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璜碑用字现象考论_第1页
鲜于璜碑用字现象考论_第2页
鲜于璜碑用字现象考论_第3页
鲜于璜碑用字现象考论_第4页
鲜于璜碑用字现象考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15?鲜于璜碑?用字现象考论作者:杨刚 单位:嘉兴学院摘要:?鲜于璜碑?通体碑文结字严谨有秩,密实方整,气息浑朴含蓄,苍健沉着。用笔以方笔为主,与以圆笔为代表的?曹全碑?、?石门颂?等汉碑迥异,实开方笔隶书之先河,是汉隶中方笔流派中的典型代表。碑文记述了鲜于璜的家族世系、行年事迹和一生官况履历,对研究东汉时期的历史、政治、艺术、文化多有补益,具有极高的文献和艺术价值,是研究东汉丧葬制度、官制制度、书法艺术的活化石。关键词:鲜于璜;碑刻;书法;用字?鲜于璜碑?又称?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刊立于东汉延熹八年,一九七三年五月出土于天津市武清县,是目前存世汉碑中的精品之作。是碑高

2、二点四二米,宽零点八三米,厚零点一二米,上锐下方,呈圭状。碑首阳文题刻有“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十字篆书,有青龙、白虎、朱雀等图案。碑身两面阴刻隶书,其中碑阳十七行,满行三十五字,碑阴十五行,满行二十五字,共计八百二十七字。碑文中用字现象颇为驳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通假、讹误、异体、独构、篆隶互参、笔画增损、刊刻失误、有意割裂、同字求变等。今笔者结合同时期的?张迁?、?曹全?、?衡方?、?礼器碑?、?韩仁铭?等碑刻,对?鲜于璜碑?的用字现象考论如下 本文采用的拓本依据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鲜于璜碑?。 本文采用的拓本依据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鲜于璜碑?。通

3、假与讹误1. 碑阳首行:“汉胶东相之醇曜。“醇曜通“焞耀,即光明显耀之意。?说文解字?“焞,明也 汉代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有:“初举孝廉,为尚书侍郎,迁太史令,实掌重黎歷纪之度,亦能焞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有汉 。 宋 章樵?故苑?卷十九,四部丛刊景宋本。2.碑阳第八行:“声教禁化,猷风之屮。“ 猷通“犹也 。本意为“计策,“打算,“谋划之意。?尔雅释言?“猷,假设也 晋 郭璞?尔雅?卷上,四部丛刊景宋本。?论语颜渊?: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三国 何晏?论语注疏?孟子注疏解经卷第八上,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山阳太守祝睦后碑?:“ 晋 郭璞?尔雅?

4、卷上,四部丛刊景宋本。 三国 何晏?论语注疏?孟子注疏解经卷第八上,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 ?隶释?卷七。3.碑阳第八行“时依郡乌桓,狂狡畔戾。 “畔戾通“叛戾,“背叛,“叛离意。?后汉书南蛮传板楯蛮夷?:“愁苦赋役,困罹酷刑,故邑落相聚,以致叛戾。 汉 班固?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百衲本景宋绍熙刻本。嵇康 ?管蔡论?:“ 管蔡流言,叛戾东都 。 汉 班固?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百衲本景宋绍熙刻本。 三国 嵇康?嵇中散集?卷六,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4.碑阳第十三行:“於铄我祖,膺是懿德。“铄通“烁。“铄本意为“熔化金属、“消毁,?周礼冬官

5、考工记?:“爍金以为刃 汉 郑玄?周礼疏?附释音周礼注疏卷第三十九,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此处“铄当通“烁,“光亮、“闪耀之意,?说文解字?有:“灼爍,光也。 汉 郑玄?周礼疏?附释音周礼注疏卷第三十九,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 汉 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5.碑阳第十四行:“如何夙陨,丁此咎凶。“陨通“殒 。“陨为“降落之意。?说文解字?:“从高低也?易?曰:“有陨自天。于敏切 汉 许慎?说文解字?卷十四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殒即“死也。此处当通“殒。 汉 许慎?说文解字?卷十四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6.碑阴第七行“勋绩著闻,百辽咏虞

6、。“辽通“僚。“辽意为“广阔之意,?说文解字?:“远也。从辵尞声。洛萧切 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二篇下,清嘉庆二十年经韵楼刻本。“虞即“娱,表示“安乐之意也。此二字皆通假。 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二篇下,清嘉庆二十年经韵楼刻本。7.碑阴第八行“皇上憀慄,痛惜欷歔。“憀慄通“憭慄、“憀栗亦作“憭栗即“苍凉、“凄凉之意。?楚辞九辩?:“憭慄兮假设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 宋 朱熹?楚辞集注?卷六,古逸丛书景元本。 汉 应玚 ?正情赋?有:“步便旋以永思,情憀栗而伤悲。 清 陈元龙?历代赋汇?外集卷十五,美丽?正情赋?。宋 苏轼 ?宿望湖楼再和?:“ 宋 朱熹?楚辞集注?卷六,古逸丛书景元本

7、。 清 陈元龙?历代赋汇?外集卷十五,美丽?正情赋?。 宋 苏轼?苏文忠公集?东坡集卷三,明成化本。8.碑阴第三行“家用平康,父君不。“ ?唐韻?释“徒朗切,?集韵?待朗切,音荡。?说文解字?:“放也。亦作“愓、“婸、“荡。此处当同“豫。“不豫即对生病的忌讳之词。?逸周书祭公?:“我闻祖不豫有加。 晋 孔晁?汲冢周书?卷八,四部丛刊景明嘉靖二十二年本。朱右曾 校释:“今言不豫,尊之也。 唐 杨炯 ?伯父东平杨德裔墓志铭?:“因不豫,弥留遗命,以弟之子神毅为后。 唐 杨炯?杨盈川集?卷九,四部丛刊景明本。 晋 孔晁?汲冢周书?卷八,四部丛刊景明嘉靖二十二年本。 唐 杨炯?杨盈川集?卷九,四部丛刊

8、景明本。通假字,是中国古文献中的较为常见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局部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汉碑当中运用通假字的现象十分常见,不胜枚举。例如晚晴?汉碑中的通假字?、吴文文?从东汉碑刻通假字考订东汉语音?、?汉碑文字研究?等文就曾专门对这一现象作过相关探讨。 晚晴?汉碑中的通假字?,?淮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晚晴?汉碑中的通假字?,?淮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异体与独构1.碑阳首行第十三字“萁即“箕。 “箕子,名胥余

9、,殷商末期人,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2.碑阳次行第六字“即“嗣。?五音篇海?“音寺。3.碑阳次行第十一字“眀即“明。 ?庄子外物篇?目彻为明。不借用眀,从日月,会明意。目明意,目明与明暗之明义同。田蓺衡曰:古皆从日月作明。汉乃从目作眀。?广韵?礼部韵略俱不收“眀字。4.碑阳次行第十二字“即“達。碑文曰“君天资明达。5.碑阳次行第三十一字“即“典。?字彙补?:“同典。汉?费风碑?“言不失实。6.碑阳三行第十二字“即“篤。碑文曰:“煇光笃实。7.碑阳三行第二十九字“即“度。碑文曰:“迁度辽右部司马。“度辽将军之职,初见于西汉昭帝时期,昭帝元凤三年任命 HYPERLI

10、NK /doc/6527785-6741517.html t _blank 中郎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因度 HYPERLINK /doc/7273938-7503305.html t _blank 辽水而得名。“广通“疒,例如:?衡方碑?即“廉,亦从“疒。8.碑阳三行第三十字“即“遼见7。9.碑阳四行第二十八字“即“丧。碑文曰“丧父去官。10.碑阳五行第十五字“即“箴。11.碑阳六行第四字“即“冀。?韵会?:“冀或作兾。?书禹贡?有“兾州。?玉篇?“同冀。?曹全碑?亦作。12.碑阳六行第二十三字“即“節。碑文曰“拜安边节使。?张迁碑?作,?曹全碑?亦作,皆从“艹。13.碑阳六行第三十字“即“策。

11、碑文曰“受策秉宪。14.碑阴首行第六字“坤,碑文作。?史晨碑?作、?乙瑛碑?作。碑文实属独构。15.碑阳七行第十八字“符,碑文作。?西狭颂?作、?礼器碑?作、?史晨碑?作。?说文解字?:“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从竹付聲。可见汉时“竹实与“艹实属相通碑文中的“箕、“笃、“节、“箴、“策皆如是。16.碑阴十行第七字“宽,碑文作。?张迁碑?作、?衡方碑?作?曹真碑?作、?赵宽碑?作。碑文“宽字从“心,实属独构。17.碑阳十二行第七字“谥,碑文作。?衡方碑?作。?说文解字?:“行之迹也。从言、兮、皿。碑文实属独构。18.碑阳十二行第十二字“亿,碑文作。?张迁碑?作、?史晨碑?作。?西狭颂?

12、作,?鲜于璜碑?实源于?墙盘?,汉碑中实为少见。篆隶互参1.“五字:?鲜于璜碑?作,是较为典型的篆书写法,和?袁安碑?中的字极为相似,有所不同的是?鲜于璜碑?中的“五字带有明显的“蚕头燕尾特征,属于篆隶互参的现象。与?鲜于璜碑?几乎同时的?西狭颂?作,已经完全隶书化了,略晚的?张迁碑?那么作。2.“上字:?鲜于璜碑?中“上字有两种形态,分别作和。此字也属于典型的篆隶互参现象,一碑之中两种写法,既有变化不显呆滞,又说明在当时此字写法尚未统一。秦小篆石刻?峄山刻石?的“上字作,是?鲜于璜碑?“上字字形的直接来源,而同时期的?张迁碑?作,?曹全碑?为,?韩仁铭?作,?史晨碑?作。3.“幽字:?鲜于璜

13、碑?中的“幽字碑阴、碑阳略有不同,但大体一致,分别作 和,这与西汉时期?马王堆帛书?的字写法如出一辙,?曹全碑?作,?爨宝子碑?那么作。4.“到字:?鲜于璜碑?中的“到字作,右面的部首已经完全隶变,左边偏旁“至字那么带有明显的篆书遗意,?鲜于璜碑?中的“室、“至等字,也存在这样的半隶变现象见5、6。?马王堆帛书?“到作,熹平四年的?韩仁铭?亦作。5.“室字:?鲜于璜碑? “室字作,?马王堆帛书?作,?曹全碑?为,?夏承碑?作。6.“至字:?鲜于璜碑?作,?散氏盘?作,?曹全碑?作,?爨宝子碑?作。从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的演变轨迹。7.“草字:?鲜于璜碑?“草字作,?马王堆帛

14、书?作,?曹全碑?作。?鲜于璜碑?中的这种写法在东汉碑刻中极为少见,应该是“艸的简写。8.“帅字:?鲜于璜碑?作,这种写法并非偶然,同时代的?景君碑?作,?孔彪碑?作,大抵都是来源于?石鼓文?的字。东汉时期篆书已经根本上退出了实用的舞台,人们日常书写以隶书为大宗。即便是在刊石立表的重要场合,隶书也是大行其道,篆书仅被用于较为庄重的国家政令、题榜、题额、印章等场合。及东汉时期篆书书写的碑刻已极为少见,但是在一些东汉时期的碑刻中,往往出现篆书和隶书相互参杂的显现。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大约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篆书就已经向隶书衍化和转变,这种现象在文字衍化史中被称为“隶变。直到东汉中期隶书作为一种独

15、立的书体,走向了风格特征的高度成熟,隶变现象才根本结束。但是篆隶互参的现象从隶变中产生之后却从未曾消失,即便是在今日的隶书书写中,也往往参杂有篆书。这大抵是因为篆书和隶书之间联系密不可分,两种书体之间并未有极为严格的界限,篆隶两体的嬗变和承接关系并未完全割裂所致。这种现象不但在?里耶秦简?、?睡虎地秦简?、?马王堆帛书?等存世的手书墨迹之中十分常见,即便是在?天发神谶碑?、?韩仁铭?、?尹宙碑?、?西狭颂?等较为庄重的碑刻之中也多有出现。?鲜于璜碑?中的这些篆隶互参的现象,在碑文的书写过程中虽然并非系成心为之,但是它巧妙的防止了隶书书写的板刻之弊,也为碑刻增添了许多高古浑穆的气质,确为碑文的点

16、睛之笔,颇值得玩味。四、笔画增损1.碑阳三行第十三字“实,碑文作。?马王堆帛书?作 、 ?泰山金刚经?作。碑文实损一横画。2.碑阳六行第十一字“望,碑文作 ,?曹全碑?作、?郭有道碑?作、?马王堆帛书?作。3.碑阳十四行第二十一字、六行五字“土,碑文作、?峄山刻石?作、?马王堆帛书?作、?西狭颂?作、?曹全碑?作、?九成宫醴泉铭?作。4.碑阴次行第七字“关,碑文作。?王基残碑?作、?天发神谶碑?作。5.碑阴次行第二十三字“仁,碑文作 。碑文实增一笔。6.碑阴次行第二十四字“啬,碑文作。?说文解字?作、?张迁碑?作。碑文损一横画。7.碑阴三行第十一字“弃,碑文作。?隶辩?作。8.碑阳四行第二十字

17、“民,碑文作。?西狭颂?作、?曹全碑?作、?爨宝子碑?作、?张迁碑?作、?智永千文?作、?元珍墓志?作、?元倪墓志?作。9.碑阴八行第十三字“栗,碑文作。碑文实多一横划。10.碑阴十三行第十九字“谒,碑文作。?曹全碑?作、?袁安碑?作、?史晨碑?作、?朝侯残碑?作、?景君碑?作。11.碑阴十四行第四字“廉,碑阴作。?曹全碑?作、?衡方碑?作、?乙瑛碑?作、?校官碑?作。这种增损笔画的现象,在一些较为庄重的碑刻书作中较为少见,但是在一些手书的墨迹之中那么较为常见。这大抵是因为墨迹的书写较为随意,而碑刻的书丹较为庄重所致。?鲜于璜碑?中的这些笔画增损现象,形态各异,原因不一。有的是笔画有所增加如“

18、土、“廉、“栗等字,有的是笔画减少例如“实、“关、“望等字,并没有十分凸显的规律可以遵循。碑文中文字笔画增损的显现,虽然较少,但是究其原因那么等等不一。例如“土、“弃字,之所以增加笔画,当与“土、“ 弃二字的篆书根源相关。而“廉、“仁、“栗等字子所以增添笔画,那么很有可能是源于书丹者或者刻工的粗心,亦或者是岁月剥蚀的风化所致。“啬、“关、“实、“望等字之所以省漏笔画,那么极有可能是受到当时社会中流行的手写体的影响。五、刊刻失误一、笔画漏刻1.碑阳四行第三十五字“阙,碑文作,缺刻竖画。2.碑阳五行第九字“尉,碑文作,缺刻竖画。?曹全碑?作,?史晨碑?作、?衡方碑?作。3.碑阳五行第二十五字“嘉,

19、碑文作,缺刻点画。“嘉小篆本字作、?曹全碑?作、?西狭颂?作、?爨宝子碑?作,均无点画。4.碑阳六行六字“荒,碑文作,缺刻竖画。?张迁碑?作、?孔宙碑?作、?华山神庙碑?作。5.碑阳八行第二十字“狂,碑文作,缺刻竖画。?马王堆帛书?作。6.碑阳九行第十三字“誉字,碑文作,缺刻竖画。?张表碑?作、?隶辩?作、?马王堆帛书?作。7.碑阳十三行行第二十二字“罔字,碑文作,缺刻点画。?辟雍碑?作,?桐柏庙碑?作。8.碑阴次行第五字“卫,碑文作,却刻竖画。?衡方碑?作、?西狭颂?作、?泰山金刚经?作。9.碑阴三行第十四字“丧,碑文作,缺刻竖画。?曹全碑?作。10.碑阴四行第十五字“辟,碑文作,缺刻点画。

20、?曹全碑?作、?辟雍碑?作、?马王堆帛书?作、,亦缺点画。11.碑阴四行第二十五字“风,碑文作,缺刻竖画。 ?石门颂?作?曹全碑?作、?张迁碑?作。12.碑阴五行第三字“照,碑文作,缺刻点画。?隶辩?作,?景君碑?作。13.碑阴五行第十字“辅,碑文作,缺刻点画。?张迁碑?作、?曹全碑?作、?白石神君碑?作。?马王堆帛书?那么作、,亦缺点画。14.碑阴五行第十四字“登,碑文作,缺刻点画。?曹全碑?作、?曹真碑?作、?华山神庙碑?作、?白石君碑?作。15.碑阴六行第八字“群,碑文作,缺刻点画。?曹全碑?作,?衡方碑?作、?张表碑?作、?马王堆帛书?作、,亦缺点画。16.碑阴六行第十字“慕,碑文作,

21、缺刻竖画。?曹全碑?作、?肥致碑?作、?景君碑?作。17.碑阴七行第十字“忧,碑文作,缺刻点画。?曹全碑?作、?衡方碑?作、?华山神庙碑?作。18.碑阳七行第十三字“圣,碑文作,缺刻竖。?曹全碑?作、?景君碑?作、?爨宝子碑?作。19.碑阴七行第二十二字“官字,碑文作,缺刻点画。?西狭颂?作,?曹全碑?作。20.碑阴七行第二十五字“余,碑文作,缺刻竖画。?西狭颂?作,?曹全碑?作、?郭有道碑?作。21.碑阴八行第八字“庐,碑文作,缺刻点画。?衡方碑?作、?礼器碑?作、?隶辩?作。22.碑阴八行第十四字“惜,碑文作 ,缺刻竖画和横划。23.碑阴八行第二十一字“孰,碑文作,缺刻点画。?马王堆帛书?

22、作、 。24.碑阴八行第二十三字“遭,碑文作,缺刻竖画。25.碑阴十行第十六字“晏,碑文作,缺刻点画。?衡方碑?作、?肥致碑?作、?景君碑?作。二、刻画缺乏1.碑阴四行第十四字“丧,碑文作,竖画刊刻不到位。?爨宝子碑?作。2.碑阳五行第十三字“曹,碑文作,竖画刊刻不到位。?曹全碑?作、?礼器碑?作、?赵宽碑?作,竖画均出头。3.碑阳十行第七字“矣,碑文作,竖画刊刻不到位。4.碑阳十二行第十三字“载,碑文作,竖画刊刻不到位。?曹全碑?作、?礼器碑?作、?樊敏碑?作。5.碑阴次行第二十四字“啬,碑文作,竖画刊刻不到位。?张迁碑?作。6.碑阴六行第十六字“史,碑文作,竖撇刊刻不到位。?曹全碑?作、?

23、白石君碑?作、?景君碑?作。7.碑阴七行第十一字“勋,碑文作,竖画刊刻不到位。?曹全碑?作、?校官碑?作。8.碑阴七行第十二字“绩,碑文作,竖画刊刻不到位。?衡方碑?作、?华山神庙碑?作。9.碑阴十一行第五字“功,碑文作,撇画刊刻不到位。?曹全碑?作,?孔宙碑?作、?张迁碑?作。10.碑阴十二行第二字“长,碑文作,竖画刊刻不到位。长字?张迁碑?作?西狭颂?作、?曹全碑?作、?爨宝子碑?作。11.碑阴十三行第四字“讳,碑文作、碑阴十行第六字“讳,碑文作,均竖画刊刻不到位。?西狭颂?作、?曹全碑?作12.碑阴十三行第十九字“谒,碑文作,竖画刊刻不到位。?史晨碑?作、?景君碑?作。13.碑阴十四行第

24、十一字“故,碑文作,竖画刊刻不到位。?张迁碑?作、?曹全碑?作。14.碑阴十四行第十二字“督,碑文作,横画刊刻不到位。?西狭颂?作、?景君碑?作、?爨宝子碑?作。三、刻画过分1.碑阴首行第十九字“慄,碑文作,笔画刊刻过分。2.碑阴九行第二字“袁,碑文作,点画刊刻过分。3.碑阴十行第二十四字“景,碑文作,横画刊刻过分。?鲜于璜碑?中的刊刻失误较多,笔画漏刻、刻画缺乏、刻画过分的现象十分常见。但从总体看来,碑文刊刻的失误呈现出两大规律,即:一、碑阴的失误明显多于碑阳;二、漏刻或者刻画缺乏的笔画主要是竖画和点画。一般说来,碑阳是记述墓主人生平事迹,碑阴那么多用于刊刻刻工之姓名,或建碑捐募者的姓名和钱

25、款数字等。因此碑阳相对于碑阴来说是碑文更为主要的组成局部,所以对碑阳刊刻是十分庄重而严肃的,碑阴那么往往刊刻草率。例如我们熟知的?曹全碑?、?张迁碑?等汉碑,其碑阳刊刻的认真程度都要明显高于碑阴。而?鲜于璜碑?的碑阴之所以刊刻草率,失误频繁,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么是由于碑阳和碑阴极有可能非一人所书,亦非一人所刻。至于碑文中漏刻笔画或者笔画刊刻不到位,其原因应该是源于刻工的粗心无疑。汉代碑刻刻工的文化素养大多十分有限,在刻字过程中也往往并非按照汉字书写的笔画顺序进行刊刻。隶书笔画排列有秩,笔画技法相对简单,尤其?鲜于璜碑?以横竖为主,蚕头燕尾亦十分少见。所以笔者揣测,为了提

26、高工作效率,刻工在刻字时应该是先将一个字的所有横划刻完,再进行竖画的刊刻,这样做极容易遗漏短小的竖画和点画。六、有意割裂1.碑阳三行二十七字、碑阳六行十九字“中,碑文作。?西狭颂?作。?张迁碑?作、?曹全碑?作、?爨宝子碑?作、?韩仁铭?作。?礼器碑?作,与?鲜于璜碑?同。2.碑阳四行第二十四字“吏,碑文作。?曹全碑?作、?韩仁铭?作、?张迁碑?作、?爨宝子碑?作、?衡方碑?作;?华岳庙碑?作、。就小篆字形来看应作,此处割裂当为成心割裂下文“使同。3.碑阳五行第十九字、碑阳六行第二十四字“使,碑文作。?曹全碑?作、?衡方碑?作。?华山神庙碑?作,可见这种笔画成心割裂的现象在汉代当是一种较为通俗

27、的写法。4.碑阳九行第二十四字“免字,碑文作 。?隶辩?作、?马王堆帛书?作。该字篆书本作,由篆书看来,断开才是正体,连起来才为讹变,所以这种割裂当与吏变递嬗有着一定的关联。5.碑阳十四行第三字“世,碑文作。?礼器碑?作、?西狭颂?作,?乙瑛碑?作、?张迁碑?作、?曹全碑?作,?尹宙碑?作。该字篆书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篆书到隶书吏变的根本过程。6.碑阳十五行第九字“灵,本文作。?衡方碑?作、?史晨碑?作、?马王堆帛书?作、?郭有道碑?作、?华岳庙碑?作。7.碑阴三行第六字“康,碑文作。?华山神庙碑?作、?孔宙碑?作、?衡方碑?作。该字?峄山碑?作当为根源,此处割裂当为成心为之。8.碑阴十行第二

28、十五字“雁,碑文作。?衡方碑?作、?说文解字?作,亦为成心割裂。七、同字求变1.碑阳次行第十七字、二十一字、碑阴次行第二十二字“在,碑文作、 。?张迁碑?作、?曹全碑?作、?华山神庙碑?作、?校官碑?作、?爨宝子碑?作;?马王堆帛书?作、?史晨碑?作、?礼器碑?作。可见该字在东汉时期两种写法都属正常现象,观其根源当如?峄山刻石?作,大抵缺写竖画的写法是在此本字根底之上的讹写,久而久之成为异体。2.碑阳首行第七字、四行第二十二、二十六字、十二行第十八字、十三行第二十七字“其字,碑文作、。?张迁碑?作、?曹全碑?作、?华山神庙碑?、?西狭颂?作?辟雍碑?马王堆帛书?峄山刻石?。3.碑阳三行第二十七字、六行第十九字、碑阴四行第五字、二十一字、碑阴十行第十九字、十三行第九字“中,碑文分别作、。?衡方碑?作、?张迁碑?作、?西狭颂?作;?史晨碑?作、?礼器碑?作。4.碑阳四行第二十字、碑阴次行第十三字、次行第二十五字、碑阴七行第三字、碑阴八行第十八字“民,碑文作、。?西狭颂?作、?曹全碑?作、?张迁碑?作;?史晨碑?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