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中国行政史_第1页
人力资源中国行政史_第2页
人力资源中国行政史_第3页
人力资源中国行政史_第4页
人力资源中国行政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行政史【导言】一、中国行政史课程的性质、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中国行政史是行政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开设旨在为学习行政学奠定基础知识。本课程学习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和近代的行政制度。在时间跨度上比较长,从夏商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在具体内容上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1)中国古代和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及其演变。(2)中国古代和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演变。(3)中国古代和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行政运行。(4)中国古代和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行政监察制度及其演变。(5)中国古代和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行政人事制度及其演变。此外。还要了解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国行政制度演变

2、的主要原因,等等。二、学习中国行政史的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中国古代和近代行政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要做到比较系统和比较具体。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行政制度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如果达到上述的目的,又有几个方面的作用:(1)能够丰富我们行政管理的知识,提高我们的素质。借鉴中国历史上行政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我们的才干。(2)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的学科。中国行政史的历史悠久,有非常丰富的行政管理的典章制度,有非常丰富的行政管理的资料,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比。如果能够很好的挖掘和利用,就能够建设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

3、科。目前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还处在起步阶段。(3)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制度。一个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遗产基础上的。了解自己,了解别人,才能建立符合国情的、有效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学习要求:掌握中国行政史的基本知识(主要历史时期的);掌握中国行政制度演变发展的知识;掌握相关的行政管理的理论;了解中国行政制度演变发展的原因及其规律。三、学习方法1、学好教材作为基础,同时尽可能阅读多一些参考书。2、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动脑筋思考。参考书:1、中国政治制度史有多种版本2、吉林文史出版社的“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研究文库”汉、唐、明清等主要历史时期的书籍3、葛剑雄主编,长春出版社的

4、系列丛书“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4、袁刚中国古代政府机构设置沿革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5、历代官制【第一讲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特点】我国古代行政制度与世界各国行政制度相比,有其明显的特点。其主要如下:一、中国行政制度建立比较早和比较完备。如果从商代算起有3600多年的历史。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行政制度大约建立在2600年前,而且后来中断了。西欧英、法等国家是在15 世纪以后才建立起近代的行政制度。四大文明古国的埃及、巴比仑和印度,虽然它们也很早建立了行政制度,但是他们的行政制度后来也中断了。我们中国拥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的典章制度,从中可以证明我国行政制度的历史悠久和完备。通典200卷,唐代杜

5、佑编撰,历时35年,记述上起传说中的唐虞,下至唐肃宗时期的典章制度。有职官、选举、兵刑和州、郡等等内容。通志200卷,南宋郑樵编撰,记述上古至宋代的职官等等典章制度。文献通考348卷,宋元之际马端临编撰,记述上古至宋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的沿革,资料更为详细,尤其是宋代。还有续文献通考一是明代王圻所撰,254卷,与文献通考相衔接;另一为清代官修250卷,记述宋至明的典章制度比较详细。唐六典为唐玄宗时期官修,共30卷,关于唐代国家机构的设置,官员的编制与品级、职责权限,官吏的选拔、任用、考核、奖励惩罚、俸禄和退休制度等等。明朝和清朝也修了明会典和清会典。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完备的官僚制度也是一个证明

6、。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官僚制度,也开始形成规范化的官吏选拔制度,这也是世界各国所没有的。明史记述:“历代官制,汉七千五百员,唐万八千员,宋极冗至三四万员。本朝自成化-合文职盖十万余。”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是在一种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展了人类社会史上最为完善的复杂政治组织形式,令人感到非常惊奇和瞩目的是一种统一的施政制度在如此早的时代就得扩大到一个如欧洲一般辽阔、其人文差异也是可以和欧洲相媲美的大世界中。二、以专制君主制度为主体建立行政制度中国古代的政府体制是君主制,而且是专制君主制,没有其他政体。行政制度无论如何演变都离不开专制君主制。王权无限。商周时期的王对诸侯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7、,皇帝的权力更是至高无上。史记就说“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政治制度的探讨也离不开君主制。葛洪、鲍敬言;罗隐(明君论),黄宗羲等皆如此。这和西方自古以来就有多种政体不同,奴隶制时代、封建制时代均如此。三、国家权力没有明确的划分君主拥有国家所有的权力,按照现在的观点看,拥有立法、行政和司法权;丞相如此;地方的郡州府县长官也如此。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有大致的职能划分,但是这是为管理的方便而设置的。在实际的国家管理中、在行政运行中常常没有按照职能进行。四、建立了比较系统的行政监察制度从战国开始,特别是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行政监察制度。这是适应官僚制度建立的需要而设置的,

8、这个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完备。成为中国古代行政制度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很有特色的一部分,并对我国近代和现代行政制度都有重要影响。【第二讲商、西周的行政制度】一、商朝的行政制度相对于夏朝,商朝的历史有比较多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证明。关于商朝的行政制度有文献资料、有金文和甲骨文等供研究,能够比较清楚地说明。1、中央行政官员:1)商王。2)主要政务官:尹、保、宰。这些官员相当后世的丞相或宰相,是商王的谋臣和助手参与最高决策和指挥政务。如商汤时的伊尹,姓伊,名挚。史记说伊尹名阿衡,“亦日保衡,皆伊尹之官名”。西周初期的铜器上,尹、保通用。伊尹曾经摄政,汤的孙子太甲即位后不理政事,结果被伊尹放逐

9、于桐宫。3年后,彻底反省悔改后才被迎回“授之政”。伊尹死后被“以天子礼葬之”甲骨文有不少祭祀他的记载。仲虺,与伊尹同时代,为“汤左相”。伊陟,伊尹的儿子,帝大戊时立为相。宰是奴隶总管,地位很高。如史书上记载,商王武丁即位时“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3)一般官员:卜、巫,占卜、祭祀之官。商朝时候的人很迷信,无事不占卜。学者们研究甲骨文发现,很多是关于占卜的。祭祀也很多。左传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有些学者认为商王朝有一个庞大的贞人集体“多卜”。沟通神人之间的关系。作册,史官,记载朝廷大事的官员。臣,有多种,如有小籍臣、小众人臣、小丘臣、小多马羌臣。这是管理具体政务的官员。“小臣令众黍”。

10、亚、射、多射、服,这些为一般武官。2、地方官员:商朝在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是实行内外服制,即商王直接控制的地方称为内服,是王畿及其附近地区,其余的地方称为外服,建立诸侯国。诸侯国的来源主要两类:一是臣服于商王的部族,商王给他们封号;二是分封功臣和妻、子,开了分封制的先河。如武丁之子子奠封为侯,称为“侯奠”;武丁之妻妇好也有封地。诸侯是各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在封地中建立自己的管理机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体现为:一方面,中央要保护诸侯的安全;调解诸侯之间的纠纷。另一方面,诸侯对中央的义务是及时报警,保卫边防,甲骨文有很多在这方面的记载;随王出征;进贡财物;为王室服役,甲骨文记载商王令攸侯为王室耕种籍田

11、的事。诸侯也分为等级,势力比较大的称为“方伯”。如周文王被称为“西伯”。中央和地方关系主要靠实力维系,实力的变化时诸侯会反叛。周武王伐纣王时有800诸侯附从他。3、行政人事:人事大权掌握在商王和诸侯手中。实行世卿世禄制,王位和诸侯世袭,兄终弟及;官职也由贵族担任,也是世袭。但是也有人认为商王也选拔有才能当宰辅,如伊尹的出身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陪嫁的奴隶,叫做“媵人”;一说为“隐士”。二、西周的行政制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其行政制度在继承商朝制度的基础上又有发展。1、中央行政机构及其官员:1)周王(天子)。商人只说王之祖先出自天帝,周人直呼周王为天子。2)政务官及其机构:(1)师

12、、保,是周王的主要辅佐;卿士寮,是官署,中央行政机构,见周初金文。师、保为百官之长,姜尚在武王时被称为师,叫做“师尚夫”,在灭商和以后巩固西周王朝的重大活动中,“师尚夫谋划居多”;(史记载)周武王封功臣,姜子牙为首封,是东方大国齐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以“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周公也曾被称为师和“太宰”。宰为内廷总管,以王关系密切,也可以总领外廷百官。(2)政务机构中的其他主要官员:有两种资料,一是文献,尚书立政说有:“三事大夫”即任人、准夫、牧。任人也叫“常任”,执掌政务和管理人事;准夫也叫“准人”,准即公平,掌握司法和讼狱;牧也叫“常伯”,负责民政事务。二是金文,西周金文中常见“三

13、有司”,即“司土(徒)”、“司马”、“司工(空)”,分别负责土地民政、军事武装和工程建设等。但要注意他们的职能不是完全固定的。他们下面还要僚属,如金文中还有“司田”、“田甸”、“林”、“虞”等。文献中的僚属有“大都”、“小伯”、“百工”等等。3)宫廷内官及其机构:大史、大祝、大卜,负责文书记事和册命、祭祀、占卜等事务。大祝是最高祭祀之官,大卜是筮官之长,负责占卜之最高长官,“大史寮”是宫廷内官的官署。文献中负责宫廷具体事务的官员有虎贲、缀衣、趣马、小尹等。武官有“司射”、“大亚”、“师氏”等。2、地方行政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王畿之外是诸侯国。周朝建立后进行分封,分封的对象为三类:一是子弟,史

14、书上载“封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儒效篇载周武王和周公统一天下时分封71国,姬姓53人。二是功臣,如姜子牙为首封,成为齐国的始祖。三是过去的贵族后裔,如商纣王的哥哥微被封于宋,对黄帝、尧舜禹的后裔也有分封。诸侯国就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诸侯国也按周王朝的模式建立行政机构。3、西周的行政运行:1)形成了礼乐制。礼是西周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2)周王行使的权力有:(1)主祭权。祭祀天地社稷和祖先的优先权。(2)分封权。(3)任命官吏之权。包括诸侯国的主要官吏。(4)调遣权。(周幽王烽火戏诸侯)。(5)赏罚权。授予爵禄或者处罚的权力。3)诸侯的义务主要是:接受调遣,朝觐,纳贡,戍边等。周王对诸侯有生杀

15、予夺的大权。史载:“晋侯作宫而美,康王使让之”;周夷王时,齐哀公因为纪侯在周王面前讲了他的坏话,结果给杀了。史记载“烹哀公而立其弟,是为胡公”。4)师、保等辅佐周王,为天子出谋划策,行使广泛的权力。其他官员执行命令,行使相应的权力。4、行政人事:1)周王和诸侯掌握着相应的人事大权。2)形成了宗法制。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3)仍然实行世卿世禄制。【第三讲秦汉的行政制度】秦汉时期是我国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的确立时期。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发展变化,政治制度从等级君主制向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演变。行政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中央形成了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形成了郡县制,这些对后世的行政制度产生了重大的

16、影响。一、春秋战国时期行政制度的变化(一)春秋时期行政制度的变化春秋争霸战,有些诸侯国崛起,周天子地位下降,行政制度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1、中央行政机关的职能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划分。表现在政务官和宫廷内官职能划分清楚,宫廷内官的地位下降。中央政务官即诸侯的辅佐泛称“执政”,郑叫“当国”、晋叫“中军元帅”、齐曾经叫“相”。“执政”有助手。许多诸侯国都设有司马、司徒、司空和司寇等官员及其机构分管军民刑等各方面的行政事务。宫廷内官有太师太傅、太史、宗人、仆大夫等,只要为王室服务。还要执掌祭祀、占卜等官员。这些官员过去地位都很高,但是他们现在的地位都下降了。2、地方行政区划开始建立。春秋时期,虽然还存

17、在国野制,但是国野都开始划分行政层级。如齐国,在管仲时,国设有乡(良人)、连(连长)、里(有司)、轨(轨长)。5家为轨,10轨为里,4里为连,10连为乡。野设有属(大夫)、县(县帅)、乡(乡帅)、卒(卒帅)、邑(有司),30家为邑,10邑为卒,10卒为乡,3乡为县,10县为属。出现了郡、县的行政区划。公元前688年秦“伐圭戎,初县之”史记载。楚国也是比较早设县的国家,史载楚武王县权,楚庄王县陈。最处都设在边境,春秋中晚期开始设在内地。县的长官为大夫,下设县师、司马、司寇等。晋国最早设郡,但当时的郡小于县。3、世卿世禄开始衰落。春秋前期仍然是世卿世禄制,春秋晚期世卿世禄制开始解体。这个变化是从卿

18、大夫家臣的选任开始的。卿大夫有很大的领地,春秋时期有些卿大夫的势力膨胀,如晋国先有祁氏、羊舌氏,后出名的六卿有韩、赵、魏、知、范、中行氏;鲁国有季氏、施氏;卫国有孔氏;宋国有戴氏、桓氏。为卿大夫管理“家”的最高官员叫做家臣,春秋晚期家臣的选任不限于贵族,不限于本国的人。如鲁国的阳虎到晋国的赵氏做家臣;齐国的鲍国为鲁国的施氏再家臣;孔子的弟子子路到卫国孔氏家做家臣,仲弓到鲁国的季氏家中做家臣,他向孔子请教治理的方略,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家臣制的特点:家臣和主人没有宗族关系,其职位不世袭;俸禄是禄田中的租税,不是采邑,不能继承;许多家臣都出身平民,如孔子的弟子子路、子羔、冉有;量才

19、用人。(二)战国时期行政制度的变化战国时期,专制君主制的行政制度基本形成。主要表现在:1、各国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中央行政机关。王下面设有相(或称相国、相邦、丞相,楚称令尹),为百官之长。相之下设有御史、司寇(秦为廷尉)、内史和将军,分掌民刑兵等政务,官分文武,将相分家。2、建立了郡县制的行政区划。战国时期,各国都实行了郡县制,设郡守掌政事,设郡尉掌军事;县设令长主政务,下设丞、尉,分别负责文书和武装。县以下为乡里,设有啬夫、里正。3、实行官僚制度。废除了世卿世禄制,选贤任能,“量能授官”和“以功授官”。方式主要是:名人推荐,如魏国的吴起、西门豹、乐羊是翟璜推荐的;自荐,如商鞅、苏秦和张仪等。通

20、过耕战立功授官,白起、王剪等。(三)春秋战国时期行政制度演变的主要原因1、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进步;铁制农具开始出现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已经普遍使用;牛耕也提高了生产力;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地主制经济的形成。国家按土地面积收税,“初税亩”,“什一之税”;农民耕地主的田则为50%,如董仲舒说:“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这些是行政制度变化的根本动力。2、兼并战争的推动。春秋以来各国之间战争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春秋242(前722-481)年间有记述的战争213次,灭国53个。战争由春秋开始的千人到战国时期的10万、几十万人。为进行频繁和规模巨大的战争,各国要动

21、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要进行不断的准备,这就需要建立比较有效率的行政制度,否则就可能在战争中失败。战国时期各国先后竞相变法也是由于这个主要原因。变法也推动了各国行政制度的变化。荀子-强国日:秦官吏“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荀子-议兵日“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3、社会的发展,管理事务的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事务必然增加或者变得复杂,这也会使行政管理发生变化,进而促使行政制度的变化。如人口增加、版图扩大都会增加社会事务,从而使人口管理、治安管理、赋税管理、兵役管理、区域管理、公共工程管理和其他公共事务管

22、理扩大和变得复杂。二、秦汉的行政制度(一)中央行政机关及其长官1、皇帝:秦始皇定帝号,他认为自己德盖三皇,功迈五帝。2、三公:1)丞相:设丞相府“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总领百官,主持朝政,召集朝议;参与决定重大政务;封驳诏书;任免官吏;考课百官;下有司直等属官。2)御史大夫:设御史府副丞相,辅助丞相主管监察,负责律令图籍的管理;下有御史丞、御史中丞属官。3)国尉(汉称太尉)掌武官的考任;军事顾问。3、列卿1)奉常(汉称太常):掌朝廷礼仪;宗庙祭祀;文化教育;提供咨询。下有太常丞、博士等属官。2)郎中令(汉称光禄勋):掌宫殿门户警卫;侍从天子,参与谋议;统率三署郎。属官有大夫,掌议论;郎三署储备

23、人才的地方。3)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属官有卫尉丞、卫士令。4)太仆:掌国家马政。下有丞、中车府令。5)廷尉:掌司法。属官有廷尉正、廷尉监。6)典客(汉称大鸿胪):掌民族事务和宾礼。7)宗正:掌皇帝宗室事务。属官有丞。8)治粟内史(大司农):掌钱粮赋税。属官有部丞、有大仓令丞。少府:掌皇室的生活供应,山海池泽之税。属官有尚书令丞等。还有中尉掌京师治安、将作大匠掌建筑工程。(二)地方行政制度1、秦朝实行郡县制关于分封和郡县的争论。初设36郡,后增加至46郡。如河套地区的九原郡,岭南地区的桂林、南海和象郡等。1)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在京师设内史,与列卿一同参与朝议。一般以郡守政绩优异者充之。

24、郡守为一郡之长,下有郡丞、卒吏、主簿。郡尉负责一郡的军事武装,捕缉盗贼。监御史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监督官员。郡下设县、道。县设令长、县尉。令长主管一县的政务,下有属吏:主吏(功曹)主管选用少吏和考核、狱掾、令史等。3)乡、里、亭。乡是基层半自治组织,设有三老、啬夫和游徼。2、汉行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有15个郡,到汉景帝时有43个,汉武帝时已达91个。东汉初106个郡。郡的长官主要是郡守、郡尉。郡守的属官有别驾、主簿、功曹、贼曹掾等。县制与秦基本相同。西汉末有县道侯邑1587个。诸侯国。同姓王开始9个,文帝时先17个,后24个。景帝时25个。武帝时减少到20个以下。东汉也有分封。初是10个诸侯国,后有

25、增加,公元72年是17个。乡里也袭秦制。平帝时有乡6622个,亭29635个。东汉桓帝(公元153年)时3682个乡,12400多个亭。(三)汉代行政制度的演变1、三公宰相制汉武帝时(前120年)罢太尉,置大司马。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时削弱三公的权力,重用尚书台。汉武帝开始重用尚书,事权扩大。汉成帝时尚书开始分曹理事。东汉时扩大尚书台组织,增加尚书的职权,分设六曹尚书,分管专门的行政事务。尚书台政令的执行机关,权力集中皇帝。尚书台机构庞大,有尚书令一人,尚书仆射一人,尚书6人,左右丞2人,侍郎36人(每曹6人),令史18人(每曹3人)。后汉书仲长统传谓“光武皇帝

26、,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政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汉武帝建立13部州,每州设刺史一人,以六条问事,监督地方官吏和强宗豪右,是监察官。西汉末年一度成为州牧。东汉改回监察官,但有固定的治所和机构。灵帝中平5年(公元188年),派中央高级官员(列卿)出任州牧“镇安方夏”,“州任之重,自始而起”。从此州便成为一级行政区划。3、行政监察制度的发展秦汉时御史大夫是中央的最高监察官。设有御史府。东汉时设置了以御史中丞为首的御史台为专门的监察机构。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不理政事。在秦朝,御史大夫下面有御史丞,统领御史协助御史大夫处理事务;另有御

27、史中丞,具体负责行政监察事务,“内领侍御史,外督监御史”。西汉初年,行政监察制度不完善,未设监御史,先后以御史、丞相史监察地方。汉武帝封元5年(前106年),置刺史,把全国划为13个部州,每州一人监察地方。以“6条问事”,如“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倍)背公向私”,“侵渔百姓”等;征和4年设司隶校尉,负责京辅地区的监察。监察对象包括皇亲国戚。丞相府中的司直也负有监察的责任,着重是监察官员对政务的执行情况。秦汉监察制度的设置有如下的特点:一是实行垂直领导体制。御史中丞直接受皇帝指挥,是皇帝的亲信。汉代的刺史也可以直接上书皇帝,人选主要是博士、侍御史和议郎。二是监察官位卑、禄薄、权重,

28、有比较好的升迁前途。御史中丞秩是1000石。汉代的司隶校尉是2000石,刺史的秩是600石。前两者可以监督公卿百官。后者可以监督郡守。这种设计一方面是考虑监察官员能够尽职尽力,舍生取义。另一方面,位卑则使监察官员不能干涉正常的行政运行。“位卑则人情激昂,禄薄则爱惜身家之念轻。”但良好的升迁前途对监察官员又有很好的激励作用,也不容易被收买。(四)汉代行政制度演变的原因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汉代相权相当大。皇帝对丞相拥有大权不放心。如萧何是刘邦最倚重的功臣之一,但他当丞相时也经常遭刘邦猜忌。早在楚汉战争时,刘邦就对萧何不放心,经常派人回来“慰问”萧何。引起萧何的警惕,知道刘邦对自己不放心,遂将子弟

29、能从军者皆送往前方,结果“汉王大悦”。刘邦当皇帝后,带兵亲征陈烯时,突然派人对萧何封赏“益封置卫”,萧何听从召平之计,让封不受,并倾全家财产助军,以表示绝无叛心,“高帝乃大喜”。后来刘邦征讨黥布时,不断派人查问相国在做什么?当时萧何很得民心。有人对萧何说“君灭族不久矣。”萧何向他问计。他说“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即要萧何故意玷污自己的名声,让老百姓怨恨他。刘邦知道后“大说(悦)”。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与郡的设置不断增加有关系。秦时47个郡,1000个县;汉武帝太初元年时有91个,西汉末增加至103个,县道侯邑有1587个。东汉初有郡106个,还有侯国10多个。3、与西汉后期吏治腐败严重有

30、关系。史载,汉武帝时土地问题、奴婢问题已经很严重。公元前107年关东流民已经达200多万。流民起义不断,如南阳以梅免、百政为首。楚一带以段中、杜少为主。汉武帝后来下“轮台罪己诏”,拒绝了桑弘羊提出派5000士卒到轮台屯田的建议。“深陈既往之悔”,提出“当今务在进禁苛暴,止擅赋,修马复令,以补缺。”为此需要加强监察。(五)秦汉的行政运行1、中央行政立法。立法机关及其官员:皇帝,命为“制”,为百官有司执行的法令;令为诏,为布告天下,晓谕臣民的法令。丞相,主持法律的制定,参与法律的制定。汉武帝建立中朝后,内朝官侍中、常侍、尚书等也参与制定法律。中央法律的制定。动议有3 种形式。皇帝指示丞相或内朝官草

31、拟法律;在上朝时议定需要草拟某项法律;由一些官员向皇帝建议制定某个法律。中央行政决策。决策机关: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及外朝百官;内朝有关官员。中央决策的方式:朝会,皇帝勤政时常见的一种方式;由群臣集议后报告皇帝做出决策;皇帝和亲近大臣商议后做出决策;由皇帝独自做出决策。特殊的是丞相或摄政大臣做出决策。2、地方行政立法和行政决策。郡和县都有立法权和决策权。由郡守和县的令长根据地方政务的需要制定地方法令,布告地方。3、行政运行中央政令下达的方式:第一,诏令同时下达到丞相府和御史府,丞相负责执行,御史大夫把诏令记录下来,保存和备查,同时监督诏令执行的情况。第二,诏令

32、下达给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备案后交丞相执行,丞相根据诏令的内容下达有关部门和地方执行。第三,汉武帝形成中朝后,诏令由内朝官下达给有关部门或地方执行。地方行政执行。中央的政令首先下达到郡、国,然后再由郡国下达到县,由县下达到乡亭里。另外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令的精神,结合自己地方的情况制定地方的政策,进行管理。行政执行的情况:一般而言,政令得到比较严格的执行。但是在西汉,丞相有封驳诏书的权力前汉书周亚夫传载,窦太后想封皇后之兄王信为侯,汉景帝说要与丞相周亚夫商量。周说:高帝约,非刘氏不得为王,非功臣不得为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汉景帝只得作罢。汉哀帝时,哀帝下诏书给丞

33、相,要加封董贤2000户,并赐侯爵。丞相王嘉封还诏书,不执行。地方政府对地方政务有比较大的管理权。如颖川太守黄霸为“以赡鳏寡贫穷者”,规定邮亭、乡官得养官猪多少。地方官可以根据自己的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如汉成帝时,薛宣为左冯翊,他发现其属县频阳多盗贼,该县令薛恭以孝道闻名,结果地方不治。而另一属县粟邑地处崇山之中,民风淳朴,县令尹赏当过多任县令长,有丰富的治县的经验。薛宣奏请朝廷交换两县令,几个月后政绩显著,一个法治,一个德显。(六)秦汉的行政人事管理1、官吏的选拔和任用1)军功。秦军功分为20等爵,第5级大夫可以任官;西汉继承之,第7级公大夫可以任官。2)保举。秦代有一定地位的人可以推荐有才能

34、和品行的人任官。“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秦简有“任法(废)官者为吏,赀二甲”。汉代称为荐举。3)葆子。在秦代,高级官员的子弟在仕途上有优待。汉代官秩2000 石以上的官员,任期满3年后可以保任儿子或兄弟一人为郎。如苏武、张安世、冯立皆以父任为郎。霍光、袁盎皆以兄任为郎。4)考试。秦代是刀笔小吏的选任。认识字、各种字体。如刘邦“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夏候婴“试补县吏”。东汉逐渐重视考试。考试的内容:诸生试经学,文吏试章奏。考试的方式是对策和射策。5)赀选。西汉较盛行。凡财产 4达到10万钱可以候选为郎(汉景帝时为4万)。张释之是以赀选为郎。6)察举。汉武帝时形成制度。即是按一

35、定的制度,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向朝廷和皇帝保举人才。分为岁举和特举。岁举每年按固定科目保举固定数量的人才。特举不定时。察举的科目主要有孝廉,秀才(茂才)。孝廉本为两科,后合并为一科。先在中央任郎官,再迁尚书、侍中、侍郎等,在地方则为令长。秀才(有美才之人、异能之士)在西汉为特举,在东汉成为察举科目,出身多为地方县令长。贤良方正。特举科目汉文帝时即有。指出皇帝过错,匡正皇帝过错。是选能直言极谏之士。文学。文帝时有,是特举。是指通经学有助于治世之士,常与贤良并举。还有明法。通晓法律之人。7)征辟。征指皇帝征召。是对民间有声望和治国之术的人。多为有专长者。很重视“县次续食,令与计偕”。辟是辟除,指各

36、级政府机构聘用属吏。分为公府辟除和郡县辟除。续汉书百官制说“汉初掾史辟除皆上言之,故有秩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其后皆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2、太学的建立。武帝时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设立了太学。隶属于太常。培养后备官员。开始是50人,逐渐增加,到宣帝时有200人,元帝时1000人。成帝时3000人。教师由博士充任。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博士最少精通一门经学。学生由郡国选送、太常选拔或考选。开始要求“18岁以上,仪状端庄”的青年。后无年龄的限制,学制也无固定,通过考试就可以毕业。学生按成绩授官,开始是闲散的官职,如太子舍人、郎中等。3、官员任用的限制。汉武帝之前,商人不得为官“有市籍者不得为官”。

37、巫觋之家不得为官;宗室弟子不得出任三河三郡之长,不得出任中央公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回避制度。郡守、县的令长、刺史不得由本郡人充任。东汉后更严密,“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都不得对相监临”。形成了“三互法”。4、官员的考核。秦汉的考核叫“上计”。一是中央考核郡国,郡国守相每年年终遣使携带计簿到京师接受考核。每年一次叫常课;3年一次的叫大课。边郡每3年一次上计。考核由丞相和御使大夫主持,丞相负责考核的等次。御使大夫负责考核真伪。考核的内容是户口、赋税、治安、狱讼、灾害等。二是郡国考核属县,每年郡国上计中央前,要对所属县进行考核。各县派人于秋冬时上计于郡国,“秋冬集课,上计于郡国”。考核的内容如上。三是各

38、级行政首长考核掾属。量其功能,核定优劣。然后根据官员的考核结果以予赏罚。迁、降、转、徙。还有赐爵、田宅、奴婢等。5、官员的待遇。1)秩俸。秩是官员的级别。俸是薪酬。秦汉官员的官秩以“石”为单位。以俸禄粮食发放的容量容积衡量。分为万石、二千石、一千石、八百石、六百石、四百石、二百石。还有中、真、比的分别。2)休假。秦汉已经有休假制度。秦叫“告归”;汉有定期的假期“五日得一休沐”,还有节气假(夏至、中秋、冬至)。3)致仕。汉代有退休制度。年老、因为病。退休的薪俸,有全俸者,有三分之一者,汉平帝时“令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第四讲隋唐的行政制度】隋唐两代是我国封

39、建社会又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在行政制度方面,形成了以三省六部为主体的中央行政制度,形成了州县为骨干的地方行政制度。隋唐的行政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一、中央行政机构及其官员隋文帝改官制。设置了三师三公:大师、大傅和大保;大尉、司徒和司空。设置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唐代在此基础上有所损益,形成了以三省六部为主干的中央行政制度。1、皇帝。2、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是中央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执行机关。文献通考曰“中书取旨,门下覆奏,尚书奉行”。或曰“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三省制度的形成是几百年演变的结果。文献通考是这样描述

40、的“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事。文帝受禅,改秘书为中书,有监有令,而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来,天子以侍中位在左右,多与之议事,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降至南北朝,大体循此制。”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2人,正三品,后为正二品;次官中书侍郎2人,正四品上,后为正三品;中书舍人6人,正五品上。再下面有一派谏官:右散骑常侍2人从三品;右补阙2 人,从七品上、右拾遗2 人,从八品上。门下省长官为侍中,2人正三品,后正二品。次官门下侍郎2人,正四品上,后为正三品。给事中4人,正五品

41、上。左散骑常侍2人,从三品;谏议大夫4人,正四品下;左补阙 2人,从七品上,左拾遗2人,从八品上。中书门下长官的议事机关是政事堂。唐初,“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公元723年,张说为中书令,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列有吏房、枢机房、兵房、刑房、礼房于后。政事堂从议事机关变为宰相的办公机关了。尚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执行机关。长官为尚书令,1人,正二品,隋时不常置,唐未置。其办事机构叫都省。下有左仆射1人(统辖吏户礼3部)、右仆射1人(统辖兵刑工3部),均从二品。左右仆射和六部尚书合称“八座”。唐太宗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时有失

42、,天下必受其弊者”。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有尚书1人,正三品上;六部侍郎各2人,正四品上。尚书左丞1人,正四品上;尚书右丞1人,正四品下。六部下面有24司: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各司有郎中,从五品上;员外郎,从六品上;主事,从九品上。通志谓“都堂居中,左右分司。都堂之东有吏部、户部、礼部三行,每行四司,左司统之。都堂之西有兵部、刑部、工部三行,每行四司,右司统之,凡二十四司,分曹共理,而天下之事尽矣。”六部的形成也是长期演变的结果。西汉晚期重用尚书,分曹理事;东汉把九卿

43、职能归并于尚书台六曹。至魏晋南北朝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关。到隋唐形成了六部制度。4、九寺五监。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尉寺。设卿1人,正三品或从三品;少卿人2人,正四品是上或从四品上;寺下设署不等。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军器监、将作监和都水监。设有祭酒、监等官,从三品或正四品等。九寺五监参与掌管朝廷礼仪、文化教育、农业、手工业和钱粮库藏之事。二、地方行政制度1、隋代初年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为州、郡、县。后精简为州(郡)、县两级。杨坚即位初有州201个、郡508个、县1124个。是“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状况。隋文帝取消郡一级建制。后来隋炀

44、帝改州为郡。郡分为上中下3 等,郡设太守;县设县令。公元609年有郡190个县有1255个。还有行台尚书省的派出机关,如河北道行台、西南道行台等,为中央的派出机关。2、唐代实行州县制。州。唐太宗时公元740年有328个。根据户口数量分为上中下3 等。辖4万户以上为上州,有吏员136人;2万户以上,4万户以下为中州,有吏员109人;2万户以下为下州,有吏员66人。州长官为刺史,上州从三品,中州正四品上,下州正四品下。下属官员主要有别驾从四品下、长史从五品上、司马从五品下;还有录事参军事1人从七品上。有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七曹参军1人,从七品下。府。京师所在地等设(京兆府、东都

45、府和太原府)。长官称尹。从三品。少尹2人,从四品下。其下有录事参军事和七曹参军。县。公元739年有1551个。县分类:京县、畿县和普通县。京县(赤县)有吏员137人,县令正五品上;畿县令,有吏员86吏员,县令正六品上。普通县分为上县、中县和下县,5000户以上为上县有吏员61人,县令从六品上。20005000户为中县,有吏员45人,县令正七品上。2000户以下为下县,有吏员40人,县令从七品下。县令之下有丞(从七品至正九品下)负责民政、赋税;尉(从八品下至从九品下)负责治安,主簿(从八品上至从九品上)文书簿记。还有司功佐、司仓佐、司户佐、司兵佐、司法佐、司士佐,不常置。隋唐时期很重视州县官员的

46、选任,州的七曹参军和县的簿、尉虽然职位不高,但是一般都是进士及第后的起家之官。唐太宗对刺史的姓名“会坐卧恒看,在官如有善事,亦具列名下”。认为“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3、乡、里、保、邻。这是县以下的基层半自治组织。4家为一邻;五邻为一保;五保为一里(村);五里为一乡。在城里五保为一坊。村、坊、里皆设置正,乡置耆老。在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和羁縻州。唐代先后设置了安西、北庭、蒙迟、昆陵、单于、安东、安北、安南8个都护府。都护府分为二等:大都护府和上都护府。大都护,从二品;上都护正三品,一般均都由亲王遥领。掌抚尉、缉宁、征讨。羁縻州以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以少数民族首领为刺史,可以世袭。

47、是自治形式,“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三、行政监察制度隋唐时期的行政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表现在:一行政监察机构御史台从行政机关中分离出来;二、行政监察机构的设置进一步完善。1、御史台。是隋唐时期的最高行政监察机构。隋朝时隋炀帝设谒者、司隶二台削弱御史的监察权。唐御史台设御史大夫1人,正三品;御史中丞2人正四品下。“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到唐玄宗时下设三院:台院,设侍御史6人,从六品下;内供奉2人“掌纠举百僚,推鞠狱讼”(主要根据皇帝的命令办案)。殿院设殿中侍御史6人,从七品下,内供奉3人,“掌殿廷供奉之仪式”,重大典礼,百官礼仪等。察院设监察御史10人,正八品上。掌“分察巡按州县”。唐

48、以道为监察区,初分为10道。唐玄宗时分为15道,监察御史也增加。监察御史在京则分察尚书六部,可以参加都省会议,“监其过谬”。唐代对选拔监察官特别重视,均为皇帝敕授,多为高官推荐,然后皇帝敕授。但是被推荐者出了问题,推荐者也要负连带责任。2、在行政体制内的监察。1)谏官监察。唐太宗开始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谏诤制度。在中书和门下省设有谏官,谏议大夫。后设有左右补阙、拾遗,他们主要针对时政得失。2)对监察官的监督。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左右丞对“御史纠劾不当兼得弹之”。3)财政监督。尚书省刑部的比部司的郎中、员外郎对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帐目负有审核和审计的责任。3、使官监察。是指巡察制度。即任命朝廷高官为巡察大

49、使、黜陟大使巡视天下,这是临时性的。四、唐代的行政运行1、唐代的行政决策。中央行政决策:决策机关及其官员1)皇帝;2)三省长官;3)取得“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头衔和“同平章事”(同门下中书平章政事的简称)、“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头参与重大决策。唐初宰相们在政事堂议政,唐高宗末年移至中书省,并设有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房、礼房于后。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秉笔宰相”。4)六部尚书;5)翰林学士。唐玄宗时在禁中设学士院,分割了中书省的制诏之权。皇帝的圣旨分为内制和外制。内制的内容主要是: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立后建储等。外制为一般诏书。6)枢密使。唐宪宗时始置。开始枢密使传宣

50、诏令,出纳王命,“唯掌承受表奏,于内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后发展到枢密使与宰相共同议政。与宦官受到重用有关系。高力士“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决策方式:1)朝会。皇帝每日(后为单日)在宣政殿会见五品职事官和监察官。2)入阁朝议。这是指皇帝召集一些高级文武官员议决重要政事的方式。参加者经过阁门而入,叫入阁。如唐玄宗常在紫宸殿举行。3)廷议、尚书省集议。廷议由宰相主持;尚书省集议是根据皇帝的指示,百官在尚书省会议;然后报告皇帝,最后皇帝决定。4)皇帝与亲信官员讨论决策。5)皇帝独断。外制的诏书起草一般由中书舍人,成稿后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

51、签名后送门下省。门下侍中、侍郎、给事中审议后,共同具名写一份申请交发尚书省颁行的报告,还奏皇帝审定。内制是翰学士根据皇帝的指示撰写诏书,经过皇帝审定后下发。唐代的决策文件的名称有“册书”、“制书”、“敕”。册书是封皇后、封王和立太子事用的诏书;制书是关于重大行政命令的诏书;敕是对今天行政事务的指令性文件。2、行政执行。中央行政执行机关是尚书省。尚书省接到诏敕后立即抄发有关机关,抄发200份,2日内完成。诏令由这里发到中央各部就地方州县,或根据制敕的精神制成政令,下达有关部门。中央六部和九寺五监的有关符、移、关、牒下达各州县的也从这里下达。尚书省实施诏敕的文书叫符;各机关往来商议的文件称为关;各

52、机关相互传递消息的文件叫移;各机关根据符牒行使职能的文件叫刺。地方州县和六部寺监上呈的奏章,重要的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认可后才送中书省,呈皇帝批阅,或草拟批答。门下省如果觉得不妥,则驳回修改。五、行政人事制度1、官员的选拔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起于曹操在军中立九品制,论评人才的优劣。后魏文帝曹丕采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法”。在郡和州设立大小中正官,对士人评级,“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另外在南北朝对被推荐者的考试,如在北齐时由尚书省组织,皇帝亲临试场,对从州县推荐来的秀才和孝廉分班考试。隋唐的科举制。隋朝大

53、业年间设进士科,一般认为是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唐代继续实行科举制并使该制度完善。唐代的科举制分为常科和特科。每年进行的叫常科,不定期由皇帝下诏举行的叫特科。常科的科目好多,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不同科目考试的内容、方法不同,及第后的“出身”也不同。比较多人重视和参加的科目是明经和进士科。明经科考试的内容是帖经、经义、经策。进士科的内容是帖经、经策和时务策,后来加诗赋。常科考生一为生徒,即国子监、弘文馆(门下省设)、崇文馆(太子东宫设)的学生,地方州县学校的学生考试合格者,这些称为生徒。二是不在校的人欲参加科举考试,则要先向州县“投牒自举”,然后由参加资格考试,合格者由各州

54、送尚书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和进士科的考试都分为三场。如进士科,首先是试帖经;然后是诗赋,题目和用韵都很严;最后再试时务策五道。及第者文章必须送中书门下省复评。总的来说,明经重帖经墨义。进士重诗赋,需要文才。进士录取很少,明经录取比较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进士及第者“十数年间,拟迹庙堂”。唐代的制科名目繁多,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军谋宏远等等。参加者可以是现任官、常科及第者和庶民百姓。由皇帝主持。制科出身名望比较高。但不被一般人看好,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仍在进士之下。认为是“杂色”。唐代官员的任用。在唐代科举及第者还须通过吏部的考核才能当官。吏部的考试叫“是释褐试”。五品以上的高官由皇帝

55、任命,六品以下的官员由吏部通过考试任命。参加吏部考试的人很多。考试的标准是身、言、书、判四方面。吏部考试完毕后还有其它部门的官员来复核。3、官员的考核。唐代有比较完善的考核制度。唐初就制定了“考课法”。吏部负责考核。吏部的考功司是具体负责者。其中郎中负责京官,员外郎负责外官,考核四品以下官员,有两大臣担任考校使,门下省官员负责监督,为监考使。三品以上高官由皇帝考核。唐代官员每年考核一次,四年一大考。小考只定等次,大考综合几年的等次来确定对官吏的赏罚。考核的标准是“四善”:“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如“谨于盖藏,明于出纳为仓库之最”。以善最来定等次,分为九等,“如

56、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或无最四善为上中”。中上有奖,中中守本禄,中下有罚。4、官员的待遇。1)官品制度。隋袭南北朝置九品,品多为低每品分正从,四品以下再分上下,共30阶。唐沿之。2)唐代俸禄有米和钱。如京官正一品米700石,钱6800;从一品。米600石;正二品米500石,钱6000;从九品米52石。外官俸禄根据京官标准降一等。3)官员的休假。有旬假、节令假、定省假、婚丧假和病假。“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4)退休。“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虽年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五品以上,须由皇帝批准。六品以下报尚书省。致仕后五品以上给半禄,六品以下给口分田养老。【第五讲明清两

57、代的行政制度】明清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其行政制度在承袭前代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又有发展。一、明代的行政制度(一)中央行政制度1、皇帝。2、内阁。内阁的出现是皇权不断加强的结果。这个变化从宋代就开始了。宋代加强皇权,虽然中枢机构亦设中书门下,但是其长官却不固定,多为临时差遣,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有时虽然设置三省,但是官位虚设,不授人。在五代的基础上,宋代中央形成了“二府三司的体制”。二府是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是盐铁、度支和户部。宋史职官志曰“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元代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政务机关,由左右丞相总理省事。设枢密院管理军事。明初,仿元制设立了中书省,置左右

58、丞相管理全国政务。后罢左丞相李善长,中书省实际无人主事。1378年朱元璋令“奏事无关白中书省”,使中书省成为虚设。“元胡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多昏蔽,是故民情不通,寻致大乱,深为可戒”。1380年朱元璋以胡惟庸谋反为由,正式撤中书省,废宰相制度。并规定“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者,文武群臣即时奏劾,处于重刑”。后因为事务实在太忙,又说“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便设春夏秋冬四辅官协赞政事,不久后取消四辅官建制,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皆侍左右,备顾问”。明成祖时,选解晋、胡广、杨荣等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因授飧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

59、下”,遂称为内阁。明仁宗时,重用内阁大学士,于是“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正统年间,大学士会同内阁集议国家大事成为定例。明世宗年间,大学士都由尚书充任,“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上”。内阁的职权:1)上书提出政见,封驳诏书。2)票拟。嘉庆时只有首辅才能秉笔票拟。3)起草诏令4)议政。嘉庆年间的大学士毛纪说“国家政事,商榷可否,然后施行,此诚内阁之职业也。”3、六部明代六部的地位提高,成为最高的行政机关。六部尚书是二品高官。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各部下设司,各司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吏部下设四司:文选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户部下设十三清吏司,各管一省之户口、土地和赋税等。礼部

60、下设四司。“掌礼仪宴飧、贡举之政令”。兵部下设四司。掌“武卫官军选授,简练之政令”。其与五军都督府的关系是“兵部有出兵之命,而无统兵之权;五军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命”。工部下设四司。掌工程建设。刑部下设十三清吏司。4、通政使司。明代新设,“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有通政使一人,正三品,左右通政各一人,正四品。朱元璋说“政如水也,欲其常通,故以通政名之”,又说“壅蔽于言者,祸乱之节;专恣于事者,权奸之渐。故必有喉舌之司,以通下情,以达天下之政者”。5、大理寺。主要职能是“审谳平反刑狱之政令”“推情定法”“刑必当罪”使“狱以无冤”。有大理寺卿,正三品,左右少卿,正四品。六部、通政使司、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