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类生物物理学_第1页
理学类生物物理学_第2页
理学类生物物理学_第3页
理学类生物物理学_第4页
理学类生物物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理学类生物物理学第1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3点26分,星期五1河北工业大学 生物物理学 4.1 光生物物理简介4.2 分子的激发与驰豫4.3 光合作用4.4 荧光及其应用第4章 光生物物理第2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3点26分,星期五2*4.1 光生物物理简介可见光(电磁波)能量:1.55 3.26 eV波长:380 800 nm频率: 3.71014 7.91014 HzATP 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光 生命的能量起源光 一定能量、波长、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生命 能够复制自己的能量转换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机械能。光能机械能生

2、命?光能化学能(ATP)机械能绿色植物、藻类、光合细菌分子马达光合系统、ATP合成酶机体中能够吸收光的分子或分子体系叫做生色团或光感受体,如植物的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分子,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和酪氨酸等等。 第3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3点26分,星期五3*光生物物理研究什么?这些过程包括生物分子吸收光到激发态的跃迁(10-15s),振动弛豫(10-12s), 发荧光(10-1010-8 s),发磷光(10-3s),以及光生电子、质子的转移等等。 光生物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在了解光感受体的分子结构的基础上,利用有关光与物质分子相互作用的物理学知识,找出这些生物分子的各种光激发和驰豫过

3、程的机理和规律。 光生物物理学是研究光对机体作用的光物理和原初光化学过程的科学。第4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3点26分,星期五4*第一个例子:叶绿体叶绿体植物细胞蔗糖光合作用:光合细胞捕获光能并将其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第5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3点26分,星期五5*第二个例子:绿色荧光蛋白(GFP)绿色荧光蛋白(GFP,蛋白质编号1gfl)是在一种水母体内发现的。这种蛋白质从阳光中吸收紫外光,然后以能量较低的绿光形式(2.44eV)发射出来。 GFP控制光的部位是其自身的一部分,仅由氨基酸构建而成,该部位含有一段三个氨基酸组成的特殊序列:丝氨酸酪氨酸甘氨酸(有时丝

4、氨酸会被相似的苏氨酸取代)。当蛋白质链折叠时,这段短片段就被深埋在蛋白质内部,然后,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甘氨酸与丝氨酸之间形成化学键,生成一个新的闭合环,随后这个环会自动脱水。最终,经过大约一个小时的反应,周围环境中的的氧气攻击酪氨酸的一个化学键,形成一个新的双键并合成荧光发色团。 下村修、马丁查尔菲和钱永健因为发现和改造绿色荧光蛋白分获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钱永健为钱学森的堂侄 。F. Yang, L.G. Moss, G.N. Phillips Jr., Nat. Biotechnol. 1996(1gfl)绿色荧光蛋白第6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3点26分,星期五6*光生

5、物物理研究需要哪些知识?生物学结构化学量子物理光生物物理学是一门真正的交叉科学!生物化学第7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3点26分,星期五7*4.2 分子的激发与驰豫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分子的存在状态是量子化的。在这些量子态中分子的能量只能取一些量子化的离散值,其中能量最低的量子态称为基态,其它的量子态称为激发态。当分子与光或其它分子的相互作用满足某种特定条件时,分子会在这些量子态之间发生跃迁。分子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称为激发,分子从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称为驰豫。光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与分子的这种量子态结构密切相关。 分子是由多原子组成的。分子的量子态包含电子量子态与核运动量子态。核运动

6、量子态包含振动态、转动态、平动态三种形式。通常,由于相邻的平动量子态的能级间隔非常小,可以认为分子的平动能量是连续分布的。第8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3点26分,星期五8*4.2.1 分子的电子量子态分子的电子能级激发弛豫基 态 第一激发态第二激发态能量rE电子基态电子第一激发态振动基态对于分子,其每一个电子能级的大小还与原子核间的距离 r 有关。使电子态能量达到最小值的核间距称为平衡核间距。平衡核间距定义了化学键的键长。光子的能量当入射光子的能量等于某一激发态到基态的能级差时,分子就会吸收光子而激发。驰豫的过程有多种途径,包括发射光子和与周围交换热量等。(爱因斯坦关系)氢分子:

7、氢原子:叶绿素a:第9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3点26分,星期五9*4.2.2 分子的振动和转动量子态振动基态分子的振动能级电子基态电子第一激发态振动第一激发态rE电子基态电子第一激发态振动基态电子第二激发态根据量子理论,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也是量子化的。分子的总的量子态能级是三套能级的叠加。三种运动能级差如下表所示:分子转动分子振动电子运动 10-4 0.0510-4 0.050.05 11 20104 2525 11 0.11 400400 104104 105表4-1 三种运动的能级差、波数、波长范围及光谱名称远红外光谱或微波谱红外光谱紫外及可见光谱光谱名称第10页,共22

8、页,2022年,5月20日,3点26分,星期五10*4.2.3 激发与驰豫的各种途径振动基态电子基态电子第一激发态振动基态单态基态单态激发态三重态T系间交叉磷光荧光系间交叉激发驰豫单 态:分子中的配对电子,自旋三重态:分子中配对电子之一自旋反向,总自旋为零。反向,使两电子自旋平行,光子吸收非辐射共振能量转移内转换发荧光发磷光非辐射共振能量转移总自旋为一。第11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3点26分,星期五11*4.3 光合作用光合细胞捕获光能并将其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中,光合细胞首先利用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膜上的光合系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即合成ATP,并产生氧气(

9、这一过程称为光反应)。然后再利用ATP的化学能使CO2 还原成淀粉和糖(这一过程称为暗反应)。光合作用的基本化学公式为: H2O + CO2 (CH2O)+ O2光糖第12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3点26分,星期五12*4.3.1 光反应系统光系统II光系统I细胞色素b/f复合物ATP合酶复合物光系统吸收光能产生高能电子;高能电子沿电子传递链逐步释放能量,产生氧气和质子跨膜电势;最后由质子跨膜电势推动ATP合成酶(即旋转马达)产生转动以及一系列构象变化,实现ATP的合成。光反应过程第13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3点26分,星期五13*4.3.2 光系统II的结构(P

10、DB ID:1IZL)第14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3点26分,星期五14*主要的色素分子叶绿素 chlorophyll 脱镁叶绿素 pheophytin质体醌 plastoquinone b - 胡萝卜素 b - carotene 血红素 heme 第15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3点26分,星期五15*反应中心Ferreira et al, Science, 2004在光系统II中,有近200个叶绿素分子,但只有一小部分叶绿素分子参与构成了导致电子分离的反应中心。其它叶绿素分子吸收了光能后将能量转移集中到反应中心,因而这些分子被称为天线色素。第16页,共22页,2

11、022年,5月20日,3点26分,星期五16*4.3.3 光系统II中的能量转移机制 光系统II中的天线色素能够把吸收到的能量转移到反应中心,这个能量转移的机制是目前光生物物理学研究的最前沿课题之一。 当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天线色素分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后会形成激子态。相邻的激子态会产生量子相干态。这种相干态可以将色素分子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激发态,并使得这种高能的量子态在较大空间范围内的转移更有效。Fleming等人1, 2, 3采用二维电子光谱和光子回声实验支持了这种观点。 然而要真正接受这种观点还需要有可靠的理论分析和计算的支持。这种理论分析和计算必须有可靠的结构依据,特别是其中关于分子间相互作

12、用的描述必须合理。由于色素分子都处于一定的蛋白质环境,所以在这种分析中对色素分子与周围氨基酸的相互作用也需要有合理的定量描述。这些问题是目前这方面的理论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 1 G.S. Engel et al, Nature, 2007 . 2 H. Lee et al, Science, 2007. 3 Y.C. Cheng & G.R. Fleming, Annu. Rev. Phys. Chem. 2009.第17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3点26分,星期五17*4.4 荧光及其应用 分子中处于单态激发态的电子从电子激发态中的振动基态跃迁到电子基态的各振动量子态时所发出的光

13、子叫荧光。 分子发出的荧光光子的频率决定于分子的量子态的能级差。分子的量子态结构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所以一种分子所发出的荧光往往带有很强的特异性。这种特性被利用来识别分子的存在,分析物质成分。分子发出的荧光会受到与分子有相互作用的其它分子的影响,因而通过分析分子荧光光谱的峰值变化,可以得到有关分子环境的信息,甚至可以用来探测分子间的距离。随着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荧光的应用范围更加广阔。目前,荧光探针已经是对活体细胞进行直接观测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第18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3点26分,星期五18*4.4.1 荧光光谱与吸收光谱以荧光强度为纵坐标,荧光的波长或频率为横坐标所画出的曲线

14、称为荧光光谱 。(1)光谱红移( Stokes shift ) 原因:激发往往使分子处于较高的激发态或较高的振动能级,而荧光总是发自于最低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向基态的各振动能级的跃迁。多出的能量以内转换的方式释放掉。(2)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形成左右对称。(3)荧光光谱的结构不决定于激发光的波长,但荧光强度与Franck Condon 原理:跃迁的瞬间原子核的间距不变。荧光光谱吸收光谱波长光强电子激发态和电子基态有相似的振动能级分布,从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各振动能级的几率与由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基态各振动能级的几率很相近。由于光强正比于跃迁几率,因此吸收光谱与荧

15、光光谱形成左右对称。荧光光谱及其峰位的波长总是比它的吸收光谱及其峰位波长要长。激发光波长有关。荧光激发光电子基态振动基态振动激发态电子激发态内转换能量荧光光谱的特性:以吸收光强为纵坐标,入射光的波长或频率为横坐标所画出的曲线称为吸收光谱 。第19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3点26分,星期五19*4.4.2 非辐射共振能量转移两个具有相同或相近激发态能级的分子,达到一定距离时,通过偶极子电磁共振的方式将供体分子D的激发能转移给受体分子A,叫做非辐射共振能量转移。1。能量供体与能量受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要在 5 10 nm 之间。2。供体的荧光光谱必须与受体的吸收光谱要有重叠3。供体必须是发荧光的物质共振能量转移三个条件:DA敏化荧光:用供体(敏化剂, S)吸收的光照射,通过非辐射能量转移,细胞膜的厚度一般为 5 nm,共振能量转移可跨膜进行。能量转移率(Frster, 1959):r 为供受体分子间的实际距离,R0 为分子间的临界距离,tD 是供体的荧光寿命。若引入能量转移效率:则有:测出能量转移效率既可推知分子间的距离。使受体(A)发荧光。第20页,共22页,2022年,5月20日,3点26分,星期五20*4.4.3 荧光的应用由光谱的峰值位置和高度推断成分、结构、机理等等溶剂效应:溶剂对荧光团荧光光谱位移的影响,可引起红移或蓝移,溶质对荧光的影响:荧光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