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创意茶艺》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中学生创意茶艺》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中学生创意茶艺》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中学生创意茶艺》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中学生创意茶艺》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学生创意茶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职业技术类选修课学时及学分:总学时: 72 理论学时: 32 实践学时: 40 学分: 2适用年级:高一或高二年级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茶文化学者林治先生认为:“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茶艺是研究科学泡茶、艺术品茶的过程。具体地说,它要研究人、茶、水、器、境、艺这六要素以及这六要素协调与组合”。 大多数人认为“茶艺”也就是:“ 1. 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2. 茶艺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3. 茶艺包括泡茶、饮茶的艺术。 ”并且也已正式写进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用于国家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教程。而我认为,茶艺,既是修行的载体,也是一门表

2、演艺术。茶艺是用茶和茶具及水冲泡出来的编年史,它承载着历史也体现了当下的人文精神。当论茶、品茶的技巧与艺术相结合,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中国茶艺。当“表演型茶艺” 、“生活型茶艺” 、“经营型茶艺”三者聚集在“中国茶艺”的名下,作为宏扬中国茶文化行动“纲领“,从此揭开了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新篇章。那么,中国茶艺想表现的应该是代表一个国家冲泡和品饮茶的律动,叫“中国茶艺韵律” 。而“中学生创意茶艺” ,则寄望在客观上,把茶艺从茶席设计、茶具到动作及主题等方面上引导学生去进行基础茶艺学习的基础上,勇于去进行实践创意;主观上则坚持中国茶艺“哲理为先,审美为重,个性为要,实用为佳”的四大特点,使中学生能够大

3、力继承和发扬中国茶艺的人文精髓。本门课程是我校与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中国茶叶博物馆共同开发的一门职业技术类选修课程。根据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为拓宽学生知识层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特设本门职业技术选修课程。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体现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 用直观演示法以视觉、 嗅觉及味觉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景模拟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自己动手完成实际操作,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沟通交流。1本课程更有美好寄望在国际休闲城市建设的大好环境下, 越来越多的学生作为杭州茶文化的传播大使, 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品性美德沿袭百

4、代万世, 让茶香远飘全球。三、课程的教学目标鉴于本课程的课程性质, 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并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兴趣培养和实际操作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1. 专业知识目标: 了解茶叶基础知识和中国茶文化发展演变及其精神的内涵,了解中国少数民族不同的茶俗,通过对有代表性的茶诗词、 茶书画的鉴赏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美学意韵。 在人们对食品的要求已逐渐从“温饱型” 转向“美食型” 和“保健型”的今天,学习如何饮茶并了解茶与营养、茶与健康的关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目标:掌握简单的鉴别技能, 掌握品茗茶具的选配、 简单的茶艺表演,会演示 1-2 种茶品的冲

5、泡、 调制、品尝技艺。有兴趣的学生可推荐参加茶艺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职业素养目标: 保持自然、得体、高雅的外表形象,拥有平和、谦恭的处事心态,正确运用茶艺礼仪, 特别是创意当代中学生喜爱的新茶艺, 开拓茶文化普及新思路,成为今日中国茶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开拓使者。四、茶艺的“创意”及“创艺”应该把握的原则:大众审美优先的原则。一台成功的表演型茶艺, 中学生所看得懂, 感受得到,不仅是大众审美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茶艺创意应该遵循的专业标准。所谓大众审美优先,并不是只讲泡茶技巧,不讲品饮艺术,或只讲品饮艺术,不讲泡茶技巧。而是要求创意者在考虑茶艺与中学生审美的关系时,始终坚持把通俗易懂的“茶艺”

6、放在首位,要求创意者把握2“意”和“艺”在茶艺表演时这二者相协调的关系,同时还要重视“茶艺”在中学生眼球和心灵的反应, 以此获得在创意基础上再现的艺术。创意者只有时时、 处处为中学生能够看得懂的眼球服务,才能获得中学生心灵的满足。遵守科学泡茶事实原则。无论是“创意”,还是“创艺”的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如何泡好一壶(杯)茶的技巧和如何品饮一壶(杯)茶的艺术”的精神,尊重科学泡茶的方法和茶性。没有这种科学泡茶、饮茶的依据,便无所谓“创意”和“创艺”,也就是说,当你连泡茶和饮茶的基本要领都不知,就不可能说你是在传播“中国茶艺”的内容,随便粘来一个创意而完全游离于茶艺之外,言出无据,只会失信于中学生。

7、我们在鼓励大胆尝试、勇于“创意”和“创艺”的同时,还要虚怀若谷,兼收并蓄,善于学习各地方的茶俗、茶技等经验,以使“中国茶艺”概念上的视野更远,思路更新。五、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理论部分包括( 32 课时)课程概述,建议 4 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基本概述,饮茶习惯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茶艺的人生哲学。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及创意积极性。茶艺的基础知识,建议 8 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掌握茶艺的基础知识,包括茶树的起源、生长、种植分布,茶的类别和选购,中国名茶鉴赏,茶具选配,选择泡茶用水,茶艺基本礼仪。教学要求:简单了解茶的历史变迁、 茶的种植和中国茶区的分布, 掌

8、握茶的类别、熟练区分各类茶品, 掌握中国名茶特点知识, 学会茶具和泡茶用水的选配,掌握茶艺基本礼仪。3生活茶艺,建议 4 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了解饮茶习惯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了解古今饮茶轶事和名诗名句。教学要求:了解饮茶与健康、饮茶禁忌,品读饮茶轶事、传说,鉴赏古今有名茶诗、词。提升学生改善生活品质的兴趣。创意茶艺,建议 4 课时主要教学内容: 了解现代人饮料消费习俗的个性化、多样化,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茶艺的兴趣,勇于质疑和创新茶艺。教学要求: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从创意茶席设计入手,结合中学生所学的历史、语文、音乐、舞蹈、绘画、书法、休闲等课程,以及中

9、学生的兴趣和喜好,创编当代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茶席或茶艺。茶艺操作流程,建议 12 课时主要教学内容:六大茶类茶艺操作流程。教学要求:实际操作前积累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各类茶的茶艺操作理论。实践部分( 40 学时)绿茶茶艺操作,建议 8 课时主要教学内容:绿茶的品质特点,绿茶的加工工艺,如何冲泡绿茶。实训项目:场景模拟,学生根据场景及客人的喜好动手冲泡味甘醇美的茶汤。教学要求:掌握绿茶茶艺操作流程。白茶、黄茶和红茶茶艺操作,建议 6 课时主要教学内容:白茶、黄茶和红茶的品质特点,白茶、黄茶和红茶的加工工艺,如何冲泡白茶、黄茶和红茶。实训项目:场景模拟,学生根据场景及客人的喜好动手冲泡味甘醇美的茶汤

10、。教学要求:掌握白茶、黄茶和红茶茶艺操作流程。4乌龙茶茶艺操作,建议 8 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乌龙茶的品质特点,乌龙茶的加工工艺,如何冲泡乌龙茶。实训项目:场景模拟,学生根据场景及客人的喜好动手冲泡味甘醇美的茶汤。教学要求:掌握乌龙茶茶艺操作流程。黑茶茶艺操作,建议 8 课时主要教学内容:黑茶的品质特点,黑茶的加工工艺,如何冲泡黑茶(以普洱茶为例)。实训项目:场景模拟,学生根据场景及客人的喜好动手冲泡味甘醇美的茶汤。教学要求:掌握黑茶茶艺操作流程。花草茶的调配和茶艺操作,建议 8 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花茶草的几款经典配方,如何调配和冲泡花茶草。实训项目:场景模拟,学生根据场景及客人的喜好动手冲

11、泡味甘醇美的茶汤。教学要求:引领学生自创花草茶配方。茶与人生,建议 2 课时主要教学内容: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引导。实训项目:学生讨论,交流学习心得,茶艺表演。教学要求: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感悟人生哲学。六、考核方式考核方式:茶文化知识书面考查40%与茶艺技艺操作考核60%相结合。七、建议使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建议使用教材:自编或参照中华茶艺 (吴觉农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年 9 月出版)参考书:5茶艺师培训讲义,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编写(主编:杨招棣) 2008 版。中国茶文化,王玲著,九州出版社,2009 年 7 月出版茶文化学,徐晓村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年 9 月出版茶艺基础,张莉颖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年 5 月出版茶经,(唐)陆羽著,华夏出版社,2006 年 7 月 1 日出版八、说明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建议如下:根据国际休闲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偏重讲解绿茶茶艺的发展及茶文化传播体系现状;教学中多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授课中注重学生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