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作业设计_第1页
高中地理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作业设计_第2页
高中地理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作业设计_第3页
高中地理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作业设计_第4页
高中地理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作业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作业设计生态退化是生态系统的一种逆向演替过程。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处于一种不稳或失衡状态,表现为对自然或人为干扰的较低抗性、较弱的缓冲能力以及较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生态系统逐渐演变为另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低水平状态的过程,即为退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生态退化的表现有( )森林破坏大气污染酸雨物种灭绝ABCD2.影响生态退化的主要因素有( )人口快速增长工业与城市化活动区域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的异常变化ABCD中国是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生产力下降,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平衡。我国某红壤山地丘陵区,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后,受流水

2、强烈侵蚀后呈现“千沟万壑”的景象。如表为该地区某小流域土壤侵蚀面积(km2)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情况。不同海拔下土壤侵蚀面积(km2)土壤侵蚀类型高程/m300300-35035-400400-450450-500500微度11184510608761266378832205521044轻度5235109641918715277211中度466715658462224501105875强烈12149350469826941332807极强烈12027734702427723461365剧烈0042631177171910338153.关于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A季风气

3、候,降水丰富且分配均匀B土质疏松,直立性强,易被侵蚀C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地表侵蚀强烈D过度放牧,植被破坏严重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下图所示的我国9个省级行政区域,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4从下图中看出,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较普遍,这些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风蚀、水蚀和盐渍化风蚀、水蚀和沼泽化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常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A B C D5下列行为有利于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是( )A在草原地区退耕还牧 B开垦草原,种植农作物C在草原上多放养牲畜

4、D砍伐沙漠地区灌木用作燃料下图示意以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该固定沙丘( )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低68月土壤含水量低68月土壤含水量高ABCD7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风速较大蒸腾量较大气温较高降水较少ABCD8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下图为我国部分生态问题的分布区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下列关于图示地区主要生态问题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丙地区土地沙漠化B乙地区水土流失C丁地区土壤盐碱化D甲地区土

5、地石漠化10我国不同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尽相同,这体现了区域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层次性D可变性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库布齐曾经森林茂盛、牛羊遍地。到了明清时期,逐渐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大片沙漠。如今当地在开发太阳能资源的同时,创造了“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治沙改土、产业扶贫”的生态光伏模式,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明清时期库布齐从水草丰美演变成沙漠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干旱,蒸发旺盛B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大C地表多沙质沉积物D过度放牧、砍伐和垦殖12生态光伏模式中光伏板可以( )A反射太阳辐射,保证作物生长B增加漫射光,降低太阳辐

6、射强度C有效遮光,利于种植耐寒作物D降低风速,减少土壤中水分蒸发13阅读图文材料(下图),完成下列问题。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位置见图左),境内低山丘陵、平原、沙漠、戈壁交错分布。西线的老虎口上世纪后半叶风沙灾害严重,“沙平墙、羊上房、庄稼连根拔”是当时环境的真实写照。进入21世纪,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当地用作物秸秆、粘土、尼龙网等作为沙障材料,创建了“方格沙障梭梭林”的治沙模式,取得良好效果。(1)分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虎口风沙灾害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2)推测民勤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主要人为原因。(3)说明民勤县“方格沙障梭梭林”治沙模式的优势。参考答案D 2.A 3.C 4A 5

7、A 6C 7B 8D 9C 10B 11D 12D13(1)流动沙丘广布沙源丰富;靠近冬季风源地,冬春季节风沙天气多;地处山口地区,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强劲;地表植被稀少,拦沙能力弱。(2)人口激增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人类不合理行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用水,土壤盐碱化等),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3)沙障材料易于获得,成本低;材料耐用,压沙效果好,维护费用较低;草方格减弱风速。截留水分,为梭梭生长提供有利环境;梭梭根系发达,耐旱,抗风沙能力强,存活率高,固沙效果好。【解析】1.生态退化的表现主要有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正确;大气污染、酸

8、雨属于环境污染,错误。故选D。2.影响生态退化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如区域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的异常变化,以及人为因素,如人口快速增长、工业与城市化活动、农业活动、政治与战争、文化与旅游等。人为因素一般是影响生态退化的主要因素,排除,正确。故选A。3.该地为红壤,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地带性土壤,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大,A错;该地为红壤,土壤黏重,属于低产土壤,土质疏松且直立性强是黄土高原黄土的特征,与红壤特征不相符合,B错;根据表格,该地应位于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植被破坏后,容易导致地表侵蚀强烈,C对;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主要是人为

9、原因,南方人口密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严重,但放牧较少,故D错。故选C。4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水蚀和盐渍化以及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等,正确,A正确;沼泽化不属于荒漠化,我国没有常年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的地区,错误,BCD错误。故选A。 5草原上退耕还牧,可以保护草场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A正确。开垦草原、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都会加剧土地荒漠化,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BCD错误。故选A。6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

10、,深层土壤含水量高。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正确,错误。故选C。7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水分蒸发量大,正确,错误;夏季,固定沙丘植被长势较其它季节好,植物蒸腾量大,正确。故选B。8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D正确,A、B、C错误。故选D。9丙地区在我国西北地

11、区,该地较干旱,因此其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乙地区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丁地区位于中国的长江流域,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呈酸性,故该地土壤盐碱化不严重;甲地区位于两广丘陵地区,该地石灰岩广布,又属于我国地势二、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气候湿热多雨,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土地石漠化。综上所述,ABD描述正确,C描述错误,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选C。10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不同,故不同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尽相同,这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B正确;整体性指区域内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故A与题意不符;区域的层次性是指一个空间范围较大的区域系统可分解成若干空间范围较小的区域系统,故C与题意不符;区域的可变性是指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出不同的地理区域,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选B。11气候类型一般较难在短时间之内出现变化,A错误。大风会影响蒸发,但水分条件的变化需要从蒸发和降水两个条件分析,B错误。砂质沉积物是沙漠成因原因之一,一个地区沙化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从单一角度分析,C错误。库布齐曾经森林茂盛、牛羊遍地,过度放牧导致植被恢复速度慢于啃食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