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学生背诵情况;从四名弟子的言行看多姿多彩的性格特征,从孔子的言谈举止看他的为师之道;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和论语的艺术特色;联系实际,反观自我,激情表达;拓展延伸,提高阅读能力。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投影显示:填空:(1)孔子,名 ,字 ,我国古代伟大的 和 。(2)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在汲取与继承前人的文化前提下,创造了以“ ”“ ”“ ”“ ”与“ ”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 、 、 、教育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3)孔子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 、 、 、 、 就是孔子搜集整理,编订成册的。(4)孔子的言论主要记载在 中。这部书是他的弟子和孔门后
2、学辑录的,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 体的 经典。选四位同学回答。明确:(1)丘仲尼思想家教育家(2)礼仁中庸教学 政治伦理道德(3)诗书礼易乐春秋(4)论语语录儒家2.检查背诵情况。(1)分角色背诵;点评。(2)学生齐背。(3)师生共背。二、精读课文,理解主旨,了解论语的艺术特色和处世艺术1.选六位同学依次背诵课文六小节,并对文段作概括说明。明确:第一小节,开篇点明人物和事件,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第二小节,子路言志时“率尔而对”,孔子不以为然。第三小节,冉有言志的态度比子路谦虚谨慎,孔子听了未置可否。第四小节,比起前二人的态度,公西华更加谨慎,他只表示,愿学着去做“小相”,孔子听了
3、,没有表示态度。第五小节,孔子明确表示赞同曾晳的志向。第六小节,孔子对仲由、冉有、公西华所言志向的评论。2.从四名弟子的言行看多姿多彩的性格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子路:“率尔而对”,面临三重困境的中等规模国家,许以三年为期,“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一个直率自信得有点鲁莽,有大志也敢夸海口的学生形象跃然纸上。 冉有:同为三年之治,但国之规模小了好些,治国目标也限于“足民”,与子路“同志”却不同谋,表现了一种较为低调的治世态度。 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是委婉谦虚的说法,或许含有对两位学友尤其是子路的不以为然。“宗庙之事,如会同”都事关国家大政,“为小相”则表明自己愿参政而不求至贵。
4、总的来看,与前二子同工而异曲。曾皙:其“志”确实“异乎三子”。一是自出机杼,着力描绘了一幅与伙伴们同游同乐的踏春图。二是鼓瑟而闻,“舍瑟而作”,表现了一种更为洒脱的精神境界。3.从孔子的言谈举止看他的为师之道。教师提示:四名学生言志抒怀,充分张扬了各自的个性,孔子并没有刻意评判孰是孰非,请筛选出孔子的问答语,仔细揣摩孔子的为师之道。学生同桌之间交流。教师选两位同学发言。明确:孔子是这次恳谈的发起者和主持人,他八次开口,其中三次是单纯的发问“尔何如”,其他几次有导有答,在评述学生之“志”的同时,或隐或现地表白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体现了一代宗师的风范。孔子无疑是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的。他肯定子路、冉
5、有、公西华都有治国才能,但他重视“为国以礼”,三人的答复在循礼与否上有差距,他对子路的“不让”不以为然,但因为“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故止于一哂,并不追究。曾皙之“志”也许有点出乎孔子的意料,却又正中孔子的下怀。“吾与点也”是孔夫子心声心语的自然流露。学生补充:孔子作为师长,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学生。 教师:请详细说明一下,好吗? 学生阐述:此篇表面介绍的是四位弟子陪先生闲坐聊天的事,实际写的是孔子组织的一次关于理想志向的讨论。在这次讨论中,孔子所表现出的与学生交往的艺术性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惑知尔,则何以哉
6、”的题目,针对性强。(2)教态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开头打消学生发言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充满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3)启发、引导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述其志后,曾皙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区别较大,不想发表。孔子便说:“何伤乎?亦各述其志也!”借此引导曾皙畅谈自己的志向。(4)态度明朗,评价得体。对子路的发言,“夫子哂之”,对曾皙的发言立即表示赞同:“吾与点也”。讨论结束。孔子评志,实际是进行总结,以小见大,将四位弟子的发言,上升到治国的高度,肯定了志向,指出了不足。教师总结:本文所记叙的“师生五人谈”,谈话目的明确且不失严肃,气氛平和又不失轻松。不难看出他们师生之间平等
7、和谐的关系,而这种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正是良性教育的重要表现。这正得益于孔子所创设的宽松自如的教育氛围。4.探究孔子的“志”。提问:在“谈志”中,以子路为首的四人中,大家分别谈了各自的政治抱负,为什么孔子单赞同曾皙的观点?孔子的“志”又是什么呢?(学生讨论)明确:我们知道曾皙这个人很是潇洒与高雅,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接着弹瑟的手指在弦上一拢,瑟弦发出铿然响声,然后才说:“我只是想,春天来了,冬装一去,穿上舒适的衣服,农忙也过去了,和成人五六人,十几岁的小年轻人六七个,到沂水里去游泳,然后唱唱歌,跳跳舞,大家优哉游哉高兴地玩,尽兴之后,快快活活唱
8、着歌回家去。”我们知道前边三人都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曾皙讲的是玩和乐,境界看起来渺小得多,然而孔子听了以后,反而大声地感叹说,我赞同你的(看法)!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作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就这样胸无大志吗?不,其实这正是孔子的“志”。古人曰:“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孔子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而曾晳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大同”世界的理想。 三、联系实际,反观自我,激情表达 教师创设谈话氛围:你和老师、同学在一起聊过理想、志向之类的
9、话题吗?请说说当时的情况。你认为这种场合什么样的氛围最宜人?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也可自省,谈自己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从学生的谈话中反思自己的言行。 四、拓展延伸,进一步认识论语的文学价值,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为师之道。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
10、与?” 冉有曰:“令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提示:本则选自论语季氏,季氏,即季孙氏,是鲁国的大夫,鲁哀公的权臣。颛臾,是附庸于鲁国的小国。季氏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要攻打颛臾,孔子借同自己的学生冉有、季路(冉有、子路都是季的家臣)谈话的机会,表明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 思考题: 1.孔子反
11、对攻伐颛臾的客观理由是什么? 2.文中哪些句子表明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3.如何看待孔子的政治主张?4.孔子的政治主张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追求的人生境界是什么关系?参考答案:1.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客观理由有三: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颛臾在鲁国之内(“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是社稷之臣也”),无权伐。2.“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3.春秋末期,礼乐崩坏,诸侯称雄,人民失所。直面这样的社会,以天下为己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孔老夫
12、子,不得不大肆鼓吹他自已的“王道”,即以“礼”“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以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些话应是对有国的诸侯、有家的大夫的告诫:不必担心财富少而应担心财富的不均,不必担心人口稀少而应担心不安定。因为财富均匀便不觉得贫困,上下和睦便不觉得人口稀少,境内安定便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由此可见,在治国方面,孔子主张政治修明,社会安定。人人都能过安居乐业的生活,国家能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他的“均”和”安”都是以“仁”为出发点的,这样就能产生好的影响。使其他国家信服。假使还有远人不服,于是就用武力逞强,叫人家硬来顺服,
13、那就是霸道;王道不是这样,人家还不服,要反省自己:国家的政治德望,以及个人的德业修养是否还有欠缺?从文化基础上着手:发扬自己的文化,莫定自己的国格、人格,充沛自己的德养,人家受了感化自己自然会来,到那个时候,“既来之,则安之”。于是乎世界大同,人民安乐。这应该就是孔子思想的基本原则,甚至可以说也是孔子思想所表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思想的基本原则。4.本文中孔子的政治主张,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追求的境界是一脉相承的。侍坐中,作者借曾皙之口讲出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大同,歌舞升平。国家自主,经济稳定,这种结果正是孔子施行仁政所要达到的境界。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是手段,是过程;一个是结
14、局。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孔子平时所推行的政治主张,绝不是一纸“荒唐言”,而是一种极具实质的宏伟蓝图。 译文: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有所举动(用兵)。”孔子说:“求呀!恐怕该责备你吧。颛臾,是上代的君主封它做祭祀蒙山的主祭人,而且是处在鲁国封域之内的(国家),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是季孙大夫要攻打它,我们两个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孔子(反驳)他们说:“冉求呀!周任曾经说过:能展其才能就其位,否则就不就其职位。看见人家遇到危险而不去扶持,看见人家跌跤而不去搀扶,那还要这辅助者干什么呢?况且你说的话也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珍贵的)龟甲
15、、美玉毁坏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失呢?”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距季氏的费邑很近。现在(若)不夺取它,将是子孙后代的祸患。”孔子说:“求呀,君子厌恶那种不肯说自己要那样做而偏要另找托辞掩饰的人。我听说有国的诸侯,有家的大夫,不担心贫困,而担心财富不均匀,不担心人口稀少而担心不安定。因为财富均匀便不觉得贫困,上下和睦便不觉着人口少,境内安定便不会有倾覆的危险。做到了这样,(所以)远方的人仍不服从,就要修好文教、德化使他们归来;已经招来他们了,便要使他们安定。现子路和冉有,你们辅助季康子,远方的人不服无法使他们归附,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守住,反而谋划在国内打仗,我恐怕季的担心,并非在颛臾,而
16、是在我们国君的门屏之内呀!” 如果时间紧张,可安排课下完成。五、课堂小结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的文化源远流长。一部论语(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经历了二千多年,至今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古人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话也许有点过头,可是却也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历史上,论语对于稳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然而随着近代社会的剧变,封建制度的消亡,与之相应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也随之崩溃,尤其是“五四”以来“打倒孔家店”口号的提出,遂使我们这位在历史上
17、有着极高地位的圣人,一夜之间从天落地。而“文革”期间的“批林批孔”却又无辜受牵,孔老夫子再次被人践踏。现今,当我们再次直面孔子,直面论语时,我们需要的远远不是一番感慨,而应是对我们现行社会的伦理道德的深深思考。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对于我们文化遗产中的精粹,我们必须学会“拿来”。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朗读指导:1.孔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特点:循循善诱可敬可亲2.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以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特点:轻率、鲁莽,但自信,有抱负,具有政治、军
18、事方面的才能。3.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特点:有理想态度谦逊4.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特点:谦虚谨慎善于辞令5.曾晳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欲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特点:洒脱高雅卓尔不群六、布置作业1.反复诵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孔子的思想境界。2.阅读论语,拓宽视野,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孔子。3.文言小练习:(1)选出与“不吾知也”相同的一组()A.时不我待B.句读之不知大王来何操?宋何罪之有?惟利是图唯才是举C.彼不我思D.吾谁与归?古之人不余欺也自书
19、典所记,未之有也时人莫之许也沛公安在?(2)辨析下边加点词语的不同意思。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宗庙之事,如会同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与 吾与点尔遂与外人隔绝唯求则非邦也与(3)翻译下列各句。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参考答案: 如:如果,假设连词3.(1)C(2)如如:至于,连词如:或者,连词 方:方形,与“圆”相对,名词方 方:纵横,方圆方:道义,名词方:正,副词 与:给,动词与 与
20、:赞同,动词与:和,连词与:通“欤”,语气词(3)平时在家时,你们就说:“没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想干些什么呢?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谦谦君子吗?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的是自己没有才能啊。板书设计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问志师长风范志 言志各展抱负评志借评传志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1.侍坐一文中,以子路为首的四人都各自谈了不同的志向,写一篇短文,谈一下自己对他们四人的看法。要求:字数不限,文体自定。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根据以上提供的孔子名言,联系实际写一篇对孔
21、子教育观感悟方面的文章。要求:字数不限,文体自定。二、语文实践活动利用书刊网络搜集有关孔子与论语的资料,开展一次以“孔子与论语”为话题的演讲比赛或辩论会。三、开放探究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令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库吏而料量平;尝为牧吏而畜蕃息。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
22、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乐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鬻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 (节选自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注:五羖:借指用五张羊皮赎回的百里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达:显达) B.吾即没,若必师之(没:失去官职) C.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摄:代理) D.途不拾遗 (遗:遗失的东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 火且尽。(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B.吾即没,若必师之 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 C.尝为牧吏而畜蕃息。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园区内智能教室的规划与实施
- 2025年度铝材行业市场营销推广合同
- 2025版彩钢板回收利用合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网络安全法律顾问服务协议
- 2025年度网约车客运服务协议
- 2025版酒店后厨设备维护与承包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工程瓦工施工劳务合作合同
- 2025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合作施工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房产销售居间代理与市场研究合同
- 2025版房地产估价与资产管理合同
- 起重机械指挥Q1证理论考试题(附答案)
- 职业培训学校宣传课件
- 餐饮食堂食品安全法培训
- 国企职工待岗管理办法
- 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完整版
- 医院疾病诊断证明和病假证明制度
- 电解铝企业隐患排查清单参考模板范本
- 销售部评比方案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全册)
- GB/T 2828.2-2008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2部分:按极限质量(LQ)检索的孤立批检验抽样方案
-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