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山西省信息经济测定与比较分析_第1页
简论山西省信息经济测定与比较分析_第2页
简论山西省信息经济测定与比较分析_第3页
简论山西省信息经济测定与比较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简论山西省信息经济测定与比力阐发摘要:在信息化程度测度要领选择的底子上,对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子举行修正,以此阐发了山西省信息化指数。关键词:信息经济社会信息化信息测度山西省信息化测度要领1信息化程度测度要领的选择如今,对信息经济的测度要领重要有三种:一是由日本学者小松崎清介提出的信息化指数要领;二是美国粹者马克卢普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要领;三是经济互助与生长构造的知识经济测度要领。在我国常常利用的是前两种要领或其修改版本。第三种要领由于可操纵性与有用性差,故利用较少。第二种要领虽极具可操纵性,但所需数据多、盘算庞大且事情量大,很难按照现有的统计资料做出识别和测算。而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

2、指数法由于数据得到轻易,因此较为便利和有用。这种要领不但可以纵向比力一个地域差异时期的信息化程度,还可以横向比力差异地域的信息化程度。在此笔者选用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测度要领,阐发山西省19982001年4年的信息化程度指数。2信息化指数模子的修正日本学者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了社会信息化指数要领。他别离从邮电、播送、电视、消息出书等行业中选出11个因素共4大类指标来权衡。但是,由于该模子是日本70年代经济生长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不顺应当代信息经济飞速生长的必要了。故本文从山西省的现实环境动身,结合最新出现的一些指标,对原模子举行了顺应性的修正(如图1),来越发正确地盘算山西

3、省的信息化指数。如在信息量方面,接纳“人均年通长话次数,略去“人均年通话次数;由于“每万人册本贩卖网点数难以统计到,故用“人均年图书出书数来取代,如许也能大抵反响信息资源储藏本领及信息量程度。“每平方公里生齿数在新的指标体系中未被删去,由于笔者以为其对山西省的信息量测算照旧有必然意义的;按照互联网在人们生存中起着越来越紧张的作用,笔者新增了“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这一指标;在信息装备方面,用“每百户电视机拥有量和“每百户盘算机拥有量来取代“每万人电视机拥有量和“每万人盘算机拥有量。由于挪动通讯装备及其办事的敏捷普及,将“每百户拥有 数剖析成“每百户结实 拥有量和“每百人挪动 拥有数两项指标,以便越

4、创造晰地加以区分。别的统计事情者在统计小我私家消耗中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例时,将城镇和农村分开对待,故在测算时,亦将信息系数分为两项指标来度量信息化指数。信息化指数的详细测度要领是:以基年的各要素值的指数为100,将所测度年或地域的同类要素的绝对值除以基年的绝对值,再乘以100后得出各项指数;以类为单元,将各项要素的指数相加除以项数,别离得出信息量指数、信息装备率指数、通讯主体程度指数和信息系数指数;末了将4项指数相加除以4,其效果即为某年某地的信息化指数。3山西省社会信息化指数的测定31山西省社会信息化指数的测度本文按修正后的社会信息化模子指标体系网络了1997至2001年山西省各相干指标的数

5、据,此中全部数据均正确无误,因此,测算的根据和其效果是正确、可靠的。按上面的公式,以山西省五年筹划第二年(1997)数据作为基年尺度值,测算山西省信息化模子中各指标的指数及信息化指数32测试效果阐发321总体环境(信息化指数的变革)。由表l可以看出,19972001年山西省信息化程度有了较大幅度的进步。2001年的信息化指数为1997年的639倍,均匀年递增幅度为21倍,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同时也应该看到山西省社会信息化的历程中存在一些题目和不敷。如某些指标“人均年图书出书数五年来呈连续落落的态势,这说明山西省在教诲方面(尤其是文化普及方面)做得还不敷,应该引起高度器重。笔者接纳的修正后模子和

6、其他国度、地域的模子,在模子的选择以及统计指标上有必然的差异。322信息量指数。山西省1997年信息量指数为100,2001年为1846,增长了近185倍。在4项一级指标中它的生长速率是最快的。而在6项二级指标中各项指标增递乱七八糟,有些指标乃至出现了负增长。此中增长最快的指标为“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该项指标是笔者新增人指标体系的。笔者以为随着信息技能的日新月异,互联网走入了人们的生存成为人们猎取信息的一种越发便利、快捷的方法,它对付信息量孝敬很大,故将其纳入指标体系。它的上升速率最快,5年进步了105倍;而“人均年通长话次数也稳步增长,5年上升了46。出现了负增长的指标如“人均利用翰札数和“

7、人均年图书出书数,这说明现有效户或读者群的信息交换方法更倾向于新的情势,如网上查询、电子邮件、 等。323信息装备指数。由表l可以看到,在4个二级指标中,信息装备指数的生长仅次于信息量指数的生长。山西省2001年信息装备指数为414,比1997年增长了近4倍多,这重要归功于盘算机以及结实、挪动 的敏捷普及。1999年从前, 奇迹生长比力安稳,在这之后呈飞速生长态势,此中“每百户结实 拥有量5年上升了3倍多;挪动 的敏捷普及也给人民的消费、生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我们更逼真地感觉到了信息期间的良好性。 是当代通讯的底子,国际上把 普及率作为权衡一个国度和地域经济生长程度的紧张标记。亚洲“四小龙生

8、长的一个配合的履历,就是 的生长超前于百姓经济的增长。国际电联1977年统计了77个国度的环境,得出了 普及率与人均百姓消费总值的干系为:lgd=一31329+14051gx(此中,d为 普及率;x为人均百姓消费值)按上述干系盘算,2000年山西省的 普及率应为264部佰户,而现实上为3419部佰户,说明山西省的生长程度照旧较超前的,但是假设与海内其他省份举行横向比力,那么该省还处于中卑劣程度。相对而言,山西省的挪动 环境稍好些,处于中偏上的程度,但是和兴隆地域以及周边省份照旧有必然的差距的(见表2)。从详细环境看,如今山西省的结实和挪动 重要会合于经济文化比力兴隆的地域的城镇构造、企奇迹单元

9、及其职员家庭中,而在一些生存条件较恶劣的偏远地域、山区那么生长比力缓慢。故山西省在抓生长速率的同时,应注意各地域间和谐生长。1997年至2001年。山西拾每百户盘算机拥有量据推测增长了近8倍,其速率固然远远落伍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地域,但也表现了山西省社会信息化底子方法的硬件程度生长的敏捷。324通讯主体程度指数。2001年山西省的通讯主体程度指数为165,是1997年的165倍,此中“每千人在校大门生人数增长速率较快,2001年的“每千人在校大门生人数为1997年的223倍,说明我国1999年以来的大范围高校扩招使高中结业生担当高等教诲时机增多,也在必然程度上使全民均匀

10、受教诲程度的进步。横向比力(见表2),山西省的环境不容乐不雅,其程度低于天下均匀程度且远低于陕西剩与此同时,山西省从事第三财产(包罗信息业)的生齿比例有了小幅的增长。仍以2000年为例,山西省的第三财产就业生齿所占比重为284而相邻的河北省只有258,陕西省为278,而且高于天下的均匀程度275,说明山西省在近几年来信息财产有了很大的生长。如lt行业、生物制药等高新财产的鼓起,以及旅游和其相干配套的办奇迹敏捷生长,增长了第三财产的就业生齿数目。在第三财产所占比例方面,山西省为387。河北为335、陕西为39i,而天下为332。应当看到,山西省与陕西省在教诲及财产组成方面的差距,究其缘故原由一方

11、面由于陕西省搭上了“西部大开拓这趟高速列车,成为西部大开拓的前沿阵地之一;另一方面陕西省具有非常富厚的旅游资源(包罗很多的天下文化遗产)。而且西安市作为汗青文化名城之一,学术气氛浓重、学校浩繁,这些导致差距的客不雅因素是存在的。但是也应该充实熟悉到山西省是天下地下文物最多的一个省,旅游资源也相称富厚,怎样尽快把它们推向天下、推向天下,必要创立高水准的旅游办奇迹和相干配套方法,多推出几条佳构旅游线路,充实发挥该省的上风。在教诲方面,山西省应该积极扶持一些地方院校,积极进步师资气力,创办天下一流大学。同时还要拿出优厚的报酬来吸引人才,改变该省人才外流的征象,彻底挣脱贫困落伍的面目。3,2,5信息系数指数。从1997年到2001年,都会住民和农村住民的生存程度都有了稳步的进步,表示在“城镇家庭小我私家消耗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例由1997年的3272,进步到了2001年的4378;与此同时“农村家庭小我私家消耗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例从1997年的22,92,进步到了2001年的2873,增幅别离为34和25。从总的趋势上来看,山西省消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