景致与事件,但它们都被作者捕捉到了,而 且深深地印进了心里,触发了他(她)的情感律动,唤起了他(她)深藏于心中的各种经验 和印象,流于笔端,形诸文字,莫不印下了作者独特的个性与才情。读这些文章,就象走进 了作者的心灵深处,体会他(她)的喜、怒、哀、乐,分享他(她)生命中的收获。这不单 是一次情感的旅程,更是一次体验人生的机会,让我们一起从中学会对细节的关注与把握, 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生活,丰富自己的眼界和情感,增
20、强自己的观察力与感受力, 在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品出滋味。把经历与感悟抒写出来,需要丰富细腻的语言。单元的课文言辞优美,精妙动人,在学习 的过程中要认真揣摩,不仅要联系上下文的关键语句仔细品读,还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和情感 倾向细心领会,从话面出发,读出话里的意思,读出深藏其中的情感。单元内容与结构阅读的三个层次本单元在散文这个体裁前提下,选编了五课共六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不同时 代的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这些文章分为基本阅读三课共四篇,扩展阅读两课共两 篇。它们分别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霞、我的家在哪里?、张洁的拣麦穗; 以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余光中的沙田山
21、居。除了教科书中的基本阅读和扩展阅读,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深学 生对所学文本的体会,拓宽他们的阅读面,本单元的推荐阅读的部分,向学生推荐了朱自 清散文全集,引导学生在欣赏了朱自清笔下的荷香月色之后,能进一步地了解朱自清散文 的艺术特色,提高阅读能力和感受能力。表达交流活动本单元的表达交流活动是“打开心灵之门”,该活动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 能进一步掌握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方法。着重训练学生的感受能力、联想能力和. 写作能力。点击链接短文为配合表达交流活动的进行,本单元的点击链接提供了两篇短文,即有关语言的熟语的 类型与构成形式和有关散文.写作的叙述纵横求变
22、化。熟语的类型与构成形式可以在活动指导课后提醒学生阅读,并发动学生利用种工具查 找表达人的各种心理感受的熟语,完成表达交流活动的第一题,为文章的写作做词语准备, 强化学生运用生动活泼,言简意明的熟语来表情达意的意识,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叙述 纵横求变化对学生完成本单元的作文训练有理论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动 笔.写作之前阅读这篇知识短文。如果在“表达交流活动”的1个学时中有时间,也可以在课 内完成。二课文教学9荷塘月色1 .课文解读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 9 2 3年发表 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 9 2 9年出版诗集踪迹
23、1 9 2 5年任清华大学 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 9 2 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 的散文家。著作有朱自清全集。1 9 4 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基本解读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 9 2 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 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 悦”和“淡淡的哀愁”。“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写作的切入点,可以见出作者内心的郁闷由来已久,郁结之深 且难以释怀。“不平静”只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来由,是作者
24、.写作的背景与导因。至于他 为什么会看到这样一个荷塘,我们切入文章的真正的“文眼”应该是在第三自然段一作者在 月下的内心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天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 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 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从文章看,我们知道作者在文中所要抒发的是月下暂得的逍遥之乐与短暂的人生的自由 感,以及对此的体认。正因为如此,才有月下荷塘的荷、风与月的自然生命的灵动,才有其
25、 朦胧绰约的风情,才有其雅淡和谐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在作者摆脱了实用思绪,进入到 物我两忘的自由天地,体会着做一个“自由的人”时,所享受到的“独处的妙处”。其实,飘渺轻纱掩映下的荷塘月景,恰恰是当时作者心境的微妙的展示。他要寻得自由自 在的所在,毫无尘世的羁绊,并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以摆脱内心连日不得安宁的状况, 哪怕是刹那间的心宁与神安。作者在荷塘月色之中,这里的一切无不与他的心境相契合。那 田田荷叶,朵朵荷花,缕缕清香,溶溶月色,无不让人倾心与沉静。在这样的气氛里,作者 感到了短暂的宁静与快乐。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我们既要感受他沉重的烦恼,也要体会他这 种暂得的“自由”,这样,才能与他一
26、道分享他所体验到的内心的喜悦,以及他心灵里那微妙 的律动。短暂的超然物外之后,总要回到现实中,所以体会到了无边的荷香月色之后,作者不无怅 惘地写到:“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孤寂与失落之痛呢?正 如英国诗人济慈所说的“忧郁总是同美丽之事物同在一一那种注定要消逝的美丽之物”。短暂 的独处之后,作者还是要回到令人憋闷的现实中来,正因为如此,月下荷塘式的暂时之美就 显得分外的锥心刺骨而令人感伤了。这是自由的独处境界与不自由的现实人生之间的矛盾, 也是一种对人生,尤其是人生中的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感伤,其中,又暗含着对过去幸福欢 乐的一种贪恋与向往。所以在品味苦涩之余,心绪又转化
27、成对逝去的美丽的追想,自然而然 引起强烈的历史同化感,也就是文章后半部所出现的“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所在的部 分。的确,月下荷塘的恬静和江南采莲的盛景,都是短暂而不可及的。这种怅惘和失落感,正 是作者内心渴望宁静的一种情绪流露。精华鉴赏文章的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文辞优美,历来为人称颂。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运用 了多种的修辞手法,带给人多重的审美感受。一是“通感”。它用各种艺术手段把读者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沟通起来。比如文章的第二 自然段中,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是将听觉和嗅觉打通;用“和谐的旋律”“如 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则是将听觉和视觉打通。采用“通感”的
28、手法,调动了 读者的多种感觉,引起更加丰富的联想,使文章产生更大的艺术魅力。二是“比拟”。它将物拟成人,或将人拟成物,或将一物拟作另一物。它不仅使描画对象更 加形象生动,而且还能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作用。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 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朵儿的”一句,“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 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句,既有叶如人般亲密无间, 又有挤挤挨挨的动态效果;再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叶子 却更见风致了”一句,叶子风姿绰约,流水含情脉脉,物静而情动,怎不惹人怜爱。三是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的大量运用,
29、产生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仅在文章第四段就有 “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粒粒”、“星星”、“缕缕”、“渺茫”、“密密”、 “脉脉”等十一个叠音词、双声叠韵词。这些词除了精确表情达意外,在音节上更是给人以琅 琅上口,回味无穷的审美享受。这几段文字可以说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可以多让学生朗读,甚至背诵,以充分体会其文辞 的优美动人。习题解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命题意图:理解作者漫步荷塘时的心态。这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参考答案:“另一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没有痛苦的世界。此时的作者诗经两首教学目的一、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二、学
30、习两首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三、体会两首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教学设想一、学诗重在熟读背诵,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吟唱中和艺术美。二、两首诗表现手法同中有异,可作比较式讲解。教学时数2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学习伐檀,重点体味古代奴隶们在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的责问和讽刺中所 流露的愤懑不平的情绪。学习“兴”的用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高二时,我们学习过一个诗歌单元,从形式看,除了毛泽东同志的诗二首夕卜,其余 的都是新诗。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 话,打破了旧体格律的束缚,自由灵活,易学易懂。毛泽东同
31、志在50年代初写给诗刊 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学好旧诗,因为新诗是从旧诗发展来的。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 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 的丰碑。现在,我们就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 一一诗经学起,先学第1首:伐檀(板书)二、疏通课文。诗经简介。(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 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板书)汉 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 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
32、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 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雅”和“颂”, 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3)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它的表现手 法有“赋”、“比”、“兴”三种。(板书)“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 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他种事物 以引起下面的正题。教师范读伐檀全诗。字词注音诠释。(1)坎坎kankan两个上声连续,前一上声改读阳平,即读成kankano(2)置之河之干兮,“干”通“岸
33、”,这是形声字的声旁作通假字。“干”应读为n”,不读“g 初n”。(3)稼(j/)穑(s仓)稼,播种;穑,收获。稼、穑,泛指农业劳动。(4)狩(shbu)猎(li。都是打猎。但“狩”是书面语言,猎是口语;同时,“狩” 又特指冬天打猎。(5)涟(li an)、直、沦(l un)这三个词都是描写水面状态。是指风吹水面形成 的波纹,即涟漪,较平静;沦,细小的波纹,微波。“涟”和“沦”意思接近,但“涟”是书面语, “沦”是口语。这三个词依次描写了河面由风吹成纹,到水波不兴,又到水起微波,微妙地反 映出伐木者内心的不平心态。(6)廛(chan)、亿、困(qun )廛,本指一亩半地;亿,指万亿的亿;困,指
34、圆形 的仓或囤。这里,都用来形容数量之多。餐(can)、食(sh。、飧(s Un)意思相近,这里都是指吃。餐,吃(饭); 食,吃,专指吃饭;飧,繁写是殖,本义指晚饭,书面用语,引申为熟食、饭食,如杜甫客 至诗:“盘飧市远无兼味。”诗中名词活用为动词,作“吃”讲。学生齐读一遍。教师将第1段诗意译一下。三、课文研习。“赋”的运用。伐檀全诗3段,每一段的开头两句都是“直言之”,直接地叙述,是采用赋的手法。“坎坎”,象声词,仿佛是现场录音,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伐木场面。我们仿佛听到了砍木 声,呼号声,倒树声,折枝声,当然,我们也听到了叹息声:多么繁重的劳动啊!不仅要砍 下树,而且要把树运到河的堤岸上,岸坡
35、上,水边上,以便通过水路运出去。这些艰苦的工 作,全凭人力完成,这确实是多么艰辛啊!然而,艰辛的劳动没有给奴隶们带来任何好处, 血汗换来的劳动成果全被奴隶主老爷霸占,这是多么不公道啊!我们似乎从“坎坎”的伐木声 中又听到了奴隶们愤恨不平的心跳声。从全诗来看,“赋”表现在各段对于某一事物进行铺陈,如伐木运木场面,“尔庭县貆” 情形,以及责问与讽刺等,都是从各个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铺陈。一是“直言”,一是“铺 陈”,是赋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兴”的运用。“河水清且涟猗”,这句表现上写清清的河水,凉风吹过,卷起一层涟漪,实际上是暗示 了奴隶们内心的不平,这水面的涟漪正是他们心中的涟漪的写照,因而有下
36、面一连串的责问 与讽刺。写水是为了写心,写心先写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兴”的作用主要靠联想来实现。在特定的环境下,两种本来不相及的事物,通过联想, 由此及彼。这里的“河水”与“伐木者”本来是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但在“伐木”这种特定的环境 中,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伐木者”的忿恚心声。“兴”,在诗经中运用得较多。如关雎中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成对成对的关睢在河中的陆地上戏嘻的情景,象征了青年男女钟爱之情。“兴”,往往和“比”合用,比中有兴,兴中有比,因此常常比兴”连称。如王贵与李香 香中有一节诗:草堆上落火星大火烧,红旗一展穷人都红了。这第1句诗,既是比,又是兴。“落火星大火烧”,既是比喻穷人闹革命,又是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TS 11801-9903: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Generic cabling systems for customer premises - Part 9903: Matrix modelling of channels and links
- 2025-2026学年北京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达标试卷(附参考答案)
- 河南往年初三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体育教师素养考试题及答案
- 山羊小蚂蚁测试题及答案
- 初级画画教师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贵州二模化学试卷及答案
- DB1306T 281-2025 中药材北沙参产地初加工技术规程
- 虚拟文物信息管理-洞察与解读
- 2025年世界文学常识题库及答案
- 【课件】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课件-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 DL∕T 2601-2023 火力发电厂尿素水解制氨系统调试导则
- 水利水电工程资料员手册
-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知到答案、智慧树答案
- 尼莫地平在蛛网膜下腔中应用
- JJG 548-2018测汞仪行业标准
- GB/T 232-2024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
- 2015年10月浙江省自考00504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一例化疗后骨髓抑制护理查房
- WPS操作知识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制药工程专业生涯规划报告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