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与文学的命运_第1页
“大众文化”与文学的命运_第2页
“大众文化”与文学的命运_第3页
“大众文化”与文学的命运_第4页
“大众文化”与文学的命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群众文化与文学的命运关键字:群众文化文学的命运知识阶层随着商品经济与现代化的群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开展,“群众文化问题日益受到当今知识阶层的关注。在电影、电视、录像带、录音带以及触目皆是的通俗读物面前,文学如何安排自身呢?是汇入“群众文化之流还是保持自己高品位的精神品格?当代文学面临着困难的抉择。欲在理论上为这种抉择提供一种可靠的价值根据,就不能不对“群众文化诸特性以及当代知识阶层的历史使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群众文化的历史必然性在西方社会,“群众文化成为一个被普遍关注的理论问题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事。法兰克福学派以社会批判为使命,他们批判的主要对象之一便是群众文化。在他们看来,所谓“群众

2、文化就是那种通过群众传播媒介普及于社会群众之中的通俗文化。这种文化有明显的商业性质,是一种纯粹的消费品,因此,它不再是一种个体的精神创造而成为“文化工业的产品被批量消费出来。文化堕落为商品,因此不再有超越性和社会批判性,它仅仅满足着人的低层次的精神需求。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对“群众文化是深恶痛绝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文化以其特有的娱乐性、普遍性和强迫性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安于现状,从而起到一种“社会水泥,即稳定现存社会秩序的恶劣作用。即使在审美意义上,“群众文化也使人误入歧途,丧失了真正的审美兴趣,仅仅满足于感官刺激和虚幻的享受。在我国,“群众文化受到理论界的注意是近几年的事。随着商

3、品经济的开展,至少在城市居民中,法兰克福学派所鞭挞的那种文化消费现象已普遍存在了。流行歌曲、室内剧、通俗文学占据着大多数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主要领域。于是那些承当着社会使命与文化使命的知识分子开场优虑了:长此以往,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必将无立身之处了。当然,也有一些将使命感、主体性、价值建构视为迂腐或曰“新保守主义的知识分子,早已认同于“群众文化,投入其洪流之中去“俯仰自得了。那么,应该如何对待“群众文化呢?首先,我们必须成认“群众文化的历史必然性,即它不管在客观上迎合了什么人的口味,起到了什么消极作用,就其发生而言,却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文化虽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但它亦如社会历史的开展

4、一样,实又有其自身规律。大体说未,任何一种文化都经历着由俗到雅由雅到俗的转化过程。在中国古代“诗三百的作品大多本是民间歌谣,是最通俗的东西,汉代以后“诗三百获得了经的地位于是渐渐成了最“雅的东西。在审美兴趣上,先泰西汉的文学创作根本上还保存着古朴自然的风格,到了侵二者彼此照应,相得益彰,终于一层一层魏晋六朝,由于士人阶层演变为士族,成了在地剥去了文学艺术的高雅外衣,使之成为赤经济、政治、文化上都享有特权的贵族化士裸裸的赚钱工具。可以说,“群众文化标志着人,于是“雅就成为这个时代主要文学价值物质向精神的成功、肉体向灵魂的成功、文明取向了。唐宋之时,士人阶层不再以士族子弟向文化的成功。为主体,于是

5、就开场消解六朝的“雅。诗歌上在成认“群众文化历史必然性的前提的“新乐府运动、文章上的“古文运动都是下,我们应如何对它做出价值评价呢?在我看对六朝雅化追求的反动。但唐宋士人阶层虽来,“群众文化是有其弥足珍贵的伟大意义,失去了政治、经济上的贵族地位,却在精神文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群众文化上仍竭力维持自身的特权,故而他们对六化的出现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它朝诗文雅的追求的消解并不彻底。只是到了使社会群众成为精神文化价值观建构的积极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商业的兴隆,士人阶层中参与者。商品经济将文化推向市场,使价值规涌进大批商人子弟,而士人本身也多有经商律成为文化建构的制约力量,这外表

6、上看是者,故而渐渐改变了对商业的歧视态度,这就文化的“异化,是个体创造精神的隐没,但实导致整个精神文化领域出现了世俗化倾向。际上,这是将精神文化的裁决权由少数精英戏剧文学与白话小说的兴隆本身就说明了这知识分子转交给社会群众。这样,社会群众便一点。在西方也大抵如此。古希腊的神话、史间接地参与了“群众文化的消费过程。在这诗也都是起于民间的精神产品。中世纪以后,个意义上说,西方承受美学与读者反响批评贵族知识分子将文学引向了“雅的路子。其的出现正是适应了“群众文化的开展进程根本标志是以拉丁文为书面语言。文艺复兴的。第二,“群众文化以其普及性、广泛性而之后,西方文学开场了世俗化过程。从但丁提获得前所未有

7、的宏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以倡民族语言开场,经历了悲喜剧,现实主义小往任何形式的通俗文学都无法比较的。因此,说的转换过程,文学才从上流社会转向民间。“群众文化具备成为文化普及、建构和推行本世纪“群众文化的出现可以说是文学某种社会价值观的主要方式的潜在可能性。艺术世俗化趋势的进一步展开。它的产生反第三,“群众文化确实极大地丰富了社会大映着商品经济与科学技术对精神文化的双重众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在紧张劳作之余获得入侵。商品经济在物质利益的宏大牵引下所了轻松愉快的精神享受。这也是以往任何一向披靡,无孔不入。即使历来被人们视为高雅种艺术形式都无法比较的。由此看来,对“大纯洁的艺术殿堂,也无法抵御商品经济的

8、浸众文化做“法兰克福式的批判是失于偏激入。这恰如在巴尔扎克笔下的文质彬彬,举止的。高雅的贵族们无法抵御满身铜臭,举止粗俗,然而,法兰克福学派的忧虑并非无的放满嘴大蒜味儿的资产阶级爆发户的进攻一矢,“群众文化,确实有其消极的一面。这主要样。商品经济以强力将文学艺术拉向市场,给表如今以下方面。第一,“群众文化是以消费它套上价值规律的枷锁。在利润的诱惑面前,为特征的。而文化消费本身又是以消遣为特“高雅就变得一文不值了。与此同时,现代化征的。因此,“群众文化一般都缺乏沉重感、的科学技术也向文学艺术领域浸透过来,它悲剧感。它的制作者不敢去撞击消费者的心与商品经济的联手进攻,更使文学艺术只有灵,不敢加重他

9、们的心灵负担,当然也就更不束手就范。现代化的群众传播媒介使商品化愿意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它使消费者在了的精神文化可以获得高额利润,而商品经浅吟低唱中沉睡,在虚无飘渺的英雄事迹与济又使精神文化不能不承受科学技术的入人为的论理纠葛中掉下几点不关痛痒的眼泪,这样,气群众文化就悄悄地消解了人们对现实的批判意识与清醒认识。第二,“群众文化为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不得不粗制滥造,这样就不可防止地误导着消费者的审美兴趣。它尽管力求把戏翻新,却往往始终停留于低程度的审美层次上,至于那些靠强化感官刺激力度来维持消费广度的作品就更是等而下之了。第三“群众文化以其商品性特征瓦解着知识阶层的独立意识,它使那

10、些精神文化的承当者不再有超越社会、标准社会的追求,不再有终极价值关心,而是刻意俯就社会群众的审美兴趣。那么该如何对待这汹涌澎湃的“群众文化潮流呢?这就不得不涉及到在当前商品大潮中知识阶层如何摆正自己位置的问题。二、知识阶层的历史使命自古以来,知识阶层从来就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与传承者。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如何对待“群众文化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其实是当代中国知识阶层如何认识自身、安排自身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化走向问题、当代文学与“群众文化,的关系间题,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当代中国知识阶层选择怎样的社会角色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极有必要借鉴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古老传统。中国古代的知识阶层士

11、人阶层在社会上的地位非常特殊,他们既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又不是社会统治阶层;他们既是社会政治序列的后备军与参与者,又大都出身平民,与下层劳动人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络。是什么使这个阶层既不向于统治阶层,又不同于平民百姓的呢?不是绎济地位,也不是政治地位,而是文化地位。以君主为核心的统治阶层看重士人阶层也正是油于他们拥有文化知识,可以用为工具。然而,文化本身具有超越性特征,它使士人阶层不仅拥有知识而且获得独立意识与主体意识。士人阶层在承当文化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社会处境,建构起带有乌托邦性质的社会价值观。他们在自己的价值观的支撑下,不甘j以仅仅成为君权的工具,相反,他们要标准君主,按自己的理想塑造

12、君主形象。所谓“士志于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等等,其中的“道即是士人阶层的社会价值观,是他们用以与君权所代表的“势、“俭相抗衡的精神力量。但是,士人阶层的精神力量却始终无法战胜君权代表的政治力量,士人阶层的社会理想,无论是小国寡民,是兼爱尚同,还是大同小康,都从来没有实现过。士人阶层也就始终处于做工具还是做社会价值建构者的二难选择之中。事实是,他们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大抵不能摆脱做工具的命运,而在精神文化领域,又大方激昂地充当社会价值的建构主体,由于历史从来没有给他们提供一种使精神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的有效机制,故而他仰价值建构就始终停留在精神层面上,他们的独立意识,全体

13、精神也只是在精神文化中才显现出来。他们所能做的一是沉醉于诗辞、歌赋、琴棋书画中以寻求心灵的自由,一是格守前人典籍或阐发微言大义,或严守师法、家法在章句,训话上用工夫,一是沿着统治者安排的仕进之途去追求功名利禄,此三者均与士人阶层重新安排社会秩序的初衷南辕北辙。只是到了晚清,由于西方文明的压力和刺激,再度兴起的经今文学才打破了传统的义理章句之学,试图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寻求一种在政治上使中华民族强盛起来的新途径。“康梁变法标志着古代士人阶层寻找使自己社会价值观与主体精神实现为现实价值的政治机制的努力。然而维新派却仍然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将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君主这就使“百日维新再一次印证了士人阶层政治力

14、量的臣乏。“五四知识分子可以说是古代士人阶层的现代延伸,他们更多地承受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清醒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弊端,并欲以彻底抛弃传统文化的方式来到达社会变革的目的。但他们那种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却是对古代士人阶层主体意识的直接继承。“五四知识分子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他们天真地以为,只要抛弃了传统文化,一个崭、新的世界就会微笑着出如今他们面前。他们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是无法抛掉的,西方的价值观是无法被直接移植过来的。于是在各种披着新外衣的传统权力面前,他们只有缴械投降了。建国以后,极左思潮凭借政治力量给知识分子以宏大压力,他们不仅不再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而且在经济,政治、文化地位上,也不再可以

15、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新时期以来,在消解极左思潮的影响中,知识分子渐渐清醒过来,他们为社会的进步,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宏大努力。他们意识到,重新建构社会价值观、建构足以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精神文化、进步国民的文化素质乃是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传统文化并非洪水猛兽,西方文化亦非灵丹妙药,要建立新型的现代文化就必须在承受西方文化精华的根底上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十几年来出现的“寻根热、“文化热、“国学热其实都是知识阶层这种心态的反映,同时也证明了他们主体意识的觉悟。但是,在商品大潮中,由于社会分配的不合理,脑体倒挂等现象的严重存在,知识分子的心理受到极大刺激。尤其是人文知识分

16、子,他们既无赚钱的资本,又不受到社会的重视,于是陷入极度的心理失衡之中。这样的现实境遇一方面将他们推向实用主义,一方面又造成他们的内心紧张与焦虑。实用主义使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在详细社会联络中找到最正确生存状态的关心上;内心紧张与焦虑使他们甘于在“群众文化中寻求慰藉。二者都从内在方面消解着知识分子原有的超越意识、主体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知识分子能不能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能不能作为一个整体来标准、引导社会价值观,这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尺度。自“五四以来,中国社会总是在封建权力、极左思潮的左右下步履维艰,难以迅速开展,与知识分子始终未能构成一个具有强有力的社会阶层有直接关系。当前的改革开放

17、正为知识分子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提供了契机。商品经济的开展显然给知识分子的心理造成一定压力但真正可以赋予知识分子以相对独立性和主体性的却只有商品经济的深化开展。这似乎是一个悖沦,但实际上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因为商品经济以其特有规律消解了任何个人意志的社会牵引力,而正是这种个人意志常常是使知识阶层失去话语权利的主要因素。因此,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知识阶层绝不应痛心疾首,更不应吞没其中而放弃超越意识,他们应该一方面置身其中,促进其深化开展,一方面又超乎其外,积极建构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价值观。商品经济愈是深化开展,价值规律愈是浸透于方方面面,一套符合社会群众利益的价值标准就愈是必要。而这种价

18、值标准只有在知识阶层的积极建构中出现。这就是说,知识阶层肩负着在商品大潮中凭借自己所承当的文化知识和社会责任感去标准、塑造社会精神相貌的重任。要完成这一任务,知识分子就必须首先进展自我标准、自我塑造、完成人格的自律自足,如此才能在金钱至上、人欲横流的情况下保持其独立意识与超越精神。“群众文化是商品经济与现代科学技术一向文化“侵入的产物。它的出现本身即已证明着个人意志对文化之牵引力的弱化:而它的品位那么直接决定于社会群众的普遍素质。面对商品经济,知识阶层有某种物质上的失落感;面对“群众文化,他们又产生某种精神上的失落感似乎目己文化承当者的角色被取代了。实际上“群众文化消解掉的并不是知识阶层的文化

19、主体性,而是个人意志对文化的裁决权。因此知识阶层不应将“群众文化的出现视为自身文化话语权利的丧失恰恰相反,他们应把“群众文化当做自己进展价值观建构的有利形式。他们除了继续探究高层次的文化奥秘之外,应以更多的力量去关注“群众文化,使之在商业性,消费性的范围内,获得某种价值标准。在具有社会使命感的知识阶层的积极参与干预之下,“群众文化就可以将社会批判精神融入娱乐性之中,从而成为对社会群众的精神状态具有良性作用的积极文化。三、“群众文化与文学今日知识阶层如何处理文学与“群众文化的关系的问题,本质上是如何在以商品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现实中寻找自身位置的问题。知识阶层要安身立命就不能无视商品经济大潮,文学要

20、存在下去也不能无视“群众文化之流。知识阶层只有立足于商品经济的开展,根据社会的现实需要才能建构起实在可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才能不流于乌托邦式的梦想;文学也只有立足于“群众文化,根据社会群众的审美兴趣,才能创造出为社会认可的作品,才能摆脱孤芳自赏的命运。这就是说,知识分子必须放弃对精神贵族地位的追求与维护,必须从现实出发,从自身社会境遇出发,充分发挥主体精神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文学必须进入“群众文化之中,凭自身固有的审美品格去丰富、进步“群众文化。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那种安坐书斋不问世事的知识分子形象已难于维持;在“群众文化的浸透下,那种不顾群众审美兴趣的高雅文学也渐渐失去立身之地。这种现象虽使许多人痛心疾首,但我们却不能否认它标志着一种社会的进步。知识分子的自我形象应改变,传统的文学观念也应改变。只有当知识阶层真心地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