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历年真题精选一含答案试卷2_第1页
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历年真题精选一含答案试卷2_第2页
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历年真题精选一含答案试卷2_第3页
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历年真题精选一含答案试卷2_第4页
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历年真题精选一含答案试卷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历年真题精选一(含答案)一.综合考核题库(共35题)1.简要病史:女性,26岁,发热、体重明显下降1月余,咳嗽咳痰2周。初步诊断:艾滋病。问诊内容正确答案:1现病史(1)主诉相关鉴别询问:发热的热度,是否为持续性,有无寒战、皮疹等伴随症状;咳嗽的性质,持续时间,程度加重或缓解因素;咳痰的量和性状、颜色;体重减轻了多少,是否为进行性,是否伴随有盗汗、全身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起病诱因,有无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等;一般状况,饮食、睡眠、大小便有无改变。(2)诊治经过:是否做过相关检查,检查结果怎样;是否进行过相关治疗,疗程和疗效等。2相关

2、病史(1)有无药物过敏史;(2)相关病史:有无不洁性交史,有无毒品吸入史,有无疫水疫区接触史,有无肝炎结核等其他传染疾病史。2.简要病史:女性,发热、肾区痛、皮肤潮红4天。初步诊断:流行性出血热。正确答案:问诊内容1现病史根据主诉及相关鉴别询问:(1)发热的热度,是持续性还是间断性,发热的规律。(2)肾区痛的性质,有无阵发性加重或缓解因素;(3)皮肤潮红的部位,有无斑丘疹出血点,有无水肿;(4)发病诱因,有无受凉等。(5)有无寒战、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伴随症状。(6)饮食、睡眠、大小便、体重有无变化。诊疗经过:发病以来是否到医院就诊,曾做过哪些检查及检查结果如何;曾做过哪些治疗,疗

3、程与疗效如何。2相关病史(1)有无药物过敏史。(2)与该病有关的其他病史:职业史,有无疫水疫区接触史,当地有无流行病,有无鼠类接触史,既往有无类似症状发作。3.病毒性肝炎的疾病概述正确答案: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确定的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通过实验诊断排除上述类型肝炎者称为非甲戊型肝炎。最近发现的庚型肝炎病毒和输血传播病毒是否引起肝炎未有定论。甲型和戊型经粪一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

4、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多表现为急性感染;乙型、丙型、丁型大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目前对病毒性肝炎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甲型和乙型可通过疫苗预防。4.我国南方家鼠的鼠疫疫源地,自1980年这片疫源地重新开始活动以来,鼠疫已从怒江以西的边境地区蔓延到云南南部,并侵入广西和贵州,而且有继续向东扩散的趋势。问题:1对鼠疫监测应收集哪些资料?2什么情况下可能发生鼠疫突发事件?3鼠疫发生后应采取哪些控制措施?正确答案:1基本情况包括监测县名称、疫源地类型、疫源地面积、监测点名称、监测面积等。宿主动物:以县为单位,上报宿主动物调查面积、捕鼠数、鼠密度;小型鼠(夜行鼠)调查布夹数、捕鼠数

5、、捕获率,捕获动物种类。鼠疫媒介:以县为单位,上报包括鼠体蚤(洞干蚤、巢穴蚤)的调查数量、染蚤鼠(洞干、巢穴)数量、获蚤只数、染蚤率、蚤指数、获蚤种类。病原学及血清学:以县为单位,上报检验动物数量、种类、阳性动物数量、种类。人间鼠疫疫情:主要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民族、住址、染疫地区、发病经过及主要体征、判定日期、治疗经过、转归及其时间。动物鼠疫疫情:染疫动物(昆虫)种类、名称、发现地点、日期、判定日期等。存在以下情况可能发生鼠疫突发事件:2鼠疫病人旅行进入非鼠疫地区;受到敌对势力的生物攻击;自然条件变化造成鼠疫自然疫源地扩展进入无鼠疫地区;早期诊断失误造成鼠疫的人间传播等。3预

6、防措施(1)健康教育:通过宣传培训基层卫生人员,以电视等各种形式,使广大群众了解鼠疫对人类危害,懂得预防鼠疫的知识。(2)免疫接种:目前我国选用菌苗是EV76鼠疫冻干活菌苗,由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所生产,免疫有效期为6个月,在鼠疫流行期前12个月以皮上划痕法进行预防接种。接种范围:在发现人间或动物间鼠疫的地区,人群进行普遍接种。进入鼠疫动物病疫区工作或捕猎的人员,在工作之前两个月内完成预防接种。从事鼠疫强毒实验室工作人员。禁忌证:体温37以上,周身不适者。患急性传染病者。严重心、肝、肾及结核病患者。妊娠前6个月及哺乳期、月经期。体质极度衰弱者。怀疑感染鼠疫或潜伏期内者。(3)疫情报告:按照传染病

7、防治法第21条的规定:任何人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时,都应及时向附近的医疗保健机构或者疾病控制机构报告。疫情报告程序:县(市、旗)疾病控制机关判定鼠疫病人或动物鼠疫疫情后,填写疫情报告卡,迅速上报上级疾病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机关,县卫生行政机关收到疫情报告卡片后,立即转报上级卫生行政机关直到卫生部,县疾病控制机构接到材料后,在24小时内作出预报,在96小时内作出最初诊断。(4)疫区处理人间疫区处理:有鼠疫流行病学指征和较典型的鼠疫临床症状,不能排除鼠疫者,可确定为疑似鼠疫病人,其所在地为鼠疫区在当地党政领导、疾病控制、公安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疫情指挥部的领导下,划定大小隔离圈,封锁隔离,并

8、对在9日内与鼠疫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实行健康隔离和预防性投药治疗,如有离开本地者,应通报追踪,就地隔离留验。在大小隔离圈内对鼠疫患者所用的各种物品均应进行彻底消毒和最后的处理(化学、高温、高压),尸体经消毒,焚烧后深埋,并对周围环境进行彻底的卫生清扫和灭鼠灭蚤。以切断再传播的途径,当最后一例病人经疫区处理后九天,再无新发病人,可解除隔离。动物间疫区处理:在动物鼠疫流行区包括血清学阳性的现疫流行区进行投药,彻底的灭鼠灭蚤,尤其是流行区内的居民点和交通要道周围,根据可能污染的范围,对直接接触者限制外出,监视九天。在当年有鼠疫动物病流行的地区,禁止私自猎獭和剥食,做好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人群的自我保

9、护意识,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5.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基本知识正确答案: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H5Nl是不断变化的,其寄生的动物(又叫宿主)范围会不断扩大,可感染虎、家猫等哺乳动物,正常家鸭携带并排出病毒的比例增加,尤其是在猪体内更常被检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乙类传染病。禽流感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传染给人,也可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引

10、起感染,人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也可以被感染。患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起病很急,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持续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除了上述表现之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患者还可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现,甚至可导致死亡。6.病历摘要:男性,53岁,恶心、乏力伴尿黄2年余。患者在2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食欲减退,进食油腻食物更明显;乏力,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无腹痛、腹胀及肢体水肿等症状,未进行系统检查治疗。发病来自觉

11、尿色发黄,尿量可;大便无明显改变。睡眠较差,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否认结核肝炎病史,其父曾因肝硬化去世,无烟酒不良嗜好。体格检查:T 36.9,P 72次分,R 17次分,BP 130/80mmHg。神志清,自主体位,面色灰黄,皮肤黏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轻度黄染。心肺(-),腹平软,无腹壁静脉曲张,无压痛反跳痛,肝肋下3cm,质中,边缘光滑,脾未触及,肝区叩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5.710/1,N 0.62,L 0.38,Hb 123g/L,PLT 15610/L;乙肝五项:HBsAg(+),HBcA

12、b(+),HBeAg(+);尿常规尿胆红素、尿胆原增高;粪常规正常;SGPT显著提高。正确答案:诊断及诊断依据1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2诊断依据(1)有厌食、进食油腻食物恶心等肝功能异常的典型的临床表现,有消化不良和尿色黄染等表现。(2)中年、男性。(3)有面色灰黄,巩膜黄染,肝大、肝区叩痛等表现。(4)血常规正常,乙肝五项明显异常,尿胆红素、尿胆原增高,SGPT显著提高。7.禽流感预防控制措施正确答案:对禽流感至今尚无特效的防治手段,关键是要控制禽流感在禽类中的传播,因此预防人禽流感一般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一)病例隔离与治疗原则1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进行

13、隔离治疗。目前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证实禽流感存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对人禽流感患者还是应该早期隔离,对患者排泄物进行消毒,并做好密切接触者的个人防护,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随访,并加强周围环境的消毒,患者隔离应至退热和临床症状消失。2对症治疗可应用解热药、止咳祛痰药等。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的药物,避免引起儿童瑞氏综合征。3抗病毒治疗应在发病48小时内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主要药物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等)、离子通道m阻滞剂(如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等)。4中医治疗 辨证治疗;中成药应用。5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注意休息、多饮水、增加营养,给易于消化的饮食。密切观察,预防并发

14、症。抗菌药物应在明确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6重症患者的治疗 重症患者应当送人icu病房救治。(二)针对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1做好禽类的管理 禽类暴发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立即就地扑杀病禽(疫情发生地3km范围内的禽予以扑杀,5km内强制性免疫),进行疫源地封锁并彻底消毒,限制发生禽流感地区可能被病毒污染的禽类制品在市场上流通。2尽量避免与禽类接触 避免直接接触病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等。经常与活禽密切接触的饲养员、屠宰工人等,必须做好防护工作,及时接种流感疫苗等。3加强鸡场的粪便管理 养禽者应加强污染粪便的管理,垫料和粪便可采用掩埋、塑料薄膜覆盖进行堆肥或旋转粉碎等方法处理。4加强病死动物的管理 病

15、死动物需经消毒后送卫生处理厂处理或就地深埋,防止可能感染h5n1的动物污染扩散。5加强检疫,严防疫情传入 口岸动物检疫机关应随时掌握了解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禽流感发生情况。一旦出现禽流感疫情,应立即采取禁运等紧急措施,防止病毒输入或疫情的蔓延、扩散。(三)对易感人群的控制措施1做好个人防护 与感染禽流感的家禽密切接触的工作人员必须按要求做好个人防护,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性服用抗病毒药物,以降低同时感染人类流感和禽流感的几率,从而减少病毒基因重组的可能性。进行h5n1分离的实验室应达到p3级标准。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必须严格按要求穿戴好防护设备。2疫苗免疫在没有适合人用针对h5n1病毒的禽流感疫苗的

16、情况下,疫区及高危人群中提倡使用现行有效的人用流感疫苗,以防止在人类自身发生人、禽流感病毒混合感染,减少人禽流感基因重组的危险。重点人群为老人、12岁以下的儿童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另外,从事动物禽流感防疫的人员、禽养殖厂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以及接触处理病死禽尸体的人员也应定期接种流感疫苗。从2004年3月始,世界卫生组织为制造商提供h5n1原型疫苗株。目前有少数厂家已经生产小批量的疫苗应用于临床试验。3药物预防 对密切接触者可用金刚烷胺预防性服药,同时,可服用一些中药制剂提高身体抵抗力,从而降低感染各种病毒的可能性。群众性防治应以中草药为主,如用西药(金刚烷胺等)预防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使用,

17、防止滥用和引起副作用。4增强机体免疫力 加强体育锻炼,充分休息,避免劳累,不吸烟、不酗酒,保持良好的免疫力;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流感高发季节,应注意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力的食物,增强机体对病毒性疾病的抵抗力。5健康教育 利用大众媒体广泛宣传禽流感防治的相关知识,提高全民自我保健意识,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食用禽类食品应彻底煮熟。保持房屋通风、清洁卫生。流行季节,儿童尽量不去空气不流畅、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和流感患者的家中。8.散发麻疹疫情处置正确答案:1.传染源控制措施(1)病例诊断: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根据麻疹诊断标准作出诊断。(2)疫情报告:各级医疗机

18、构对诊断为疑似、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诊断、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病例,应按照传染病网络报告要求,做好网络直报,无条件进行网络直报的医院,应及时将填写的传染病报告单用传真方式传至医院所在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其代做网络直报,对疑似、死亡病例应及时做好更正报告。(3)患者隔离治疗:对诊断为疑似、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诊断、实验室确诊的麻疹患者可采取住院或在家隔离治疗,在家隔离治疗时应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隔离延长至出疹后10天。(4)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麻疹疫情报告后,应组织人员按照麻疹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要求,对麻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掌握病

19、例的基本情况、发病经过、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以帮助核实诊断,查找传染来源和传播途径,追踪和掌握密切接触者。(5)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指曾护理过麻疹病例,或与麻疹病例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人员。流行病学调查时,及时掌握密切接触者与患者接触时间、地点、接触方式及与患者关系等情况,并做好记录与登记,对确认为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时间至少为21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观察期间可不限制其活动;观察内容告知密切接触者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掌握密切接触者发热、咽痛、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畏光、流泪、结膜红肿等急性结膜炎症状,全身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等症状,如出现疑似麻疹症状,应及时就诊。密切接触

20、者医学观察由所在地乡村医生、校医、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等负责。解除医学观察期标准为医学观察期满且密切接触者中未出现麻疹患者。2传播途径控制措施(1)消毒:麻疹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因而对病家及患者接触过的物品一般不需要药物消毒和开展终末消毒。可采用通风、洗晒或太阳下暴晒方法杀灭病原体。(2)其他措施:室内保持开窗通风、透光、清洁。幼托机构、学校、电影院、会场等应加强定期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3保护易感人群措施(1)预防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现行的免疫程序是麻疹疫苗8月龄初免1针,18月龄到24月龄时复种1针。接种剂量为0.5ml。发生疫情后,可进行麻疹疫苗

21、应急接种。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对象为6个月至30岁的易感人群,或根据当地发病情况扩大接种年龄范围。(2)开展健康教育:开展麻疹防治知识宣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疾病抵抗力;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9.伤寒和副伤寒正确答案:(一)基本知识1概念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理特点:全身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大与白细胞减少等。2病原学病原体为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中的d群;短杆状,为无芽胞,无荚膜,g杆菌,有鞭毛,能运动。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佳。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在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耐低温,对热

22、与干燥的抵抗力较弱,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伤寒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最多,以儿童和青壮年居多。3流行病学传染源为患者与带菌者,慢性带菌者是伤寒的主要传染源。本病经粪口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少有第二次发病者。伤寒、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4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伤寒的发病为两次菌血症过程。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白细胞减少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内毒素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所致,全身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是伤寒的主要病理变化,而面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最具特征性。5临床表现伤寒的潜伏期为723天。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呈4期经过。初期起

23、病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和咳嗽等,多有便秘,偶有腹泻。极期发热为稽留热,发热持续1014天。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往往症状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于病程713天,皮肤出现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肝脾大。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较多在本期出现。缓解期体温波动,逐步下降,食欲渐好,腹胀逐渐消失,增大的脾脏开始回缩,本期仍有可能出现肠出血或肠穿孔。恢复期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通常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少数患者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再度阳性,称为复发。原因为机体免疫能力

24、低,潜伏在病灶中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杆菌繁殖活跃,再次侵入血流而致。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彻底的患者。部分患者在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尚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再上升,持续57天后才回到正常,血培养在这段再发热期间可为阳性,此称为再燃。可能与菌血症仍未被完全控制有关。6并发症伤寒易并发肠出血、肠穿孔、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急性胆囊炎、骨髓炎、脑膜炎等。7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后者可判断病情和疗效。血培养是最常用的确诊伤寒的依据。已经应用抗生素或血培养阴性者适合选择骨髓培养;病程23周粪便培养和尿培养阳性率较

25、高。伤寒沙门菌o与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a、b、c)5种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即肥达反应对伤寒与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对未经免疫者,o抗体的凝集效价在180及h抗体在1160或以上时,可确定为阳性,肥达反应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8诊断和鉴别诊断伤寒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当地有伤寒的流行,既往未进行过伤寒菌苗的预防接种,也未患过伤寒,近期有伤寒患者接触史。临床表现持续高热一周,伴全身中毒症状,表情淡漠、食欲下降、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相对缓慢,玫瑰疹,肝脾大,如并发肠穿孔或肠出血对诊断更有帮助。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对诊断有帮助,肥达试验阳性有辅

26、助诊断的意义,血和骨髓培养阳性有确诊意义。伤寒须和病毒感染、流行性斑疹伤寒、恶性疟疾、急性粟粒性肺结核、g杆菌败血症、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发热时间较长的疾病相鉴别。9预防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应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教,搞好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消灭苍蝇。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与饮食卫生习惯,饭前与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饮用生水、生奶等;及早隔离,治疗患者,体温正常后15天,或每隔5天作粪便培养1次,连续2次阴性,可使患者解除隔离。带菌者应调离饮食服务业工作。要对慢性带菌者进行治疗、监督和管理。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3天(副伤寒为15天)。有发热的可疑患者,应及早隔

27、离治疗观察。保护易感人群可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的预防接种,口服ty21a株的减毒活菌苗,保护效果可达5096,副作用也较低。上述菌苗仅有部分免疫保护作用,已经进行免疫预防的个体仍须注意饮食卫生。(二)病史采集要点现病史:伤寒患者主要应掌握患者发病后主要症状及程度,即发热程度、性质及持续时间,消化系统症状尤其神经系统症状的程度决定病情的轻重。流行病学资料:伤寒好发季节为夏秋季,有伤寒或副伤寒患者接触史,当地有伤寒或副伤寒的流行。既往未进行过伤寒或副伤寒菌苗的预防接种,也未患过伤寒或副伤寒。(三)与本病相关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伤寒患者呈急性病容,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谵妄甚至昏迷。

28、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右下腹有压痛,肝脾大。白细胞总数减低,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培养是最常用的确诊伤寒或副伤寒的依据。骨髓培养阳性率高,适合血培养阴性或已应用抗生素的患者。肥达反应对伤寒与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肥达反应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四)病例分析与初步诊断在夏秋季,患者急性起病,持续高热伴有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查体有玫瑰疹,相对缓脉,肝脾大,于右下腹有压痛,患者在病前有伤寒或副伤寒接触史,结合患者末梢血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或消失,有助于伤寒或副伤寒的临床诊断,如果血培养有伤寒或副伤寒杆菌生长则可作出病原学诊断。

29、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的一组细菌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诊断和预防与伤寒大致相同,但有不同的特点。副伤寒甲分布比较局限,副伤寒乙呈世界性分布。我国成人的副伤寒以副伤寒甲为主,儿童以副伤寒乙较常见。副伤寒甲、乙患者肠道病变表浅,范围较广,可波及结肠。潜伏期比较短,215天,起病常有腹痛、腹泻、呕吐等胃肠炎症状,23天后缓解,接着体温升高,出现伤寒样症状。体温波动比较大,稽留热少见,热程短,副伤寒甲大约3周,副伤寒乙大约2周左右。皮疹出现比较早,稍大、颜色较深,量稍多可遍及全身。副伤寒甲复发率比较高,并发症少见,病死率低。副伤寒丙可表现为脓毒血症型、伤寒型和急性胃肠炎型,以脓毒血症型最多

30、见。临床表现比较复杂,起病急,寒战,体温迅速升高,热型不规则,热程13周,出现迁延化脓病灶时,病程延长,以肺、骨骼及关节等部位的局限性化脓灶常见。并发症少见。10.手足口病预防正确答案:(一)健康教育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在政府领导下,与当地教育、宣传、广电等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利用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宣传单宣传画等多种方式,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使5岁以下儿童家长及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等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措施,强调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环境卫生措施对于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动员托幼机构老师和管理人员、儿童家长成为手足口病

31、防控工作的主动参与者,形成群防群控。与重症或死亡病例发病前1周或发病后有共同生活、居住史的5岁以下儿童,要对其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健康教育,做好儿童的密切观察,出现症状要及时就诊和治疗。(二)重点人群及重点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为降低人群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减少聚集性病例,避免医院感染,各地要做好以散居儿童为主的重点人群和以托幼机构、医疗机构为主的重点场所的预防控制工作。1散居儿童的预防控制措施(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2)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3)婴幼

32、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喝生水及不吃生冷食物。(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5)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6)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2托幼机构预防控制措施(1)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2)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

33、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3)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4)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5)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6)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7)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3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1)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专辟诊室(台)接诊发热、出疹的病例。增加候诊及就诊等区域的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

34、湿式清洁方式。(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例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或更换使用一次性手套。(3)诊疗、护理手足口病病例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体温计及其他物品等要及时消毒。(4)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5)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11.流行性感冒正确答案:(一)病史采集1基础知识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来势凶猛,它的特点是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患者起病急,剧烈头痛、畏寒、发热、全身酸痛、无力,全身症状较重,而上呼吸道症状(如咽痛、咳嗽、吐痰、流涕)不太明显,可

35、出现中耳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并发症而导致患者死亡。世界上最近几次的流感暴发中,都有上万人因患流感并发症而死亡。控制本病的关键是做好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病原学及发病机制:(1)流感病毒为核糖核酸病毒,属正黏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呈球形或丝状,直径80120nm。三型病毒具有相似的生化和生物学特征。外层为两种不同糖蛋白构成的辐射状突起,即血凝素(hEmAGGlutinin,H)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H能引起红细胞凝集,是病毒吸附于敏感细胞表面的工具,N则能水解黏液蛋白,水解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是病毒复制完成后脱离细胞表面的工具。流感病毒

36、抗原性复杂,根据其核心蛋白抗原性不同分为甲、乙、丙三型,根据其表面抗原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的不同,同型病毒又分若干亚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由于各型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多次感染,反复发病。(2)甲型与乙型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特别容易发生变异。甲型病毒的变异可分为三个种型:大组变异(N和H均发生大变异),大约每3040年发生一次;亚型变异(N发生大变异,H不变或仅小变异),约10年发生一次;变种(株)的变异(N和H均小变异),经常发生。乙型病毒只有变种变异。根据抗原变异的大小,人体的原免疫力对变异了的新病毒可完全无效或部分无效。病毒变异导致流感反复流行和发生大流行。变种变异多

37、引起小流行,亚型变异引起大流行,大组变异则引起更大的流行(如世界性流行)。自1918年以来,甲型病毒已发生了甲0、甲1、甲2、甲3和新甲1型五次大变异,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生过三次世界大流行,其他规模的流行则不计其数。2007年入冬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流行的流感,即为甲型流感,据有关方面报告,虽已分离出多株流感病毒,但以甲3型为主,医学界公认这个亚型引起的流感病情较重,病程较长。(3)甲型流感病毒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分布广泛,部分与人类流感病毒有共同抗原成分。我国的研究表明,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均能自然感染猪,并认为猪可能是甲型病毒的长期宿主或作为人和鸭的病毒重组的中间宿主。正因为有动物保毒宿

38、主,给流感的控制和最终消灭造成了极大困难。流感病毒不耐热、酸和乙醚,对甲醛、乙醇与紫外线等均敏感。(4)流感病毒经呼吸道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潜伏期短,多数1872小时,有的甚至仅几个小时,所以常突然发生,迅速蔓延。甲型病毒新亚型引起的流行常形成明显高峰,流行期短,但第一波后还会有第二波、第三波;常沿交通线传播,先集体后散居,先城市后农村。2007年的流感(主要由甲3型流感病毒引起)来势凶猛,肆虐范围大,持续时间长。(5)流感病毒主要侵人呼吸道,在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复制,再侵入其他柱状上皮细胞引起变性、坏死与脱落。病毒一般不进入血液,但其毒素对全身器官有广泛的毒性作用,临床上有全身中毒症状与白细

39、胞减少。少数情况下,病毒也可能进入血液累及全身而引起呼吸道以外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证候。体弱多病者易发生流感病毒性肺炎或继发感染而死亡。2病史采集要点在询问病史时着重要问流行病学方面的内容。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一周,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用物间接传播。因此要问患者的接触史及可能的传播途径。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对同型的免疫力可维持较久,对同一亚型的变种间也有交叉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加之病毒不断变异,故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流感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多见。(二)病例分析与初步诊断1基本知识临床表现:流感的临床特点为全身中毒症状重,表

40、现为急起高热、畏寒、显著乏力、头痛、全身酸痛,但呼吸道症状轻。肺炎型流感多见于老年人、婴幼儿和伴有其他较重慢性病者,表现为发病12天后病情加重,持续高热,咳嗽剧烈,气促发绀,咯血性痰,少数严重者可因心功能不全和肺水肿而死亡。流感潜伏期13天,最短数小时。流感根据临床表现分以下几种临床类型:(1)典型流感:急起畏寒、高热、乏力、头痛、身痛。咽部干痛,可有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可见充血,肺部可闻及干啰音。发热34天后热退,但上呼吸道症状及乏力可持续2周左右。(2)轻型流感:症状轻,病程23天。(3)肺炎型流感:主要发生于老幼体弱者。典型流感12天后病情加重,剧咳、吐黏痰或血痰,气急发绀,可伴

41、发心力衰竭。双肺满布湿啰音,X线检查双肺散在絮状或结节状阴影。(4)胃肠型和中毒型流感:胃肠型流感除呼吸道症状外主要以腹泻、呕吐为特征。中毒型极少见,主要表现为高热、血压下降,易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流感亦可引起心肌炎、脑炎。老幼体弱者易并发细菌性感染。2诊断与治疗要点诊断要根据当年的流行情况及疾病的特点,同时要检出特异性损体。目前还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隔离患者是减少传播的有效途径,隔离期为1周。其次要采取下列预防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及时了解疫情动态,早期发现患者,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疫情蔓延。全球已形成了100多个实验室参与的流感监测网络,严密监视着流感的动态。世界卫生组织流感协

42、作中心经常掌握世界各地流感疫情与病毒变异情况,每年2月在疫情周报上公布下一年度流感疫苗抗原成分建议。我国对疫苗进行检定时,首要条件是它的毒株组分必须与当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致,与预计可能在我国引起流行的毒株相吻合。(2)流感流行期间暂停集会,暂不探亲访友,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动,出门戴口罩。公共场所加强通风,喷洒漂白粉(液)消毒。不少集体单位用醋熏蒸的办法预防流感,一些地方用中药预防,如口服板蓝根、柴胡、大青叶合剂和新研制的其他中药制剂,据认为有一定效果,也有的吃点大蒜、喝点姜汤,也可能有预防作用。(3)预防流感的最好办法是接种疫苗,目前我国采用流感减毒活疫苗,安全、可靠,其接种对象是健康成

43、人和儿童,方法是鼻腔喷雾;对老年人、婴幼儿和有严重慢性病者,则皮下注射灭活疫苗。在此需要说明,接种流感疫苗后2周左右才会产生免疫保护,而有效时间只能维持1年,所以每年在流感高发期到来之前要适时接种疫苗。12.鼠疫的疾病概述正确答案:鼠疫是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带菌的鼠蚤为媒介经人的皮肤传入引起腺鼠疫;经呼吸道传入引起肺鼠疫,均可发展成败血症,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我国将其列为法定甲类传染病之首。13.细菌性痢疾正确答案: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44、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因进入人体的痢疾杆菌菌型不同,数量多少及每个人的抵抗力不同,所以症状也各不相同。因此I临床上将痢疾分为急性、中毒型和慢性菌痢三种。(一)传染源的控制措施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匿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带菌者也是细菌性痢疾的传染源。由于志贺菌的感染剂量极低,对炊管人员、饮食品制售人员、水源管理人员、托幼机构保教人员、医院里的儿童和护理员等重点行业中的粪便培养阳性者应立即调离原工作岗位,及时访视管理,并给予全程治疗,直至症状消失后,两次便检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在没有粪便培养条件的情况下,应于症状消失后一周方可解除隔离。对细菌性痢疾患者应积极抢救

45、治疗。对所有已发现的菌痢病人和疑似病例,应给予积极的治疗。对重症细菌性痢疾患者应及时收治住院,并给予隔离。医院难以收治病人时,应设立临时隔离治疗点,就地隔离治疗病人。隔离治疗点要加强管理,符合传染病的隔离消毒要求,防止交叉感染。解除隔离标准:病人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停药后粪便培养2次阴性。对密切接触者的医学管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留验,观察一个最长潜伏期,同时粪检2次,搜索带菌者并隔离治疗。对病家和临时隔离治疗点中被污染的厕所、地面、食具、衣物、用品等实施消毒,病人的粪尿排泄物要严格消毒,防止病菌向外界传播。对痢疾的传染源应长期监测,从而及时发现传染源,并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具体可分为两种监

46、测:常态监测和非常态监测。1.常态监测 在平时未发生菌痢突发疫情的情况下,实施常规疫情监测,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菌痢病例和疑似病例,及时进行报告。2非常态监测 在发生菌痢突发疫情时,根据流行病学指征及防治工作的需要,进入非常态监测。在疫情发生所在的县(市)、区增设肠道门诊的检菌点,要求所有就诊的腹泻病人到肠道门诊就诊,加强腹泻病人监测,做到有泻必采,有样必检;未设立肠道门诊的医院、门诊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私人诊所等医疗机构做好前来就诊腹泻病人的登记和转诊工作。根据突发疫情的监测需要,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学校、流动人口聚集地、规模企业、饮食服务场所等重点场所的主动监测工作

47、,主动搜索病人和带菌者。同时,加强实验室的病原学监测。(二)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对污染的水源和食品要及时消毒。患者用厕所、粪便和被污染的物品应做到随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特别注意食品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对慢性痢疾患者和带菌者应定期进行访视管理,并根据药敏实验选择最敏感的药物给予彻底治疗,粪便培养连续三次(隔周一次)为阴性者,方可解除访视管理。此外,食物、水、日常生活接触苍蝇等也可传播细菌性痢疾。食物型传播:痢疾杆菌在蔬菜、瓜果、腌菜中能生存12周,并可繁殖,食用生冷

48、食物及不洁瓜果可引起菌痢发生。带菌厨师和痢疾杆菌污染食品常可引起菌痢暴发。水型传播:痢疾杆菌污染水源可引起暴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污染的手是非流行季节中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桌椅、玩具、门把、公共汽车扶手等均可被痢疾杆菌污染,若用手接触后马上抓食品,或小孩吸吮手指均会致病。苍蝇传播:苍蝇粪、食兼食,极易造成食物污染。细菌性痢疾通过粪一口途径,通过食物、水、粪便、污染的食品、玩具、用具而传播。注意水源卫生和饮食卫生。教育群众喝开水、不喝生水;在疫区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筷及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品做熟后再吃,慎用凉拌菜;剩饭菜要加热后吃;生熟分开;防止苍蝇叮爬食物;在疫区不要参加婚

49、丧娶嫁等大型聚餐活动。应加强包括水源、饮食、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及其孳生地在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即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切实落实食品卫生管理措施,把好病从口入关。对重点行业人群应每年进行卫生知识或强化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坚持持证上岗,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规定。(三)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对暴发疫情中的密切接触者应进行观察,在小范围内可投服抗

50、生素进行预防。另外,也可采用主动免疫预防。可接种福氏、宋内氏痢疾双价活疫苗。不足之处是需要接种的菌量较大。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大面积接种。深入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使群众了解细菌性痢疾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14.艾滋病预防正确答案:预防HIVAIDS唯一有效策略,是依靠全社会及政策改变和(或)减少高危行为。(一)健康教育 公众和学校的健康教育必须强调,多性伴,特别是同时多性伴以及共用针具吸毒,都会增加感染HIV的危险性。禁欲、忠诚和安全套,均能减少性传播危险。(二)安全针具交换项目 增加静脉吸毒者治疗设施,指导其消毒方法,开展安全针具交换项目,减少HIV传

51、播。(三)HIV检测和咨询服务 HIV检测和咨询服务是一项重要的干预措施,可了解HIV感染现状、促进行为改变和HIV感染的诊断。可针对下列人群:病人,或有过高危行为的人;产前检查的孕妇;夫妻咨询服务(婚前或已婚);健康但担心感染的匿名和(或)保密性HIV咨询和检测。(四)孕期抗病毒治疗,减少母婴传播(五)安全用血管理 所有捐献血液成分必须检测HIV抗体,阴性者才能使用。临床严格界定输血适应证。器官移植时亦然。使用凝血因子及其产品时,必须筛查HIV和灭活HIV。(六)普遍防护措施 处理、使用和废弃针头等锐器时必须小心,医务人员应戴手套、护目镜及其他个人防护工具,避免接触血液和体液,不小心溅到的血

52、液应立即用肥皂和水冲洗干净。护理病人和实验操作均需普遍防护。(七)HIV感染儿童的预防接种 WHO建议,无症状的HIV感染儿童按照免疫规划进行常规预防接种,有症状者不能接种卡介苗。所有HIV感染儿童均可接种麻腮风三联减毒活疫苗和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1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正确答案:(一)基本知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流脑在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率中居首位。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本病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是脑

53、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为g双球菌,菌体呈肾形或豆形,仅存在于人体,可自带菌者鼻咽部及患者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中发现。在脑脊液及瘀点涂片中,该菌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内。本菌为专性需氧菌,在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510co、ph7476下最易生长。本菌按其表面特异性多糖抗原之不同,可分为13个群,其中以a、b、c三群最常见,占90以上。c群致病力最强,b群次之,y群最弱。我国流行菌株一直是a群,占90以上,某些地区b群流行有上升之势。近年发现本菌对磺胺耐药,以c、b群最严重,a群亦上升。内毒素为致病的重要因素。本菌体外生活力及抵抗力均很弱,并且可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易自溶而死亡。对干

54、燥、寒、热和常用消毒剂均甚敏感。温度低于30或高于50时皆易死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传染源是带菌者和流脑患者。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细菌存在于正常人鼻腔,不引起症状而成为带菌者。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显著增高,可达50以上。国内调查流行期间a群带菌率高,非流行期间则b群是最多的带菌群。本病经呼吸道传播,由于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很少间接传播,但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奶、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幼儿传染本病有重要意义。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感染后可对本群病原菌产生持久免疫力;各群间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流行多发生在11月至

55、次年5月,34月为高峰,并呈周期性流行,一般每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普通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期主要病变是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炎症、坏死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脑膜炎期主要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表现为脑膜血管充血、出血、炎症和水肿,引起颅内压升高;大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及血浆外渗,引起脑脊液混浊。亦可引起颅底部炎症、粘连。暴发型脑膜脑炎型病变主要在脑实质,引起脑组织坏死、充血、出血及水肿,颅内压显著升高,严重者发生脑疝。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潜伏期为110天,按病情分为: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普通型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普通型分四期。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

56、炎期和恢复期。多数患者无前驱期表现,仅有低热、咽痛、咳嗽及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12天。败血症期表现为急起高热寒战,体温3940,伴头痛、全身不适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为此期重要体征,病情严重者瘀斑迅速扩大,中央呈紫黑色坏死或大疱。持续12天后进入脑膜炎期。脑膜炎期症状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表现为高热、毒血症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出现脑膜刺激征,重者有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患者通常在25天内进入恢复期。经治疗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病程进入恢复期,此时症状逐渐好转,皮肤瘀点、瘀斑消失,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约10患者出现口唇疱疹。

57、患者一般在13周内可痊愈。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又分休克型、脑膜脑炎型和混合型,后者是流脑中最重的一型休克型表现为:起病急,高热、寒战,严重者体温不升,伴头痛、呕吐及全身严重中毒症状,精神萎靡及烦躁不安。全身皮肤黏膜广泛瘀点、瘀斑,可迅速融合成大片伴中央坏死,最终出现循环衰竭,极易并发dic。此类患者脑膜刺激征大多缺如。脑脊液检查大多澄清,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加。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深,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反复惊厥,锥体束征阳性;脑水肿常见,严重者可发生脑疝。以上两型临床表现同时或先后出现为混合型,病情极严重,病死率极高。轻型流脑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

58、变轻微,临床表现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皮肤黏膜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脑膜刺激征不明显,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咽培养可有病原菌。本病实验室检查主要有血常规、脑脊液检查和细菌学检查。血常规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并发dic者血小板减少。脑脊液检查表现为颅压升高,脑脊液外观混浊,白细胞数明显升高为100010l,以上,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及氯化物明显减低。发病开始12天或败血症休克型患者,除颅压增高外,其他检查可无明显改变。细菌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方法。包括涂片染色及细菌培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并发症与后遗症已少见。并发症包括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肺炎及眼内炎等。后遗症包括硬膜下

59、积液、脑积水、脑神经损害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耳聋及失明等,亦可有肢体瘫痪、癫痫或精神障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资料提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季节在冬春季,常见于儿童,多未接种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苗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行。该病临床表现特征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有败血症、脑实质损害;表现为感染性休克、循环衰竭;神志障碍:惊厥及呼吸衰竭主要依靠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颅压升高及脓性脑脊液改变等辅助检查结合细菌学检查进行临床诊断和确诊。本病主要需与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相鉴别,如肺炎链球菌脑

60、膜炎、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上述化脓性脑膜炎发病均无明显季节性,多散发而不引起流行,无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确诊则有赖于细菌学检查出不同病原菌。结核性脑膜炎;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皮肤黏膜无瘀点、瘀斑,多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史。脑脊液检查:颅压升高更明显,脑脊液外观混浊呈毛玻璃状,白细胞多在5010/l以下,以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蛋白质增加,糖及氯化物减低。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可检出抗酸染色阳性杆菌有助于确诊。与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可有原发病灶,发病无季节性)相鉴别,确诊则有赖于血培养检出其他致病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防重在早期发现患者并就地隔离治疗至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